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持续泵注应用于小儿前臂骨折的临床研究
2022-08-17张育先
张育先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麻醉科,广东 佛山 528100)
前臂骨折是小儿常见的骨折之一,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然而由于小儿器官、功能及中枢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加之其药效动力学与成人不同,术中易引起心率加快,以及术后苏醒延迟[1]。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全身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小儿前臂、肩部及手部手术。以往该麻醉方式主要依据体表解剖定位法进行,但神经阻滞不全、损伤神经、麻醉药误入血管等情况时有发生,会对麻醉效果造成影响。超声引导下麻醉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麻醉穿刺方法,其能够直视麻醉部位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精准定位穿刺部位[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持续泵注对其具体影响。信息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68例前臂骨折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纳入标准:①经X线、CT等检查确诊;②患儿家属知情同意;③满足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①心血管疾病者;②对本研究所使用的麻醉药物过敏者;③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7.25±1.1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5例,Ⅱ级19例;体质量12~39kg,平均体质量(22.09±3.45)kg。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5~9岁,平均年龄(7.29±1.11)岁;ASA分级:Ⅰ级14例,Ⅱ级20例;体质量13~38kg,平均体质量(22.14±3.39)kg。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获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术前嘱托患儿家属让患儿禁食水8h,入室后行常规心电监护,静注艾司氯胺酮(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336)进行基础麻醉,剂量2mg/kg,以0.2~0.5mg·kg-1·h-1持续给予静脉泵注,若患儿手术明显体动,给予1~2mg/kg维持麻醉。两组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对照组在体表解剖定位法下实施,于患儿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后触及肌间沟,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处进针1~1.5cm,注入0.25%的罗哌卡因(Aspen Pharmacare Australia Pty Ltd,H20140764),剂量为0.5mL/kg。观察组则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超声探头置于患儿颈中部偏手术侧,以平面进针技巧沿着探头长轴进针,刺入斜角肌间隙,注入0.25%的罗哌卡因,剂量为0.5mL/kg。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麻醉相关指标、并发症。(1)麻醉效果:参照丁生权等[3]制定的麻醉评定标准进行评估,优:术中仅需镇静,手术实施顺利;良:术中需行镇静镇痛以减轻患儿轻微疼痛;差:术中疼痛剧烈,需行全麻。麻醉效果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生命体征:于进入手术室时(T0)、臂丛神经阻滞后10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min(T3)、手术结束时(T4)记录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3)麻醉相关指标:包括麻醉完成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及艾司氯胺酮用量。(4)并发症:记录麻醉期间气胸、穿刺点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
2.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T0时,两组MAP、HR、SaO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2、T3、T4时,观察组MAP、HR、SaO2与T0时相当,且对照组MAP、SaO2与T0时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2、T3、T4时,对照组HR低于观察组,且低于T0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体征比较
2.3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麻醉完成、起效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镇痛作用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艾司氯胺酮用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阻断交感神经及上肢感觉运动,有利于手术的平稳进行,然而其存在阻滞不全,麻醉起效慢等缺点,常常需要复合镇静、镇痛药物才能完善麻醉效果[4-5]。体表解剖定位法是利用锁骨头及前、中斜角肌等解剖位置以确定穿刺部位,但其对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缺乏相应的客观性,且小儿配合度较差,导致该定位法难以顺利实施。
超声定位可直视下进针,且可实时监测麻醉药浸润和扩散情况,弥补体表解剖定位的不足[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T1、T2、T3、T4时,观察组MAP、HR、SaO2与T0时相当,且对照组MAP、SaO2与T0时相当(P<0.05);T1、T2、T3、T4时,对照组HR低于观察组,且低于T0时(P<0.05);观察组麻醉完成、起效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镇痛作用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艾司氯胺酮用量较对照组少(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表面小儿前臂骨折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持续泵注能取得显著的麻醉效果,且安全可靠。由于超声引导下可明确组织解剖结构及神经、血管走向,有助于麻醉医生精准穿刺,减少对神经和血管损伤,能有效降低穿刺点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8-9]。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家族中效应价更强的右旋结构,其麻醉镇静镇痛效果是氯胺酮的2倍[10-11]。且该药物麻醉起效更快,能有效弥补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起效慢、阻滞不全等缺点。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后可迅速到达中枢神经,使患儿进入浅全麻状态,意识丧失,但术中若用量过大,则会抑制呼吸,增加手术风险[12-13]。超声引导麻醉能使麻醉药物快更均匀、更快地扩散至每个神经分支,保证麻醉药快速起效,并能够维持较长的镇痛时间,且能够减少艾司氯胺酮用量,减少患儿围术期生命体征波动,确保患儿术后较快苏醒,提高麻醉安全系数[14-15]。然而本研究仍存有纳入样本量偏少、观察时间有限等局限性,可能造成研究结果不够可靠,对此临床需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进一步证实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持续泵注在小儿前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小儿前臂骨折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持续泵注对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能维持患儿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患儿平稳度过手术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