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墩陶塑人头像与蚌埠城市品牌建设

2022-08-16陈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2期
关键词:蚌埠文物文化

陈卓

(蚌埠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安徽 蚌埠 233000)

0 引言

“一人一线两源头。”蚌埠地处国家南北分界线上,是淮河文化、华夏文明之源。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图1)是蚌埠文化的精神图腾,是淮河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被誉为中国最早最美的人面雕塑,为国家一级文物、蚌埠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一直以来,对于她的研究集中于考古学、历史学、美学的框架内,多从她的造型艺术、制作工艺、成分构成、雕题纹面、考古学分期、历史学意义、美学价值等方面予以探讨,而忽略了其作为一件蚌埠文化与淮河文明珍贵文物的现实意义。

图1 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

1 蚌埠城市品牌建设现状

蚌埠在其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开拓自己的城市品牌,如工业上的“硅基”“生物基”产业,农业上的“怀远石榴”“沱湖螃蟹”,饮食上的“烧饼夹里脊”“蚌埠大蚂虾”,还有蚌埠城市“孕沙成珠”的珠城精神。这些宣传与推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其过程与形式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无法突出其个性,仍是“千城一面”,难以突出重围。品牌定位缺乏独特性,城市品牌传播缺乏广度与深度。蚌埠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的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春秋时期钟离古国、明文化、近现代市民文化,都是蚌埠城市品牌打造的助力点。蚌埠应当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把历史文化名片与公共文化、经济社会串联起来,满足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

2 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城市品牌建设路径

作为文博工作者和城市建设者,应当重视如何利用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品牌。双墩陶塑人头像是蚌埠城市最重要的文物资源,形象生动可爱、惟妙惟肖,双墩的考古与发掘故事也是深入人心。并且珍贵文物具有的唯一性,也使得双墩陶塑人头像作为城市品牌的打造媒介,与饮食、工业品、农产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历史的遗留物与见证者,双墩陶塑人头像凝聚着城市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珍贵文物的保护、宣传与利用,一切都要建立在对文物本体深入的研究之上,包括考古学、历史学、美学与社会学的多角度认知。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主题展览、“互联网+文物”全媒体宣传、社会服务,来使得市民了解文物与文化的内涵,获得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精神,以文化增强市民的认同感。最终将文物以文创的形式带回家、带给亲朋好友,延伸传播链条,让更多的人了解蚌埠悠久的历史文化,让蚌埠以多元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2.1 文物专题展览

珍贵文物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城市的宝藏,更是城市精神的图腾。蚌埠市博物馆为更好地展示精品文物,深挖文物内涵,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七千年前的微笑—双墩文化陶塑人头像专题展厅”。开展以来获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项主题展专项推介。下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文物与展览的关系进行分析。

2.1.1 选题策划

双墩陶塑人头像出土于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3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雕塑艺术品中的代表性文物。其为国内已知最早的雕题与纹面实物例证,为探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艺术与信仰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

双墩文化陶塑人头像专题展厅的设计思路,意以单件文物作为切入点,由点及线,以线带面,将文本撰写与展览形式设计相结合,通过美的视角了解珍贵的文物,将其自身的神圣与神秘予以解构。了解双墩先民的精神世界,与古人共情,激发当代人的文化自信与城市认同,不断坚持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2 展览内容

该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前言、安土敦仁—陶塑的烧制与美学表现、画为心声—文物中的雕题与纹面、初民思远—早期的女性形象、双墩先民生活场景平面浮雕、新石器时期典型陶塑人头像出土分布沙盘。以文字加图片、沙盘、雕塑、声光电效果的形式,解读陶塑人头像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

前言将文物置于双墩文化与淮河流域文明的大背景下予以阐释,作为总纲,引出展览;“安土敦仁”部分,讲述双墩陶塑人头像的烧制工艺与过程,对相关纹饰进行解读说明,结合双墩刻画符号,探寻双墩先民的精神世界与美的历程;“画为心声”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双墩陶塑人头像所展现的雕题与纹面元素,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资料与研究方法,展示该文物的神圣与神秘,同时通过查阅史料,列出我国古代史籍中的雕题与纹面记载,拓宽展览视野,引导展览兴趣;“初民思远”部分,以双墩陶塑人头像的性别作为切入点,通过与其他重要遗址出土的典型陶塑人头像做横向对比,对陶塑人头像的性别做出学术推测,同时以此介绍蚌埠地区的相关历史传说,增强市民的代入感;双墩先民生活场景平面浮雕墙,以双墩先民收获庆祝为场景,将刻画符号的元素植入,展示双墩先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升展览的整体质感与效果。

新石器时期典型陶塑人头像出土分布沙盘,以声光电的形式,将全国各地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陶塑人头像予以集中呈现,标明地理位置、文物名称、出土遗址、馆藏所在,以更简单直观的形式引导有兴趣的观众深入探究,将其作为研究目录,为下一步的参观学习做准备。

2.1.3 展品选择

作为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专题展厅,双墩陶塑人头像自然位于展览的中心位置;作为原始雕塑的辅助展品,我们还选取了另一件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同时,为呈现双墩先民的面貌,还选取了两件代表性的双墩人面刻画符号;陶塑人头像以人的角度出现,作为辅展展品,我们选取相关的动物形文物,这些动物经过双墩先民的发现、观察与再创造,烧制成与他们生产生活相关的精美物件,有兽首形四足陶盘、猪首形陶支架和猪形陶塑;最后,我们聚焦双墩先民的精神世界,探索他们的未知世界,选取圆石饼与陶四流器两件展品,它们是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特有器物,代表了双墩先民的制造工艺与世界观,通过直面古物,体验与古人神接的意趣。

2.1.4 形式设计

双墩文化陶塑人头像专题展厅采用象征、隐喻的设计手法,以神圣、神秘为主题,构建出古朴厚重的展示空间,达到展览与建筑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在设计中,注重装饰美感与效果,为体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特点,与展品自身材质相呼应,我们采取仿泥土质地墙面,整体暗色灯光,使观者沉浸于营造的氛围;展厅中部为陶塑人头像独立展柜,外部以神龛殿堂的形式予以展现,堂内饰以阴刻双墩刻画符号,独立柜使用德国汉氏展柜,将展品以最精彩、最清晰的方式呈现;辅助展品以回廊的形式,围绕主展区陈列,多层次表达展览主题。

我们还在展览的各个细节上注重展示专业相关的视觉传达,力争在有限空间达到合理、舒适的参观感受。在整个形式设计上不仅反映了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文物特点,更着重突出双墩文化的自身特色,以美的形式将主题传达给观众,以营造一种回归历史的真实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2.1.5 展览亮点

让文物“活起来”,关键是讲好文物故事。无论是展览还是社教活动,都是学术性、知识性、教育性、观赏性的结合。让文物以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

作为单件文物的专题展厅,该展览以单件文物为叙事原点,层层铺展,辅以场景装饰,讲述新石器时期蚌埠地区人类生活图景、审美观念、思想表达与自身认知。以期深挖文物内涵,了解双墩先民精神世界,展现双墩文化特色,让淮河流域早期文明以更直观、更易理解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让市民了解自身历史,激发文化自信,在文物与历史中寻找美、发现美,与传统为伴,追寻美好生活。

2.2 文物形象的推广

双墩陶塑人头像为淮河流域早期文明代表性文物,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内涵,蚌埠市博物馆启动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宣传。

2.2.1 线下活动

社区服务方面,积极组织文物宣传活动。作为市博物馆的王牌活动,“博物馆进社区”活动让文物和专家走出博物馆,走进社区,走近百姓。作为镇馆之宝的双墩文化陶塑人头像,我们设置了专门的介绍展板,放置了文物复制品,配备讲解员进行专门讲解。通过此项惠民活动,使广大百姓了解蚌埠市的历史文化,拉近博物馆与群众的距离。此外,博物馆还积极与各社区联系,将文物展板送至各社区,让居民对博物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社区居民通过展板知识了解文物专题展览和主题展览。

学术研究方面,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双墩文化陶塑人头像,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中心、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陶塑人头像的研究及其与中国史前雕塑的比较、蚌埠双墩文化内涵特征及其相关区域考古学对比研究、淮河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举措等内容开展深入讨论,提升了陶塑人头像的知名度,同时让更多的人关注双墩文化遗址、关注蚌埠及淮河流域历史文化。

青少年研学方面,双墩文化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以其儿童的形象为市民所熟悉,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城市形象。根据文物的内涵,文化部门与本地学校联合推出了“陶然童心 探绘双墩”青少年研学活动。在文化的氛围中,认识文物、了解历史,结合视频《我们的一天》,以生动的方式向小朋友们介绍了镇馆之宝—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同时,给每个小朋友一个材料包,让他们与爸爸妈妈一起,把自己装扮成小陶人的样子。这次社教活动是馆校合作的新尝试,也是社教活动的一次新探索,将传统的知识课堂搬进展厅中,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多维度立体化将馆藏文物资源普及给青少年儿童。

2.2.2 线上宣传

积极探索数字化展示。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系统被应用于博物馆展览中,为此,蚌埠市博物馆在展览展示的过程中也积极引入了云端展览、3D魔墙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将双墩陶塑人头像更清晰、更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加观众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全面了解和欣赏珍贵文物。

不忽视传统宣传模式。博物馆应该秉持信息化发展,信息共享,积极寻求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网站、抖音等信息平台,积极向公众及时宣传博物馆展览动态,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博物馆参观双墩文化陶塑人头像。为此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拍摄纪录片《神秘的双墩遗址》,同时在《蚌埠日报》《淮河晨刊》等多家报纸和网络媒体进行了报道,并开设了专刊和专栏。针对疫情,还在腾讯平台云游展厅,向广大市民直播,同时以抖音的形式制作双墩文化陶塑人头像短视频,在手机客户端传播。此外,我们还邀请了史前考古专家,做客文博大讲堂,讲述淮河中下游史前文明,以更专业、更宏观的视角讲述文物的内涵。

3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为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蚌埠城市品牌,加大对“双墩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蚌埠市博物馆围绕双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立足蚌埠地区历史文化与产业优势,与蚌埠本地硅基、生物基特色产业融合,展现出蚌埠文创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探索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开发的路径和案例。

3.1 举办文创大赛

举办文创大赛时,大赛可以围绕以双墩陶塑人头像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鼓励使用以珍珠、仿古青铜器、玉器、聚乳酸新材料、工艺玻璃等为代表的蚌埠特色材料资源,同时大赛期间邀请省内外文创专家论证指导,专业制作团队打样制作,着力打造出一批具有蚌埠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激发了创意设计灵感,进一步提升蚌埠文化创意产品品质以及蚌埠城市影响力,将无形的城市品牌转换为有形的文创产品,带动全市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2 主题文创产品开发

双墩陶塑人头像作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其自身的曝光度和民众的接受度至关重要。作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型文化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打造城市品牌的主要路径。文物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极大的发掘空间。以双墩陶塑人头像为原型,已设计出一系列文创产品,如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的卡通公仔、T恤、帆布包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研究与开发,增加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蚌埠城市品牌的宣传,让蚌埠这座城市走进千家万户。

4 结语

文化赋能,点亮双墩。双墩陶塑人头像为蚌埠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蚌埠城市历史与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物与传播载体,为广大市民所喜爱,为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所关注,通过这件珍贵文物解读蚌埠城市文化底蕴、彰显蚌埠城市文化特色,是助力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以该件珍贵文物作为切入点,通过本体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展览的策划与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互动、“文物+双基材料”的文创开发、“蚌埠宝藏”的全媒体形象传播等文物的多元化解读,将双墩陶塑人头像的文化内涵融入蚌埠“一人一线两源头”“四区两基两枢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之中,回望过去、反映当下、昭示未来,助力城市品牌建设。

猜你喜欢

蚌埠文物文化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小院系列之二
两袖清风
谁远谁近?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