APP下载

高职院校“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及实践路径

2022-08-22包兵兵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包兵兵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人才培养的多方面、各环节,而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主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需要进行顶层设计”[1],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和结构层面上加强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建构和协同发力,唯有如此,课程思政工作才能取得系统化、持续性和高质量推进的实质成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内生力弱”等现实困境,需要从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出发来破解目前的诸多难题。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给“机制”下的定义是: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课程思政系统里存在很多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相互之间紧密联系,构成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就是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2]基于要素论和系统论的视角,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遵循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及自身校情特点,按照一定的理念、原则、关系以及方式,实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建构和协同发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科学有效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方式。

(一)明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不管是加强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建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都是为了实现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开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和“指南”,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也就失去了“主线”和“引擎”,正是由于这个育人目标的客观存在,才让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内的各主体、课程、时空等诸要素紧紧围绕主线任务而彼此协调合作。

(二)贴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定位上有着较大不同,有着职业教育独特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诉求,何况在生源质量、课程体系、专业师资、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与手段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校情,这些“特殊性”会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和型塑性,当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也恰恰会因这些“特殊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色和亮点。

(三)确立要素共生的达成原则

各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各课程之间的耦合发力、各时空之间的紧密衔接等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原则和工作方法实现有效互动、互构和互促,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高效运行。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框架内容

虽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底子薄”“资源少”“师资缺”“成效低”等现实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就无法突破“困局”、闯出“新路”。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切实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载体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壮丽黔东红色文化、大美中华传统文化、多彩贵州民族文化、桃源铜仁生态文化、清风校园廉政文化、和谐共生国际文化等六元文化因素,着力构建了适合学校特点的“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构建学校“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进程中,尽力盘活现有思政教育资源,挖掘潜在课程思政元素,以提高资源供给质量为实践导向,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和交叉融合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两方面的育人资源,扩容提质,双规并进,以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更加健全的实践体系来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成效。

二是以理实一体融合推进为方式,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模块都设计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学习任务,尤其是“项目任务驱动”的实践学习方式更是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自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实践的兴趣感和积极性,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两张皮”现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既注重理论学习与宣讲,又加强实践体验与领悟。

(一)建设理念: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自觉融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德国哲学家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一书中也指出:“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3]文化的传习与熏陶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人之个体时时刻刻都在深受着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密切,在教育情境中,“人”与“文化”互为彼此改造和构建的主体,而教育活动也正是因为这两个主体之间的互滋共长和双向建构而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文化育人是教育成人的核心要旨和重要体现,它的内容是博大精深、多元化的,它的方式是潜移默化、渗透式的,它覆盖了整个学校教育,“体现在学校的使命、理念,课程结构及实施,校园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学校的其他一切活动之中”[4]。

课程思政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并不单纯是借助学科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利用来达到形塑思想、培育人格以及洗涤心灵的教育效果,更为确切地说,它是通过学科课程中文化知识的认知与体悟、文化实践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双重育人的实践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等规律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特质要求和职教人才培养规格,充分挖掘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共生共育、协同发力,从而形成的一种全课程、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5]。这个概念并没有将思想政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切割,而是充分考虑到文化育人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还是其他专业课程,都是文化课程,都需要教师在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承中创设适宜性的文化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文化手段,在认知图式、思维方式、情感陶冶、人格塑造、精神构建等方面引导学生习得旧识、探索新知以及养成美德,从而实现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的自觉融合,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二)主要框架: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

1.“一体”即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都需要遵循的内在诉求和目标指引,从实质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立德和树人有机结合,以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为纲,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径,以锤炼娴熟的实践能力为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两翼”即稳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和交叉融合。当前,在构建大思政格局中,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两张皮”现象,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道”,再加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大多尚未健全成熟,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基础薄弱,思政课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课教师自觉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淡薄,教学能力不足,致使整体成效远不如本科高校那样乐观理想。因此,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交叉融合力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资源共享”“师资共建”“教学共改”,达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实践成效。

3.“三载体”即切实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最佳效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要取得理想的育人成效,关键还在于要把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专业课程内涵的优质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实质改革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前者在于课程思政主体的思想自觉和能力培养,中者在于课程思政平台的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后者在于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创新和路径探索。唯有将这三者在教育实践情境中“无缝衔接”,形成闭环的建设机制,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课程平台优化以及课堂教学改革的协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扎实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取得实质性建设。

4.“六元文化”即由壮丽黔东红色文化、大美中华传统文化、多彩贵州民族文化、桃源铜仁生态文化、清风校园廉政文化、和谐共生国际文化这六种文化共同构建校园“文化育人”格局。“其实,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来就是同一个过程。”[6]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充分地挖掘与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地域特色文化、红色党建文化以及国际多元文化资源,近年来学校着力研发了百喜剪纸、玉屏箫笛、松桃苗绣、土家儿歌、黔东民族民间舞蹈等富有贵州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课程供学生自主研修,另外还注重打造“铜城黔语·丝露同行”国际教育文化品牌,自觉构建“党建+文化育人”双创融合育人机制,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文化内生机制促生课程思政建设原动力,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的双向融合。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是一个全局性的建设任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必须要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角度上看问题、谋规划和抓落实,上下联动,全面推进,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实践成效。下面,我们结合学校自身推进“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一下适宜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校党委的方向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双创育人

在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学校主体的缺位现象,即由部门甚至个人代替学校执行,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校党委总揽全局的核心地位,以党委领导促动行政贯彻,以党建引领促进课程思政,切实发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的双创融合育人作用。加强校党委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要强化政治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令畅通、全盘协作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确保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不偏离方向”“不各自为政”和“不超出纲线”,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7]因此,高职院校要着力构建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工作机制,推行“分工协作”“成效激励”和“督查考核”相结合的三维保障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理想的协同成效。

(二)构建纵横贯通的大思政格局,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实质上是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集中体现,实际上是学校关涉主体在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直接结果。为有效破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点围绕“一纵一横”来构建和践行“一体两翼三载体六元文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从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深度融合和互促反哺。“一纵”就是指校党委书记、校党委专职副书记、学院党支部书记三级书记在抓三级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分别牵头抓好学校大思政格局的顶层设计、各部门各学院协同育人的方案落实以及基层学院课程育人的教学实践,做到上下联动、层层压实,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种政策被“束之高阁”,无法落到实处;“一横”就是指各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上的彼此协同,主要是指主抓思政课程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教学部)和主抓课程思政建设的其他专业学院之间的“三融合”,即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跨界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元素融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情境融合。“一纵一横”的大思政建设思路是我们基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体系尚不成熟、思政课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不强、课堂内外教学衔接不够紧密等校情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可以比较有成效地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的。

(三)实施理实一体的结构性改革,营造“理论研学+实践体验”教学生态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预期成效最终还是要回到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上来,要着力破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背离难题,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教育实践体验有机融合,在理论学习中认知理想信念对人生价值观构成的重要促进功能,在实践体验中感悟职业精神对个人专业发展的内生激励作用。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设计学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中,在“课程思政”模块中增设“项目任务驱动”的子模块,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同类同质的思政元素凝聚到每一个“项目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同质化聚集意味着专业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和排序调整,以项目课程形式驱动专业课程的结构性调整,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鉴定教学实践成效,凸显专业的应用型特色,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专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当然也“只有思政元素在学科专业课程中全方位渗透、关联与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协调统一”[8];在“思政课程”模块中增设“社会实践”的子模块,就是希望逐步调整思政课普遍存在的“偏重理论讲授、轻视实践体验”的实践导向,引导学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关注国内外时事动态的过程中日渐形塑科学的行为主义观念,从而正确地指导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整合多元文化的内生教育力,激发“文化育人+思政育人”协同效应

教育既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文化活动。教育和人之间要借助“文化”这个载体发生关联,教育更需要借助“文化”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就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教育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促使个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感悟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9],“接受一定的文化,就往往会引起心理和感情的向往、理性的认同。凡是来自这种文化氛围的东西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0]。所以,高职院校就更该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特色文化课程研发以及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整合多元文化的内生教育力,从而实现“以文化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学校所在贵州地域的实际情况,着力挖掘以玉屏箫笛、百喜剪纸、松桃苗绣、土家儿歌、石阡说唱、印江陶艺等绚丽多彩的贵州地域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周逸群故居、松桃石梁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纪念地、印江木黄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纪念馆、石阡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等重点红色革命历史遗存,重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紧紧依托以铜仁市梵净山旅游文化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文旅平台,全面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校园廉政文化,精心打造以“铜城黔语·丝露同行”国际交流文化品牌,努力构建以“六元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为学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提供浓厚的多元文化学习氛围和充足的文化课程资源支持,激发“文化育人+思政育人”协同效应,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格,培养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