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健康管理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2-08-16傅卓凡王亚玲李惠玲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大学生课程

丁 慧, 傅卓凡, 王亚玲, 王 丽, 李惠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健康中国”被放在突出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1]。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其健康水平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逐渐下滑的趋势,树立起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意识尤为重要[2]。认知行为理论提出,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感和行为,科学教育是改变认知的有效途径[3]。基于此,苏州大学针对初入大学的各专业本科生开设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课程,它不是对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在重点时期为重点人群提供健康干预。该课程为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知识,以期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能树立终身健康的健康管理意识。该课程以研讨课的形式开展,将适应性模式和学术性模式进行有机结合,以研讨性质为主的全新课程形式。授课规模以小班或小课堂,通过较为充分的师生交流与探讨,为学生释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本研究对学生的课后体验记录进行质性研究,了解学生在接受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并进行深入思考,探索高校健康教育类课程开展的新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苏州大学2020级的30名进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研讨课学习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27名,男生3名,年龄在19~22岁,平均年龄为(20.24±1.04)岁,来自各个专业。

1.2 方法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以30位学生课程结束后匿名完成的心得体验为初级资料,采用Colaizzi六步现象学资料分析法[5]进行分析,该方法包括:仔细阅读心得体验;筛选有意义的陈述;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观点进行编码;对编码后的观点进行汇集;写出详细的描述;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并穿插研究者自己的感受,使最终形成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

1.2.1 教学设计与实施

由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护理学院4位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其中有教授2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前期准备主要是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作课程内容(课件、微视频、临床案例等),设计教学活动(主题任务、分组机制、学习指南等)和准备教学环境(教学装备、网络资源等)。

1.2.2 课程内容设置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27学时、实践9学时。选用201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由李惠玲、景秀琛主编的《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作为教材[6],主要内容有:孕期和婴幼儿的健康管理、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健康管理、成年期的健康管理、更年期的健康管理、中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老年癌性照护和临终关怀。同时,课程还辅以健康评估、运动健身、康复处方以及生命周期营养管理内容的介绍。在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配备生命体征监测、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急救技术、中医养生技术的实践操作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3 教学活动设计

研讨课是以研讨为主的全新课程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的模式将课堂的主要角色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上。把握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活动,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

(1)课前知识预习:①教师通过“畅课”平台建立及推送教学资源与任务,与学生即时交流;②课程助教提前划分小组,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2)课中知识内化:课堂以“理论授课+任务汇报+交流讨论+总结评价”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首先按照教学安排进行理论知识的授课,留有充足的时间供学生们进行汇报讨论。教师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念课件”的教学方式,通过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将各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健康管理方式内化于学生心中。

(3)课后知识巩固:以“课后书面作业+群内反馈”进行知识巩固。

1.2.4 教学环境创设

随着教育的信息化,传统“排排坐”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智能化”的教学模式替代。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展现研讨的性质,本课程团队利用华为智慧教室辅助教学。小班授课以圆桌讨论的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和交流[7]。本课程还借助了华为“畅课”在线综合教育平台,该平台包括课程资源、课程学习、学生管理、单元学习等模块,满足了教学分享资料、布置预习和小组合作项目等需求。学生通过手机端访问平台,进行签到、浏览课件和视频,以及完成在线测试、作业提交等。该“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创设,为教师进行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都提供便利。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为苏州大学2020级来自不同专业的30名本科生。其中,女生27名,男生3名,年龄在18~21岁,平均年龄为(18.73±0.89)岁。

2.2 成绩考核总体情况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重点不是考察客观性知识,而是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准备讨论题、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否完成课后作业[8]。本课程的期末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学生出勤、师生互动、小组报告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课CPR技术实践操作的评分,占总成绩的30%;期末小组主题汇报,占总成绩的40%。参与本课程的30名学生的期末成绩在88~95分,平均成绩为(93.73±2.63)分,学生的成绩均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

2.3 课后心得体验的质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心得体验的反复分析、整理、归类和浓缩,本科生感触最深的主题呈集中趋势。共提取6个主题,即对科学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家人健康管理的关注、对日常急救技术的初识、对自身健康管理的反思、对护理人文关怀的感悟、对课程教授方式的体会。见表2。

表1 心得体验萃取的主题内容(n=30)

3 讨论

3.1 积极促进自我发展,鼓励学生在健康管理意识中的主动性

求知既是对自身及周围世界探索的需要,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有的需要[9]。课程最初的学习往往是学生建立课程定位的过程[10]。在此过程中,教师科学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兴趣,对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具有重要意义[11]。“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第一位,不应优先获得专业知识。”健康管理课程设置的初心并不是灌输大量的口号,而是教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健康评估,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从而产生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在给予专业的指导后要求学生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并付诸实现,定期再评估。

3.2 倡导知识走出课堂,发挥学生在实现全民健康中的作用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着眼于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所在的青年阶段,还包括孕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更年期、中老年期、临终期多个生命阶段的健康问题及健康管理方式。这些知识的教授不仅是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储备知识,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寄予希冀,发挥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能够更多地传授给他人,比如身边的亲人、处于生命不同阶段面临健康问题的人。知识在课堂里传递,但不局限于课堂。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大学生群体将科学的健康管理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为国家实现全民健康助力。

3.3 渗透人文关怀理念,促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并驾齐驱

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2]。现在的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具体疾病进行教育,忽视了学生在心理、社会上的健康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与亲人关系不和睦、不尊重生命甚至做出伤害生命等行为[13]。面对这样的现实,在健康管理的课堂,教师应将护理人具备的人文关怀精神[14]渗透进课堂的方方面面。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大学生课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基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项目管理过程创新分析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射频识别技术在手术室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