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记(七)
2022-08-18主持人张建京
主持人 张建京
活力之城,青春洛阳。至于艺术,大约是传承、创新、艺术、融合、青年、纯粹这几个关键词。以青春之名,将青年作家与艺术家结合起来,各自发挥,交融发展,对城市艺术氛围的形成也是有益的。在洛阳市美协和作协的共同关注下,“图话记”栏目诞生了。说是“图话记”,其实不仅限于“图”,绘画、雕塑、设计等等其他美术形式,也是这个公众号关注与推出的重点,如果说标准的话,只有一条:足够好。当然,在实际选择上,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话”的部分,将邀请洛阳的优秀青年作家完成,力求在文字上给予美术作品新的诠释。希望以这个栏目为契机,在洛阳这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更多人站出来,做一些新鲜的、有活力的、有艺术气息的事儿,该有多好。(维摩)
关于《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
邢素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协人物画艺委会委员,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作者创作手记:踏上帕米尔高原,心情是欢快又激动的。世代居住于此的塔吉克民族,能歌善舞,淳朴又热情。在塔什库尔干,一名护边员就是一名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塔吉克男子如帕米尔雄鹰一般,忠诚、勇敢、刚毅,世世代代守卫着家园。温暖明亮的阳光照耀着帕米尔高原,在悠扬欢快的鹰笛声中,塔吉克人民跳起欢乐的舞蹈,守护着美丽的家园。
作曲家陈刚浓郁民族风情的优美旋律让无数的人对辽阔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弹琴高歌的欢腾场面浮想联翩、回味无穷,邢素引画作中的形、色、光恰如凝固的旋律,构图、人物的组合深谙中国古典画论中的以形写神、传神写道,其传神之处又不仅限于眼睛,两名不同姿势的鹰笛演奏者表达对“目送孤鸿”的把握,泼墨、晕染的写意笔触使得人物的表情、动作传神,清透、明快的色调赋予画作阳光和空气感。以最朴实的画风表达淳朴民众的精神风貌,在日益繁华浮躁的当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李娜)
有些人,总喜欢看新鲜的风景,但却用陈旧的眼光,去解读。我,就是这种人。
白雪、毡帽、鹰笛,沉默、专注、凝视、深思。画作《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里,那股团结、友爱、静谧、鲜活的情绪,如风拂面,似水流淌。那是画家,也是我,所向往的领地。
在人潮奔涌的路口踽踽独行,我时常与自己撞个满怀,然后从头到脚打量他——这人,孤独的像个王者,可怜的像个乞丐。
此刻,我羡慕画家,更羡慕画中人。只因,作画人有心,画中人有爱。(马勇)
关于《休闲时光》
崔俊刚:1997年出生于洛阳市,现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洛阳市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洛阳市青年文联委员。
作者创作手记:当今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压得人难以喘息,我想通过画面中清幽的环境与跳水者希望每个人都有喘息的机会,时刻去放松自己,来躲避这尘世的喧嚣!我不愿意简单的泛泛而谈于技术,而对待画面中的真诚与朴实也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绘画态度,我以为这也本应是绘画本身的魅力吧,正如温克尔曼所言: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不同时代里人们对事物的注视方式不断变化,夏天扎进泳池的美好邂逅艺术之后,就不再是一个场所、一项运动,激发创作的灵感擦出别样的火花。《休闲时光》捕捉到了更为日常感的体验,简单明确的主题,游泳池的蓝色印象,竟然也能够刺激起观者关于泳池、身体、阳光、跳跃的联想和回味。(李娜)
那是一段过得寂寞的日子。
我似乎感到了生命的韧性,我们都曾以为自己走不下去。可是最终,我们其实都可以走过来。
关掉手机,站在泳池旁边,浮出水面的时候是上午阳光明媚的时刻。
几乎感到了身体在舒张,呼吸顺畅,极度畅快的感觉,让人想大声喊出来。
伸着懒腰的愉快模样,像只天真的猫。我们将在这个疲惫而冷漠的世界里过完喧闹的一生。从一无所有,到倾其所有。我们是相互交错的经纬,被岁月织成锦缎,与虚无的光阴丝丝入扣。(王麦顶)
关于《错落的时空》
刘雅琪:1996 年生于河南洛阳。2014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18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获学士学位;2022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获硕士学位。
作者创作手记:少女不小心打翻了玻璃杯,各种形状的玻璃杯落进蓝色的水世界…这个“蓝色星球”中的人类会长出鱼尾,可以自由地在水里呼吸,她们在这里和动物们平等共存。此处的时空被打破,一切生命交错在一起,成为一场梦幻交响乐。梦醒了,一切又归于现实………
画面散发着美丽,这是无可争议的,雅琪将少女唯美、富有想象力的梦境呈现在绢上,奇幻、超现实的画风融入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的气韵,富有东方意味的平面性画面,没有时间逻辑的个性化语境通过有节奏出现的圆形、一气呵成的线条与优雅、绚烂、神秘的色彩融合得不露痕迹,传递宁静祥和。(李娜)
梦是镜子,能照见灵魂;梦是杯子,能承载幻想;梦是被子,能捂热创口。
《错落的时空》照见、承载、焐热的灵魂、幻想和创口,起初只是画家的,但主要还是观众的,就从画作完成那一刻开始。在这个些许模糊的梦境里,我越过现实的限制,品美酒、赏美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让思想的虱子肆意爬满深夜那亮黑华美的袍,不怕自己狰狞,无惧旁人侧目。梦,是感性的大手将夜幕撕开一个口子,穿过口子,我们能看见柳暗花明。
现实无法抵达的,我用一梦饮鸩止渴。(马勇)
关于《关于文明的重构》
魏冲: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秘书长,2019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版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工艺美院版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作者创作手记:美不止存在于客观世界,更存在于我们构造出来的艺术世界。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龙门石窟正在进行的保护维修工程。回望历史我们对于文明有着理性的思考,不可否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文明都经历过繁荣与衰落,岁月的沧桑留在了石壁上,也留在了历史中,更留在了未来的文化记忆中,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发着我们关于文明的一种哲思。
以刀代笔,刀痕利落,经三维立体黑白转换后的传统水墨色调造型准确,以空间来表示时间的流淌,将人的视线和思维引向历史纵深之处,体现出中国传统技艺的当代创新。龙门石窟时隔50 年的修复为切入点,反映自身对文明的起源、演变、发展规律的认识,吸引人们在追溯辉煌历史的同时,审视、体悟其当下的独特魅力。(李娜)
当我陷在黑暗的时间。
他站在我前面为我指点路途。
就仿佛冰只是睡着的水。
他也只是静默地站在岁月洪流当中,默不作声。
那些延绵起伏的石壁上,皆有着淡定朴素的容颜,昭示着千百年的平凡历史。
他们由来已久,在日光的抚摸和岁月的亲吻中亘古不变,生死枯荣细微得无从察觉。
但是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就像我能触手可及那干燥的空气和清阒的街道上掠过的风。
他们不动声色的样子,就像生命给予我们的意义一样未知。
但却记住了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了文明,记住了时光。(王麦顶)
关于《云帆》
郭家启:陶艺家、建筑师、跨学科创意工作者,国家艺术基金“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讲师,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
作者创作手记: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由同济大学李立博士主持设计,是洛河北岸的地标性建筑,于2022 年5 月18 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其内部三彩艺术吊顶系统《云帆》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吊顶系统,总面积达10,524 平方米,共计125,910 个独立陶瓷构建。从设计到制作再到施工对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想要完成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创作任务,需要兼具陶瓷和建筑两个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对色彩在空间中的呈现效果有准确的判断力。在近一年的创作中、我和团队攻克了众多创作和技术难题,比如远距离的空间定位、超规陶瓷的烧造、虚拟现实在色彩比选中的应用等,其中用到的创新技术有两项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能在建筑的尺度上进行艺术的创作是非常难的机会,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建筑可以将陶瓷(china)这一和中国(China)同名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
镶嵌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顶部空间的《云帆》以“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出发点,将洛阳非遗文化的代表唐三彩陶瓷融入建筑,以三彩釉画烧制技艺彰显大运河的文化底蕴。基本构图单元的菱形由13 组13 厘米宽的椭圆弧面三彩陶瓷构件组成,代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朝代。以透、流、融的陶瓷光影模拟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以拱形为元素写意地表现被风吹满的船帆,寓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大运河精髓!(李娜)
《云帆》,是一个庞大的作品,庞大到我的视野和认知都无法囊括,所以在它面前,我只把自己当作一粒尘埃,然后把它当成比我更小的尘埃,去整体把控,或者点滴凝视。我以尘埃之身举目远眺,有云的地方,天不空;有帆的地方,浪不平。我以尘埃之魂极目四望,云的心事,只有风知道;风的纠结,只有帆明了。
跨越视野与认知去品读厚重和博大,别太在意懂或不懂。所谓我懂,只因我舍得投入自己罢了。所谓不懂,很多时候,只是你拒绝注入情感而已。(马勇)
嘉宾简介:
王小朋:笔名维摩,职业编辑,业余作家,作品散见于《清明》《天涯》《广州文艺》等,出版有小说集《巨翅白鸟》,居洛阳。
李娜:河南卫辉人,1984 年10 月出生,现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从事艺术理论研究与教学。
马勇:85后,中国铁路作协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职业警察,业余作家,现居河南洛阳。
王麦顶:90后青年作家,河南省青联委员,著有《上海那年微雨,一半被风吹去》《大清御厨》《见信如晤》《曲终人散》等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