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烟区现代烟叶农场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2-12-14郭全伟张英华王术科杜玉海范增博
郭全伟 张英华 王术科 杜玉海 聂 威 薛 博 范增博 张 勇
(山东潍坊烟草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205)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烟叶生产国。作为整个大农业的一部分,我国烟叶生产应该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向现代化迈进[1]。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来看,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必然趋势,烟草作为农业的一部分也必将向现代化发展[2]。实现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是深化农村改革,聚合生产要素,调整生产组织方式。烟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土地、人员、工具等生产要素长久使用问题。潍坊市在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过程中,围绕稳定生产要素、创新发展模式等进行了探索,促进了烟农收入、烟农队伍、基本烟田持续稳定。
1 现代烟叶农场发展现状
1.1 土地流转
潍坊烟区土地流转较其他农业产业起步早、发展快,主要存在3种方式:一是烟草部门主导推动的土地流转方式,二是以乡镇、村委组织推动的土地流转方式,三是个体自发转包、租赁或调地。目前,烟草部门参与流转的土地逐步到期,而村委、生产个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提高并更具便捷性,烟农合作社主导参与的土地流转方式正在进行试点。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完善,烟田土地流转面积日益扩大[3]。
1.2 生产经营
1.2.1 家庭农场。2.00~3.33 hm2种植规模,烟田以家庭自有土地为主,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操作,关键环节雇工,管理精细、到位;3.33~6.67 hm2种植规模,以种烟大户为主,烟田以转包、转租为主,操作过程以雇工为主,烟农自己进行烟田管理;6.67 hm2及以上种植规模,以种烟专业户为主,实行班组制、网格化管理,将烟田划分不同网格,每个网格确定1名班组长负责人员组织和日常管理。
1.2.2 合作社农场。合作社利用流转后的土地种植烟叶,划分不同规模的班组进行分组管理,每组确定一名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担任组长,负责农场生产管理,劳动报酬与合作社协商确定。农场生产投入由合作社负责,经营收益由合作社支配。
1.2.3 村集体农场。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农民合作社,由合作社具体承担烤烟生产经营,采取班组制、承包制2种模式。烟叶工作站党支部为每村配备1名专职技术员,实施“一村一策”技术培训指导,从育苗、移栽、大田管理、采收烘烤到烟叶收购等环节提供全过程生产技术服务。
1.3 生产服务体系
近年来,通过烟基建设的不断投入和全程机械化的探索推进,潍坊烟区烟田整耕地、起垄覆膜、秸秆拔除等作业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到“十三五”末,潍坊烟区旋耕、起垄施肥、秸秆拔除、冬耕等环节机械化率达到100%,刨窝、覆膜、中耕植保等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根据烟叶生产实际,结合农机使用特点,确定与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的不同区域、各个烟叶生产环节的标准化作业规范与烟用机械作业标准。作业标准体现省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等目标。在机械作业达到作业标准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机械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推动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烟叶标准化生产,提高烟叶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借鉴学习大农业托管服务,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联合农机服务公司、当地农机合作社或农机大户开展托管服务。依托智慧烟叶系统,搭建用工组织和农机服务2个平台,畅通烟叶生产信息对接渠道,支撑托管服务开展。2020年,先后与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临朐龙山宫家庄众力农机专业合作社、山东天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冬耕、春耙、起垄施肥托管服务,服务面积分别达 2 600.00、2 733.33、2 066.67 hm2,大大降低了烟农用工成本。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流转方面
当前存在的3种流转方式,各有利弊。黄择祥等[3]研究发现,烟草部门主导推动的土地流转方式,更容易获得土地,且流转的土地更加稳定,但烟草部门的参与,不仅易推高土地承办费,而且在发生纠纷时很难置身事外;乡镇、村委主导的土地流转方式,较易获得一定规模的土地,有利于约束和解决可能引发的纠纷问题,并提供法律约束与保障,土地租赁时间与地租价格相对稳定,但该流转方式必须依靠村委会的组织协调,村委会积极性易受政策影响;个体间自发转包、租赁或调地,流转过程较其他2种更简捷,地租价格也最低,但此流转方式难以获得较大面积连片土地,易出现租赁纠纷问题。
2.2 烟叶农场种植规模
根据农业规模经济递减理论[4],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生产要素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存在种植面积越大,管理越粗放,规模效益越低的问题。通过对近几年种植规模与产值的大数据分析,种植规模在3.3~6.7 hm2的,单位面积产值随着规模的加大而提高;种植规模在6.7 hm2以上的,每增加3.3 hm2,产值降低1 500元/hm2[5]。从种植规模来看,在采用相同生产措施的情况下,因规模不同效能也不一样。跟踪调查发现,移栽较早烟田和移栽较晚烟田,腰叶、顶叶长宽及脚叶、顶叶成熟时间存在差异;规模较小烟田整体发病率和危害程度低于规模较大烟田,采收成熟度把握较好,采生、过熟、混部采收现象较少。在用工相同的情况下,种植规模越大,主要环节单项措施落实从开始到结束跨度较大、用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烟株生长整齐度和烟田均质化生产水平。单个班组种植规模不宜过大、雇用人数不宜过多。种植规模越大、雇用人数越多,管理难度加大,考核难度加大,“窝工”现象凸显。韩永镜等[6]研究指出,单位面积纯收入与单户种植规模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2.3 生产经营方面
近年来,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深入推进,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管理不细、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烟叶有效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还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个别生产环节机械化作业程度还较低,农机农艺不匹配,用工多、用工贵、用工难等问题困扰着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在当前烟叶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烟叶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种植规模较大的农场无法实现有效轮作,部分农场由于种植规模较大,没有足够的土地用来轮作倒茬;受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影响,有的农场担心轮作作物价格低,轮作效益不高;有的农场虽然开展了轮作,由于轮作模式不科学、轮作年限不合理、轮作作物市场竞争力低,轮作效益也不高,影响了烟农收入。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实现有效轮作,烟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无从谈起。受土地资源少、其他规模种植作物经营难等影响,农场开展轮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种单一耕作模式存在轮作烟田土地利用率低、产值效益低以及与大农业融合发展的匹配度较低等问题,影响着烟农土地产出效益,制约着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3 建议
潍坊烟区在生产实践中,提出并实施基于提升现代烟叶农场组织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信息化水平、质量保证水平、主体意识的以“一体两业四保障”为支撑的现代烟叶农场生产经营模式。
3.1 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土地流转模式,稳定烟田资源
稳定烟叶生产规模,优化生产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必须确保烟叶生产土地资源,保证种植区域和种烟田块的相对稳定,建立稳定可靠的土地使用制度。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发展规划,打造镇(街道)、村集体和烟草部门互利共赢的烟叶综合体。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创新实施“村党支部+农民合作社”的“村社合一”烤烟种植土地流转方式,在产业村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或班子成员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村党支部的组织协调下,由合作社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并组织生产经营。合作社与辖区土地出让方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确定承租主体;产业村与烟站统一制定土地种植规划,由合作社与承租主体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和监管协议,推动土地有序流转。
3.2 探索农场有效运行模式,持续保障烟田产出能力
将烟田按区域分布划分不同网格进行分组管理,每组确定一名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担任组长,负责农场生产管理;单个班组以适配面积5.33 hm2、8个作业人员为最佳,日常生产经营统分结合,能统则统、宜分则分;建立班组激励制度,劳动报酬与生产经营成效挂钩,班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充分激发、调动班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率,保证烟叶农场种植效益。
3.3 推行全程机械化,开展托管服务,持续保障烟农降本增效
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定要大力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7]。推进烟叶全程机械化,加快现有机械改造升级,实现农机农艺配套;创新研发烟苗井窖移栽机、烟叶采收机,填补烟叶生产环节作业机械空白;建立实施全程机械标准化作业规范与烟用机械作业标准,推动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烟叶标准化生产,提高服务能力和生产效率。推行托管服务模式,实施“两头工场化,中间托管化”的烟叶生产组织服务模式,加快形成覆盖烟叶生产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新烟农解决用工难、机械少等问题,实现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化,使烟农轻松种烟。因地制宜协调农机公司开展托管服务,平原地区可托管给大型农机服务公司,方便集中连片作业;丘陵山区托管给当地农机合作社或农机大户。也可依托烟农合作社,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烟农开展“组合式、套餐化”服务;搭建用工服务与农机服务2个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用工和机械服务信息,实现供需双方有效对接。优化烟叶生产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流程,严格抓好专业服务成本核算,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努力降低烟农用工成本。发挥烟农满意度导向作用,推进服务评价市场化。服务结束后由烟农开展服务评价并进行公开,倒逼提升服务质量。
3.4 搭建智慧烟叶平台,推进烟叶生产标准化
引入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手段,搭建智慧烟叶平台,应用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手段,建成视觉烟区、农事记录、智慧物联、管服在线、智能查询等功能模块,推进烟区生产可视化、烟田管理精准化、人机设备互联化、管理服务在线化、查询分析智能化,实现水、肥、药、机等生产要素的精准投入与科学管控,为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服务、精益化管理提供强力支撑,持续保障现代烟叶农场健康发展,解决“怎么更好种烟”问题。
3.5 发展适度规模种植,保证烟叶产出质量
从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烟叶质量、保证烟农收入、稳定烟农队伍来看,种植规模在3.33 hm2以下尤以2.00~3.33 hm2的种烟专业户为宜。在烟农队伍进一步发展受限的烟区,为保证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稳定总体规模基础上,可发展3.33~6.67 hm2家庭农场,采取班组制管理模式。同一环节作业由各班组齐头并进,有效解决单户规模过大、技术措施落实时效性差异较大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单位产出效益,促进烟农增收。
3.6 持续加强烟农队伍培育,夯实烟叶可持续发展根基
烟农是烤烟生产的主体和生力军,烟农的素质直接影响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和烟叶的产值效益[8]。现代农业制度必须重视培育新型农民,保护农民的利益[1]。建立完善烟农教育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类型的烟农,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培训方案,强化生产技术、精益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烟农经营管理水平。探索新烟农脱产培训模式,对烟农开展再教育,在烟叶生产、农机操作、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让新烟农真正成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经营者。优化烟农激励环境,利用优秀烟农评选等方式,充分利用媒体,加大新烟农种烟致富事迹宣传,引导烟农学习先进典型,带动壮大烟农队伍。
4 取得的成效
4.1 减轻稳定规模的压力
采取“村党支部+农民合作社”模式,以合作社为主体流转土地,将核心烟区集中到合作社,建立土地利用机制,实现土地集中掌控,保证了烟田用地长久使用以及种植规模稳定。
4.2 缓解用工难问题
全程机械化的推行,提升了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大降低了生产用工成本,缓解了烟叶生产用工贵、用工难的问题,促进了烟农减工降本。
4.3 提升烟叶质量
机械化的实施和烟田班组制的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烟田产出质量明显提高,促进了烟叶生产提质增效。
4.4 促进产业融合
“一体两业四保障”现代烟叶农场生产经营模式的建立运行,实现了烟叶主业和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了土地综合产出能力,烟田综合产出效益明显提升,烟农收入、烟农队伍、基本烟田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