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某区中小学生 年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研究

2022-08-16肖小月张敏哲饶伟明何启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2年3期
关键词:含糖饮料因素

肖小月,张敏哲,饶伟明,陈 锐,何启强

近年来,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比例在各学段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6~17岁青少年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1]。超重肥胖不仅会增加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导致自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心理方面的问题[2-4]。《儿童肥胖诊断、治疗和预防指南》[5]明确指出,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度的体育活动是控制超重肥胖的重要措施。2019—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小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均受到了影响,体重控制情况不容乐观。儿童青少年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新冠疫情流行引起的短期行为变化有可能会转变为固定的习惯,从而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调查2019—2020年武汉市新洲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方向。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基于武汉市新洲区2019—2020年中小学生健康体检调查的纵向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新洲区9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调查,纳入参加2次体检的中小学生。排除体检及健康问卷数据不完整、基本信息缺失严重或有明显错误的数据,本研究共纳入中小学生329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采用湖北省《学生常见病及影响因素监测问卷》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获取资料包括一般信息、早餐、含糖饮料、油炸食品、新鲜水果、新鲜蔬菜的摄入频率、中高强度运动频率、每天看电子产品的时间及睡眠情况。所有资料均由经统一培训的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填写。参照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的儿童青少年睡眠量定义睡眠不足。其标准为:9~12岁儿童每日睡眠时间<9 h,13~18岁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8 h[6]。

1.2.2 体格检查

由专业体检人员采用标准方法测量身高(m)和体重(kg),并计算体质指数(BMI=kg/m2)。身高测量时,要求中小学生脱鞋并直立站于踏板中央,身体放松,手臂自然下垂;体重采用已经经过校对的电子秤测量,测量时要求中小学生脱鞋并穿轻便的衣物。根据《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2018年标准评估其是否为超重或肥胖[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 data 3.1进行双轨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差异,运用广义估计模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以是否超重肥胖作为因变量,身份证号作为主体变量,调查时间点作为主体内变量,选择二元响应模型,将一般资料和行为因素纳入其中并观察其效应。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基线情况及随访特征

在329名研究对象中,男生有171名,女生有158人。年级分布上,小学生有130名,中学生有199,平均年龄为(13.13±2.17)岁。基线调查时,饮食情况方面,79%的中小学生每天吃早餐,13.1%和5.8%的中小学生每天进食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的频率≥1次;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情况较好,仅有5.8%和4.3%的中小学生每天进食频率<1次。在行为方面,56.8%的中小学生每周中高强度运动<2次;29.5%的中小学生看电子设备时间≥2 h/d,睡眠不足的中小学生为19.1%。随访一年后,看电子设备时间≥2 h/d的中小学生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饮食及行为特征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基线情况及随访特征

2.2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调查对象的BMI指数由疫情前的(19.33±3.91)升高至疫情后的(20.56±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77,P<0.001)。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升高至29.5%,显著高于疫情前的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5,P<0.05)。其中,31人转变为超重肥胖。

2.3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多因素GEE分析

调整年龄、性别、饮食及行为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含糖饮料≥1次/d(OR=1.820,95%CI:1.156~2.867)、进食新鲜水果<1次/d(OR=2.507,95%CI:1.351~4.652)、中高强度运动频率<2次/w(OR=1.366,95%CI:1.077~1.732)和看电子设备时间≥2 h/d(OR=1.563,95%CI:1.195~2.044)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GEE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调查前后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率有所上升。进食含糖饮料≥1次/d、进食新鲜水果<1次/d、中高强度运动频率<2次/w和看电子设备时间≥2 h/d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疫情后超重肥胖率有所上升。这一结果与韩国一项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儿童体重变化的研究结果一致,该结果显示疫情一年后超重肥胖的儿童比例显著增加,高达38.1%[8]。而沈蕙[9]在苏州地区调查的结果显示,新冠疫情前后儿童青少年BMI和超重肥胖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这可能与2020年武汉相较于苏州受新冠疫情影响更大有关。湖北省在2020年上半年全面实行了线上教学,中小学生长期居家生活,活动场所受限,运动时间也相对减少,线上教学的方式使得青少年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超重肥胖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含糖饮料摄入频率≥1次/d和新鲜水果摄入<1次/d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出现超重肥胖。多项研究结果已经证实含糖饮料的摄入与肥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有关[10-11]。根据WHO的建议,游离糖的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摄入量的10%,液体食物比固体食物带来的饱腹感弱,含糖饮料的摄入不仅能轻易的超过糖分推荐量,也会增加总能量的摄入[12]。此外,本研究显示,每周中高强度运动<2次的中小学生更容易出现超重肥胖的情况。运动能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脂肪、糖类的消耗,能有效降低儿童肥胖程度[13-15]。因疫情影响,运动受到场地、防疫等多方面的限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控制的重点可转移至居家运动的推广,可用爬楼梯、做操等居家运动弥补运动的不足。看电子设备时间增加也是引起新冠疫情期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久坐有关,既往已有大量研究结果均证实了久坐对超重肥胖的不利影响[16-17],线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看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的静坐时间[18],看电子屏幕时间的增加与脂肪过高等不良身体成分有关[19]。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因线上教学等原因不能有效减少电子屏幕时间的情况下,则应引导加强课间休息期间的活动,以减少久坐对体重控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采用纵向研究设计,探究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疫情常态化下中学生超重肥胖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依据。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研究重点关注了行为因素对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未能涵盖更多与超重肥胖有关的因素,如遗传、环境对超重肥胖的影响。其次,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调查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还需要增加样本,进行更长时间的跟踪以验证结果。第三,调查仅在武汉市一个区内进行,研究结果可能不适合推广到其他地区的学生群体。

总之,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可从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增加新鲜水果的摄入,以及增加中高强度运动时间、减少久坐等方面着手,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及运动习惯,以减少超重肥胖的发生。

猜你喜欢

含糖饮料因素
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因素
喝饮料
无糖食品真的不含糖吗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少喝饮料
喝饮料的危害
酒与饮料
饮料含糖,孩子伤“心”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