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观察分析
2022-08-17董建林
董建林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症状表现为恶心、上腹不适、肝区痛、食欲减退等,少数患者有黄疸、发热征象。乙型肝炎发病后,会造成肝功能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流行病学显示,乙型肝炎患者中,约有25%最终进展为肝硬化[1]。临床治疗时,抗病毒是关键,旨在抑制HBV 病毒复制,预防或延缓肝硬化。其中,恩替卡韦的使用比较普遍,但实践表明单一用药的效果不佳,无法改善远期预后。而胸腺肽属于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修复受损的免疫功能[2]。本研究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在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76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恩替卡韦和胸腺肽联合用药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选取76 例,按照不同用药方案划分为对照组、试验组2 个组别,均为38 例。对照组中,有20 例是男性,有18 例是女性,构成比为52.63%、47.37%;最小的患者有34 岁、最大的患者有68 岁,计算平均值为(55.47±9.1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6±1.75)年。试验组中,有21 例是男性,有17 例是女性,构成比为55.26%、44.74%;最小的患者有33 岁、最大的患者有70 岁,计算平均值为(54.83±9.46)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12±1.68)年。2 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排标准
(1)诊断标准:依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3],经超声、病原学和肝功能检查确诊;(2)纳入要求:资料真实完整,对本研究有正确认识,并在同意书上签字;(3)排除患者:有明确精神病史,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恶性肿瘤等。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静脉输液支持,使用保肝药物,补充维生素和消化酶等,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抗病毒治疗时,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片(由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公司生产,批号H20052237),口服用药,1 次/d,每次0.5 mg,治疗时间6 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胸腺肽肠溶片(由西安迪赛生物药业生产,批号H19991176),口服用药,3 次/d,每次20 mg,治疗时间6 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临床疗效,显效的标准是: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 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DNA 定量(HBVDNA)均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的标准是:血清HBeAg 和HBV-DNA 均转阴,肝功能明显改善;无效的标准是:血清HBeAg 和HBV-DNA 呈阳性,肝功能指标异常[4]。总有效率是显效率和好转率之和。
(2)治疗前后,检查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IV 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PCⅢ),正常参考值:HA<120 ng/mL,LN为50~180 ng/mL,IV-C 为30~140 ng/mL,PCⅢ<18 ng/mL[5]。
(3)治疗前后,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正常参考值:ALT<40 U/L,AST 为<40 U/L,TBIL 为1.71~17.1 μmol/L[6]。
(4)统计不良反应情况,常见如恶心、头晕、过敏等。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Excel 表格记录数据,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 25.0 软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表示形式是(例数,百分率),肝纤维化和肝功能指标的表示形式是(均数±标准差),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 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数据显示,试验组中有36 例治疗后达到有效标准。对照组中有30 例达到有效标准,可见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数据显示,2 组治疗前的HA、LN、IV-C、PCⅢ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ng/mL,)
表2 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ng/mL,)
注: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肝功能指标比较
数据显示,2 组治疗前的ALT、AST、TBIL 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表3 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注: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用药不良反应比较
数据显示,试验组中有3 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5 例出现不良反应,可见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例,%)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HBV 病毒可经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能力[7]。该类患者发病早期症状较轻,以头晕、乏力、食欲减退为主;随着病程延长,会出现肝掌、肝脾肿大等症状;进一步发展至失代偿期,就会造成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乙肝肝硬化的病理特征是肝纤维化,原因是HBV 病毒不断复制,会激活炎症反应,促使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引发肝纤维化。临床治疗时,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免疫功能低下和HBV 病毒不断复制密切相关,因此免疫调节剂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更加重要[8]。
赵亚玲[9]的研究中,对92 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其中A 组46 例使用恩替卡韦治疗,B 组46 例加用胸腺肽。结果显示:B 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 水平低于A 组,HBV-DNA 转阴率高于A 组(95.65%vs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以76 例患者为对象,其中:①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治疗后的ALT、AST、TBIL 指标更低,和赵亚玲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联合用药能修复受损的肝功能;②试验组治疗后的HA、LN、IV-C、PCⅢ指标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用药具有较强的抗纤维化效果,有利于遏制乙型肝炎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从作用机制来看,恩替卡韦是抗HBV 病毒的一线药物,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患者用药后,经磷酸化代谢形成三磷酸盐,能促使HBV 病毒逆转录酶失活,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实现治疗目标。但是,单一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减退,影响抗感染能力。胸腺肽能促使T 细胞成熟,增加淋巴因子受体的水平,从而调节、增强人体免疫功能[10]。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发挥出互补作用,进一步改善疗效。文中研究显示,2 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无显著差异,说明联合用药不会增加副作用,患者可安全用药。综上,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指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