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无创通气治疗COPD 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022-08-19张宇
张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极高,病变特征以气道阻塞为主[1]。随着病情发展,可并发高碳酸血症,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导致患者死亡。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采用机械通气方案治疗,传统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方法建立人工气道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造成患者呼吸能力下降,易引发其他并发症[2]。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无创通气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依从性更高。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无创通气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8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58~74 岁,平均年龄(66.77±3.0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1 例,女9 例;年龄55~74 岁,平均年龄(67.49±4.1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并进行祛痰和氧疗操作。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创通气治疗,具体内容如下:抬高患者床头到一定程度,使患者采取半卧位姿势,采取S/T 工作模式,运用合适的口鼻面罩,设置15 次/min 左右的呼吸频率,并严格控制吸气压力为10~18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压力为4~6 cm H2O、氧流量为3~10 L/min,使患者的缺氧状态得到相应改善,维持患者脉搏氧饱和度。针对意识存在障碍的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口鼻面罩通气,等到患者神志逐渐清楚,病情稳定后调整为鼻面罩通气方式,并对压力进行相应调整,帮患者建立耐受,直到感觉舒适,对患者面罩进行检测,确保没有漏气的情况。通气同时,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包括SaO2、PaO2、PaCO2、RR、HR。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③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O2、PaCO2、PaO2、HR、RR 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O2、PaO2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aCO2、HR、RR 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HR、RR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bP<0.05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87±6.32)d,短于对照组的(26.54±6.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d)
表4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比(,d)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体现为气道阻塞性病变,具有一定致死率和致残率[3]。研究显示,4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相对更高[4]。肺部感染以及呼吸肌疲劳是呼吸衰竭的最主要原因[5],针对呼吸肌疲劳需要及时确定其通气频率并提供一定水平的压力支持,让患者获得相应的通气效果,降低氧含量以及患者的吸气做功,促进患者呼吸功能快速恢复。而呼吸衰竭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救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6]。
在传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机械治疗方式建立人工气道,虽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容易对其造成大面积创伤,诱发其他并发症,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7]。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逐渐取代了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手段,有效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显示,无创通气治疗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同时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常会伴随一定气道阻力,造成其存在呼吸困难,采取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呼吸辅助作用。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O2、PaO2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aCO2、HR、RR 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HR、RR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常会伴随呼气末正压的问题,在患者呼气时采取适当的EPAP 正压应用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呼气末正压症状,并和患者体内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进行相应的抗衡,促进患者支气管扩张,预防细支气管闭塞情况,减少气道阻力、能源消耗和患者的呼吸功耗,为患者顺利呼吸提供良好保障,减少患者的肺泡残气量,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9,10]。同时,无创通气还体现出操作方便等优势,可设置为持续性应用和间断性应用,具有良好的使用灵活性。此外,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方式会造成人工气道损伤,导致患者痛苦加大,同时存在其他的并发症问题。而无创通气治疗可以防止这一情况,治疗过程中减少患者痛苦,且患者能够正常说话和进食,因此具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无创通气治疗效果明显,操作方便,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患者身体情况比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面性监测,了解到患者疾病进展,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参数[11,12]。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患者会普遍出现痰液粘稠等症状,因此在无创通气治疗时需要采取湿化措施来保持患者气道湿化,促进患者能够顺利排出痰液[13]。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存在面部皮肤损伤的现象,如有损伤应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采取无创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插管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