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数据分析
2022-08-16寿俞萍褚国华
刘 东,杨 桃,寿俞萍,褚国华
卫生统计数据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国家卫生统计信息网络直报与分析系统上报数据形成的一个动态的信息库和数据资源库[1]。这些数据承载着公众健康信息、医疗信息、医疗机构相关信息等核心内容,是进行卫生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2-4]。为进一步掌握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的发展变化趋势,用数据体现本区“十三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本文根据2015—2020年《奉贤区卫生统计年报》数据,对本区卫生资源的基本情况、医疗质量、服务效益等进行纵向分析,并结合同期本市的平均水平进行横向分析及对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5-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中奉贤区的基本情况、卫生资源情况、医疗业务情况等数据均来自2015—2020年《奉贤区卫生统计年报》,市级相关数据来自2015—2020年《上海市主要卫生健康统计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统计描述
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各年度的健康指标、卫生资源指标、医疗业务指标等,并与各年度指标的变化趋势、同期全市指标水平进行直接比较。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三大健康指标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三大健康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户籍人口的人均期望寿命连续5年保持增长趋势,5年共增长1.2岁,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底,本区人均期望寿命和女性人均期望寿命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总体上看,人均期望寿命女性显著高于男性。本区户籍人口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五年来均保持在较低水平,本区户籍人口的孕产妇死亡5年均为零。见表1。
表1 “十三五”期间本区和全市健康三大指标变化情况
2.1.2 卫生健康事业经费
“十三五”期间,本区的卫生健康事业经费持续增长,2020年较2015年增长60%。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本区卫生健康事业经费为126 242万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支出的5.98%。见表2。
表2 “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经费变化情况
2.2 卫生资源情况
“十三五”期间,本区卫生机构总数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底共有315家,较2015年底增加53家,增长20%。其中,公立卫生机构数基本保持不变,新增机构均为社会办医机构。在2018年“健康服务业50条”政策实行后社会办医机构出现大量增长,2020年底较2017年底增长了近一倍。医疗机构病床数基本维持不变,其中,2019年底较2016年底增长10%(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撤销部分床位改造用于疫情防控)。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维持不变,其中,2019年底较2016年增长11%,但总体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卫生机构在岗人员持续增加,2020年底较2015年底增长18.8%,增加1 2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增加514人,增长25.2%;注册护士增加408人,增长19.2%。常住人口的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全科医师数均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总体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3。
表3 “十三五”期间卫生资源情况
2.3 医疗业务情况
“十三五”期间,本区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数总体稳步增长,2019年底较2015年底增长17%(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大幅下降)。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数在全区占比呈增长趋势。医疗机构病床使用总体稳定,其中病床总使用率在90%左右(2020年因疫情原因使用率有所下降),区级医院病床使用率在100%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在60%~80%。区级医院高于全市区级医院平均水平;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低于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水平。医疗机构人均单次门急诊费用呈现持续增长,2020年底较2015年底增长近50%。从机构类型看,社会办医机构门诊部的单次门急诊费用最高,已超过500元,5年间增长了1倍多;其次为区级医院,为350多元,5年增长30%;增长速率最快的是村卫生室,5年间增长近2倍。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区级医院低于全市医院平均水平,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水平持平。总体来说,区级医院平均年增长约为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年增长率约为5%。见表4。
表4 “十三五”期间卫生机构医疗业务变化情况
2.4 防病工作情况
“十三五”期间,本区传染病发病持续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传染病发病率连续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5。
表5 “十三五”期间防病工作变化情况
2.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十三五”期间,本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健康档案建档人数、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等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2020年底65岁及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和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较2015年底增长40%,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增长30%。儿童免疫规划接种人次数、儿童健康管理人数、孕产妇健康管理人数等呈下降趋势。其中,2020年底的孕产妇管理人数较2016年高峰下降了60%,2020年底的儿童健康管理人数较2015年底有所增加,但2018年以来呈下降趋势。见表6。
表6 “十三五”期间本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变化情况
2.6 社区中医药服务情况
“十三五”期间,本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数、中医非药物疗法项次数、中医医疗技术总数等呈快速增长。其中,中医非药物疗法项次数2019年底较2015年底增长近1倍(2020年因疫情有所下降),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数2020年底较2015年底增长65%,中医医疗技术总数2020年底较2015年底增长近60%,中医处方数基本维持稳定。见表7。
表7 “十三五”期间社区中医药服务变化情况
3 讨论
3.1 “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3.1.1 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人均期望寿命稳步提高,5年增长1.2岁,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0年底本区人均期望寿命83.9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本区户籍人口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年来均保持在较低水平,本区户籍人口的孕产妇死亡5年均为零。
3.1.2 医疗服务能级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形成以二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卫生资源体系,卫生服务提供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3.1.3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加强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传染病发病持续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传染病发病率连续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日益健全,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健康档案建档率、户籍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常住人口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均在90%以上。
3.1.4 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十三五”期间,奉贤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数、中医非药物疗法项次数、中医医疗技术总数等呈快速增长。其中,中医非药物疗法项次增长近1倍,中医药健康管理人数增长65%,中医医疗技术总数底增长近60%,中医处方数基本维持稳定。
3.2 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3.2.1 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依然存在
一是卫生资源结构不尽合理。本区千人口的医疗机构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等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内床位使用差异较大,无高水平三甲医院。二是卫生健康发展的不同领域存在不平衡,如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重医轻卫”“重医轻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三是应对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不足,如健康养老与长期护理等需求的提供能力不足[7-9]。
3.2.2 慢性病高负担和突发传染病高风险并存
统计显示,本区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长期为负且持续走低,而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人数快速增长,老年人口占比快速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10-11]。当前,随着居民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致死的主要因素[12-13]。另一方面,艾滋病、结核病、突发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随着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与供给总体不足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14-15]。
3.3 对策和建议: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3.3.1 加强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聚集。创设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加大科研配套,保障投入力度,继续推动国家、市级高层次专家和团队建设名医工作室,充分发挥各类领军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注重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充分发挥卫生人才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力争到2025年,千人口的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达全市平均水平。三是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加强全科、公卫、儿科、康复、心理治疗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实施名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医。
3.3.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一是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推进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国妇婴奉贤院区、儿科医院奉贤院区项目建设,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打造亚洲妇儿医学中心。二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趋势,完善基层基础医疗服务网络,开展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三是加强短缺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康复、养老等体系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健康养老与长期护理等需求。
3.3.3 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为核心,推进公共卫生和中医药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以基层为核心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服务职能的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卫生健康服务项目服务的平台、医养结合支持的平台。深入推进中医药融入社区健康服务一体化发展,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建设和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建设,完善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中的优势与作用。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契机,将健康融入万策,完善不同领域之间的衔接,健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形成“大健康”服务格局,创造高品质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