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建构与应用

2022-08-16李楠楠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整本书线下

李楠楠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教材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以阶梯形式构成的阅读体系,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教师如何解决好“三位一体”对阅读活动的连续性以及学生成果的有效性,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信息技术正好可以提供大量阅读资料以及学生成果的反馈数据。在此情形下,混合式教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模式。李克东教授曾说过:“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国家中小学网络平台、微信、慕课、学习通等平台和软件的涌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便利的资源与可视化的总结归纳,为教师提供了分析学生的数据。本文以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阐释混合式教学在“三位一体”阅读中的建构,探索混合式教学与“三位一体”阅读更好地融合教学途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 混合式教学在“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

温儒敏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提到:“新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以‘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为主,辅之以‘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从‘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2]其体系构成一个梯度,拿捏好“教”和“读”的分寸,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那教师如何处理好“教”-“读”间方法的迁移,以及学生成果的可视数据,显然是需要“互联网+教育”混合模式的支持。

1.1 时代发展之必然 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部先后提出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等号召,国内各校开始尝试云课堂、腾讯会议、国家中小学网络等平台,探索网络教学的“线上”授课模式。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一大批教学机构以此为契机,借助网络平台,将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活动,还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阅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成为新型学习生态,顺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之必然。

1.2 教学改革之必要 以面对面交流为主的传统课堂中,教师在情境参与中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有直接传道、授业、解惑的优势。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而“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不仅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还使线下课堂成为交流、合作、探究的主阵地,且在线学习承担了线下课堂预习、延伸的角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3]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混合式教学在“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

目前,教读课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阅读任务、达到阅读目标、获得阅读方法;自读课是学生将教读阅读之法运用到自读课中,使之得以掌握;课外阅读是强调学生整本书阅读、课内到课外阅读的拓展。正是由于“教读-自读-课外阅读”阅读活动的连续性,充分发挥了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

2.1 模式可行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线上下线下有机结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教师收集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资料,线上设置学习任务单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学生可将疑惑发布于讨论区与同学进行交流,然后将答案发布于作业区。教师整理学生共性与非共性问题,将其设计到线下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围绕核心知识与共性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互助解决非共性问题。混合式教学不仅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引导、启发的主导作用,还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创造、主动的主体性。[4]

2.2 政策推动性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助推教学模式革新,实现教育现代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3 混合式教学在“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建构

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历程,同时也能感受科学之美和生命之美,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单元学习,助力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高效达成学习效果。[5]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建构如下表所示:

?

4 混合式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设计

教读、自读、导读三种课型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每种课型侧重点不同,皆有不同之法,因此利用混合式模式连接“教”与“学”的联系性。教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注重方法的传授,做到以一举三,实现知识的迁移。

4.1 教读课“授之以渔”,促进阅读体系构建 叶圣陶老师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牛鼻子’,凭‘牛鼻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熟练阅读方法的技巧。”[6]而教读课就承担这样的角色,授学生以“渔”,促进学生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4.1.1 1.线上 教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收集除课本知识之外有用的资源,围绕课程学习目标,首先向学生推送阅读资源,其次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向学生发布引导学案,最后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中对应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将困惑之处发布于讨论区与同学进行交流或询问教师,教师将共性问题利用平台数据进行整理,设计到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对于非共性问题线上直接解答。教师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引领学生提前预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与反馈。比如以《伟大的悲剧》为例,线上发布学习任务单,找出以下几个关键信息:谁在探险?探险的目标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并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布于讨论区与同学进行交流,随后发表自己最终见解。之后教师借助平台大数据对共性问题进行统计,并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教学设计做出调整。

4.1.2 线下 线下课堂学习以解析难点及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主阵地,以实现高阶的学习目标为任务,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线下课堂的讨论。[7]比如在《伟大的悲剧》一课中,首先教师侧重于“浏览”的重点与理解“伟大的悲剧”的难点讲解,以共性问题为导向,通过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浏览文章,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其次教师围绕“伟大的悲剧”中“悲”的核心内容,利用圈点、勾画等方法进行跳读,边读边思考,体会斯科特一行所经历的苦难。最后根据以上的指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悟“悲剧”之“伟大”,梳理文章信息,把握课文主旨。这样一来,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和示范,掌握重难点与核心,构建文本阅读之法,即“教一例而知一类”是也。

4.1.3 线上 与传统教学不同,混合式教学的课后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和监控的作用,

所以混合式学习的课后作业有必要基于本节课所学,又超越本节课的所学内容。[8]教师根据课中学习内容,线上设置检测任务单,以此了解学生吸收知识情况。对于检测合格的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如课外阅读茨威格的其他作品,进一步品味作家笔下的历史图景。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学生要求查漏补缺,如再次观看相关教学视频,以确保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和阅读经验,然后再进行拓展延伸。在检查学生作业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学生根据反馈进行反思。

4.2 自读课“穿针引线”,助力阅读能力提升 在自读课文中,教师要“做学生的顾问,做学生意见交换的参与者,而不是制造现成真理的人”,要“设计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相互影响、讨论、启发、理解、启发。”[9]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4.2.1 线上 在进行自读课前,教师确定阅读目标,给出相应的阅读方法,发布以引导学案为主的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单发布于线上平台讨论区。教师根据平台讨论区情况,利用数据可视图了解学生文章信息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线下课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带着旁批提出的问题浏览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梳理文章信息,并将概括大意发布于线上平台讨论区。[10]教师根据学生课文掌握情况,线下以问题导向设计课堂教学。

4.2.2 线下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时,充分利用本单元教读课文的方法,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教读之法在自读课中得以运用,其教读之成果在自读中得以检测,强调自读之精义,在于悟“法”。[11]教师根据线上阅读情况,以问题为导向,将全班同学分小组布置任务,完成阅读任务后进行交流展示。

各组成员根据任务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后小组推荐一名成员汇报本组任务,教师担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利用教读课文习得圈点、勾画之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总之,在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联系本单元教读课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用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引导自己对课内自读课文的学习。[12]

4.2.3 线上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13]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可以使学生逐渐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的运用,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讲解就能阅读的程度,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教师促使学生回顾课中课文之点滴,归纳自读课文之方法,使“悟”得自读之法不可放任流之,如让学生阅读刘慈欣的文章,发现与课中所学有何异同,并将阅读心得发布于线上平台讨论区,以供同学间讨论交流,以此不断提高学生自读水平的进步。

4.3 导读课“验收成果”,加速阅读习惯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书中犹如一座宝藏,积聚着前人的各种经验与智慧,也积累了当下难以找到的资料,对于自学的人来说,书是必须要去发现的宝藏。但是,书又不完全等于知识,它只是一种媒介和工具,只有当你真正懂得了他的作用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这种功能。所以,读课外读物其实有双重效果,除了随时获得各种新的收获外,还能逐渐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14]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强化和促进的作用。

4.3.1 线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15]就整本书而言,其人物偏多、情节复杂、主题丰富,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刺激学生主动阅读。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线上播放与本书相关的影视作品或图片,直击学生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关注,使他们愿意阅读,积极思考。但光有兴趣还不足以支撑阅读整本书,需要合理的阅读计划。在感知全书概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分解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并将任务以表格的形式发布于线上平台,明确阅读任务和阅读重点,以供学生根据表格按计划完成。不仅激励学生阅读的养成,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本书阅读。

4.3.2 线下 由于名著阅读篇幅过长,在有限的线下课堂中无法让学生精读与探究,只有确定作品的教学价值,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师以一节课或多节课来凸显作品的价值,通过正确的策略引导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探究。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开启学生头脑风暴,在讨论碰撞中,深入把握作品内涵,丰富审美体验,提升阅读能力。在学生完成《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置某一专题进行探讨。如以“介绍尼摩船长”这一专题在课堂进行探讨,继续利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找出描写尼摩船长的语句并分析。

4.3.3 线上 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单单指向文本本身,而是教会学生阅读思考与内化,并最终形成一种习惯。让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更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养成,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以整本书《海底两万里》为例,学生根据教师的专题探讨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如若对其他方面更有兴趣,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进行探索,如写航海日记、绘制潜水艇简易图、科学知识等,并将自己探讨的专题上传至平台讨论区,以供师生间讨论交流,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及阅读能力。

5 小结

在网络化教育新模式的今天,使“三位一体”阅读教学运用混合教学模式,为阅读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强自主学习,网络数据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根据数据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调整,且三种课型在混合式的助力下,教读之法得以检测,自读之法得以迁移,导读之法得以运用。总之,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经验与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整本书线下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COZMINE线下集合店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