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血糖漂移幅度的影响
2022-08-17刘少辉
刘少辉
(广州新海医院内二科,广东 广州 510000)
2型糖尿病(T2DM)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该病发病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抵抗,使得患者减少对葡萄糖的利用度,从而引发高血糖[1]。在临床治疗中,该病主要采用控制血糖疗法。其中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糖药,可有效改善包括空腹血糖(FPG)水平异常升高,脂肪含量和体重过高等等症状,改善胰岛素抵抗[2]。而利拉鲁肽可激活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为GLP-1类似物,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效应,对降低患者血糖和体重方面均有裨益[3]。有关研究证明,利拉鲁肽相关不良反应与其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关系密切[4],因此,探讨该药物的合理使用剂量必要性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利拉鲁肽的用量,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现将取得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T2DM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23例。纳入标准:(1)符合T2DM诊断标准[5];(2)年龄30~65岁。(3)病程5~10年。(4)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肝脏功能损伤。(2)有孕育计划的妇女。(3)以往发生过严重胰腺炎。(4)近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27例)、B组(28例)、C组(27例)。其中,A组患者年龄为35~57岁,平均(46.6±8.2)岁;男性18例,女性9例;病程4~9年,平均病程(7.2±1.3)年。B组患者年龄为37~58岁,平均(47.3±9.8)岁;男性22例,女性6例;病程4~9年,平均病程(6.9±1.6)年。C组患者年龄为34~59岁,平均(46.8±9.4)岁;男性19例,女性8例;病程5~11年,平均病程(7.1±1.4)年。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三组皆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g/片,国药准字H20023370)口服,t.i.d,0.5g/次;在此基础上A组、B组、C组分别给予利拉鲁肽注射液(丹麦诺和诺德公司,规格18mg∶3mL,国药准字J20160037)皮下注射0.6mg/次、1.2mg/次、1.8mg/次,q.d。三组疗程皆为8周。
1.3 检测方法
记录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并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型号AU5800)测定FPG、餐后2h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采用美国MiniMed公司动态血糖监测仪,将探头置于腹部皮下组织,每5分钟自动监测,统计同一时间午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血糖峰值及血糖谷值。
1.4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三组患者BMI、FPG、HbA1c、2hPBG水平;比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三组患者在同一天午餐后血糖动态监测指标[PPGE、血糖峰值、血糖谷值];记录治疗时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BMI及糖代谢指标
治疗前,三组的BMI、FPG、2hPBG、HbA1c水平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C组BM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同一时间比较A组>B组>C组(P<0.05);三组FPG、2hPBG、HbA1c水平皆低于治疗前(P<0.05),且同一时间比较A组>B组>C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BMI及糖代谢指标比较
2.2 血糖动态监测指标
治疗前,三组的PPGE、血糖峰值和血糖谷值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三组PPGE、血糖峰值、血糖谷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且同一时间比较A组>B组>C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血糖动态检测指标比较(mmol/L)
2.3 不良反应
A组患者治疗后有4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注射部位硬结瘙痒、1例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2%;B组患者治疗后有5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1例注射部位硬结瘙痒、2例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1%;C组患者治疗后有6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2例注射部位硬结瘙痒、1例低血糖,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三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T2DM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常以患者血糖升高及胰岛素敏感降低为特征,提示其糖代谢异常[6]。有关研究证明,利拉鲁肽可以有效改善相关症状[7],故探讨优化该药物使用方案非常必要。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T2DM的一线药物,它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组织内的糖分解、减少肝糖原异生[8],还能增加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率,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而利拉鲁肽可以结合GLP-1受体,促进人体胰岛素分泌量增多,从而起到有强而持久的降糖作用[9]。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FPG、HbA1c、2hPBG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且1.8mg/次剂量利拉鲁肽较另外两种给药剂量效果更为明显。这说明,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增加利拉鲁肽的剂量可提高对T2DM患者的降糖效果,这可能是因为二甲双胍对T细胞表面抗原CD26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以使得GLP-1浓度增加,而利拉鲁肽具有刺激GLP-1受体的作用[10],两种药物协同发挥药效,降低血糖效果更加明显。
陈俊秀等[11]研究显示,当人体葡萄糖浓度波动过大时,容易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增加肾脏、视网膜等器官病变的概率,对患者预后极为不利。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三组的PPGE、血糖峰值、血糖谷值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说明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大幅度波动;同时1.8mg/次的大剂量利拉鲁肽的控制血糖波动幅度效果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利拉鲁肽可以减少β细胞凋亡时间,减少胰升糖素的分泌,使患者在摄取一定食物后,减缓糖吸收,保持较长时间的饱腹感,从而使T2DM患者更有效的控制食量,减少血糖峰值[12]。而利拉鲁肽的降糖效依赖于葡萄糖浓度,可刺激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的同时,也可使α细胞胰升血糖素分泌减少,使低血糖的发生风险降低[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利拉鲁肽的剂量越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并没有随之明显增加,与吴晓谦等[15]的研究结果吻合,提示利拉鲁肽的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1.8mg/次的大剂量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T2DM的疗效突出,可以有效减少血糖漂移幅度,并且不会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由于本实验样本量不够多,研究时间不够长,但与多项基础研究成果相符,日后任需要长期大规模的考察利拉鲁肽用药剂量差异对T2DM的疗效,以寻求最佳利拉鲁肽给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