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联合舒芬太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2022-08-17冯康虎申建军陈志伟
陈 海,冯康虎,申建军,陈志伟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股骨颈骨折是创伤骨折里面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一般通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案[1]。但由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所以术后患者的疼痛较为强烈,容易出现焦躁、抑郁的情绪,再加上术后患者需要卧床,活动受限,增加了感染和血栓的风险,所以如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管理,使患者尽量避免术后的不良情绪,较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下一步康复锻炼做准备,是临床工作的难题。近年来,术后疼痛干预已经成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规镇痛手段,为了能够缓解术后疼痛,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选择合理有效的镇痛方案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有关针刺治疗疼痛的诸多方法,腕踝针作为一种现代针刺疗法,是对前期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在电刺激疗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特点;腕踝针是作为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能够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加速炎性因子的吸收来达到镇痛效果[2]。前期研究已经证实[3],腕踝针对于癌症、分娩、术后等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的疗效。所以对于术后的患者,干预方面一般采取腕踝针进行常规治疗,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舒缓患者产生的焦虑情绪。特此,本研究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腕踝针联合舒芬太尼治疗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甘肃省中医院创伤骨二科2018 年10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股骨颈骨折且需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将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 例,男14 例,女16例,年龄50~80 岁,平均年龄65.4 岁;观察组30 例,男13 例,女17 例,年龄43~72 岁,平均年龄63.2岁。2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初次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2)神志清楚,精神正常,可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肾功能不全等功能障碍者;(2)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者;(3)合并其他疼痛性疾病需服用止痛药物者;(4)皮肤易过敏,手腕、踝关节处有伤口;(5)晕针的患者;(6)吸烟、饮酒的患者;(7)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采用同种人工髋关节假体,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采用后外侧入路进行。待患者意识清醒且肌力恢复5 级以上,血氧饱和度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上后,对照组予以:对照组舒芬太尼1 μg/(kg·d)+生理盐水100 mL,静镇痛泵输注速度控制在2 mL/h,自控给药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为20 min。观察组予以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腕踝针治疗。治疗方法为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按照腕踝针选区原则,在受腕部、踝关节周围选取相对应的区域进针;本研究中选取4 区(胫骨腓骨之间的中点,平外踝尖上3 cm)下5 区(踝跟腱周围,贴靠腓骨后缘,平外踝尖上3 cm),定位后予爱尔碘局部消毒后,以25°~30°斜刺入皮下后平行进针,针刺完毕后进行固定6~8 h,针眼处用输液贴[4]。进针时手指会有落空感,患者一旦有酸、麻、胀、则应立即拔出,观察病人反应。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记录术后6 h、12 h、24 h、48 h 的VAS评分;(2)术前和术后6 h、12 h、24 h、48 h 的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3)记录不良事件:包括头晕、呕吐、皮肤红疹、尿留。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 组病人在麻醉清醒后6 h、12 h、24 h、48 h后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VAS 评分比较(分,)
表1 2 组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组病人在麻醉清醒后6 h、12 h、24 h、48 h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Harris 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Harri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不良事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4 讨论
髋部骨折是在中老年群体中的发生率最高的骨折类型,如何对术后进行康复锻炼也是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说明,腕踝针在辅助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有较好的效果,而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闫长红和于铭[5]骨折属于意外性的损伤,特别是双下肢骨折,患者常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并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当损伤特别严重时还会发生出血性休克、感染等并发症,所以对医护人员来说,要针对此情况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对于双下肢骨折来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手术治疗;作为医护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术后采取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焦虑情绪,从而较少并发症,加速患者的恢复进度,来最大化的提高手术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并且假体、内置物的植入刺激机体,所以术后患者最重要的主诉是患肢的疼痛,所以如何针对此情况展开治疗工作是一项重要又紧迫的任务[6]。
疼痛是一种内源性的刺激,其会影响呼吸、心血管、消化等多个系统功能,造成机体功能的紊乱,代谢失调[7]。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早期能够让患者下地、负重,能够恢复正常的饮食起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疼痛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症状,又由于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年龄普遍较大,耐受力差,所以无法进行有效的镇痛措施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会加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N-4 位取代的衍生物,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起效快,半衰期长,能够发挥强大的镇痛作用,在术后镇痛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员,而且该药的安全性高[8]。就有研究表明[9]舒芬太尼对心脑血管并没有抑制作用,所以可以作为一种术后常规镇痛药使用。腕踝针来源于祖国传统医学针灸的一部分,经过不少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优势,且作用广泛、痛苦小,副作用不明显。《灵枢·官针》中:“直刺针者,引皮乃刺之”,记载了类似腕踝针同样的刺法,都是作用于皮部,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中医认为[10],脏腑气血运行失常,气机阻滞,血液停滞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所谓“不通则痛”,可以看出,在很早以前,中医对“疼痛”的研究作为辨证施治的基础,通过刺激“经络”,调节全身气血运行,阴阳平衡,所谓“通则不通”。腕踝针属于浅刺针法的一种,但也是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刺激经络,调节气机,使全身脏腑气血运行通畅,气机平稳,阴阳和谐。所以也是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研究发现[11],针刺能够加速体内新陈代谢,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所以,中医在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虽然腕踝针是一种针刺疗法,但结合了中医传统的经络理论与现代电刺激理论。取穴部位位于上肢腕部与下肢踝部,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现代研究证明腕踝针通过针刺信号激活镇痛系统,调节解痉,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速机体分泌镇痛物质[12]。现代医学研究认为[13]皮下浅表层,是重要的神经感受器,结缔组织较为丰富,一旦受到刺激,可以加速传导,来达到镇痛的目的。研究证明[14],腕踝针通过针刺激相应区域后,激活体内内源性痛觉系统,促进5-羟色胺的释放,内源性阿片肽的活力增强,能够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及紧张的情绪。金玉和王非[15]认为,针刺皮下,能够刺激周围组织及内环境稳定性,打破原有的状态,从而传导进入病灶,加快离子内流,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水肿吸收,来提高镇痛效果。也有报道指出[16],腕踝针刺入皮下时,能够加快脑内五羟色胺的合成,提高痛阈,达到镇痛目的。所以,腕踝针是与体内神经效应密切相关,能够浅表皮肤作用于神经来达到良好的镇痛作用,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与腕踝针在临床上联合应用,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稳定病人紧张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