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的格局

2022-08-15袁小暖

鸭绿江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兴学晏殊范仲淹

袁小暖

他是少年得志、才华出众的神童,是执掌中枢、驰骋官场的宰相,是知人善任、桃李满门的伯乐,是富贵闲雅、才高八斗的词宗。

北宋文坛泰斗欧阳修曾为他写下挽辞:“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一时闻望朝廷重,余事文章海外传。”

他是北宋“太平宰相”晏殊,沉稳持重、圆融淡定的政治家,更是北宋倚声家初祖,被誉为“导宋词之先路者”。

晏殊于公元992年出生在“才子之乡”抚州,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平稳落地。他为人处世低调谦和,待人接物的态度里处处体现他的大格局。

格局越大,越守本心

《晏氏宗谱》中记载,晏殊五岁时就写下“时人莫讶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这样的诗句,足以见其格局和志向。

晏殊在张知白的推荐下参加殿试,深得宋真宗赏识,赐予进士。真宗出题让他写诗、词、赋,晏殊坦诚地对真宗说:“这个题目我写过了,您另外出一个题目吧。”

换作普通人,可能此刻正在因为押中考题而沾沾自喜,而晏殊却毫不隐瞒地向皇帝说明情况。

这让皇帝顿时折服于他的人品,认为他德才兼备,直接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开启了他的“伴君”之路,先后经历了宋真宗、宋仁宗两位皇帝。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有大格局的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为人以真,待人以诚,严守道德底线。

晏殊的守本心不仅体现在他的诚信上,还有他的不畏权势、刚正不阿。

晏殊任刑部侍郎时,朝廷任命资历不足却对太后有恩的张耆担任枢密使,引起朝堂文臣的不满。

晏殊虽处事圆融,却还是在这个时候带头反对,说张耆德不配位,不能胜任。明知结果不会成功,他还是冒着得罪太后、被贬外放的风险挺身谏言,说明他一身正气。

从晏殊对待三任妻子态度及其择偶观上,也能看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品行高洁的人。

在发妻李氏岳父都过世很多年以后,晏殊对李家早无应尽的义务时,他还是不遗余力地帮助岳父的弟弟谋职。

《晏殊传》的作者邹晓春说:“一个人望重位高之时,要看他对待故交旧友的态度。”无疑,晏殊是重情重义的,位高并未忘初心。

李氏去世后,作为真宗眼前的红人,晏殊拒绝了与权贵联姻,娶了出身一般的孟氏,真宗再次折服于他不愿攀龙附凤的高洁品格。可惜孟氏也只陪了他十年。

贵为宰相,晏殊对第三任妻子王氏宠爱有加,为她写下“愿年年今日,喜长新”祝寿,两人举案齐眉、白头偕老。

格局越大,越守本心。晏殊的诚实、担当、重情义、不攀附,都彰显了他的品性,为他赢得圣眷。

格局越大,越有远见

天圣五年(1027),晏殊因之前反对张耆的事情得罪了太后,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应天府。

这期间,晏殊大兴教育,扶植应天书院的发展,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为大宋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该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晏殊此前曾在泰州西溪兴学,后来西溪书院名人辈出,有王艮、吴嘉纪、戈公振等,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可以说,是晏殊开创了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1042),晏殊任宰相时,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庆历兴学”。

晏殊此举,可谓为国家谋之甚远,为朝廷选贤举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除了兴学,晏殊还为朝廷培育、举荐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包括范仲淹、欧阳修、孔道辅、宋氏兄弟等。

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以至于范仲淹至死都对小自己两岁的晏殊行门生礼。他二人亦师亦友,勠力同心,为北宋的社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见,晏殊的识人之明是同时期无人能比的。他知人善任,选贤举能,为宋仁宗一朝的人才建设做出了非凡贡献。北宋名臣范镇在挽辞中评价晏殊“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

格局越大,越有远见。晏殊兴学任教、选贤举能,都是思虑深远,为大宋江山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当时宋仁宗时期的“政通人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格局越大,越能容人

有几件事情能让我们深刻体会晏殊容人、不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气度。

第一件事是在晏殊和欧阳修之间发生的。晏殊曾在大宋与西夏战乱时期宴请宾客写诗填词,欧阳修在宴会上当场作诗讽刺晏殊,说他不顾边关戍卒的冷暖,只顾自己饮酒作词。

这件事对晏殊造成了很大影响,两人关系也一落千丈。但是晏殊没有记恨欧阳修,反而再次对他的仕途施以援手。

经晏殊举荐,欧阳修担任谏官,可欧阳修并没有借此修复关系,反而挑起更大的矛盾,以至于两人关系多年难以修复。

后来欧阳修的母亲去世,晏殊放下芥蒂,派人前去吊唁。欧阳修这才放下恩怨,主动写信,高度赞扬晏殊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多年后相见,相逢一笑,恩仇尽泯。

晏殊去世后,欧阳修为晏殊写了《晏公神道碑铭》,对晏殊予以高度评价。“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两人关系得以缓解,完全因为晏殊宽广的胸怀和不计较的态度。

第二件事发生于晏殊主管永兴军时。由于年过花甲,他只管大事,其他的小事都交给属官处理,很少升堂办公。有一位姓闫的司理参军忍不住了,对晏殊提出了反对意见,当面严厉地批评晏殊不亲自教诲下属的事情。面对下属的批评,晏殊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洗耳恭听,第二天对旁人说,这个闫参军刚直而有胆识,来日前途无量啊!于是向朝廷推荐了他。

第三件事是一起“洗稿”事件。我们都知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晏殊的名词《蝶恋花》,当年有位词人杜安世写了《端正好》,与晏殊的词高度雷同。

宋祁要让杜安世公开认错,晏殊却说,算了,让世人选择,让时间选择吧。果然,晏殊的这首词流传千古,而少有人知杜安世。可见晏殊的胸襟绝非常人能比。

格局越大,越能容人,“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晏殊有广阔的胸怀,待人以宽,从不计较,这是他几经起落却依然气定神闲的主要原因。

格局越大,越懂放下

薛砺若《宋词通论》中评价晏殊:“其最特异之处,即在能于一切平易之境,含有一种极舒缓闲适的情绪。如微风之拂清尘,如晓荷之扇幽香,令人暴戾之气为之顿消。”

“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少年得志、一生富贵却又经三起三落的晏殊,写下这样豁达的词句,说明他早已洞悉一切,看淡尘事。

细品晏殊的词,就能看出他懂得放下的人生态度。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可见其通透。他能认清“该消失的美好事物无法阻挡,该出现的美好事物也必然出现”。不念过往,静待花开。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可见其通达。虽叹人生苦短,但也知道世间万事无休止,不如及时行乐,活在当下。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可见其清醒。莫为离别伤神,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珍惜现在,乐享人生。

正因如此,面对“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的悲凉景象,晏殊依然能够克制别离之恨,珍惜眼前之人。

这些优美的诗句,一定是心胸平和才写得出来,可见晏殊的心态。

庆历八年(1047),宋仁宗想起自己这位昔日的老师,让宰相去问问晏殊有没有什么需要,晏殊闭口不提自己的要求,没有为晏氏子孙开口求恩泽,只是上表问皇帝安。

此时的晏殊,已经看惯了秋月春风,云卷云舒,心似古井,宠辱不惊。

格局越大,越能放下。晏殊的放下,是一份看开一切的释然,一份泰然自得的淡然,一份问心无愧的坦然。

心中有大格局的人,如同站在山顶:

看得见前路多少荆棘,拎得清过去的终会消散,想得通拥有的还须倍加珍惜,也能预见未来有多少障碍,依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晏殊虽然早登仕途,少年得志,但也随遇而安、自宽自解。守本心、有远见、能容忍、懂放下,宦海浮沉五十载,这些待人接物的态度里,藏着太平宰相、一代词宗晏殊顶级的人生格局。

猜你喜欢

兴学晏殊范仲淹
跟骆根兴学画画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忘年知音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晏殊换题
范仲淹:为浙江教化尽责的“百代师表”
范仲淹苦读轶事
晏殊《完溪沙》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