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2022-08-16王成娟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批判性整本书名著

王成娟 姜 忞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是指面对某个问题及其所处的情境进行一系列的思考与判断,包括解释意义、逻辑分析、思考问题和条件的适用性、判断推论的合理性、推导结论的严密性等技能。[1]这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掌握关键信息,做出不超越逻辑的判断,辩证地看待不同的观点等。

由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可得,处于12到15岁的孩子(正是国内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可以使用假设推理,得到一些超出自身直接经验领域的推论,并且可以使用控制变量的办法,进行假设实验。[2]那么,我们可以基本判定,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了。

同时,在此时的青少年往往面对着“心理断乳期”的考验,这标志这青少年在心理上对父母、师长解除依赖感,从此变成一个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准成年人”。[3]在这个时期是一个绝佳的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机会,是不容错过的关键期。

(二)语文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因素

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阅读,阅读的关键在于思维。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我们应当把关注点放在思维的品质的提升中。[4]在核心素养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能力被分为听、说、读、写。其中读的部分以概括能力为基础,包括各种阅读的方法(如默读、速读)、阅读材料的选择能力、从理解文意到分析判断的能力等。[5]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期,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的批判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6]

1.辩证的看待阅读材料,不迷信于“权威”观点(教师、学术、社会主流观点),有自己的判断与依据。

2.立足整本书,对于书中情节进行理解与思考。

3.站在知人论世的角度,考虑到作者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4.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可以同一篇作品之间进行比较,可以跨作品之间进行比较;可以将艺术与现实进行比较,可以与他人的理解交流比较等。

(三)整本书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阅读不同,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背景知识和逻辑思维素养,还需要提高思维和阅读素养质量的质量。要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水平,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规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长篇作品培养出一种博大精深的思维方式(曹文轩语),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经典作品中的体现,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经典,这种自信是理解和批判力的源泉。这必然是一个不断的质疑、论证、思考、评价和重复的过程。整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背景和载体,学生可以在其中锻炼自己的认识能力、阅读技能等。

二、整本书阅读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批判性思维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还处于萌芽阶段,一线教学中很多老师想做却做不好。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预见性的提出过,在学校教育中,“一位教师既研究了个人心理活动又研究过学校状况对这些心理活动的影响,那么就可以基本上信赖他本人会找到较狭义的适用的教学方法,以期待在阅读、地理、代数等特定科目的教学中达到预想的收效。”[7]那么在学校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求甚解,那么教学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的。

(一)阅读教学的难点

指导学生阅读有时投入见不到产出,如同一个劳动力黑箱。[8]在教师看来,整本书阅读因为阅读量的增加,更加是一个个性化的阅读体现。课标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明确定位,课堂授课又是高度集中的,所以教师索性“不为”。

课程标准中也缺乏对于教学的落地指导。教材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没有明确地把阅读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之中。这使得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学习时往往出现一些问题。课程标准是从高层次来指导全本阅读的方向的,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给了教师更多的空间,导致教师不知道如何完成全本阅读的任务。

(二)教学课时限制

学校的语文名著阅读时间有限,一般一本名著是2-3相连的课时。我们可以看出,在教材的名著导读中,每本教材都推荐阅读名着,分为两节课,并采取“一拖二”的方式,推荐两本课外阅读书籍,一般在3—4面的篇幅。主要内容是围绕整本书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学生阅读的思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线老师普遍反映因为上课时间的紧缺,本来很多内容都要靠学生自己“发现”,最终成为变相的“填鸭”。

(三)教学内容设置随意

1.内容设置上过于泛化

所有相关的知识都是在一个广阔的范围里教学。如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与探究主题无关的人文学或百科知识知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整本书阅读课听起来内容满满,细究下来,不过是一些类似知识的查缺补漏,在对于整本书主线或者主题的理解上,并没有很大的作用。

2.内容层次上过于繁难

在研究的深度上,从整本书而来研究的痕迹无限扩张。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过度的接触一些学术思想、文学母题,并且没有一些结构化的设计和资料由浅入深的衔接,这是不合理的。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也无法佐证其中的感受。这样可能会让课堂陷入空虚晦涩中,学生也对名著产生恐惧心理。

三、通过整本书阅读培养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9]。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0]同时,在我们的课内名著阅读中,教师一般推荐的是名著原版(不是删减版或者“青少年版”),那么原版名著其中一定是有其优缺点的,需要我们运用批判的态度,扬弃的方法去思考和理解。

(一)课程目标设计

1.语言目标

最基本的目标是通读整本书,扫清阅读障碍。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作品的语体魅力。这个阶段可以借助工具书去疏通字词句或者查阅一些简单的背景资料。

2.思维目标

追求个性化的解读,不迷信于“权威”观点。学会在文章中找到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也不能一味的偏离主题,钻死角。

3.合作目标

探究的过程中会有小组交流的环节,需要大家组织语言,清晰的表明观点,组员之间友好合作。

(二)课程内容选择

1.教师要主动把握文本中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地方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应当有意去收集一些问题或者片段,将文本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从构建主义的观点来说,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只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样,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不是“空着脑袋”的去感悟,而是带着已有的经验去认知问题。那么,在文本上可以找到一些与学生日常经验相左的,来引发学生思考。在问题难度的设置上,让学生可以做到“跳一跳,摘个桃”,努力达到学生整体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程度。

2.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要求

这个说法是最初胡适先生提出的[11],当然在今天依然有不竭的生命力,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具体来说,“眼到”要求我们对于一本书的书名、引言、目录、单元语、正文、后记、编者评述都要重视,不可偏废。“口到”要求我们对于整本书中的经典片段(如《红岩》中江姐在受酷刑时候所说,在英勇就义前向战友告别的话[1]),我们可以请学生反复品读进行感悟训练。“心到”要求我们读书时应当虚怀若谷、精心思虑,对其中的内容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朱子读书法的“虚心涵泳”就是如此)。“手到”就是读书必然要勤笔,记录的内容可以是一些抄写性的,更多的应该是带有个性化理解性的记录。从一段时间的记录感悟中,甚至可以观察到自我成长的踪迹。

3.整本书阅读课的授课内容

(1)“点”“面”连结

以具体的章节作为“点”,把握住“点”与“点”之间的连结,进而成面,最后构成整本书的立体结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授课时,不光可以对“点”“面”进行示范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如何拼接成立体结构的过程。

(2)理论指导下的思考

可以补充相关文艺理论推进阅读过程,能够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当然,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度,循序渐进。比如在阅读《艾青诗选》时,我们可以与学生探讨王国维的诗歌“境界论”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3)综合阅读情景中方法的运用

面对整本书的阅读,学生可能在不断的转换阅读方法。而这种学习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阅读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要根据整本书的性质,或者某个章节的性质让学生自如转换阅读方法,把握文本线索。

(三)实施过程安排

1.课时安排

在每册统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两篇课内的名著需要阅读,考虑到每学期基本是三个月去完成这个阅读任务,同时每次整本书阅读的分享和汇报课基本要三课时才可完成,时间较短,我们可以在学期前的假期里先安排学生预读两本名著,之后每本名著的阅读活动尽量在一个月内完成。并且,为了不挤占别的课时,仍然按照每学期六个课时来设计,但是这六个课时是分散的。

开学后首先把第一本名著阅读活动布置下去,同时提出一定的探究要求,让学生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并约定好整本书阅读课的具体时间(如X月X日上午X节课)。第二本名著阅读的活动在第一本整本书阅读课结束后开始进行,还是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并约定好下一次整本书阅读课的具体时间。

在整本书阅读课上,第一个课时可设置在两周内,这时可以以启发式的姿态进行导读并且带领大家回归书本,关于课本中整本书阅读的部分。第二三个课时设置在一个月左右时间,着重让学生围绕之前的阅读活动进行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教师也可参与评价之中。

2.读书方法安排

我们在义务教育课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提到过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统编版初中6本语文书中还提到过跳读、泛读等。笔者这里较为推崇美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四大阅读方法[12]。具体为:

(1)第一层:基础阅读

基础性的理解材料内容,对材料的来源,大致意义有一定感知,非文盲状态。比较接近我们在教学中的扫清阅读字词和理解障碍,初读课文这一环节。

(2)第二层:检视阅读

短时间内进行系统化的阅读技巧,强调在一定时间之内。容易被我们遗忘的如序言、目录、后记等。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是他人的评价,了解书本大体结构,帮助我们提取书籍的大体框架。也可从目录中找到与主题相关的的部分,进行速读,重点关注这些篇章在开头的摘要或者结尾的小结。

(3)第三层: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已经开始进入深层理解的范畴内了,强调无限时间。阅读的程度是“一直到读书读到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止”。这和我们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是契合的。

找到关键词句与章节——判断主旨与论述——公正的评判书籍——表明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观点——尝试辅助性阅读。在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这个过程基本在深层阅读中,通过主旨段落章节的把握,确定真个阅读材料的方向。

(4)第四层:主题阅读

同一个主题下的阅读,不预设立场,在这个层次中强调对比阅读。这里的的对比阅读是指不同的单本书籍之间互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并把其中的差异归到对单本书籍的主旨表达上有何种作用,相同点归到主题的彰显上来。这个层次恰好应证了笔者开篇中所提的林崇德先生分析的初中语文批判性阅读的第4点。

3.探究形式安排

(1)摘抄批注是最基本的,这个是后续所有活动的基础。学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就进行圈点勾画,在书旁做批注。也可以用自己的摘抄本,摘抄小段后写出自己的感想。教师可以发布任务最终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呈现。如:将《朝花夕拾》中一些颇有深意,带着反语手法的句子进行摘抄,旁边可以写其明确意义是什么;可以选择《红岩》中一个人物的命运通过整个作品做标记后,在手抄报上画出他的命运线路图。

(2)关于整本书阅读中一些比较有争议的点,可以设置小组辩论,班级辩论等,最终以辩论发言记录进行呈现。如:祥子最开始就选择小福子,结局会被改写吗?宋江是真英雄吗?

(3)读写结合的形式有很多:可以在分析情节走向时,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为小说中的人物立传,写一个名著中经典回合的剧本等。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理解人物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减相关信息等。如:为沈琼枝和简爱做一个古今女性抗争传;将保尔再遇冬妮娅这一幕改编为剧本,注意其中的出场人物和人物情感变化。

(4)设计类的活动可以是跨学科的,可以结合美术,音乐课等,如:为《艾青诗选》设计一个封面,并写出这么设计的原因;改编歌曲《说唱脸谱》的歌词,请你当一回法布尔,写一首《说唱昆虫》的歌词,并试着唱一唱。

4.课程实施

在之前任务已经落实好后可以准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比较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应提前进行预设。教师在整个课堂安排中,要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考量,切勿成为“碎尸万段式”的阅读(于漪语)。

在月中的那节名著导读课中,我们主要进行阅读方法的传授,阅读思路的启发,或者与学生讨论一些不是情节上的问题(可以和学生聊聊是否阅读了序言和后记,对这个作者写作风格上有无体会等)。同时,注意破除学生依赖一些所谓的“名著速读”书籍来代替真正阅读的观念,破除学生依赖名家观点去看名著的现象等。最重要的是,在此次课上,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名著书成的背景,作者此时的境况,或当时国内外社会的境况,甚至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较为短小的介绍当时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材料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对作者有无创作上的影响等。

在一个月后的成果展示课上,我们可以先可以请大家小组内互评成果,并请小组成员轮换给对方进行撰写专业的评语。之后再可以就其中某一个思辨的点与全班进行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如果有原则性的错误,可以请同学之间互相指出。要注意保留一些“异样”的观点,承认一些合理的个性化解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关注阅读本身的技能。可以请同学们说说大家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阅读方法是怎样的,是否有值得分享或改进的地方等。

(四)课程评价构想

1.评价主体

教师、小组、同学和家长可以成为整个阅读课的评价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文本内容作出反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出判断;还可与同伴或教师交流各自的看法;也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在网上展示你的作品,并请外界网友发表评论。评价主体越多样化,结论可能更客观,我们就越能找到需要改进的方向。

2.评价方式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控和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进行整个过程的反思。

3.评价维度

评价的具体方向可以关注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与阅读速度,主线把握能力和主旨理解能力,情节掌握和生成性的感悟能力等。

注 释:

[1]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姐面对敌人酷刑时所说)“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江姐在就义前向战友告别时说的)

猜你喜欢

批判性整本书名著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