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出的影响及对策
2022-08-17张一帆
张一帆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人口是财富的源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总是和高速的人口增长相伴而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松动,越来越多的人更趋向于去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工作生活。这类未改变自身户口所在地,但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多被称为“流动人口”。
河南省虽然一直都是人口大省,但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总流出人口达1 610.09万人,其中净流出人口达1 482.72万人,成为净流出人口数第一的省份[1]。合理的人口流动可以提升流出地居民的收入水平,起到优化流出地人口结构的作用,但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出会导致流出地经济下滑。如何缓解人口流出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镇或省外大规模流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1 河南省人口流出现状
1.1 河南省人口流出概述
从《河南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来看,2019年河南省净流出人口达到了1 312万人,其中几座农业城市人口流失现象颇为严重,人口流失最多的为周口市,人口流失数达到了267万人,占全省流失人口的 20%(表 1)。
表1 河南省不同市人口流失人数及占比
1.2 河南省人口流出特征
1.2.1 流出人口规模大,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河南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2019年河南省总人口数为10952万人,而人户分离数则达到了1312万人,流失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2%;而在2015年,河南省人口流出数就已达到了1 242万人。从图1可以看出,河南省人口流出的规模大,且流出人口数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
1.2.2 集中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以长距离迁移为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总流出人口数达到1 610.09万人。从流出人口的流向来看,跨省外流人口多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这5个地区流入人口最多,占全部河南跨省外流人口的62%,其中外流人口中近40%选择了苏、浙、沪地区,较10年前要高出将近10%。省内城镇间的人口外流也显现出这样的特点,外流人口多选择郑州市、洛阳市等二、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尤其是近年来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不断建设,郑州市对省内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郑州市、洛阳市等6个市组成的城市群吸纳将近53%的省内流动人口[2]。
1.2.3 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外出务工的大军,成为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2006年河南省流出人口年龄结构如图2所示。到2010年,15~54岁的流出人口已经占总流出人口的78%,15~34岁的流出人口占总流出人口的1/2以上。青壮年成为外流人口的生力军。
1.2.4 流出人口大多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外流人口通常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其受教育程度较低,无法从事技术性工作,流出的目的多为“求生存”,而不是“求发展”。因此,外流人口多进入建筑、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3]。
2 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的影响
2.1 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的积极影响
2.1.1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外流人口通常情况下多因经济因素选择外出务工,流入地也多为经济发达、薪酬较高的地区。流出人口由薪酬较低的第一产业向薪酬较高的第二、三产业的转入会使得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升高。《河南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河南省近几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稳步增加,其中“家庭外出从业人员寄回带回收入”全省平均达到了2 913元,其中中低收入户该项收入也达到了2 865元,而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该项收入分别达到了3 370元和3 971元。2018年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的67.7%降到了30.1%[4]。合理的人口流出使得流出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提高,消费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2.1.2 流出地生态环境改善。人口外流现象显著的多是第一产业发达的城市,而外流人口也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农村承载着过多的农村居民,这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密集化的生产方式极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农药污染或生态恶化。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外流出一部分农村人口,这给乡村的生态环境恢复带来了一个缓冲期,有利于改善流出地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振兴有着巨大的帮助。
2.1.3 流出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中的农业人口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二、三产业,一方面学习到了新的技术和理念,返乡后可以培养成技术类人才;另一方面学习到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自身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返乡后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于提升基层管理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技术水平高超、思想进步的农民工返乡,有助于农村基层的管理以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实现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的必要环节。
2.2 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的消极影响
2.2.1 乡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大量的青壮年为寻求更高的薪酬,放弃第一产业,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转移。河南省农村老龄化严重,儿童、妇女和老人成为农村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都有待解决,大量土地缺少劳动力处于“弃耕”状态,家庭妇女成为农村的主心骨。乡土社会传统的“男耕女织”格局随着大量人口外流被打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完善。
2.2.2 人力资本大量流失,经济发展停滞。人口流动的同时也加剧了流出地的人才流失,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大量流失。大量的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流出地中尚未外流的群体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甚至有些村里仅剩老人。这显然不利于流出地的人力资本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没有技术人才,流出地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没有乡镇教师,流出地的教育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大量的人力资本在人口外流中流失。年轻人的大量缺失使得农村经济建设缺少内在动力,这不利于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
2.2.3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成为外流人口,原有的农村人口结构遭到破坏,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群体成为农村的主要群体,隔代教育成为普遍现象。留守儿童日常缺少家长的教育与陪伴,孤寡老人缺少儿女的关心,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缺陷和情感缺失[5]。在婚姻问题上,随着大量适婚青年的流出,农村适婚男女婚配率不断降低,使得流出地的适婚青年不得不加入人口外流大军。人口大量流失导致这些社会问题频频出现,非常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2.4 基层管理水平下降。人口流出会导致人户分离的居民出现,这类居民常年在外务工,且外出周期较长,通常只有春节期间才回到家乡,导致其对于家乡的实际情况了解甚少。在基层公共事务决策时,人户分离的居民通常难以了解真实情况,无法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村两委”成为一言堂。这给乡村基层管理带来了很大障碍。
3 缓解人口流出的对策
3.1 降低城乡流动门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合理的人口流动是必不可少的,且这种人口流动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劳动力基数居高不下,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就提出了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过渡[6]。
3.2 发展职业教育,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同步发展
河南省流出人口原来多从事农业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但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从事高精尖技术类工作。因此,政府应当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乡村居民的技术水平,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创造更多匹配的工作岗位。《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将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对接,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并加以培训使其投身于城镇化建设,对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3.3 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差异化、产业化的企业,有利于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型上岗,同时也可以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以河南省南阳市的月季、艾草产业为例,南阳市月季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带动全市近15万人就业;艾草产业年产值逾8 000万元,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近年来,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安置低保户、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各类从业人员200余人,辐射带动附近村民3 000多人就近就业。流出地应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统筹发展,创造岗位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流动,这对于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3.4 改善营商环境
人口外流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更高的薪酬,人口流出省外的主要原因是流出地大多没有相匹配的岗位和薪酬。岗位多由社会资本创造,社会资本追求好的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创造更多的岗位。政府应当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杜绝“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采用激励手段进行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转移,从而带动劳动力回流。河南省人口外流现象日益加重,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从而带动人口回流,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7]。
3.5 采取人才引进激励措施,引导人才回流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府应合理引导流出人口回流,并吸引新的人才落户投身于本地的建设。早在前几年,国家就已经对人才回流做出了相应的指示,2015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2016年 11月 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在2021年9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经验的通知》(发改办就业〔2021〕721 号),其中第八条明确提出“注意引人留人”,要求地方政府以乡情和资源等优势留住人才,并给予返乡技术人员以资金补贴等激励手段。
4 结语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其“国家粮仓”的定位使得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但是,河南省大多数城市二、三产业落后,使得这些年轻劳动力为了追求薪酬,向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在省内流向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省外则流向苏、浙、沪地区。这些流出人口本应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却随着人口流动的浪潮不断向省外流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因此,妥善解决人口流失的问题,合理有序推动人口流动,并吸引技术人才回流返乡,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