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研究述评

2022-08-16曾一轩

英语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二语效能学习者

郝 霞 曾一轩

引言

随着写作研究对二语写作学习者及其能动性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研究者陆续开始关注二语写作学习者的心理层面,而以学习者心理为研究核心的自我效能理论也在21世纪初被引入二语写作研究,相关研究层面渐趋丰富,成果令人瞩目。纵观国内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研究,尽管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高度依赖学习者能动性的教学形式正在兴起并被应用于二语写作教学,但是有关二语写作学习者能动性包括自我效能的研究极度缺乏,仅有一篇对二语写作学习者的自我效能进行了研究(王天剑 2010)。因此,在认识到研究空间巨大的同时,迫切需要了解国际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明确发展方向。下面基于国际上已发表的有关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的论文,着重梳理课题内容,点评研究动态并探讨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自我效能及自我效能理论概要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在个体作出行动和选择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的自我感知往往可以成功预测个体的行为(Bandura 1989)。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自我效能高的学习者会乐于接受挑战,而自我效能低的学习者会尽量避免复杂任务。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效能与学习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ajares 2003)。在个体的行为中,自我效能与其他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对人的行为结果产生重要作用。

在面对质疑和否定时,毫不动摇的自我效能是让一些人在其领域脱颖而出的突显特质。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具有四大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社会认同及心理情感状态。其中,直接经验是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

二、文献检索程序及数据分析

(一)检索程序

本研究聚焦二语环境下的写作自我效能,第一步为检索相关文献。为了获取相关中英文文献,通过两种方式开展文献检索。首先,检索国内外两个在线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ERIC)。其次,对与二语写作相关的8种国外权威期刊开展检索,包括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Second Language Research、TESOL Quarterly、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SLA)、Applied Linguistics及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在确定检索时间范围时,采用国际公认的自我效能理论的建立时间。一般来说,班杜拉(Bandura)在1977年发表的文章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被视为自我效能研究的开端(Klassen 2002),因此将检索时间段设为“1977年至今”。通过筛选获得1篇中文文献和91篇英文文献。

在对获取的英文文献的内容进行核查后,剔除掉会议论文、综述及内容不符的文章,最后得到77篇论文(具体过程见下页图1)。

图1:论文筛选流程图

(二)数据分析

通过对获取到的77篇论文进行梳理发现,与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具体而言,20世纪的研究论文仅有1篇涉及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因此将“1977—1999年”看作一个时间分段,整体描述;在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相关研究数量呈增长趋势,但是总体数量仍然偏少,因此依旧进行整体描述;在2010年后的十年,针对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的研究论文数量稳步增长,并在2018年出现激增(见图2)。需要说明的是,数据收集截止到2021年6月,因此,2021年的论文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当年的整体情况。

图2: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研究的时间分布(数据统计日期截止到2021年6月)

本研究采用主题提取法对论文研究内容展开分析,发现四类研究课题:(1)与其他因素的关系;(2)对二语写作成绩预测及影响;(3)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的来源与发展;(4)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建设。下面就这四类研究成果展开详细阐释和评价。

三、研究课题的分布

(一)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后发现,研究涉及的因素主要覆盖了两大类:一类是与自我效能相似的心理构式因素,如焦虑、压力、动机、态度、自我调节等;另一类是与二语写作相关的学习因素,如学习策略、性别、年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等。

首先,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研究多与焦虑、压力、动机等心理因素关联。自我效能和焦虑感是一对此消彼长的心理构式,这种负相关的关系在诸多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例如,基尔米齐(Kirmizi 2015)在研究高校二语环境下英语写作者的自我效能和焦虑感,并探究了焦虑感的来源。通过对172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和焦虑感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学习者在写作的内容、准确性、设计和整体性方面的自我效能适中,在标点使用上的自我效能较高,而学习者的焦虑感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研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了自我效能和焦虑感的负相关关系。

其次,研究多聚焦其他非心理因素与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的关系。苏、郑等(Su&Zheng,et al.2018)深入分析二语写作教学中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并将其细分为六个部分:目标设定、环境构架、任务策略、时间管理、寻求帮助及自我评价。通过回归分析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统计得出自我调节中的自我评价部分最能预测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此外,性别和年龄也是研究的关注点,研究它们在影响自我效能时所起到的中介作用。

最后,随着自我效能研究的深入,不同层面的二语写作群体得到了关注,研究手段更丰富,包括汉和海弗(Han&Hiver 2018)对中学生开展的跟踪调查研究,罗素—平森和哈里斯(Russell-Pinson&Harris 2019)对博士生论文二语写作的质性研究。

(二)对二语写作成绩预测及影响

自我效能最初受到关注的原因是研究者发现它与学习者表现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对学习者的成绩有显著预测作用。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相关预测性研究都可汇集到以下两大类:一是自我效能对二语写作表现的预测性;二是这种预测可能存在的偏差性。

首先,实证研究表明学习者自我效能对写作成绩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例如,内高(Nagao 2018)在对二语学习者英语论说文写作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对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等词汇、语法知识理解的提升与其自我效能及写作技能相关联。

其次,预测偏差性问题研究也是预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相对复杂,但其背后的基本原则仍是将自我效能看作可以预测行为表现的指标。梳理后发现,研究主要涉及具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学习者二语写作自我效能评判情况。研究发现,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学生自我效能存在偏差,这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薄弱甚至缺失,其自我效能呈现偏高或偏低的状态(Garcia&Fidalgo 2008),不能准确对成绩进行预测。研究进一步指出二语写作学习者需要对写作任务要求及所需能力具有正确认知,教师必须考虑不同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的学生,只有将写作教学与学生不同的写作学习需求关联,才能避免他们出现不切实际的效能感。

(三)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的来源与发展

有关自我效能来源及发展的研究一直是自我效能研究的重点,在二语写作领域亦是如此。相关研究涵盖了二语写作不同技能的自我效能。

二语写作者自我效能来源研究以这四类来源为核心。例如,钱和拉姆(Chan&Lam 2008)在研究间接经验作为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来源作用时,以其中的同伴竞争作为来源,研究间接学习对二语比喻及隐喻写作自我效能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竞争环境中的二语学习者通过与榜样的比较获取间接经验,容易获得失败感,受到威胁,其写作自我效能显著下降,从长远看不利于发展。

自我效能发展研究包括发展模式及发展条件等相关研究。法济拉法尔和埃尔罕巴赫什等(Fazilatfar&Elhambakhsh,et al.2018)研究了学习者学术写作引用能力自我效能的发展,通过引用能力测试和读写结合式写作任务分析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抄袭策略教学,学生相应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升。张(Zhang 2018)通过统计手段考查了过程—体裁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二语学术写作自我效能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访谈分析了自我效能发展的具体表现,如词汇、语法、写作逻辑、摘要写作等方面的自我效能变化。

(四)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建设

通过整理文献可以看出,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建设虽然数目不多,但作为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其他领域研究的测量基础,仍然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两年呈现增长趋势,论文数量逐渐增加,研究层次日益提高。

自我效能属于特定领域的心理构式,每一个量表只能针对某一任务或技能(Bandura 1997),即便是在语言学习内部,测量演讲自我效能的量表也不能用来测量阅读自我效能。因此对每一个特定领域、特定技能的自我效能测量都需要依赖一份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的二语写作量表建设从二语写作自身特点出发,在对二语写作任务的充分考查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王(Wang 2004)以167名韩国大学生为样本验证了英语学习者自我效能问卷的信度,英语写作是其中一个测量指标。该研究使用罗氏模型,通过单一维度展开,且研究者承认问卷的题项没有体现潜在变量的连续体特征,无法充分反映测量的心理构式的不同层级。这一研究为未来的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的多级别、多维度的建构提供了实证依据,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此后,藤与孙等(Teng&Sun,et al.2018)开展了多维度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量表的建设。研究者将自我效能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相结合,根据二语写作特点将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划分为语言自我效能、自我调节效能、表现自我效能三大维度。研究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这一多维度模型拟合度进行了验证。这项研究开拓性地从不同维度对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进行深入测量,并验证了这一心理构式的多维度特征,对以后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四、对国内研究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获得的文献的梳理分析并了解了国际二语自我效能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为了将二语自我效能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借助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实现研究内容的细化和精准化。我国近几年在二语学习领域也开始了自我效能研究。刘萍(2014)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关系入手,探讨自我效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邓杏华和黄影妮(2013)也对我国西部院校173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进行分析。然而,这两项研究都使用了德国心理学家拉尔夫·施瓦泽(Ralf Schwarzer)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只适合测量“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胡象岭、田春凤等(2014)对该量表进行的信效度检验证实了该量表存在结构不理想、重测信度不高及部分项目区分度不高等问题,不具有单维度性和很好的预测性。

第二,增加教学因素的介入,如课堂因素、网络学习因素等。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的二语写作学习是在二语教学环境中发生的,所以课堂因素是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网络平台作为我国目前二语教学尤其是二语写作教学重要的补充途径,它的使用对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的影响值得探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定量与定性研究手段相结合的必要性。由于自我效能作为学习者心理因素组成部分的特殊性,受到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心理实验和统计分析是自我效能研究的必要手段,纯定性分析研究虽有出现(如Wang 2004;Russell-Pinson&Harris 2019),但是比例非常低,尤其是个案研究的使用极度欠缺。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尤其是纵向历时的个案跟踪研究,是揭示写作过程的有效手段。因此,今后在探究二语写作学习者自我效能时,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将大量的定量数据和质性数据叠加印证;二是深入个案研究,综合考虑发展路径中自我效能的发展和作用。

猜你喜欢

二语效能学习者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