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和胺碘酮治疗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2022-08-17张秀
张 秀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安徽 蚌埠 233000)
一些较为危重的病症会导致病患出现快速心律失常,例如:严重烧伤、严重创伤以及电击伤等等。这类快速心律失常会致使病患的心脏难以泵出血液,且对病患心脏的正常节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急诊危重症快速心律失常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发病后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危及患者生命[1]。在医院里,急诊科是一个抢救各类危重症病患的阵地,在对病患实施相应的急诊处理过程中,快速促进其转复窦性心律能够有效帮助抢救病患的生命,使危重症病患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多是采用药物治疗该疾病,常见的药物包括胺碘酮、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这两种药物在抗心律失常中均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2]。为进一步了解这两种药物在危重症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与胺碘酮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共60例),利用抽签法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成员均为30例,对照组:本组患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45~80岁,均值(65.47±3.54)岁,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是15~90分钟,平均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34.12±9.64)分钟;观察组:本组患者30例,男17例,女14例,患者年龄46~80岁,均值(65.84±3.45)岁,患者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是16~88分钟,平均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35.29±8.73)分钟。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病患本人以及病患家属同意参与研究,并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图检测明确患者存在心律失常,诊断标准:a.出现短阵室速;b.出现成对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c.存在室颤先兆;d.频发室性期间收缩;②白细胞沉着率加快的患者;③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的患者;④患者能够耐受研究使用的药物。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②认知功能不全者;③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Ⅳ级者;④合并甲状腺功能不全、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⑤全身严重过敏、精神疾病者;⑥伴有窦性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者;⑦合并恶性肿瘤者;⑧入组前已经存在高血压者;⑨有长期服用镇痛药物史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心电监护,同时,对患者进行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营养等方面的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前提下: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0.4mg的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生产厂商: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1538,规格:2mL:0.4mg)与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每隔5h左右注射一次,随后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适当增加药量至1mg,进行静脉滴注给药。
观察组:对患者采用150mg的胺碘酮(生产厂商:浙江恒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090,规格:3mL:0.15g)注射液与20mL的生理盐水混合,每日为患者推注3~4次,待用药剂量达到负荷后,将300mg的胺碘酮与5%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并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在病患接受药物治疗后,对病患的心率转复情况进行观察,假若达不到预期目标,则在30min之后对患者加用150mg的胺碘酮,总用药剂量不可以大于900mg。
两组患者均需要持续治疗1周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1)显效: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减少超过90%,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室速消失,经心电图检测心律转为窦性心律;(2)有效:室性期前收缩减少89%~61%,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减少超过80%且短阵室速消失,经心电图检测心律逐渐好转;(3)无效:经心电图检测心律未恢复正常[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心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超声心动图对其进行检测。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患者为76.67%(23/30),经过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SD、LVEF指标对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LVESD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LVEF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其LVESD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患者为26.67%(8/30),经过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在心肌处于一个持续性的缺氧状态时,病患的心脏传导功能会出现异常,心肌细胞膜的电位稳定性较差,从而致使病患的心脏传导顺序、心脏传导速度、心率以及节律等均出现异常的变化。急诊危重症具有死亡率高、病程进展快等特点,会影响到患者的心脏节律,处理不当极易并发快速心律失常[4]。快速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因为人体心脏对于心律失常的代偿范围是每分钟40~160次,假如大于这一范围,则人体的心脏代偿机制将会出现异常状况。快速心律失常具有较多的类型,例如,房颤、心动过速、快室率房扑以及室性扑动等,病患的心室率大于每分钟一百次,假若不及时将其转变为窦性心律,将会导致病患的机体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病变。快速心率失常较为显著的危害主要是会导致病患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及时对这一问题进行处理,可以使病患的生命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往常临床上大多是使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该药物属于强心剂的一种,具有增强人体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在调节人体心脏节律以及抗心律失常方面效果较为显著[5]。但是,若患者存在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使用该药物治疗将会引发洋地黄中毒,危害性较大,故而无法在临床中大范围推广[6]。胺碘酮属于第Ⅲ代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以起到阻滞钙离子通道的效果,进而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有助于纠正患者的心律[7-8]。胺碘酮主要的电生理学效应为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和复极时间,在治疗多种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效果较为理想[9-10]。同时,该药物在组织转运中亲和力较高,药物浓度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进而能够快速地发挥出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有助于稳定患者的心率,因此成为当下使用最为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物[11]。本文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患者为76.67%(23/30),经过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其LVESD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患者为26.67%(8/3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胺碘酮对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对比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还能够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急诊危重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胺碘酮治疗,对比采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可以在缓解患者心功能的同时,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