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冲突促进幼儿观点采择发展的策略探究

2022-08-16

教育观察 2022年21期
关键词:同伴观点冲突

郭 琦

(武昌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观点采择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幼儿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会与各种人产生不同的冲突,观点采择与这些冲突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一方面,观点采择的发展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各种冲突;另一方面,正确地解决冲突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观点采择的发展。

一、观点采择概述

(一)观点采择的定义

观点采择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1]从观点采择的定义中可以发现,观点采择要求幼儿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

有研究指出,观点采择的具体特性如下:首先,观点采择是独立于刺激输入之外的。[1]观点采择要求幼儿不能仅仅理解自己所看到的各种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及他人的观点、感受等。其次,观点采择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1]这就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从理解他人的观点发展到理解某一个人对第三者的观点,并在之后逐渐发展,理解更加复杂的感情。最后,观点采择需要幼儿对自我进行控制。[1]要想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与感受,幼儿就必须将自己置身事外,不能使自身观点影响自己对他人观点的判断。

(二)观点采择的作用

1.观点采择与幼儿的良好社会关系

观点采择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观点采择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观点采择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约束性顺从行为。[2]这一观点是指幼儿能够理解并自愿接受成人的各种要求与指令。幼儿观点采择的发展与其约束性顺从行为的发展成正比,[2]只有当幼儿的观点采择发展较好时,才能够切实理解成人的要求,继而严格地遵守。观点采择强的幼儿在不赞同成人的要求时,也可以站在成人的角度对成人的想法等进行思考,进而促进双方的理解,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

观点采择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观点采择的发展与其同伴关系的质量之间呈正相关。[3]当幼儿的观点采择发展水平较高,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同伴的情感时,幼儿与同伴间的冲突便会减少,当冲突发生时幼儿也能更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同伴通过交流等方式化解冲突,这有利于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2.观点采择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实现社会化的前提,是儿童社会化的“提供者”。[3]观点采择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是一个社会人,只有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掌握社会道德规范,恰当地处理各种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才能逐渐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不断实现社会化,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人。

3.观点采择与幼儿的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发展,观点采择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在这三方面的发展。

首先,观点采择能够使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想理解他人的观点,把握他人的想法,就必须进行观点采择。只有进行观点采择,幼儿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明白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与他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其次,观点采择有利于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移情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必须以观点采择为基础。幼儿只有在能够理解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对他人产生替代性体验,达到移情的效果。最后,观点采择有利于幼儿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幼儿的行为是基于自身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只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产生恰当的情感,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幼儿凭借观点采择的发展,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选择能够避免矛盾、促进彼此交往的行为。

二、冲突的类型

(一)师幼冲突

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从亲密与冲突两个维度出发,对北京市11所幼儿园125名教师的师幼关系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师幼关系可以分为亲密型、矛盾型、疏离型与冲突型四种类型。[4]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冲突关系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在各因素中,幼儿观点采择的水平较低及教师的情感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

教师是幼儿每天在园接触最多的人,幼儿教师不仅肩负着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的重任,还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教师的工作极具复杂性。幼儿正处于发展初期,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犯许多错误,这导致教师经常在忙乱的工作中无法顾及每一名幼儿,无法切实体会幼儿的情感,继而造成师幼冲突。众多研究表明,高冲突、低亲密度的师幼关系往往与幼儿的问题行为相伴,并会造成幼儿学业表现欠佳和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5-7]

(二)同伴冲突

每名幼儿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想法与诉求,当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与同伴群体或他人不一致时,会导致幼儿与同伴之间产生冲突。儿童对独立活动的兴趣及自我中心主义,常是激化冲突的根源。[8]幼儿之间的同伴冲突可能发生在各个方面和各种场景中。有研究发现,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常存在许多同伴冲突,这些冲突呈现出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短、行为多样化和解决自主化的特点。[9]也有研究以混龄游戏为背景,发现在混龄游戏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合作交往概率与认知性格冲突概率同时增加。[10]

当同伴冲突发生时,幼儿在大多时候会选择寻求教师的帮助,在对冲突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幼儿归因方式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客观条件性归因,其次为同伴关系归因。[11]而教师干预态度是否积极,对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的正确选择和冲突的顺利解决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12]因此,在同伴冲突发生之后,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幼儿进行正确归因,并协助幼儿化解冲突。

(三)亲子冲突

家长是与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多的人,与孩子之间很容易产生各种冲突,主要因为他们互相不理解对方的观点、情感及行为。家长经常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孩子着想,却不顾他们的行为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或所给予孩子的是不是其真正需要的。由于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及关心不理解,总是只考虑自己,这样当家长和孩子的观点、行为不一致时,就容易导致冲突。

三、利用冲突促进观点采择发展的有效措施

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大多来自其与他人之间观点、情感和行为的不一致,而观点采择正是促进幼儿理解他人观点、情感、行为等的重要能力。一方面,观点采择影响幼儿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对幼儿进行观点采择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

幼儿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要想利用各种冲突促进幼儿观点采择的发展,就要将丰富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摆在首位,促进幼儿与他人的交往。只有通过与他人接触,幼儿才能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进而产生寻求理解他人观点、态度的期望,真正地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观点、态度,提高自己的观点采择。对幼儿而言,其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其主要的社会交往也都在这三类场所中,教师与家长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运用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首先,丰富幼儿在园经验。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各种资源,尽可能多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促使幼儿有更多与同伴、教师接触的机会,并使其在合作学习与共同玩耍中体会别人的需求,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种道德情境,培养幼儿的道德认知,激发幼儿的道德体验,提高幼儿的道德行为。[13]第一,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模式。教师以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为手段,使幼儿通过扮演特定情境中的某种角色,学习和体会该角色要遵守的各种规范,练习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二,教师可以运用社会认知模式。个体对具体情境及他人困境的认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行为。设置某种由于认知及活动方式差异而引起的冲突情境可以使幼儿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观点采择。

其次,丰富幼儿的家庭经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各种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增加幼儿与成人及同伴接触的时间,这样,幼儿才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思想、行为进行理解。家长可以借助具体情境,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引导幼儿理解具体情境中当事人的情绪感受并引起共鸣,学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幼儿思考应当采取的行为。例如,幼儿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主动送给同伴,但同伴却直接将玩具丢在一边不予理睬,这时家长便应积极引导幼儿,使其明白自己喜欢的玩具别人不一定喜欢,与别人分享要建立在对方对该物品有兴趣的前提下。

最后,丰富幼儿社区经验。社区作为一个集体,能够发挥综合作用,为幼儿提供多种经验。第一,社区可以组织业主带领幼儿进行集体活动,如利用节假日在社区为幼儿开展集体运动会;第二,社区可以通过提供共享式游乐设施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延长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时间;第三,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参加义务劳动。在集体活动、游戏、劳动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

(二)正视幼儿冲突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总习惯于将幼儿的冲突视为一种不良行为,认为这是反映幼儿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行为。实质上,幼儿间的冲突蕴含着重大的教育意义,倘若成人能正视幼儿间的冲突,明白冲突对于幼儿的教育意义,则能使冲突转化为良好的教育资源。

首先,冲突本身能为幼儿创造聆听他人感受和想法的机会,引发幼儿换位思考,探索如何应对不同意见。[14]其次,冲突引起的共情是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建构的途径,没有冲突幼儿将失去众多与他人共情的机会。最后,冲突情境有利于幼儿社会情感的丰富和社交技能的学习[15],在冲突情境中幼儿能够体会到喜怒哀乐。教师与家长要认识到冲突的教育价值,改变过去对冲突的错误认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在冲突处理过程中,部分教师总是偏向于鼓励幼儿忍让,粗暴地解决攻击事件,且不善于倾听及接受幼儿的攻击理由,经常盲目地责罚自己所看到的攻击者。[16-17]教师的这种做法非但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冲突,反而会使幼儿受到伤害,失去与人交往的信心,也无法让幼儿从冲突事件中获得成长,理解冲突的根源及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

与幼儿接触最多的教师与家长应该学会正视幼儿冲突,对冲突事件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冲突事件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资源。只有不怕冲突,敢于面对冲突,正确地看待冲突并因人因事地正确处理好冲突,才能化弊为利,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成长。[18]首先,当冲突事件发生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区别对待不同动机的攻击性行为[17],在不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的情况下,不盲目地对幼儿进行斥责,也不偏向于冲突中的任何一方。例如,幼儿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大打出手时,教师首先要制止攻击性行为,并进一步询问冲突产生的原因,不可妄下定论,不可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幼儿无故斥责,否则只会使幼儿满腹委屈,无法从冲突中得到成长。其次,在平日里,教师与家长应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技能和策略[16],使幼儿明白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使幼儿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观点是存在差异的,当冲突发生时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在因争抢玩具而引发的冲突事件处理过程中,教师与家长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幼儿明白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使幼儿清楚只有有效的沟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提高幼儿处理冲突的自主性

要想让幼儿在冲突事件中发展自身的观点采择,就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使幼儿拥有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实践中发展自己。如果成人让孩子处理困难而不是远离困难的源头,那么处于冲突中的孩子更可能学习新的冲突行为。[8]冲突解决本身是儿童主动学习的一种形式。[19]

首先,要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并给予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在传统观念中,成人为了避免冲突给幼儿带来身体伤害,总是在发现冲突的第一时间出面制止,斥责幼儿的不懂事,不为他人着想,未能正确地认识冲突,发现冲突的教育价值。“高控制性”和“对谦让的高度强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形成与发展。[20]有研究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冲突的管理方式进行了跨文化比较,发现日本的幼儿教师非常注重让幼儿置身于问题当中体验问题,自己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1]这种方式是有益的,可以使幼儿在自主实践中获得成长。

其次,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优势,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自主性。第一,可以借助幼儿园中的各种活动训练幼儿的观点采择,通过各种课程和教学活动提高幼儿感受他人观点、站在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的能力,为幼儿今后自主解决冲突奠定基础。第二,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22],要使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性体验中发展观点采择。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理解角色的感受与行为。第三,改变教师高控制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是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20]幼儿教师要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使幼儿真正有机会在冲突发生时不受成人限制,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要意识到“教是为了不教”,给予幼儿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在纪录片《小人国》中,当池亦洋抢走陈柄栋的木棍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命令池亦洋马上奉还,而是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陈柄栋自己去要回木棍。

(四)把握介入时间及方式

虽然教师要给予幼儿解决冲突的自主性,使其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观点采择,但必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在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把握好介入时间和方式,促进幼儿解决问题。

一方面,把握好介入时间。教师的介入应该是以指导和帮助为主,因此,在幼儿自己可以解决的情况下教师不需要介入,当幼儿面对问题无法自己解决时,教师再介入,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幼儿提升自己的观点采择。当前,面对幼儿冲突事件时,存在着教师介入行为的发起偏被动,时机过早等问题[23],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介入的时机,切不可因为急切就使幼儿失去学习和发展观点采择的机会。例如,在纪录片《小人国》中,池亦洋起初抢走陈柄栋木棍时,园长并未进行干预,但当池亦洋拿着木棍伤害周围人的时候园长及时出现并把池亦洋带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给其空间反省自己的错误。

另一方面,采用正确的方式介入。第一,教师在介入的过程中首先应采取正向、积极的态度,真正起到帮助幼儿的作用。有研究认为,教师介入冲突的态度可以划分为正向介入态度、负向介入态度及中向介入态度。[23]现阶段,许多教师存在介入幼儿冲突的态度偏中向和负向、方式偏消极的问题。[24]当教师的介入态度呈正向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表达冲突发生的原因,了解事情的经过,也有助于稳定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寻求解决冲突的方式。当教师的介入态度呈负向时,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不良情绪,恶化幼儿间的矛盾冲突。第二,儿童更关注成人的身体语言而非口头语言[8],因此,教师要让身体语言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在介入的过程中应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具体可表现为介入冲突后在身体表达上不偏向于任何一个幼儿,而是处于中立的位置,对幼儿的冲突进行调节,对冲突事件的过程进行分析。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眼神与幼儿交流,切实帮助幼儿处理冲突。例如,在纪录片《小人国》中,池亦洋和佳佳产生攻击性行为之后,园长在了解情况时并未偏向于某一幼儿,而是站在公正的角度了解事情的具体经过,并通过牵手、眼睛直视他们等具体行为帮助他们理解彼此的行为与感受,最终缓解了冲突。

猜你喜欢

同伴观点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观点
寻找失散的同伴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