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2-08-16徐亮亮

英语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段画作深度

吴 英 徐亮亮

引言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新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英语教师认可。但是,英语教学碎片化、表层化,忽视批判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培养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王蔷 2018)。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忽视思维过程,排斥求异思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郑葳、刘月霞 2018)。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迫在眉睫。英语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上好阅读课,值得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深入思考。“深度学习”能有效解决教学碎片化、表层化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新视角。

一、思维品质、深度学习与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这一概念源于苏联的心理学界,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我国(李经国、林海宁 2016)。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相应的思维品质目标,即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构建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 2020)。

在我国,何玲、黎加厚(2005)最早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在他们看来,深度学习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并能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解决问题。

在学界,被学者广泛认同的深度学习的内涵是由郭华(2016)总结的。所谓深度学习,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态度、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具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郭华 2016)。基于此,郭华(2021)提炼、总结出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1)活动与体验;(2)联想与构造;(3)本质与变式;(4)迁移与创造;(5)价值与评判。

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包括预测、思考、寻找信息、理解意思和意图、讨论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涉及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阅读教学中所使用的语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即感知、内化、运用语言的载体,更是培养思维的载体。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然而,在课堂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品质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思维品质在课堂中仍然频繁“缺席”。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北师大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 7 Art Lesson 1 Masterpieces阅读教学实例,基于文本分析,围绕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探索指向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二、基于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

本课为本单元第一课时,课型为阅读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文本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中的“绘画艺术”,主要介绍了三幅世界杰作的作者、画作表达的内容、作者的灵感来源、画家本人对画作的感受和评价及世人对画作的评价。第一幅是梵高(Van Gogh)的《星夜》(The Starry Night),第二幅是蒙克(Munch)的《呐喊》(The Scream),第三幅是马格利特(Magritte)的《光之帝国》(Empire of light),这三幅画作的主题都表现了自然风光,且都描绘了天空的元素,亮色的天空与其下暗黑色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映射出作品背后画家的情感、思想和创作风格。

文本属于说明文,分别按照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的空间顺序描述了三幅画作,使用了拟人、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运用了大量形容词和动词使描写生动、形象。介词短语的运用使表达层次分明。名词性从句的运用使陈述客观、逻辑清晰。此外,文本还关注画作的创作灵感和受到的评价,从侧面表现画作的艺术特色。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创作背景、画作内容、创作灵感及作者和世人的评价等方面了解三幅画作,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世界著名画家杰出的绘画作品,学会鉴赏绘画艺术,并让艺术服务生活。此外,文本启发学生包容地看待西方绘画作品,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汲取优秀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

本堂课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学生能获取三幅画作的基本信息;二是学生能通过比较和分析,学会欣赏、评价画作;三是学生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介绍其中一幅画作。

教师采用PWP阅读教学模式设计本堂课,分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思维品质。具体教学活动如下:

【读前活动】

1.学生听歌曲Starry Starry Night,并观看介绍梵高《星夜》的视频。

2.学生分享感受并猜测视频中画作的名字。

3.教师呈现关于梵高的背景知识,让学生预测画作所表达的意境并学习相关词汇。

【读中活动】

1.教师创设情境:校园英语艺术节即将来临,请用英语向你的同学介绍一幅名画。

2.学生阅读介绍第一幅画作的文段,获取、梳理信息,完成表格并思考梵高对画作的评价。

3.学生阅读介绍第二幅画作的文段,用下画线画出画作内容、创作灵感和世人评价。

4.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推理判断画作名字的深层含义。

5.学生阅读介绍第三幅画作的文段,运用思维导图概括、整合文段的主要信息,并分析画作名字蕴含的深意。

【读后活动】

1.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总结画作描写的顺序、分析文本语言特点、赏析并评价画作。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介绍画作(三选一)。

3.创设新情境:穿越时空的访谈。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记者、画家、画家的朋友、“零零后”绘画爱好者,就其中一幅画作完成访谈。

(二)教学实践分析

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育部 2020)。聚焦思维品质培养、优化阅读教学策略,可以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入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深度学习特征,尝试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深度学习的根本特征是“活动与体验”,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郭华 2021)。教师在设计教学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此外,有效提问也是保证学生高质量思维发生的关键。教师应尽量避免提单一答案的展示性问题,应多提参考性问题,给予学生深度思考的机会;同时,把握时机,积极追问,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画作,紧紧围绕深度学习的“活动与体验”特征和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见图1),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发展。

图1

“联想与构造”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在讲授介绍《星夜》的文段时,教师先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联想已有的与梵高相关的知识;然后通过阅读与完成表格,引导学生获取与梳理画作的信息。接着,教师通过问题2和问题3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所学新知建立起结构性关联。在回答问题4后,学生能够归纳出介绍画作文章的文本结构,即“内容—创作灵感—评价”。学生在理清文本框架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得到训练。

“本质与变式”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教师提出问题4,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篇,推断梵高本人和世人对其画作的评价。学生在对比不同的观点后进行批判性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讲授介绍《呐喊》的文段时,教师根据学生归纳出的描述画作的文本结构进行提问,让他们通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获取画作的主要信息:

问题 6:What can we see from the painting?

问题 7:What inspired the painter?

问题 8:What do people think of the painting?

在梳理文本后,教师提出问题9:Can you find an adjective which the author used in the text to describe the painting?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师生对话如下:

T:Can you find an adjective which the author used in the text to describe the painting?

Ss:Powerful!

T:It’s really powerful,but“powerful”is used to describe the figure’s scream.Can you find the word which the author used to describe the whole painting?

Ss:Striking!

T:That’s good!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painting is striking.Where can you find the word?

Ss:In line 13.

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画作的名字及内涵:

问题 10: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name of the painting?

问题 11:Whose scream is it?Can you find any evidence?

问题 12:Is it the man’s scream?What happened?Why is he screaming?

在讲授介绍《光之帝国》的文段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独自完成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接着,教师通过问题链(与讲授《呐喊》文段时所使用的类似),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全情投入课堂。在学习介绍《呐喊》和《光线帝国》的文段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沉浸在“活动与体验”中,通过推理与论证,批判性地理解画作的名字与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讲授完介绍三幅画作的文段之后,教师继续通过问题链(见图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个文段的异同点、描写手法及语言运用。

图2

通过回答问题13、14、15,学生能够有逻辑地梳理、整合文本内容,建构语言“支架”,为运用作好铺垫。接着,教师创设在学校艺术节上介绍画作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表达观点,实现对文本的内化与交流。

“迁移与创造”强调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而“价值与评判”则要求学生有根据地评判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郭华 2021)。在学生学习完介绍三幅画作的文本后,教师创设了新的情境:穿越时空的访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记者、画家、画家的朋友、“零零后”绘画爱好者,就其中一幅画作完成访谈。“记者”在访谈中,引导小组成员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16和问题17。接着,“记者”通过采访“‘零零后’绘画爱好者”,引导其思考问题18,对三幅画作进行比较和评判。在整个读后活动中,教师借助问题链和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学生在“活动与体验”中发展了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充满了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深度解读文本,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促使其思维品质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文段画作深度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学生画作欣赏
深度观察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