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影响
——基于知网、万方、维普和WOS数据库的文献分析

2022-08-17李智婧王玉琪王红漫

卫生软科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子女老年人心理健康

李智婧,王玉琪,王红漫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191)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数量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14.2%[1]。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窗口期。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由于发展快、基数大、原因杂,形势更为严峻。

老龄化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健康问题,WHO发布的《2021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为77.4岁,健康预期寿命为68.5岁,这说明我国老年人有近9年时间带病生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仅关乎其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更关乎到国家层面上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应对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

20世纪5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专业学术概念被首次提出,最初用于精神病学、心理学研究,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给予“社会支持”不同的概念界定。1986年,著名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与抑郁》一书中,结合众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的讨论,给出了一个较为综合的定义: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3]。国内外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个体身心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人们认识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4]。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以来,学者们就对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展开了研究,其中社会支持对老年健康的影响是研究者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同时,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可及性较低,老年人健康状况欠佳、健康素养较差、空巢化严重[5,6],因此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亟待关注。本文试图梳理分析近10年的社会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相关文献,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

1.2 研究方法

通过在上述数据库中使用高级检索功能,设置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 2022年2月19日,中文论文以“社会支持”“老年”“健康”“农村”为关键词,英文论文以“elder OR old”“social support”“health”“rural”“China”为关键词,分别进行主题检索,将结果导出并将各个数据库的文献进行去重、合并,且剔除与研究内容不符合的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62篇。

2 结果

2.1 社会支持对一般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大部分研究将全体中国农村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社会支持对一般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可根据因变量将其分为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自评健康、综合健康的影响4类进行归纳。

2.1.1 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多数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具有正向影响。如郝刚等在对西部农村老年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支持与严重躯体症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客观支持水平越高,老人越不容易出现严重躯体症状[7]。刘灿泳、罗娟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了社会参与对我国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参与程度越高的老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好[8]。但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曹莎利用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了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代际支持中生活照料维度与老人生理健康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因为老人的生理健康符合“用进废退”理论,即过多的生活照料反而不利于老人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9]。和红等基于CHARLS 2014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子女经济支持、服务支持及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无显著影响[10]。由此可见,合理的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的社会支持,如子女为老年人提供事无巨细的日常照顾,反而不利于老年人自理能力的锻炼,且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想健康的进入老年期就必须在此之前养成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11]。

2.1.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者们探讨的心理健康相关变量主要有情绪问题、抑郁、认知功能、精神健康、死亡焦虑等。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胡宓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的相关性,得出社会联系与情绪问题负相关的结论[12]。温小飘通过对湖北团风县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分析认为,代际支持程度越高,抑郁症状程度越低[13]。涂原野基于2011年CHARLS全国基线数据,分析了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精神健康和情景记忆2个维度都有显著的积极作用[14]。

但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上述存在差异,部分结果不显著或相反。王萍等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家庭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代际间的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老人获得的起居帮助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而获得子女(含孙子女)的家务帮助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可能的原因是接受较多家务帮助的老人往往健康本就较差,容易产生无用感和挫败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15]。王萍等利用2015年“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影响,指出非正式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死亡焦虑发挥着“主效应模型”的增益作用,而正式社会支持中参加合作医疗报销和大病医疗保险显著加重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可能是由于参加合作医疗报销和大病医疗保险的老人对健康更关注、死亡焦虑更高,但这也提示他们可能更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16]。Sun等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代际支持中的工具性支持与农村老人的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但对低于74.51岁的老人的抑郁症状无显著影响,可能因为较高龄老人对子女的做家务、修家具等工具性支持在情绪上更敏感[17]。

上述研究的结论略有不同,一方面源于研究的样本有差异,有的采用CHARLS全国性的数据,有的则采用湖北省、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的数据,采用不同样本得出的结论不同;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息息相关,对于身体较为健康的老年人而言,社会支持增加了老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结,对于心理健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但是身体健康较差的老年人往往需要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这就导致了部分结果不显著或相反。因此要关注到不同老年个体对待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在提供社会支持的时候也要关注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效能,避免老年人产生无用感和挫败感。

2.1.3 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不尽相同。Mao分析了子女工具支持与安徽省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动态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子女给予老人更多的家务劳动帮助,有利于改善老人之后的自评健康[18]。Liang等通过对湖北省农村老年人的入户调查,分析了代际支持和同代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代际支持对老年人自评身体健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来自配偶和兄弟姐妹的同代支持的影响不显著,这提示关于老年人健康的政策要以子女为重点[19]。而王秀红等基于实证研究,探究了贵州贫困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对健康自评的影响,发现经济来源和生活照料依靠自己的老年人健康自评更好,可能是因为健康状况差的老人更需要家人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易产生挫败感,而客观健康状况和主观不良感受不利于他们的自评健康;无经常性社会交流的老年人健康自评好于有经常性社会交流的老年人,这可能是由于身体较好的老人常承担更多的家务,从而社会交流较少[20]。综上可知,不同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影响不同,子女多关注老人对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来自兄弟姐妹的同代支持并没有子女支持的影响力大,这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21]相契合,每个老年人都是其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与老年人关系越亲近,则对老年人的影响越大。

2.1.4 对综合健康的影响

“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些学者考察了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多个健康维度的影响。高月霞等基于南通的实证研究,指出社会支持显著提高了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指数[22]。陶裕春、申昱基于2013年CHARLS数据,考察了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日常照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正向影响,非核心亲属和朋友通过“主效应模型”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发挥了增益作用,正式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挥了“缓冲器模型”效应[23]。罗会强等使用2013年CHARLS数据,分析了家庭支持对我国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子女的经济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子女的精神慰藉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子女的日常照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均存在积极影响[24]。陈馨等学者通过对安徽省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了社会网络对农村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分社会交往网和高分社会支持网有利于农村社区老人的身体健康,高分健康守护网和高分情感支持网有利于农村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25]。Xu S等探究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的人际联系与身心健康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机制,指出老年人的人际联系能显著预测其心理、身体健康状况和认知功能[26]。Shu Z等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考察了家庭“向上”代际支持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得出的结果为经济支持对生理功能有积极影响,非经济支持对身体健康有积极影响,但对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同样,可能是因为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较差的老人需要更多的非经济支持[27]。上述文献探讨的都是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总结得出,社会支持有利于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也有一些学者针对更多维度、更全面的老年健康进行了探究。靳敬敬利用2014年CLHLS数据,探究了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医疗可及性越高,农村老年人的自评健康越好;精神慰藉对农村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参加社会交往的老人,其自评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比不参加社会交往的老人更好[28]。陈雅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探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口健康的关系:与子女经济流动较多、获得精神支持较多且未参与新农合的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更优。精神支持、经济支持对老人自评健康均有显著的正向净效应;参加新农合并未发挥出预计的正向健康效应,甚至出现负面净效应,但整体上,其负面效应并不显著。且研究结果显示,参与新农合对代际支持具有显著的补充效应,使子女提供的情感和经济支持对老人健康的正向效应更加显著,同时消除了老人照顾孙子女对其自评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29]。因此,总体来看,社会支持能够促进农村老年人多维度的健康。

2.2 社会支持对农村特殊老年群体健康的影响

该领域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社会支持对农村特殊老年群体健康的影响,包括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丧偶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等,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农村特殊老年群体的健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精神心理健康方面。

2.2.1 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李龙慧通过对贵州省兴义市农村老年人的实证研究,发现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社会支持状况和评价越好,老人的心理越健康[30]。陈丽等通过对株洲地区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入户调查,分析得出,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负相关的结论[31]。也有学者发现经济支持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健康作用不显著,如张明明利用在苏北地区搜集的调查数据,探究了外出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持对农村留守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支持对老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无明显促进作用,可能的解释是老人更愿意将子女的经济支持花到孙子女身上,因而未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精神健康水平[32]。

2.2.2 对农村空巢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陈婧利用对河南农村空巢老人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了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老人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问题越少,心理越健康;老年社会工作可以干预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促进其心理健康[33]。卞青阳、李彤阳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性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有抑制作用[34]。赵丹基于对山东省农村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与认知衰弱的关系的实证研究,指出社会支持对认知衰弱具有保护作用,从其子维度来看,需更注重老年人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水平的提升[35]。

2.2.3 对农村丧偶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何凡基于健康需求和社会支持理论,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社会支持对丧偶老人健康的影响: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神慰藉、医疗可及对农村丧偶老人自评健康有正向影响,子女经济支持对其日常生活能力有积极影响,子女经济支持、邻里支持、医疗保险对其的心理健康有显著正影响[36]。孙晓东、张骏基于护卫者模型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据,评估了社会支持对于丧偶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女儿数量多、与邻里互动频率以及与亲戚互动频率的提升显著提高了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水平[37]。

2.2.4 对农村高龄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丁志宏利用CLHLS数据,探究了社会参与对农村高龄老人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的社会参与类型中,参加康体类和学习类活动对农村高龄老人的各类健康均有显著影响,参加怡情类活动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参加社交类活动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完好性有显著影响;同时,社会参与数量越多的老人,其健康受益越多[38]。

2.2.5 对农村失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如刘昊、李强利用2013年和2015年CHARLS数据,探析了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子女照料对农村失能老人精神健康有积极影响,该影响会随照料强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且对女性和中西部的农村失能老人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其机理发现子女照料可以通过增加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和身体锻炼的机会、提高对子女的满意度来改善其精神健康[39]。

总体而言,社会支持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丧偶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精神健康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如何发挥各类社会支持对农村特殊老年群体健康的促进和维护作用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也是政府、家庭及社会各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3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支持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社会网络类型、独居、丧偶等变量与农村老年人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①社会支持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社会网络类型与农村老人的健康之间具有中介效应。程相东基于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在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测健康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40]。Ye和Zhang通过对湖北省农村老年人的调查,分析得出,社会支持在社会网络类型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1]。②社会支持的减少是独居、丧偶等对农村老人的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的部分原因。乐章、马珺将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居住安排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独居削弱了社会支持的力度而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42]。Guo等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探索了社会支持在丧偶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丧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负面作用部分是由于情感支持和陪伴的减少[43]。

2.4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还有学者发现,社会支持可以调节一些负性事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消极影响,即在较高水平社会支持存在时,这些负性事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会减弱甚至消除。如徐金燕研究表明,高水平社会支持可以减少虐待对女性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且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的调节效应更大[44]。Tang D等人发现家庭和友谊关系能降低甚至消除独居对老年人抑郁产生的不良影响[45]。社会支持增加了农村老年人与支持方(如子女、邻居、社区)等的联结与联系,丰富了老年人的社会网络,提供了老年人抵抗负性事件时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因此,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弱负性事件对老人健康的不利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梳理社会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学者从诸多角度对该主题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有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自评健康以及多个维度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社会支持对农村特殊老年群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或调节作用分析等。得出的主要结论为:①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因此要加强对老人的社会支持,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②社会支持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社会网络类型、独居、丧偶等变量与农村老年人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③社会支持可以调节虐待、独居等负性事件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增强对这部分老人的社会支持来降低负性事件的影响,维护其健康。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和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3.1 深入拓展有关支持利用度的研究

社会支持的维系关乎提供方和接受方2个主体,当前对提供方(如家庭、社区、政府)和提供支持的类型(如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研究较多,而对接受者特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的探讨十分欠缺。社会支持效果的实现除了要有外界支持的存在,老年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也十分重要,这也符合“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老年人只有懂得运用并且主动运用社会支持,才能真正从中获益,进而增强抵抗负性事件的能力,更好地维护“身心灵社”全人健康。因此,未来这一主题应当增加关于农村老年人支持利用度的研究。

3.2 引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看待问题

现有文献多为横断面研究,主要关注农村老年人当前的社会支持对其当前健康状况的影响,而关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之后的生命历程中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早期提供或增加相应的社会支持是否能够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健康、维持其生理和社会功能?以上问题目前少有研究涉及。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加入生命历程视角,探索在步入老年阶段之前或衰老早期给予老年人社会支持对其之后的健康状况是否有积极影响,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来促进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当然,这也对调查数据和实证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包含老年人早期社会支持内容的调查数据或较长跨度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的基础。

3.3 与现有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相结合

目前关于社会支持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相关文献多单纯围绕影响或影响机制展开,而与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相结合的研究不足。已有诸多文献表明了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健康之间的关系,接下来的重点是要研究如何采取行动给予或增加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以提升或维护其健康水平。因此,之后的相关研究应当结合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将理论研究与现实状况充分结合起来,结合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社会支持体系,进而推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早日实现。

3.4 注意并解决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

当前大多数文献的结论是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有积极影响,也有部分研究表明某种类型的社会支持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状况[13、15、18、30],但许多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内生性问题,如社会支持和老年人健康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从而导致研究的结果和结论不准确。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要注意解决内生性问题,在开展研究之前就要对有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进行预判,进而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避免,最大程度降低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如可以尝试利用工具变量法等方法做进一步分析。

3.5 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充分结合

已有文献绝大多数为量化研究,量化研究能够控制变量,探讨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结论更有说服力。但也有可能导致研究不够深入,造成“就数据论数据”“数据说明一切”的现象。质性研究能够深入具体情境,研究者可以借助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详细了解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而形成代表该具体情境的结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支持难免会受到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探究社会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进而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促进作用,就势必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文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可以借鉴彼此的长处,进而更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因此,开展相应的质性研究,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充分结合很有必要。

猜你喜欢

子女老年人心理健康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