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绿色治理能力路径探析
2022-08-15戴万淇
戴万淇
一、问题的提出
绿色治理是一种前沿的治理方式,指各公共主体基于绿色发展的理念,经过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公共问题及事务进行决策和治理。[1]绿色治理目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学者认为,进入新时代,社会实践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对国家治理的新范式需要。习近平同志的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对这种新范式需要的系统性思考和战略性回答。面向绿色经济社会构建或走向“绿色现代化”,该理念代表了党和国家对新阶段“为什么要实现绿色发展,实现什么样的绿色发展和怎样实现绿色发展”重大命题的新探索。[2]荆克迪、刘宜卓、安虎森等学者认为绿色治理应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以及坚持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维度加强理论关切与实践探索。[3]陈亮、李雪梅、夏运红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参考,分析了实施乡村绿色治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乡村绿色治理措施,为乡村治理探索新思路。[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提出,要求以绿色发展的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地方政府的绿色治理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亮、解晓悦提出实施“绿色化反贫困”必须坚定实施七大基本战略,即生态建设奠基立根、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绿色产业发展富民、宜居城乡建设安心、活力社会打造固本、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公共治理创新推动。[5]
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发展的内在意义、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多为理论上的一般性探讨,对于区域绿色治理的研究尚显不足。区域治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广西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具备推行绿色治理的优良基础,适合实施绿色治理战略促进乡村振兴。2017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要求广西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2021 年4 月,时隔4 年,习近平同志再次视察广西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生态观,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并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总目标,重点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此,广西时刻牢记领袖嘱托,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挥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优势,推行绿色治理的战略,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但遗憾的是,目前广西学术界同仁还是鲜有从学术层面对广西乡村振兴与绿色治理协同推进问题进行科学探讨。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广西乡村振兴与绿色治理协同推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笔者认为,升级打造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提升广西的绿色治理能力水平,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广西乡村振兴与绿色治理协同推进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人居生态环境有待优化
近年来,经过大力开展“清洁乡村”整治行动,广西乡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一定改观,但“脏乱差”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乡村的垃圾处理模式单一,污水处理工艺落后,改厕工作在完成建设后缺乏管理,农民环保意识有待增强。[6]农药、化肥使用量仍然较大,畜禽养殖业管理不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出现明显下降。[7]广西历史遗留矿山数目较大,且多为无主矿山,而当地政府资金有限,修复进程较为缓慢,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仍有待健全,生态环保的联动机制衔接还不够流畅。[8]
(二)产业融合发展尚显不足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有待提高,规模有待扩大,大部分加工农产品属于初加工产品,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仍然突出,不利于农民经济利益的提高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规划不合理,缺乏内涵与创新,导致竞争力弱化和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实际收益与理论收益始终存在着较大差距。再次,绿色金融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体现为有限的供给和日益增大的需求,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融资产品仍较为单一,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配套风险补偿和收益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9]
(三)大数据技术融合发展不够
大数据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当前仍存在着地方顶层设计和全局视图缺乏的现象,容易导致大数据治理对象层次不清,制约了大数据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再者,目前广西的数据融合应用场景案例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大数据技术与农业、旅游业等行业的融合效果仍有待深化,实施大数据技术与政府管理深度融合虽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10]总体上看,广西大数据技术发展应用水平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有稳步提升趋势,但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发展要素投入不够、数据要素和资源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在产业发展方面,如何设置优先发展领域部署重大项目,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带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突破核心技术,以及如何扩大应用领域,增强区域竞争能力等方面仍需加强。[11]
(四)“双碳”绿色发展潜力仍需挖掘
广西是清洁能源大省,南方电网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广西全额消纳水电、风光电、生物质电和核电累计超过488.8亿千瓦时,占比近48%。“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广西提出持续大力发展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明确到2025 年全区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约30%,高于全国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25%)5个百分点的工作目标,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12]但从总体上看,广西乡村清洁能源替代尚未成熟,传统能源在消费结构中仍然占比较大。乡村居民的低碳生活观念仍较为淡薄,主要体现在对低碳应用场景缺乏了解,绿色低碳全民行动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13]
三、聚焦绿色发展主题,升级打造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
绿色治理体系包括结构、功能、制度、方法、运行方式五个层面的内容,[14]是中国传统哲学生态观的有效载体。升级打造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要立足广西地方特色,紧扣绿色发展主题,根植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各个层面升级绿色治理方式及手段,从而形成绿色治理合力,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一)大力推动多层次绿色治理体系建设
多层次建设绿色治理体系要求从结构、功能、制度、方法、运行方式五个层面入手,打造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制度完备、方法多样、运行方式全面的多层次绿色治理体系。
从结构层面上看,绿色治理主体包括党政部门、企业组织、社会机构、大众媒体、城乡公民。广西党政部门需深入实地调研,科学统筹规划,提供宏观政策指引,引导社会各界有序地参与并推动绿色治理体系的建设。以扬翔集团为示范,广西企业组织可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科研创新,早日实现生产绿色化和低碳化。以广西环保产业协会为代表,社会机构可积极进行绿色生产,宣扬绿色文化,推进社会整体的绿色发展进程。大众媒体可利用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宣传绿色发展战略,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城乡居民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从功能层面上看,绿色治理体系应具备社会动员、社会组织、宏观监管、优质服务、资源配置五个方面的功能。这就要求升级打造的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不仅要具备凝聚社会成员力量、提高社会绿色治理组织化程度的功能,还要兼具对各种公共主体进行宏观层面的监管、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服务、对社会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的功能。
从制度层面上看,绿色治理体系应包括“法律、激励、协作”三大基本制度。在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中,法律制度应能够有效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激励制度应能够充分提高社会主体参与绿色治理的积极性,协作制度应能够广泛联动各方并促成合力以加速开拓社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从方法层面上看,绿色治理体系应包含“法律、行政、经济、道德、教育、协商”六种治理方法。在完善的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中,多种治理手段应能够得到综合运用,并发挥协同提升社会主体绿色治理能力水平的功效。
从运行方式层面上看,绿色治理体系应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互动”三种运行方式。“自上而下”体现在下级政府对于上级政府发布的绿色政策部署能够坚决贯彻落实;“自下而上”体现在依靠先行试点、大胆探索而积累的绿色改革经验能够在全广西逐步推广;“横向互动”体现在不同领域、不同治理主体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协作互动,并由此形成整个区域共同绿色发展的优良格局。
(二)构筑广义的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
广义的绿色治理体系不再局限于生态环境范畴,还外延至与之相关的产业、文化、组织等领域。构筑广义的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需要多领域并举齐发力,串珠成链,连线成面,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是在产业布局方面。以柳州螺蛳粉和武鸣沃柑为例,提高地方特色食品与农产品的规模化程度;以河池市南丹县落花坪“桃李缤纷”为例,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精品工程;以横州市茉莉花茶为代表,打造农业生产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合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是在人才支撑方面。可围绕农业绿色生产服务、绿色建筑业等重点领域加大农业农村专业绿色人才培育力度,加强涉农高校和农业职业院校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绿色科技、科普人才,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绿色科技、绿色治理人才返乡下乡投身乡村建设。
三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可借助农村基层组织广泛宣传推广生态文明价值观,使绿色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治理内化为公众的主动需求。
四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着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绿色防控体系建设、打造西江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等方式实现绿色兴农的战略目标,助力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五是在组织治理方面。可通过增强广西各级政府的资源汲取力、配置力、整合力,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绿色治理主体的治理职能,创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互利共享的绿色发展优良局面。
构筑广义的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不仅是写好广西“三农”发展新篇章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实现广西乡村“五个振兴”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借力生态优化,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基于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借助自然发展的原则,广西可借力生态优化,努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建立健全绿色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构建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系统完善稳定、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秀美壮乡。
1.着力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广西”
以打造“宜居乡村”为目标,以农村垃圾处理、环境整治、污水治理、乡村风貌提升为导向,稳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行动,全力营造优良的乡村人居环境。一是巩固“清洁乡村”行动成果,完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逐步实现垃圾收运体系的全覆盖,以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再利用。二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玉林市福绵区“三个两”生态循环治理模式为示范,对农村户用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大力建设或改造农村人群聚居地区公共厕所,进一步提升农村卫生无害厕所的普及率,加强对农村改厕后期管护工作的监管力度。三是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行动,推进镇级污水处理体系的建设,增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区域的保护力度,完善江河水库、公园景区周边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四是深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示范创建活动,再打造一批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名镇名村和民族村落。
2.提升山水资源价值建设“美丽广西”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广西山林分布广泛,植被生态质量和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在水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均保持优良水平,生态环境舒适宜人。厚植“两山”理念,提升山水资源价值,是构筑广义的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激发广西绿色发展新动能、将广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途经。一是大范围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发展种植碳汇林,持续开展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植树造林活动,坚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南宁市马山县平山村龙房屯为示范建设一批风景优美的“绿色村屯”。二是开展水资源净化保护行动,全面推进农村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管理,加大对漓江和西江流域的水生态保护力度,健全完善流域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河塘清淤治理。三是集中整治农村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严格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对被重金属和化工废料污染的农田、损毁土地、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列入本级财政支持范畴,严打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行为。四是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集约化服务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绿色加工产业,打造乡村生态资源与农耕体验、健康养生、休闲旅游有机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南宁市西乡塘区忠良村为例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增强生态服务的有效供给。五是开展兴林富民行动,优化林业资源要素配置,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智慧林业体系建设,以贵港市覃塘区绿色家居产业园为例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功能完善的林业产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批集木材生产、家居产业、花卉苗木、森林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区。
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设“生态广西”
建立健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制度,推进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为“生态广西”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重点领域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在重点生态区位试点推行林地承包权、森林发展权等赎买制度,对生态建设与保护实行以工代赈的做法,增大生态公益岗位的供给力度。二是健全完善生态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实行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对草地占用行为的审批管理。三是推进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把生态安全和生态质量列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新型绿色考核指标体系,严厉处罚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
(四)借力产业融合,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营销模式创新为动力,促进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使乡村各产业在有机融合中持续升级、持续增值、持续产生收益,进而形成绿色治理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1.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机融合
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机融合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战略支点。一是建设农产品绿色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加快建立一批水果加工、水产品、中药材、商品粮油等标准化的专用原料基地,向农产品绿色加工业提供优质原料。二是着力优化农产品产地绿色初加工,强化农产品绿色精加工,加快建设农产品绿色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农产品绿色加工业向园区聚集,提高农产品的商业化处理程度,借鉴“柳州螺蛳粉”工业化、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推进“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罗秀米粉”等地方特色食品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三是大力开发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绿色加工食品,提升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打造一批富有农产品绿色加工特色的小镇。四是建设现代绿色物流网络,[15]抢占“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先机,统筹优化全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农产品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绿色冷链物流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绿色冷链物流网点的覆盖率,完善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扩大在农村地区的经营范围。
2.推动农旅文旅、产村产镇深度融合
大力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走特色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加速推动乡村振兴。一是大力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新产业,利用乡村特有的农耕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建设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示范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加大壮锦、绣球、铜鼓、花山岩画等一系列创意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有效助力社会消费需求与乡村文化资源的对接。二是稳步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品质,以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示范区、民族民俗特色小镇为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森林康养、民俗剧场等新业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民族演艺、民族文创、工艺美术等文化品牌的建设,创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石、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以秀美田园为风韵、以特色民居为形态的示范性文旅融合品牌。三是以大数据促进农旅文旅、产村产镇有机融合,运用大数据统计技术分析游客结构及其消费需求偏好,进而调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供给结构,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3.推进绿色金融精准对接乡村振兴
绿色金融具有生态导向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职能,推进绿色金融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是基于乡村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可根据乡村绿色产业的发展情况,适度扩大绿色金融对乡村生态产业的支持范围,对业绩突出的涉农金融机构可在其业务审批、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做出适当的政策倾斜。二是在税收上对乡村绿色产业的营业收入额予以减免优惠,从而激发乡村绿色产业的发展动力,调动乡村绿色产业进行绿色信贷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创新绿色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融资产品,[16]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间接融资,因地制宜加大乡村绿色产业信贷产品的投放力度,促进生态农业和农旅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推广环境服务收益、排污、土地承包经营等权益用于抵质押的创新信贷产品,另一方面要推动直接融资产品创新,鼓励涉农企业运用绿色资产证券化、发行绿色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加快实现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步伐。四是促进乡村绿色保险和担保市场的发展,[17]完善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标准化理赔建设,探索开展新型农产品价格险和天气指数保险,推动建设政府融资担保体系并设立绿色信用担保基金,进而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绿色产业。
(五)借力“数字广西”,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快速兴起,其运用范围也拓展到了各行各业,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借力大数据技术打造“数字广西”,有利于加速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方针,“数字广西”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分别体现在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
1.狭义层面:“数字广西+绿色治理”提供生产管理决策领域服务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手段,其本身就体现了绿色发展和绿色治理的内涵。[18]从狭义层面看,大数据技术在广西的绿色治理中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决策领域。一是在生产领域,以“广西糖业大数据云平台”为例,着力打造细分行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要素驱动产业升级,推动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目标;以“耘眼”农技服务平台为例,实现病虫害精准识别和作物生理状态识别,并充分应用智能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现代信息化技术改造。二是在管理领域,可利用大数据推动农业管理技术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治理、分析和建模,形成“数据一张图、监管一张网”,以“西乡塘数字农业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为例,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统一实时监控管理,进而有效提升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有助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在决策领域,促进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决策技术深度融合,借力大数据分析帮助农户快速预估作物产量,为农户提供“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2.广义层面:“数字广西+绿色治理”促进多元化领域发展
从广义层面看,大数据技术在绿色治理中的运用范围则突破生产管理决策界限外延至多元化领域。一是着力推进“大数据+农村电商”产业模式,围绕帮扶产品、特色产品,推动中国社会扶贫网广西特色馆、“桂品会”智能供应链平台建设,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的覆盖面,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编织广西农产品贸易网,帮助定点帮扶地区优质特色商品“走出去”搭建“快车道”。二是大力探索“大数据+农旅文旅”产业模式,运用大数据统计技术分析旅游市场的导向和市场主体的有效需求,进而调整产业供给结构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与此同时,农旅文旅产业也会反哺大数据技术产业,使得二者呈现出互利共荣的关系。三是构建“大数据+X”产业模式,推动大数据技术在政务与民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全面深度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涉农信息服务、民生服务信息化等重点行业与大数据融合应用,促进跨行业数据要素融合创新,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大数据应用示范。
(六)借力“双碳”东风,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双碳”目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2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农村地区减碳降碳提供了绿色治理的方法及思路。[19]实现“双碳”目标要注意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二者的协同推进,既要借力“双碳”东风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又要充分发挥乡村减碳降碳的潜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1.大力推进“‘双碳’目标+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建立契合“双碳”目标的产业兴旺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一是在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的前提下,发展现代农业与粮食减碳关键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节能减排,推动农业朝着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使得农业经济收入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结合气候和地理大数据分析,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安排农业生产,实现低碳发展。二是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发展基于当地资源和特色的第二产业,通过建设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和打造现代化的营销与绿色物流体系,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形成农产品的“订单式”销售模式,优先利用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意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三是通过研学旅行、科普宣传等方式宣扬“绿碳”价值观,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的过程中传播绿色种植、养殖理念,推动实现节本增效与低碳生产。
2.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生态环保”
结合“双碳”目标和生态环保理念,建立乡村地区生态宜居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推行绿色治理战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一是统筹乡村生态系统管理,加大碳汇林建设,在生态修复、治理、保护的基础上增强乡村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二是综合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全面实施农业物资如化肥、农药的精准化应用,形成农业物资的绿色替代性方案,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管理措施增强土壤的碳库功能,加强农业和农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从而减少农村碳排放并降低污染。三是增加农业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普及低碳产品理念,加强大众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认知,以销促产,积极推动低碳生产理念切实落实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全过程。四是利用乡村地区的有效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钦州市钦南区、贵港市港北区为代表建设光伏电站和发展抽水蓄能电站,生成的绿色电力不仅可供家庭自用,还可上网出售,有助于提高农民收益和减少石化能源污染,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3.大力推进“‘双碳’目标+乡风文明”
将“双碳”目标和低碳生活理念植入乡村文化和基层治理工作,结合“双碳”目标优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实施绿色治理战略以焕发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农村低碳价值观建设,通过科学普及、思想建设等方式让村民理解“双碳”的内涵、目标和伟大意义,理解农事生产与“双碳”目标的密切关联,并提供落实到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全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建筑、农业遗迹、工程遗产中生态、环保、低碳的积极成分,通过地方文化表演、景点建设等表现形式宣传低碳理念,并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予以展现。三是将“双碳”目标与农业农村基层低碳管理措施纳入基层党员培训体系,大力推行贵港市覃塘区的“一组两会”基层治理模式,带动村庄农业、创业带头人实施低碳生产理念,树立村内低碳生产生活楷模,让低碳生产生活理念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庄发展的过程中蔚然成风。四是将低碳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实施措施纳入到新兴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具备“低碳头脑”的新兴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四、结语
着眼广西面临的人居生态环境有待优化、产业融合发展尚显不足、大数据技术融合发展不够、“双碳”绿色发展潜力仍需挖掘等困境,结合广西自然生态丰富的资源优势、民族风情浓郁的人文优势,客观上要求广西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绿色治理方针。鉴此,有必要聚焦绿色发展主题升级打造广西特色绿色治理体系,大力推动多层次绿色治理体系建设;借力生态优化,形成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的长效机制;借力产业融合,注入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的动力;借力“数字广西”,深化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的内涵;借力“双碳”东风,升华提升绿色治理能力水平的境界。上述“四位一体”的绿色治理能力提升路径承载着中国传统哲学生态观的精髓,必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完成绿色转型,助力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真正促使“壮美广西·乡村振兴”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