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刚主任医师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22-08-16田小刚
余 勇,田小刚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针灸科,甘肃 天水 741020)
田小刚,主任医师,甘肃省名中医,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主任。他擅长运用针灸、手法及中药治疗颈腰椎疾病,小针刀治疗腱鞘炎、网球肘,浅刺吊针治疗面瘫等。颈椎侧屈顶推法是田小刚主任采多家手法之长,结合自己30 a余的临床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手法。田小刚主任的颈椎侧屈顶推法具有轻巧柔和、简捷效佳、操作安全等特点。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变、小关节错位、软组织劳损、外伤等因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交感神经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一组症候群[1]。本病除眩晕外,可伴有颈肩痛、头痛、心慌、耳鸣、恶心呕吐,以致猝倒等。症状多在活动颈部时出现或加重。近年来,人们随着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伏案工作和低头族逐渐成了生活常态,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而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2]。现代医学认为,寰枢关节是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寰枢关节错位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3]。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病”“项痹”范畴。中医对眩晕的认识,首见于《黄帝内经》所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手法治疗本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颈性眩晕患者136例,所有患者均为门诊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8例。治疗组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25岁~75岁,平均(55.6±6.2)岁;病程1周~2 a,平均(3.5±1.3)个月。对照组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55.9±6.5)岁;病程1周~2 a,平均(3.6±1.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4]。①眩晕;②伴有颈部疼痛不适;③颈部活动后症状加重或旋颈试验阳性;④颈部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⑤排除颅脑、耳源性、心源性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1.3 纳入标准
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满足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年龄介于20岁~80岁之间;均自愿加入本课题;能够坚持配合治疗和随访;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因脑血管疾病、耳源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外伤、神经官能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患者;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或精神病者;哺乳期女性或孕妇。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给予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位于患者身后,先用一指禅推法、揉法、法、拿法等手法放松颈项及肩背部的肌肉,放松时间为3 min~5 min。随后在患者颈项及肩背部找结节、条索样的部位,在上述部位行弹拨手法治疗。然后术者用双手拇指在患者颈部两侧自上而下由轻到重反复触摸2次~3次,以明确需要复位的小关节点或偏歪的棘突以及发力方向。以C2棘突向左偏为例,术者先在C2棘突的左侧用左手拇指固定,在患者右侧头部用右手扶按,然后两手协同分别向左和向右侧屈活动患者颈部,每次活动都要到达最大幅度。反复几次,等到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到一定程度后,再向左侧屈,当力传至定点的那一刻,两手协同向右做一寸劲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右侧顶推C2棘突,使偏歪的棘突回到原位。操作完成后再点按印堂、太阳、百会、风池、大椎等穴,以疏经通络,开窍醒神。手法治疗隔天1次,治疗1个疗程,共5次。
2.2 对照组
每晚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治疗1个疗程,共10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选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5]对颈性眩晕的程度进行评价。本量表包含五项,总共为30分。各项又包括五个等级。症状严重程度与评分呈反比,评分越高,症状越轻。满分为正常或无症状。治疗前与治疗后各做一次评估。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判定。治愈:眩晕等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生活及工作,随访期间时有加重,治疗后减轻;无效: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稍减轻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对生活及工作造成明显影响。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 %(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ESCV评分比较分)
3.4.3 安全性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4 讨 论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病”“项痹”范畴。《景岳全书》云“无虚不作眩”。《丹溪心法》还说“无痰不作眩”。本病多因颈部久劳,致颈部经脉及肌肉受损,经络阻滞,气血不通,不能上达于头,或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衰退[7],不能上荣于脑,清窍失养,加之复感外邪,夹杂痰湿、风痰、瘀血阻滞清窍而发病。颈性眩晕的发生与颈项部关系密切。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循行经过颈项部,前者从巅顶入络脑,后者入于髓海,皆与脑发生直接联系。当颈项部膀胱经和督脉受损,经络阻滞不通,气血不能上行于头,髓海失养,发为眩晕。治疗应以疏通经络、开窍定眩为主。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本病作用于颈项部,能够疏通颈项部膀胱经和督脉,使气血通畅,上荣于脑,以达充髓止晕之目的。本手法结合弹拨颈项及肩背部的结节、条索样部位,可理筋散结;加之点按印堂、太阳、百会、风池、大椎等穴,可疏通头部经络,开窍醒神。
颈性眩晕多与颈椎病有关,常因颈椎及其相关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其供血的小脑、脑干、大脑半球后部等局部脑组织机能障碍[8]。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能与颈椎失稳、椎动脉交感神经刺激、颈部本体感觉紊乱等机制有关[9]。颈椎长期劳损,使寰枢关节周围组织出现变性、增生、肥厚,两边的力量失去平衡,造成寰枢关节错位。寰枢椎之间缺少颈椎间盘的连接,椎体的稳定性较差,也容易造成寰枢关节错位。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处椎动脉行走的弯曲较多,当寰枢关节错位时,容易造成对椎动脉的影响,使椎动脉发生痉挛或扭曲,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因此,寰枢关节错位也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给予抗凝、扩张血管以及改善脑部血管微循环等治疗方案[10]。目前临床上常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本病。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是钙通道阻断剂,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脑供血不足、血管痉挛、椎动脉缺血和脑血栓形成等。田小刚主任的颈椎侧屈顶推法通过调整错位的寰枢关节、小关节紊乱、颈椎侧弯、生理曲度改变或偏歪棘突的解剖位置关系,改变椎体的空间序列,使颈椎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消除对交感神经、椎动脉的刺激或压迫,恢复椎动脉正常解剖行走部位,使痉挛的椎动脉扩张,扭曲状态的椎动脉变直,恢复椎动脉对大脑的正常血液供应,缓解或消除眩晕症状。本手法运用筋忌刚喜柔的特性,轻盈渗透,循序渐进,局部整复与整体调节相结合,以纠正关节错位、重建颈椎稳定性、松解软组织、恢复颈肩背部肌肉功能为要点。治疗完成后嘱患者注意避寒保暖,适当加强颈部功能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和用颈姿势。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颈椎侧屈顶推法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颈性眩晕均有效,但是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颈性眩晕比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疗效更好。总之,田小刚主任的颈椎侧屈顶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