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运河文化,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2022-08-16张彩霞
张彩霞
(常州市西仓桥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与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立足于运河文化,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的教育,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运河的历史文明,把握运河的现实机遇,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展望运河的未来发展。
一、学习深厚传统文化,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南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能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课文时,教师首先要确定的课堂目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赵州桥》的这一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们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与美观,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与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生们自主阅读文章后,教师可以提问这篇文章是什么性质的文章呀?在讨论交流后可以得出答案,《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通过简练又准确生动地向学生们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与美观,并且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体会到赵州桥的建造技艺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典型代表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接着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们观察赵州桥的图片,向学生们提问“赵州桥的形状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建造?”,学生们会很快找到赵州桥全部由石头砌成,下面和普通的桥构造不同,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这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创举,这样的构造利于减轻洪水时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得桥不易被冲坏。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堂授课让学生们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激发学生们对古代劳动人民才能与智慧的敬佩,“创举”一词的使用让学生们对运河文化更好地理解与思考,增强学生们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建构小学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二、研究古今运河桥梁,培养学生品格
通过课文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桥梁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围绕“运河桥梁”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
运河文化,渊源流长,孕育两岸文明,运河之水,滋润万物,润泽世人心灵。我们学习是一所坐落在运河边上的学校,我们依托运河文化,形成了“运河文化”为代表的校园文化特色。在研究性学习初期,教师要介绍和讲解运河历史,引导学生感知运河文化发展进程以及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补充对运河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物,深化学生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紧接着,由运河文化引导我们学校周边的“西仓桥”,西仓桥是架在运河之上的桥,与我们学校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引导学生在课堂对运河上的桥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研究运河文化与促进学生品格的形成。
1.运河古桥,探究解密。
大运河上有很多桥,沿河岸行走,走上一段就会遇到一座桥。俗话说,是河就离不开桥,桥不仅起到连接两岸交通的作用,它也是所在时代的一种文化折射。运河上的桥,它是延绵运河上的视觉节点,向人们展示着运河及沿岸的发展和变迁,印记着它们各自的历史故事,像一部部展开的历史画卷,成为人们探索历史的载体,更是运河上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运河上的古桥。
教师通过出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运河古桥的样子、外形特点、色彩构成等,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将学生分组,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选择感兴趣的一座古桥进行小组研究,为运河古桥写一写古桥名片。
?
2.运河新桥,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桥也在逐渐演变。运河滋养了千千万万代百姓,养育了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勾连两岸的桥,也在时代的印记中悄悄发生着变化。课前已经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对运河上的新桥进行了研究,谁来根据自己的研究分享一下呢?
?
3.龙城名桥,浅吟低唱。
翻阅史志,常州运河沿线古桥数量保守估计不下百余处,至于运河诸支流水系沿线古桥数量则更难以估量了。古桥伴随着水系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变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作为常州重要的文化符号,运河古桥遭遇了不同的历史命运。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对西仓桥、文亨桥、政成桥、德安桥、广化桥、怀德桥、青山桥等有了充分的了解。为了锻炼孩子们提取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我们引导孩子们小组合作探究四大名桥,不断提升小组搜集信息与研究的能力。
?
4.桥梁故事,述说不尽。
有河就有桥,历史上常州地区古桥众多,年代久远。比如按等比例恢复的古桥,被誉为常州运河四大桥梁之一的惠济桥。样貌还原清道光年间由孙琼、李晋锡、张沛恩捐资改建跨塘桥,成为石梁单拱桥,桥建成后,人们就叫“惠济桥”。目前,常州的4条运河干道共有桥梁78座。在与学生交流后,带领孩子们观看《运河盛乾图》。孩子们会被图中形态各异的运河古桥所吸引,这时候我通过以下几个活动展开“桥梁故事会”。
看古桥——大家在图中看到了很多古桥,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观察到桥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了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请你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说古桥——你眼中的西仓桥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你眼中的西仓桥吗?你也可以采用“西仓桥的自述”这一角度,谈一谈西仓桥的前世今生。通过介绍桥梁与桥梁的自述这两种介绍方式,锻炼了学生创新复述的能力。
画古桥——对年轻一代学生来说,对运河的印象都是停留在书本里,只有用自己的画笔和审美眼光来感受大运河的风光,才会让他们对大运河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校的位置占据了天时地利,就在运河畔,学生的童年就是在运河边长大的。每天放学后,就一路沿着西仓桥和第五毛纺织厂、篦箕巷、文亨桥走回去,一边走还一边和小伙伴们嬉闹玩耍,直到黄昏才回家。带着学生们到运河边来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述小时候在运河边生活的感受、运河沿线历史文化景点的知识等。课后,给学生们布置关于运河文化主题的作业,让学生们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他们真正走近大运河。
通过组织学生们对西仓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教师高效课堂的探究,让学生们对运河桥的历史与变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们对运河文化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大运河的了解,帮助小学生初步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拓展运河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素养
在基于运河文化,开展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中,教师通过开展运河民间艺术体验课程,引导学生对常州运河边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性学习,其中包含常州面塑、梳蓖与刻纸,教师要通过丰富的运河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运河文化和运河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带领学生们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创新意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服务社会并成长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
1.整合运河文化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连接,而大运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阅读教学资源,整合运河文化与阅读教学,体现了课内外的结合,是课内学习向生活世界的拓展,向儿童心灵世界的适度延伸。
钱理群教授指出,“地域文化进入中小学语文教学,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中所提出的大语文理念的具体要求”。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教师要把握契机,让地域文化浸润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梳理大运河文化教学资源时,我们发现有许多描写大运河的诗歌流传至今,还有许多描写大运河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美文章值得品读,更有许多与常州段运河相关联的优美散文,比如《回忆中的大运河》《乡愁诗人与运河》《家乡的运河》《古运河畅想曲》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好资源,都可以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我们组织学生对这一类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一起精选其中的代表作品,作为学生经典阅读的延伸,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背诵,并以此为契机开展“运河诗歌我来诵”、“我和运河有个约定”“运河经典美文分享”等研究性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评价与表达的能力。
2.挖掘运河文化与习作教学
在开展运河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借助学校组织成立的运河非遗活动小组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立足于运河文化的运河非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同学们的语文运河文化学习体验,活跃了校园文化,激发学生们的课堂活动热情,也为孩子们提供了独特的写作资源。我积极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开发了“运河文化写作专题”的研究性学习。
结合教研组的力量,整合前期的运河桥梁、运河非遗体验课程,梳理出各年段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与本次活动相适切的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探究学习的主题,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四上四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五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学写综合实践报告、五下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主题,我开展了“最美运河桥”“运河风物”“运河非遗”“介绍家乡的桥”等主题的征文竞赛活动,孩子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倾诉与表达的愿望空前高涨,这也实现了习作教学“要我写”到“我要写”“我想写”的巨大转变。我们学校还计划开设运河文化校刊,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刊载其上,这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研究性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四、传承优秀运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运河文化是上承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下接新时代社会的实际,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教师通过开展运河文化与人文性的课程来丰富学生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课堂教学内容始终植根于运河文化,将运河流域和历史文化、现实相结合,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了解运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肩负起建设家乡的重任。通过组织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大运河的相关文化知识,比如大运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阐释。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承运河文化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立足运河文化,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挖掘运河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意义,让学生们了解运河的历史和现状,增强学生们对运河文化的了解与传承;通过运河文化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们努力学习运河文化知识,激发起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