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Unit 7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为例

2022-08-16何晓灵

英语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设计说明语篇机器人

何晓灵

引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英语阅读课上存在以下问题:重点教授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忽视了对文本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习惯采用段落式而非整体性的阅读文本处理模式。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获得的知识“碎片化”,对英语阅读逐渐丧失兴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发展多元思维、培养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教育部 2020)。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功能。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使他们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 2020)。

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定义不难看出,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六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有机整合,从而改变碎片化阅读。英语学习活动观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也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体现活动的认知层次和探究创新。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在课堂上开展三个层级的活动(见下表)。

层级 活动类型 问题类型第一层级 学习理解类活动 展示型问题第二层级 应用实践类活动 参阅型问题第三层级 迁移创新类活动 评估型问题

在三个层级的活动中,学生首先寻找文本的基本信息和分析文本,接着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复述、采访等活动,进行初步输出,最后围绕主题意义进行高阶输出。这种层层深入的逻辑进阶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感知文化、深入思维,从而实现深度学习,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一堂区级展示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7的阅读文章“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该文本为说明文。文本内容是有关机器人的信息,涉及机器人的外形、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角色,同时提到了对机器人是否会像人类一样思考的猜想。文本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其主题意义涉及对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是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第一步。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教师创设语境,激活学生已知,导入主题意义,并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利用展示型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了解信息,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形成结构化新知,初步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教育部 2020)。

1.感知与注意

课前,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机器人的电影片段,使其了解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和角色,激发其学习兴趣,激活其与机器人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有关机器人功能的guessing game,并提出问题:“What can the robots do?What do they look like?”除了对影片中机器人形状和功能的阐述,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论生活中见过的机器人的形状和功能。通过师生间的短暂交流,不仅自然导入了主题语境——robots,而且扫清了部分生词障碍,为阅读的顺利开展作好了语言和话题准备。

【设计说明】在感知与注意活动中,教师通过观看视频和游戏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通过视频铺垫相关背景知识,让他们作好读前准备。

2.获取与梳理

在导入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次整体性阅读,并完成文章段落大意的匹配任务。在学生正确匹配段落大意后,教师追问文中线索支撑句。

【设计说明】在获取与梳理活动中,教师通过匹配段落大意的任务,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解读文本,按照结构化信息处理文本,降低了阅读难度。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帮助其了解文章结构,为细节理解作好铺垫。

3.概括与整合

在学生按照结构化信息处理文本后,教师引导他们展开第二次整体性阅读,并利用思维导图(见图1)引导其概括与整合机器人的两大类用途:personal uses与 public uses。

图1

【设计说明】在获取和梳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机器人的功能信息进行提炼、简化和分类,形成结构化新知,为深入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作好铺垫。

(二)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意义,利用应用和分析导向的参阅型问题,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教育部 2020)。

1.描述与阐释

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对机器人的功能有了系统化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Why do we ask robots to do them instead of humans?”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注细节,归纳和描述机器人所从事工作的特征(dirty,dangerous and boring)。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阐释机器人与人类的第一个区别:“Robots will never get bored.”在阐述完文本中的信息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散思维,拓展机器人与人类更多的区别:Robots make fewer mistakes;People have feelings...

【设计说明】在本环节,教师连续追问,引导学生再次解读文本,关注细节,在信息之间建立关联,用语言描述和阐释应用机器人的原因及人类与机器人的区别,拓展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分析与判断

在根据文本概括机器人与人类的区别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散思维,寻找更多的区别。学生在回答中提到了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People can think but robots can’t.”恰好为第三次整体阅读打下基础。教师用问题“Do scientists in the passage have the same idea?What do they think?”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中两方科学家针对该问题提出的观点和论据。

由于该教材是2013年出版的,文本中提到的机器人信息已过时,信息链出现断层。为了拉平现实与文本之间的差距,教师插入了一段最新机器人索菲娅(Sophia)与人类娴熟对话的视频,更新学生对机器人的认知,也让他们深切、形象地感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带来的冲击。

【设计说明】通过分析不同科学家的观点,学生能够判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深层次地建立语篇内部信息之间的关联。学生能够真正进入文本,实现深度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最新机器人的视频,既弥补了文本中机器人信息的不足,又更新了对时代发展的认知。

3.内化与应用

在梳理完文本的结构化知识和分析完细节后,教师通过板书(见图2)针对文本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有深度的延伸,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机器人的四个方面(functions、shapes、applications、roles)复述文本内容,从而帮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图2

【设计说明】教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复述和拓展。通过该过程,学生能够再次理清文本脉络和巩固本课所学新知,从而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内化,达到围绕主题意义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

教师利用综合和评价导向的评估型问题,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在推理与论证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小组讨论作者观点、写作意图,找到文中的支撑证据等活动,引导学生推断语篇的价值取向或作者态度。

在批判与评价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辩论、拟定标题、对比标题、欣赏文章的美句等活动,引导学生赏析语篇的文体结构与修辞手法,探讨与主题意义的关联,从而加深其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在想象与创造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结构,通过采访、写作等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综合运用语言,进行多元思维,清晰地表达观点,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能力向素养转化。

1.推理与论证

文本标题是疑问句,教师利用其特殊性提问:“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s?”在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自然地引导他们关注作者的观点,并找出文中的支撑证据。学生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很快推断出作者的观点。此时,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机器人AlphaGo打败著名围棋选手的新闻,强化其对文章主题意义的理解。

【设计说明】教师围绕主题意义,结合文本的语篇特征和标题的特殊性,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剖析文本,与作者对话,推断和论证作者观点,并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进行对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2.批判与评价

从索菲娅的视频到AlphaGo的新闻,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从workers→servants→helpers进阶到friends,机器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小组辩论环节:Robots are becoming smarter and more powerful.Do you think it’s a good thing or bad thing? 两组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生活实际,分别针对good和bad罗列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说明】通过辩论,学生跳出文本,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批判性思维,理性地认识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并客观地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不仅训练了高阶思维,而且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

3.想象与创造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为科学家进行小组合作,发挥想象,设计一款有创意的机器人,从机器人的命名、外形、功能、应用和角色等方面介绍本组机器人的研发情况,并完成写作任务。

在学生分享了机器人设计稿后,教师结合评价表对学生的设计与写作进行评价。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巧妙地结合“ROBOT”单词中的每一个字母升华本课主题。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运用本堂课所学进行输出,一方面促使其继续运用和巩固文本内容;另一方面促使其将本课所学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此外,通过巧妙的主题升华,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语

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改变了以传授基础语言知识与技巧为主的碎片化阅读现象,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注重六要素的整合,体现活动的认知层次和探究创新。一方面,凸显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中的主体地位,清晰地指明了选择和设计活动的总方向和原则;另一方面,体现了外语学习特点的认知和运用维度,使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和提升落到实处,做到语言学习思维化、思维活动言语化,实现“输入·内化·输出”三位一体同期互动,“语言·文化·思维”互生共长,同频共振(陈美花、周大明 2018)。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背景知识,力求直接、简洁、有效;(2)虽然本堂课对英语学习活动观中三个层级下九个小层级的活动可谓面面俱到,但是在其他课的教学中,九个小层级不一定需要全部完成,而是要视具体的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组织、选择和整合(张秋会、王蔷,等 2019);(3)英语学习活动观三个层级的活动可以如本堂课呈线性进行,也可以呈螺旋式推进,如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可以有内化或批判等其他两个层次的活动,应视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猜你喜欢

设计说明语篇机器人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