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绣坊来了位扶贫书记(报告文学)

2022-08-15佟丽霞

鸭绿江 2022年12期
关键词:车间

佟丽霞

不速之客

2018年1月,盛京满绣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推开绣春秋满绣坊的门,刘胜伟自报家门,说自己是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失业保险部副部长,现任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招束沟镇拉各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因为一个极特殊的机缘,和满绣坊的陈雪莲老师有了一面之缘,来这里给村里的妇女找点活儿干。

“我们村有8个自然屯,870户,将近3000人。全村70%以上的土地是低山丘陵,86.5%的耕地在25度坡以上,地力瘠薄,漏水漏肥……”这位风尘仆仆的客人继续着自己的诉求,“我的村子里有大量的妇女,除了种地,没有别的门路,农闲的时候没什么事干,家里又有老人和孩子,也不能出去打工。能不能把您的绣花技艺教给农村妇女,你这里有活儿的时候,让她们在家帮着绣,也能挣点钱。”

杨晓桐看着刘胜伟,直接拒绝了他:“盛京满绣是家传的手艺,传内不传外。”这个理由没有商量空间,刘胜伟只得离开。过了几天,刘胜伟又来了:“看陈老师的朋友圈了,你们不是在做公益培训吗?”

“是在做。但只是做满绣的文化推广,同时做一些技艺的培训。”“农村妇女也能学会吧?”杨晓桐只得如实相告自己的担心:“能是能。但你是一个官员,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过几天你岗位调整了,我们合作的事就撂那儿了,之前的工作就成了花架子。我不想浪费时间。”

走过那么多苦难,杨晓桐最为珍惜的就是时间。杨晓桐继续说着自己的担心:“刺绣讲究的是细节,总是要口口相授。学,好学,后面的提升是一针针绣、一针针教出来的,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村里的人又不能到我这里干活儿,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和一群素不相识的妇女,怎么交流?谁来管理?绣出来的绣品不合格怎么办?绣品要绝对洁净,不能有污渍,不能有异味,怎么做到?”

工作中的困难当然是越想越多。为了打消杨晓桐的顾虑,刘胜伟做了两点承诺:一是要把盛京满绣作为事业来做,争取政策扶持,对企业负责;二是让贫困户不花一分钱学到技术,到车间就业,统一管理,对贫困群众负责。

杨晓桐望着从阜蒙县风尘仆仆赶来的刘胜伟,被他的“两个负责”打动。但从下决心做到做成,还有很大的距离。

刘胜伟一面劝说杨晓桐在拉各拉村建立满绣车间,给留守妇女提供工作机会,一面协调各单位,在招束沟镇召开了村民劳务输出洽谈会。2018年3月17日就要召开的招聘会,却在召开的三天前突遇大雪加小雨。为了保证洽谈会顺利进行,刘胜伟徒步五个小时,赶到能打到车的沙拉镇上。

在驻村日记里,刘胜伟写道:

3月14日晚上,突降大雪加小雨,造成3月15日路面结冰无法通行,着实担心招聘会无法按时举行。早晨,招聘会上使用的《企业招聘岗位信息手册》还没有运送到招束沟,按照原计划由单位司机运送材料已不能实现,我决定自己回沈阳,把材料拉回来。

早上8点,我从招束沟出发,步行5个多小时到沙拉镇,打车赶到阜新火车站买好票,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回想今天的历程,确实艰辛。妻子说我有点傻,我却认为那是执着,是对事业的一种追求和担当。

第二天清晨,刘胜伟护送这些宝贵的材料返回招束沟,保障了招聘会如期举行。招聘会线上线下同时举行,共有230家企业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有1500人参加应聘,签订意向364人,有贫困户41人实现就业。

忙完了村民劳务输出招聘会,刘胜伟又连夜开车回沈阳,继续商讨满绣扶贫的事。着急赶路又怕疲劳驾驶出问题,刘胜伟给儿子打了电话报行踪之后,准备在加油站眯一觉恢复体力。没想到这一觉睡了将近六个小时,再睁开眼,天已经放亮。

刘胜伟为脱贫攻坚做出的努力也在无声地说服杨晓桐。杨晓桐终于同意合作建设“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车间”。杨晓桐与刘胜伟反复探讨,终于基本确定了盛京满绣扶贫车间的管理模式和细节。

驻村书记在村里负责建设满绣扶贫车间,选拔村民前来沈阳总部培训,再和总部的老师一起回乡对当地的农村妇女进行培训。建立管理微信群,所有的绣娘进群接受线上管理,早点名,晚点名。每天绣的作品用手机照相,上传到群里接受总部老师的检查和指导。绣品的原材料和成品由快递邮寄,专人负责。为了保证绣品质量,确保没有污渍汗渍,没有破损和异味,绣娘在配有空调的车间统一做绣活儿。

就这样,盛京满绣开始走上一条散发着艺术芬芳和文化自信的扶贫之路。

苦过的人才能懂得正在经历苦难的人。12岁就失去长辈的护佑,杨晓桐对别人的困境感同身受,也希望自己在有力量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一起获得幸福。

从12岁开始一个人的旅程

1979年,杨晓桐的父母得到平反,回到哈尔滨。

在她的想象中被描摹了千百次的父母的呵护、团聚的喜悦,竟然如此残酷不堪: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下肢瘫痪。

还被姥姥唤作“兰兰”的杨晓桐,不得不与姥姥分开——姥姥去照顾一刻不能离开人的母亲,小巴彦殊兰去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每天放学,小巴彦殊兰总是第一个跑出校园的人,飞奔回家,因为父亲需要她。

一天放学,打开家门的小巴彦殊兰惊呆了,只见屋里的水已经漫到了炕沿边,炕上的父亲捂着脸朝里趴着。可能是一早停水忘了关水龙头,已下肢瘫痪的父亲只能任由水流了一天。小巴彦殊兰一边往外淘水,一边看着父亲的背影。

10岁的小姑娘被迫承担的责任,喂养了她的自立与坚强。

三个月后,父亲去世。给父系那边的亲戚拍电报,却无一人前来。

10岁的小姑娘独自“发送”了父亲——她把家里所有的木头集中起来,又摘了三扇门板,花了8块钱手工费,连夜找人给父亲打了一口棺材。又求人用一驾平板马车把父亲拉到了坟茔地。那一天,大雪纷飞……

多年之后,2018年的一个冬日,丈夫薛先生开车载着杨晓桐去阜蒙县满绣扶贫点做公益培训,那天好大的雪。前方一驾马车在缓缓地走,若隐若现的两道车辙,像风干在岁月里的两道泪痕。杨晓桐突然泪雨滂沱。薛先生把车缓缓地停到路边,静静地等待。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因为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度过某个冬天。

1980年,母亲去世。与父亲相隔不到半年。

1981年,姥姥去世。这一次,12岁的小姑娘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从今往后,这世上再没有亲人可以依靠。

姥姥留给巴彦殊兰的是几件珍贵的绣品、精致的缠线板、满绣家传的口诀,以及小巴彦殊兰这一生和满绣的缘分。

姥姥叮嘱她将来也要把满绣204式口口相传,代代继承,并且不能传给外人。

姥姥去世后,小巴彦殊兰再也没有动过绣花针,直到十年后,她大学毕业。

满绣,如草蛇灰线,马迹蛛丝,在巴彦殊兰的生命里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真的如一朵路边的小花。

小巴彦殊兰孤独而又顽强地生长着。原本性情开朗的小巴彦殊兰沉默下来,开始看小说、写作,用文字倾诉。

法桐树叶仍然在响

那哗哗的声音,多像一条披挂在枝头的河流,河床平坦,水声洋溢着适意和安全。

我不为人知地爱着这个世界,相信世界也不为人知地爱我。

她喜欢在拂晓的时候,瞪着眼睛等太阳升起。书中,那么多与法国梧桐相连的词语和故事,浪漫美好,永远和幸福连在一起……她用“杨晓桐”这个笔名重新命名了自己。她希望孤苦的自己能离幸福更近一点,就像拂晓时沐浴着光明和温暖的梧桐树。

可是,离她最近的、和她分住在一个筒子间里的小夫妻却让她时刻生活在提心吊胆里。丈夫喝多了就打媳妇,媳妇挨打了,就喊来娘家人,从卧室砸到厨房,一地狼藉之后,再和好,再打。每当这个时候,杨晓桐就吓得躲在屋子里,任由自己的厨具也被砸得坑坑洼洼。最后,和他们共用一个厨房的杨晓桐,只剩下一个茶缸是完好的。

那时候,杨晓桐就告诉自己:长大不能嫁人,自己就一个人,结婚受气可没有娘家人替自己出气。只不过,婚后随时管着她、惯着她、照顾她的薛先生用无微不至和情深意长给了她最好的情感疗愈,让她当初的决意不嫁成了大家的笑谈。

除了不敢嫁人,还要有钱。父亲单位每个月给的18元的生活抚恤金只能供她上完大学,以后的日子她只有靠自己。

1987年报考大学,杨晓桐执意报考了“离钱最近”的会计专业。她想离钱近一点,离男人远一点。这是十几岁的杨晓桐从生活中发现的离幸福最近的办法,天真、好笑,又让人心酸。

一个人生活的杨晓桐,像一棵沉默的、爱思考的树,风雨之中,根深叶茂,铜枝铁干。她知道,没人替自己遮挡,没人替自己坚强。打破砂锅,想通透了,就不枝不蔓,深扎到底。

“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马路上灯火辉煌……”报考大学时,正对选择哪里的学校迟疑不决,曾静的歌声在这时在老师的办公室响起。像神谕,像召唤,懵懵懂懂的杨晓桐一下子看到了方向,她毫不犹豫地对老师说:“选沈阳的大学,会计专业。”

这也许就是命运的神奇之处!

杨晓桐为了离钱近一点,选了会计专业;因为一首歌,选择了沈阳。不知不觉中,她来到了中国旗袍文化起源地,来到了中国满绣的中兴之地。

30多年后,这个曾经被姥姥逼着学习满绣的小姑娘,在给予满绣和旗袍最高礼遇的沈阳,掀起了一场关于满绣和旗袍的“文艺复兴”。

同一个梦想

8月的阜蒙县招束沟镇拉各拉村的,被起伏的绿拥着,乡村公路两边是风吹过来的一层薄薄的细沙,这里曾是著名的“三沟精神”的起源地。

20世纪50年代,以毛岭沟、塔子沟、招束沟为代表的“三沟”人响应县委的号召,由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坡耕地治理。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改变了荒山秃岭的面貌,创造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生态环境的新模式。1963年、1964年,时任国务院东北工作组组长的石山等五位同志先后两次来阜新县调研,将毛岭沟的封山育林、塔子沟的河边造林、招束沟的坡耕地治理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呈报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被谭震林总结命名为“三沟经验”推广至全省、全国。

招束沟镇拉各拉村的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经验,是一个在实践中干出来的经验。解放后,广大群众在党支部书记包清福的带领下,从1953年到1963年,修建各种壕坝,栽植紫穗槐、杨柳和果树,营造起1.5千米长的护岸林。

干旱,是老天的常态。认干,是这里百姓的特点。

做满绣车间的第一步,是培训绣娘。刘胜伟和杨晓桐沟通之后,杨晓桐承担了全部费用。

刘胜伟一边在村里逐户走访、组织报名,一边对村部进行改造装修。车间、设备等费用又是一大难题,刘胜伟经过几个月的协调,投入资金22万余元,终于建成了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车间。

2018年8月9日,招束沟拉各拉村举办了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车间启动仪式,这是辽宁省首个省级定点、也是阜新市首个挂牌成立的创业扶贫车间。到2019年,扶贫车间在册人数3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人,长期在车间工作的有20人,短短4个月,车间绣工完成作品近200件,创造效益近12万元。

以“政策支持+绣工培训+绣品回收”为主要模式的扶贫车间,解决了部分留守妇女的脱贫问题。满绣扶贫,因其零投入、低风险、时间灵活等特点而受到欢迎。从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刘胜伟处长开始,从一个车间到两个车间,再到107个车间,辽宁的山山水水见证着一条闪烁着美和善,但又艰苦而曲折的非遗扶贫之路。

2018年4月,辽宁法库县十间房镇钱家沟村。钱家沟村有点偏僻,位于十间房镇政府东南6千米,毗邻调兵山市,三面环山。这里处于半干旱地带,农民的收入很不稳定。

辽北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这个三面环山的小村子,在晨曦中安静得像一个襁褓中贪睡的婴儿,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张云路却早早就醒了,他是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选派的干部。他瞪大眼睛,在心里盘算着一天的行程和要解决的事。全村的贫困户他都走访了一遍,有的家还得再去,情况还得进一步了解。头天晚上,他得知王海生老人要种地,张云路打定主意,今儿个第一站先帮老人把地种上。老人年轻的时候因意外截肢,年岁大了,生活就愈发困顿了。农忙时,村里人会互相帮衬,但老人心里要劲儿,能干的自己就先干了。

张云路来到地里,老人已经先到了。看到驻村书记来,老人愣了愣。张云路对老人说:“地里活儿,我是外行,您咋干我咋干。”张书记小时候在镇里长大,干农活儿确实不在行,但毕竟年轻力壮,跟着老人有样学样,一会儿工夫就八九不离十了。这一气儿干下来,地松了、种了,村里的村情、民情也了解了不少。村里的耕地少,青壮年大多进城打工,剩下的妇女望门瞭户、带娃养崽,农忙时忙地里的活儿,平时就养点儿“带毛的”。农闲的时候,她们就串门子、打麻将、唠闲嗑儿打发光阴。

张书记心想,这村子要想好起来、富起来,妇女得先动起来。推动摇篮的手,也可以是推动经济的手,也可以是推动乡村脱贫振兴的手。

张云路随时关注着新闻动态,在脑子里搜索经商做生意的同学名单,希望从生活的缝隙里发现农村妇女的发展机会。在“盛京1636”第二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上,张云路与杨晓桐相识。他通过媒体得知,满绣上手迅速、场所可分散、时间灵活,这个信息给张云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村里留守的妇女组织起来做满绣,不但能增加收入,还能兼顾家庭和原有的活计。这一想法在村党支部会议上一经提出,便得到村两委的高度认同和一致支持。说干就干,张云路马上与杨晓桐沟通,第一次正式见面就聊得很好。杨晓桐有意扶贫,钱家沟村又有合适的村民,于是双方最终确定了先培训、后签约,订单式、有保障的合作模式。但是,杨晓桐要求,绣花必须在固定的场所,恒温、干净,从而保证绣布的整洁。刺绣时,房间太冷了,手会不听使唤,影响刺绣效果;太热了手会出汗,如果把汗渍沾在精美的缎面上,就会产生污渍或者皱褶,验收时是不合格的,所以空调是必备的设施。这倒不难,张云路和班子一商量,把村部会议室腾出来,固定场所就有了。没有空调,就去“化缘”。云路找到县工会,要了一个旧的,能用。会议室的布置,张云路找到县党校,“化缘”来5000元。

在成功解决了场所布置、学习用品购置、师资培训等启动资金问题后,2018年8月16日,在钱家沟村村部隆重举行了盛京满绣坊钱家沟村刺绣基地启动仪式。这可是钱家沟村的一件大事。钱家沟村满绣基地上了新华社、中新社、《辽宁日报》、北国网、《沈阳日报》、帅正客户端等媒体,引起广泛关注。

满绣车间有了,难的事在后面,那就是招绣娘。

“凭一根绣花针就能赚钱,谁信啊?”“咱是土里刨食,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正经,别被这些城里人给忽悠了!”“就是咱一针一线给绣出来了,有销路吗?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以前电视里都报过多少回了,做完了不给工钱,拿料走人,手机一关,微信一删,咱上哪儿找人去!”……村民中,有的人怀疑,有的人观望,但也有人满怀希望。

开了动员大会,效果也不太理想。留守妇女虽然不少,但真正主动来报名的几乎没有,问到谁都滞滞扭扭的。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从来没断过,高一声低一嗓的,张云路都听得真真切切。面对大家的非议,他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他理解大家的不信任和谨慎,但这些话还是让他懂得了,光是解决了入门条件还不够,在这个相对偏远、信息闭塞的村子,踏踏实实把一个项目做好,成为村民持续增收的一个手段,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写道,由于接收信息渠道受限,人们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张云路也感到,虽然有好的想法、好的项目,但因为村民的谨慎、不理解,或是对眼前利益的过度看重,很难真正实现。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先找一个带头人干起来,打个样儿,其他的人才会一个个地跟上来。

炊烟飘散,夕阳西下,钱家沟村的广场舞就要开始了。吴楠从村部搬出两个黑色的大音箱,姐妹们开始三三两两地从家里往村部的广场会集。欢乐的《小苹果》音乐响起。田园碧绿,风车轻转,钱家沟的女人们享受着一天中的欢愉时光。除了跳的,还有卖呆儿的。有的上了岁数的,跳不动了,但喜欢看。现如今的广场舞,花样多,热闹。和往日不同,张云路和村班子也在广场看热闹。“就是她了!”他们很快在跳广场舞的队伍里确定了一个满绣带头人的人选——吴楠。

吴楠是领舞者,又是组织者。人近中年的她高中毕业,当年高考时,因弟弟出了车祸,她只得回乡务农。刚开始的时候,还当过乡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她的儿子27岁,在华为总部上班,已经工作三年。虽然她与村里的姐妹一样,侍弄家里的农田,照顾家里的老人,养些鸡鸭猪狗,但是她的心总是有一股子向上的劲儿,而且很有组织能力。

村班子找到她:“我们村要脱贫,得把妇女组织起来。咱村的满绣车间也建起来了,我们想派你去沈阳学绣花,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学员,再回村教姐妹们一起学,绣花挣钱,你干不干?”吴楠小时候就跟奶奶和一些老人学过绣花,但满绣是什么并不了解,肯定不可能像普通绣花那么简单,但她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己能绣好,能绣成。看到村里领导对她的信任,吴楠当即同意,但是,还是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脸朝黄土背朝天,都半辈子了,手都是拿锄头和二齿钩子的手,拿那么细的针,这种活儿离我挺远,就怕对不住领导的信任。”

张云路却认准了她。说服了吴楠,这边张云路和村班子领导又挨家挨户走访,介绍满绣特点、学习过程以及预期收益。这天上午,他来到村干部给他推荐的张静家。

第一书记与村干部走进了她的家门。她家里除了常见的电脑、电视、冰箱、洗衣机外,没有特别的摆设,唯有一幅装裱了的绣品《牡丹富贵图》挂在炕墙上,格外引人注目。张云路拿起炕边的十字绣,不住地夸赞:“绣得真好,惟妙惟肖!”

张静腼腆地笑了:“就是喜欢,瞎绣着玩。闲时,绣着玩玩,农忙时可不敢绣,耽误工夫。”张云路不失时机地说:“如果我给你找个能换钱的绣花的事儿,你干不干?”

张云路便把钱家沟村刺绣基地的具体情况向张静介绍了一遍:满绣最可心的是村民零成本,上手快,难度不太大。村民从报名学习到绣活儿赚钱不用出一分成本,同时先期选择的刺绣工艺和图样也充分考虑到村民上手容易、见效快的需求,让村民易于接受,没有后顾之忧。同时用工时间灵活,按件计酬,不影响村民原有的农耕生活。

张书记一席话打消了张静的顾虑:“有张书记给我们牵头,这事儿靠谱,只要按要求绣出来,就有钱赚,这当然可心。”

也有村民家里反对。现在家里活儿都挺多的,绣花把家里的活儿耽误了,又不敢说一定能挣着钱,岂不是“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两头耽误了?

张云路和村班子又以同样的方式继续走访,得到了越来越多村民的认可。这样一家一户走下来,包括吴楠、杨雪、张静在内的第一批15名学员就招满了。看着她们有说有笑地坐上开往沈阳的客车,去往盛京满绣沈阳总部学习,张云路不停地向她们挥手。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每一步都得走踏实。

初秋是北方最美的时节。天高云淡,连风都止息了。地里的庄稼,在太阳的烘烤下正贪婪地吸收天地精华,酝酿着一个颗粒饱满的年度献礼。山窝窝里的法库县钱家沟村,似乎也在享受农忙前这充满喜悦和静谧的慵懒。

2019年的初秋,和往年有了不同。村部会议室改成的满绣车间里,十多位绣娘正端坐在绣架前穿针引线,埋头做着自己的绣品。绣针穿过丝面发出的嘶嘶声,和着窗外蜜蜂的嗡嗡声,有一种说不出的忙碌和静美。她们并不在意有没有人进来,有没有人说话,连头也不抬,一张张脸庞与花色相映,透着从容与宁静。屋外是初秋的燥热,屋内却是难得的清凉。第一书记张云路再次感受了一下屋里的温度,看来,他从县工会要来的旧空调还挺管用。

绣娘手里的绣片图样就是江崖海水的纹饰,是手包的半成品。每名绣娘5—6天即可完成一件,收入480元。每个人都舍不得扯闲篇儿。过去,最富余的就是时间,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个,分分秒秒都是钱,都是过好日子的希望。

满绣车间有了绣娘,一下子充满了生机。但是,订单不可能一下子给那么多,偶尔就得闲下来。这期间,很多不看好这个项目的乡亲就在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

村庄广场的大树下坐着乘凉的人。每当看见吴楠和姐妹们经过,就会问:“你们整天绣这玩意儿,针头线脑的,啥时候能绣出来,绣完了能挣几个钱哪?”

面对质疑,意志不坚定的姐妹便放弃了,偷偷加入了闲聊乘凉的人堆里。吴楠却没往心里去。她知道,大家都看明白的事再去做,就没有先机了。再说了,没订单的日子,她就和喜欢刺绣的姐妹们一起练针法,这总比闲待着强。在总部学习的时候,吴楠一分钟都不舍得浪费,她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而且,村干部还特别叮嘱她,学成了回来带乡里乡亲的一起绣。经过一周的培训,她就能上手了。但这还不够,第一个轮次,她坚持学习了28天。打籽绣、平绣、盘金绣,全都学会了。趁着没活儿的时候好好练,有活儿的时候才能接得住。

吴楠终于以完美的针法为自己交上了一张合格的答卷。第一笔工资下来,她是最多的。那些说闲话的人再也无话可说了,只有羡慕的眼光追随着她。有时候她走了很远,还能听到后面的议论:“真没想到,绣花还能挣钱,这多好,还是人家有眼光。”

钱家沟的女人们好像天生就是刺绣的材料。当她们把第一批成品手包绣完,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来全部合格的检验结果时,一向安安静静的满绣车间顿时被女人们的欢呼声揭了盖儿。第一笔工资,吴楠称这是她们的“第一桶金”。她们跑到法库县城大吃了一顿,这是她们表达喜悦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庆祝自己学成了。这是集体的荣誉,更是她们另一种人生可能性的开始。像一群考了一百分的孩子,她们的欢乐洒满了乡村的道路。

猜你喜欢

车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山间采茶忙 车间制茶香
涂装车间制冷站节能方法研究与应用
走进化妆品一线生产车间
AGV在车身车间物料转运应用
“扶贫车间”好事儿更要讲规范
“扶贫车间”拔穷根
招工啦
车间现场在线检测的不二之选——全新EquatorTM500比对仪
“扶贫车间”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