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治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疗效的Meta分析及主方用药规律研究
2022-08-17苏景阳王梦蕾傅越严江周晔玥林胜友
苏景阳 王梦蕾 傅越 严江 周晔玥 林胜友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 310007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 是子宫、附件、膀胱、直肠或前列腺等的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引起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多累及小肠、直肠及结肠[1]。临床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肠梗阻、肠穿孔及肠瘘。有研究表明,放疗在25%的肿瘤中起到重要作用,大约50%患者接受过放疗,接受放疗的RE患者也逐渐增加[2]。中医认为,放射线归属于“火热毒邪”范畴,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大法,但所选主方及用药各有特色。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医内治法治疗RE的疗效,并归纳总结用药规律,以期为RE的中医治疗贡献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等数据库,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1日到2021年10月20日,中文主题词为“放射线肠炎”“中医”“散”;英文主题词为“Radiation” “Radiotherapy” “Enteritis”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Powders”,并结合自由词进行检索。
1.2 纳入标准 本研究纳入文献均为诊断为RE的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医内治组处理因素为纯中医内治法治疗,即口服中药(中草药或中成药),剂型包括汤、丸、颗粒、散剂;纯西医组处理因素为纯西医药物;各组样本量均≥30例,各临床研究实验数据完整均衡且具有可比性。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3],次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后的行为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肠镜结果、化验指标及安全性等。
1.3 排除标准 (1)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2)多次重复发表的文献;(3)动物试验、综述报告、个案、经验、数据分析等;(4)采用除口服汤、散、颗粒、丸剂以外中医治法的文献;(5)两组组间无均衡性的文献;(6)分为两组以上或组内样本量<30例的文献;(7)数据统计不完整、不准确,未包含主要结局指标的文献。
1.4 资料提取 选择2位相关专业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独立筛选,并交叉核对纳入信息,如有分歧则需由第3位研究者进行判断。以Excel 2019软件建立“中医内治法治疗RE患者”数据库,数据提取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文献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限;(2)研究特征:随机方法、样本量、干预手段、有效例数;(3)结局指标:包括临床总体有效率、中医症候评分、肠镜下黏膜恢复评价、KPS评分、化验指标及安全性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测当P<0.10或I2>50%时,考虑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通过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中药频数、聚类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eta分析结果
2.1.1 检索流程 共检索到1 487篇文献,通过Endnote软件剔除重复文献666篇后剩余821篇;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关键词、摘要筛选后剩下112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21篇文献[4-24]进行Meta分析。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1.2 质量评价 对纳入的21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所有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未明确说明是否严格遵循分配隐藏原则;所有研究均未遵循盲法原则,故均为高风险;纳入文献数据完整、无选择性报告结果及其他偏倚,均为低风险。见图2、3。
图2 纳入文献总体质量评价
图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2.1.3 研究特征 提取21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限、性别比例、治疗时间、两组患者样本量、干预措施、有效例数及结局指标。见表1、2。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表2 各组临床研究疗效
2.1.4 临床总体疗效 Meta分析纳入分析的21篇文献均提及临床总体有效率,中医内治组849例,纯西医组827例,各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P=0.99,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内治组总体有效率高于纯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1.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5,1.38),P<0.01]。 见图4。
图4 临床总体疗效Meta分析
2.1.5 肠镜下黏膜损伤缓解率 3篇文献[4,7,9]具体报道了给药前后肠镜下组织黏膜损伤程度,中医内治组共计130例,纯西医组122例,中医内治组较纯西医组肠镜下组织黏膜损伤恢复缓解率更高[RR=1.29,95%CI(1.14,1.46),P<0.001]。 见图5。
图5 肠镜下黏膜损伤缓解率
2.1.6 生活质量 5篇文献[4,7,9,19,23]比较了RE患者治疗前后的KPS评分,纳入研究存在中度异质性(I2=73%,P=0.00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中医内治组KPS评分优于纯西医组[标准化差值(standardizedmeandifference,SMD) =1.00,95%CI(0.79,1.20),P<0.01],见图6。进行敏感性分析,逐一剔除纳入文献后,未能找到导致异质性升高的原因,剔除任一文献后,中医内治组KPS评分仍优于纯西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6 KPS评分
2.1.7 化验指标 5项研究[10,19,21,23-24]观察了治疗前后化验指标的变化,与纯西医治疗比较,中医内治法对炎性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有一定影响(P<0.05)。炎性指标包括白细胞、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免疫功能指标包括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
2.1.8 安全性评价 5篇文献[5,9,12,21,23]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1.9 发表偏倚 对纳入研究的主要指标临床总体有效率进行漏斗图分析,漏斗图散点分布基本对称,研究均位于漏斗图内,各研究集中于漏斗图中部,提示发表偏倚较小。见图7。
图7 临床总体疗效漏斗图
2.2 用药主方规律分析
2.2.1 常用药物频数分析 对所纳入的21篇文献进行常用药物频数分析,共计66味药物,排名前20位的分别是白术、甘草、茯苓、陈皮、党参、白芍、薏苡仁、黄连、砂仁、黄芩、山药、当归、黄芪、白花蛇舌草、葛根、败酱草、木香、桔梗、太子参、扁豆。见表3。
表3 药物频数分析
2.2.2 聚类分析 对前20位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皮尔逊联接。根据聚类谱系图所示,结合临床用药经验,将频数排名前20的药物分为2组时,其分散性较好,且药物间关系紧密。第一组为白芍、甘草、葛根、黄芩、黄连、木香,第二组为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茯苓、白术、山药、败酱草、桔梗、扁豆、陈皮、党参、砂仁、当归、黄芪、太子参。根据药物功效对所有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可辨为湿热下注组[RR=1.31,95%CI(1.24,1.40)]和脾虚湿阻组[RR=1.31,95%CI(1.22,1.42)],各组疗效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8、9。
图8 常用药物聚类分析
图9 辨证分型亚组分析
3 讨论
中医内治法是指口服中药治疗疾病,与中医外治法比较,优势在于操作相对方便,患者依从性更高。RE患者多见腹泻、纳差等并发症,生活质量大不如前。中西医药物治疗多以减少相关并发症为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本研究对纳入的21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医内治组较纯西医组总体有效率更高,RE患者的肠道黏膜组织修复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也明显高于纯西医组。中医内治能较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抑制炎症指标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恶性肿瘤患者“癌毒”内生[25-26],临床上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放射线穿透性强,能直接侵袭并损伤肠道,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放射线为火热毒邪,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盛化物,大肠传导失职,传化失其常度,故清浊不分,暴注下迫,症见腹胀腹痛,食欲减退,大便稀溏或如水样而且次数增多。《景岳全书·血证》曰“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27],火热盛而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见黑便、脓血便等症状。其西医机制可概括为过量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和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激活以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为核心的多种信号转导通路[28],抑制相关抗炎因子释放,同时促进相关炎症因子释放,因而加重肠道黏膜的炎性损伤。
中医内治能明显减少RE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频数分析可知,使用频数排名前20位的药物中,白术和甘草使用最多。《医学启源》言:“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脾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脾胃,生津液五也……安胎九也。”[29]脾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湿胜则气不得施化,白术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甘温补虚、苦温燥湿,既能健脾胃,又可止泄泻。甘草为“百药之首”“国药之老”,陶弘景曾云“十方九甘”,认为甘草甘平补益、能缓能急,对药性过于猛烈或懒缓的药物,能起到监之、制之、敛之、促之的作用;并能通行十二经,调和百药为其所长,故方中多用之。
聚类分析提示,将20味药物分为两组时其分散性较好,且符合临床用药经验。第一组包括白芍、甘草、葛根、黄芩、黄连、木香,内含葛根芩连汤、黄芩汤、香连丸等方,黄连清热燥湿,木香行气止痛,散胃中之滞气,二者合用主治湿热痢疾。火毒侵犯肠道,湿热下注,肠失传导,故常见肛门灼热,少腹绞痛,下利臭秽,甚则脓血便等症。葛根芩连汤、黄芩汤为《伤寒论》热利二方,功擅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凉血止痢。
第二组药物包括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茯苓、白术、山药、败酱草、桔梗、扁豆、陈皮、党参、砂仁、当归、黄芪、太子参,由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化裁而来。放射线直接损伤肠道,肠腑功能失常致急性泄泻,病初多实证;若因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久病必虚,脾胃虚弱,毒邪留恋,湿浊内生,脾虚湿盛,转为久泻,典型症状可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饮食稍有不慎即泻,或完谷不化。参苓白术散甘温补脾、芳化渗湿以助运止泻,为临床上治疗脾虚夹湿泄泻的常用方;补中益气汤主以参、芪、归、术等甘温之品,补中寓升,清阳升则泄泻止。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评价了中医内治法治疗RE的疗效,结果提示中医内治组疗效明显优于纯西医组,同时主方用药可归纳为湿热下注与脾虚湿阻两个证型,分别以葛根芩连汤、黄芩汤、香连丸或参苓白术散与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所纳入文献患者基础肿瘤不同、放射剂量大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各研究的结局指标;多数研究未对RE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无法评估远期治疗结果。总之,中医内治对RE疗效较佳,但RE患者的规范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