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英译本功能语篇对比分析
2022-08-18王敏儿
王敏儿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诗歌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其一、其二两首诗,其一交代写诗背景,其二写西湖景色,本文研究对象为第二首的两个英译本。对于《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这首诗的理解,我们普遍认同的是作者在西湖边饮酒,看到西湖由晴而雨的景象,被西湖美景吸引的作者写下了这首诗。其二这首诗描写西湖的水、山、睛、雨,反映出诗人潇洒、豁达的心情。光与色是流动的、不好描摹的,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巧用“好”与“奇”两字,把西湖的风情神韵都展示出来了。后两句,作者把西湖比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把一个美丽的西湖写得形态兼备,富有灵气,让我们也为之陶醉。
二、功能语言学理论下的功能语篇分析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点,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语义系统,而不是语法单位,它经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等提供诠释。语言交际是通过语篇而不是单个句子来实现的,语篇与小句之间的关系是体现与被体现,而非组成与被组成。系统功能语言学摒弃了强调语言结构、形式结构和系统的传统观念,更加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语篇分析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帮助人们理解语篇,解释人们如何表达意义的方式及其原因;另一方面是评价语篇,分析语篇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句子里,每个成分单位的组合都基于特定的规则,句子中成分的不同排列,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目的与用意。在语篇分析中,特别强调小句结构中各个成分所表示的意义(功能),因为结构是实现意义的手段[1]。语篇功能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林语堂[2]和许渊冲[3]两个英译本的语篇功能展开分析和对比。
1.主位结构
主位结构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由“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构成。从主位结构角度看,英语中的大多数小句都包含着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信息和小句的起点,一旦确定了小句的主位,剩余部分便是述位。主位在句子中起着扮演主语的作用,其后跟着的部分是主位想表达的内容,即述位[4]。在语篇中,小句间的意义是相互关联的,小句的主位与述位之间的关系将实现话题的连续性。对主位-述位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语篇中新旧信息的联系、作用和转换的脉络,从宏观角度掌握语篇的信息结构。主位可以分为标记性主位和无标记性主位。一般来说,如果作为小句经验主位的成分同时是小句的主语时,如:He got the book.句中的he,从结构上来说是句子的主语,从经验功能上来说是经验主位,这样的主语是无标记主位;而作为小句经验主位的成分如果不是小句的主语时,那么这样的主位被称为标记性主位。对于无标记性主位和标记性主位的选择是出于对衔接和连贯语篇的需要。没有特殊情况,语言行为主体通常选择无标记性主位作为话语的出发点。主位也可分为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当一个主位同时是人际主位、语篇主位、话题主位中的两个或三个,那么这个主位我们称之为复项主位。
2.信息结构
在语言学意义上,信息是由新旧交替产生的,因此信息单位是通过新的和已知的两种功能组成的结构。小句是最小的语义单位,一般来说,已知信息位于句首,其他部分是新信息。在信息结构中,判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基础是语言行为对象即受话者,受话者还不知道的是新信息。以Mathesius 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认为主位传递的是已知信息,述位传递的是新信息[5],Halliday 基本认同Mathesius 的观点,并指出没有“正当理由”,主位传递的即是已知信息,述位传递的是新信息;但又强调区分主位结构的依据与区分信息结构的依据是不同的。在主位结构中,主位和述位的判断基础是语言行为者即发话者话语的起点是主位,发话者围绕话语的起点展开的内容是述位。从这角度来看,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出现顺序是不确定的,然而主位和述位的顺序是确定的。在信息结构中新信息是必须出现的,而在主位结构中,主位可以省略,述位也可以省略。因此,我们会看到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多种组合形式。
3.衔接
根据Halliday&Hasan(1976:26)认为,衔接是一种语篇的谋篇意义,是由非结构性成分所体现的跨句际意义关系,1985 年他们又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提出了衔接还包括结构衔接意义[6]。原来的非结构衔接包括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包括指代、省略、替代和连接,词汇衔接包括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局部--整体关系和搭配。新增加的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张德禄教授在《论衔接》中讨论了关于衔接表达的意义,他指出,用以组织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的关系都是衔接关系。衔接体现了一种语篇功能,它不仅可以组织概念意义,还能组织人际意义[7]。衔接不仅涉及语篇内部意义关系,还涉及语篇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在语义层上,衔接是表达结构成分之间以及结构之间的谋篇关系的一个意义概念。在形式层上,语篇的连贯性是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包括词汇、语法(狭义的句法)、语音、语调等,多种形式形成词汇衔接机制、语法衔接机制、语音衔接机制等,以上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系统功能理论概略图
三、《饮湖上初晴后雨》英译本语篇功能对比分析
1.题目译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
原作题目中提供了“饮湖上”和“初晴后雨”两个信息,许译比较精准地表达了上述两个内容,但译文太长,没有原作简练。林译的题目虽然简练,本诗写的也确是西湖的美景,但“west lake”作为译文题目,没有将题目中“在湖上饮酒”和“天气由晴转雨”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完整传达,林对原语篇题目的翻译是经过缩减和改动的,使翻译后的题目与原语篇的题目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林翻译后的题目是一个名词,许译为小句,两位译者在对题目翻译的不同选择也验证了事物由名词体现,情景由小句体现这一规则。对于“初晴后雨”的译法,想必两位译者也考虑到可以用turn 和after 表达,但可能考虑词性和结构美等多方面因素,呈现给读者的是上述两种译文。从主位结构来分析,林译为名词词组,属于单项主位,且此处将述位省略了。许译中的Drinking at the Lake 为单项主位中的句项主位,剩余部分为述位。林译为无标记主语,许译为标记主语。从纯理功能分析,林译未能将原作诗题中的物质过程(饮)翻译出来,反观许译,不仅完整表达意思,功能上来说也跟原诗保持一致,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原文简练,这也是汉语古诗词翻译中最困难之处。
2.第一小句译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
3.第二小句译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
原诗由4 个小句复合体构成,小句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扩展中的延伸。苏轼作为叙述者,诗篇全文采用陈述语气,目的是向读者提供信息。1、2 两小句介绍西湖美景,从结构上来看,两篇译文同原作一样,保持了结构和形式上在语篇内的对称。从主位角度分析前两句的译文,林译The light of water、misty mountains 和许译The brimming waves、The dimming hills 均为无标记性主位,林译第一句选用物质过程,第二句采用心理过程,许译刚好预期相反。从原诗来看,笔者认为将前两句都理解成心理过程更佳。从信息结构来看,林译的on a sunny day、rain 和许译的on a sunny day、in rainy haze 都是题目中点明的晴和雨两种天气,我们可以认为是已知信息或已知未用信息,这是跟大部分语篇主位表达已知信息是不同的,也说明了主位既可以表示已知信息,也可以表示未知信息。
4.第三小句译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
5.第四小句译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
诗歌3,4 句,作者进一步对美景进行说明,第3 句中,林译I 是无标记性主位,许译West Lake 是标记性主位。林译把诗中隐藏的主人公“我”即作者进行了显化。中文常用无主语句,在普通语篇中,英文需要将主语明确译出,但古诗作为特殊体裁,唯“无人”才有诗的原生态,林译似乎破坏了原诗的模糊生态。许译将人称转译为被动态以避开人称,再现原诗的朦胧美。第4 句,林译Pretty in a gay dress,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把原句的心理过程隐喻成存在过程,并以拟人化的修辞形式体现了“浓妆”和“淡抹”,西湖的美在作者和读者心理的美被描写得极为传神。林译的第4 句,用无标记性主位Pretty,许译Whether 是语篇主位,紧跟着的she 是人际主位,也是话题主位,因此,这句林译的Whether she 用的是复项主位。从信息结构看,两个译本的主位皆是已知未使用信息。从形式上看,林译的第4 句用到了两个小句,相比之下,许译文更符合原诗歌共4 小句的形式。
关于许译在文末对西子的背景知识的补充,要从Sanford&Garrod (1981)提出的框架概念说起。框架是过去经验的固定轮廓和基于它的处理模式。已知状态不是由说话人或写作者所赋予的,也不是因为它存在于语境或上文之中,而是由它在由语言机器的框架之中的状态决定的。由于不同的话语接受者的个人历史和兴趣各不相同,对框架的构建也是各不相同的,对语篇中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的确定也不会完全相同。这里许译对西子增加了备注,作为汉诗,读者是汉语言使用者时,我们知道西子是西施,但如果是英语语言的使用者就不见得有这样的知识,所以这样的备注解说显然是非常到位。
6.译文语篇衔接关系分析
衔接关系分为线性关系、平面关系和层次关系。同延性关系属于线性衔接关系,指一个或多个结构与其他的结构之间构成从属、附加、详述等连接关系。尽管结构与其他结构不同,但它们形成有规则的意义联系,使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整体。这种关系是由一个中心命题和其延伸部分组成。本诗不管是原诗歌还是两篇译文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同延性关系的突出特点是:1.层次性,不在同义层次上,如本文中的水光、山色、晴和雨跟西湖并不在一个层次上;2.语义距离不同,距离大的,衔接关系就弱,有时候设置可以忽略不计[8]。比如晴和雨,他们跟西湖的衔接关系就没有水和山来的强。同类项目中,项目之间可能产生多重衔接关系,形成一个局部的衔接关系网络。组成线性衔接关系,本诗同作为景色/物的下义词相互联系,就整个段落而言,这些相互衔接的词又在文中与其他表示地点和天气的词联系起来,在语篇内部形成一个语义网络,突出论美景/地点在语篇中的地位。这种语义关系是由不同的衔接项目建立起来的,但他们的复杂成都足以使其形成一个语义网络,如图2 所示。
图2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语义网格
重复性关系是同一成分的重现所形成的语义关系[8]。从结构角度讲,它可以是同一种结构的重复所形成的衔接关系。诗歌前两句的结构就相同,结构相同性通常强调意义的相同或相似性。从语气角度讲,相同语气结构的小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语义整体,表示语篇的话语交际功能。本文语篇的所有句子都是陈述句,陈述类语篇的出现频率很高,表示语篇的交际功能是提供信息。
我们从主位关系分析本文的衔接关系,当接触一个语篇时,可以根据语句出现的顺序来划分主位和述位,然后根据同一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即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从哪里开始说起,又从什么角度引入新话题,到语义结束时,他关心的又是什么问题。我们把作者一系列疑问解开之后,这个语篇的大致内容也就呈现在眼前了。我们从上到下,把这几个主位理一遍,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思路。在这篇诗歌中要讲的内容与西湖美景有关,水光是叙述的起点,在对晴天下的水光和雨天下的山色分别进行描写后,又把景色推向了“西湖比西子”的假设,引出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任何时候的西湖都是景色绝佳。前两句形式完全一致,前后呼应。后两句将西湖比为西子,拟人化,西施这一具体形象引起人们对美人美景的想象。有始有终,叙述完整。任何一种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大多数时候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叙述性语篇中的主句往往是以人物、时间或地点作为起点,从而较多地使用主位同一模式,本文以景色为发展线索,前两句实物/景作为主位,叙述出西湖的美景。然而本文并没有一直将西湖作为主位,而是将西湖的美景具体话,如水光、山色,其实是隐喻,也是诗篇主位的衍生,因而本文的主位推进模式为衍生主位推进模式。
四、小结
主位-述位系统是语篇纯理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主位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语篇的句子和组织模式,了解说话人是如何通过语篇的组织来传递信息的。本文首先回顾了Halliday 关于主位和信息结构的论述,对译题和译文四小句的及物性、主位及主位类型进行分析,然后解析了两个英译本的信息结构,最后从衔接角度看全文的谋篇意义。本文重点在于使用语篇功能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对两个优秀译文分析比较。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功能语篇分析发现,在及物性方面,苏轼原诗中使用心理过程较多,其次是物质过程,来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态。在林译文中采用了两个物质过程、一个心理过程和一个存在过程,许译文中前后出现了心理、物质和关系过程;在人际功能层面,原诗和两篇译文都使用陈述语气,原作是诗歌这种特殊体裁,全文未出现人称代词。林译文的第三小句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许译第四句出现了第三人称代词。总体来看,译文对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都很低。在语篇功能方面,两篇译文使用无标记性主位少于标记性主位;从衔接手段看,全文紧紧围绕以“西湖美”为中心的语义网络,在衍生主位推进模式下,从西湖实景到引人入胜的比喻,将西湖的美写的连贯、传神。
从本文分析的各个方面来看,许译本遵循了忠实和通顺原则,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诗的原生态,与原作的信息吻合度高。这与许先生深厚的英文功底和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不论诗林译文还是许译文,译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给英语读者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向世界传播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这也是当代译者都应牢记于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