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南京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时空分布与演变研究

2022-08-13白雪锋

中国园林 2022年7期
关键词:鸡笼钟山风景区

白雪锋 许 浩

南京是国内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的城市之一,城市规划与绿地营建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发生巨变。作为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其风景资源的时空演变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及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当代园林规划的布局特征。钟山风景区紧邻南京老城,素有“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的美誉[1],对其近代风景资源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南京城景融合的空间形态及内在逻辑,引导城市风景系统的营造,巩固“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质。

目前对历史景观资源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等学科,陈诒绂、朱偰、童寯、潘谷西等前辈对其做出了重要探索,后人在此基础上多从地域性园林[2]、个案景园[3]及名胜系统[4]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方法多为历史文献的梳理,提取的史料信息较为碎片化,隐含的空间规律及地理信息常被忽略。基于此,整合园林文献史料、建立历史景观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是开展研究和保护的基石,也是丰富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的研究方法、提高多元史料空间化和共享率的重要手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历史GIS、古地图数字化等开始运用于历史学研究中[5]。历史景观资源演变的研究方法开始逐渐由利用计量分析、频数分析等,发展为利用ArcGIS等地统计分析平台,更科学定量化描述风景资源的产生、发展、演化与消亡的全过程[6]。研究方向集中于数量分布[7]、演变趋势[8]及影响因素等,研究角度多从时间、空间2个角度展开[9-10]。但是,研究对象多为单一景观资源类型,而对多种历史景观资源进行综合性研究则相对较少。研究区域集中于全球、流域或城市等宏观尺度,对于聚焦风景名胜、公园绿地等微观层面,系统梳理历史景观资源系谱的研究相对匮乏,无法支持历史景观资源规划和管理的动态更新。

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构建近代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总结历史景观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历史景观资源的变迁规律,解释古人对风景游憩空间的选择策略和适应性,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探索新思路。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钟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4.91km2,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由中山陵园、灵谷寺、明孝陵、玄武湖、覆舟山、鸡笼山等组成(图1)。含各类名胜古迹2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是以六朝遗址遗存、明文化遗产、民国建筑等资源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间龙盘虎踞,山水城林浑然一体,可谓南京山水人文之钟萃[1]。

图1 研究区区位及历史景观资源类型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历史景观资源数据主要来源于区域志[11-12]、专志[13-17]及历史地图[18]3类。梳理近代史料中的历史景观资源,并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对名录进行考证,共得历史景观资源数量168处,含地理方位、景源类型、环境条件及营建过程等信息。按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将历史景观资源划分为宗教建筑、泉井、陵坛墓园、历史名园等13个类别。人文景源占总数的96.0%,其中,宗教建筑占16.9%,风景建筑占13.8%,纪念建筑占30.9%,陵坛墓园占15.0%。潭池、石窟、植物园等4类占比较小,均小于总数的2%。钟山风景区地形数据(SRTM DEM)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空间分辨率为30m。

1.3 研究方法

1.3.1 GIS空间分析方法

基于ArcGIS 10.2平台,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19]、最邻近指数[20]探究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区域;运用标准差椭圆[21]揭示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重心和演变方向。

1.3.2 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模型

1840—1949年距离当代时间较短,钟山风景区自然特征变化相对较小,故本文选择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探究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方程如下[19]:

logit(P)=β0+β1X1+β2X2+β3X3+…+βmXm

式中,P为历史景观资源存在的概率;βm为待求的回归系数;Xm为影响历史景观资源的自然因子。因变量为区域是否存在历史景观资源点,自然因子的自变量如表1所示。

表1 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模型自变量

2 结果分析

2.1 历史景观资源时间演变特征

根据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数量变化,可将其分为4个阶段:1840—1864、1865—1912、1913—1937和1938—1949年。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数量的动态变化呈现先增长,随之下降,后快速上升又下降的特征(图2)。其中,1912—1937年是历史景观资源快速增长时期,其数量达108处。从各类型上看,纪念建筑在各历史时期数量最多,1840—1864年占比25.2%,1912—1937年占比达29.6%。从结构变化看,清中叶至清末景观资源的类型较为单一,以纪念建筑、陵坛墓园、宗教建筑为主,民国之后,历史景观资源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出现植物园等。

图2 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时间扩展及内部结构变化

2.2 历史景观资源空间演变特征

基于核密度分析的结果显示(图3),历史景观资源主要分布于钟山头陀岭、独龙阜、小茅峰、灵谷寺及前湖区域,鸡笼山,玄武湖梁洲等地,尤其在鸡笼山、钟山南坡等地聚集度极高。

图3 近代南京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密度分析

2.2.1 第一阶段:1840—1864年

1840—1864年是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发源时期,共有数量91处,其中纪念建筑23处、陵坛墓园16处、宗教建筑19处、历史名园8处。最邻近指数R=0.54,表现为聚集分布。由图4可知,初步形成3个主要发源地,即鸡笼山、钟山头陀岭和独龙阜,其中鸡笼山为高密集区。

图4 1840—1864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

2.2.2 第二阶段:1865—1912年

1865—1912年是历史景观资源的衰退时期,共有数量59处。与1840—1864年相比,纪念建筑减少11处,宗教建筑减少9处,陵坛墓园减少4处。最邻近指数R=0.60,集聚程度减弱。由图5可知,后湖成为历史景观资源较为集中的新片区,鸡笼山、钟山独龙阜一带集聚程度减弱。

图5 1865—1912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

2.2.3 第三阶段:1913—1937年

1913—1937年新增历史景观资源49处,总数达108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纪念建筑增加20处,风景建筑增加7处,陵坛墓园增加6处,宗教建筑增加5处,新增加植物园这一类型。最邻近指数R=0.65,分布出现显著的多点集聚分布态势。由图6可知,钟山独龙阜、小茅峰、东冈是重要集聚区域,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重心向紫金山东部、北部扩展。

图6 1913—1937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

2.2.4 第四阶段:1938—1949年

1938—1949年历史景观资源数量急剧下降,数量73处,仅新增观梅轩、戴笠墓、正气亭3处。最邻近指数R=0.63,集聚程度增加。由图7可知,1938—1949年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基于前一时期发展,鸡笼山、玄武湖一带集聚程度变弱,钟山东冈、小茅峰成为主要聚集区域。

图7 1938—1949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

2.3 重心迁移与格局演变

从中心点的偏移情况来看,清中叶至清末重心点向西北偏移,民国之后向东南偏移,后者偏移更加显著(图8)。民国时期的标准差椭圆长短半轴的差距大,扁率大,说明民国时期钟山历史景观资源的方向分布趋势较为明显。总体来说,近代钟山历史景观资源由西北向东南偏移,方向分布趋势先增强后减弱。经历咸丰癸丑之乱和民国初期对钟山的开发,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离散度先增加后下降,即空间聚合度上升。

图8 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标准差椭圆分析

3 影响因素

3.1 自然因素

3.1.1 地形地貌

高程是基本的地形指标因子,也是影响历史景观资源选址的因素之一,坡度是对地表形态和结构特征的有效描述,坡度较大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开展景观游憩活动。

近代各时期的历史景观资源数量均随着高度升高而下降。钟山南坡、玄武湖、覆舟山南坡、鸡笼山东侧等地势较低,历史景观资源点数量较多,历史景观资源大多集中于0°~6°的坡度范围。鸡笼山及覆舟山高度均在50m左右,向北均可借景玄武湖,如明代修建的凭虚阁,清代修建的旷观亭、北极阁、万寿阁,民国修建的九华禅寺、地藏寺等,因此40~60m也是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重要分布范围,而钟山之巅的头陀岭、北高峰高度均大于400m,是整个区域的制高点,因此也成为历史景观资源分布的重要区域,如一人泉、应潮井等。历史景观资源的坡向以朝南居多,其次为东南和西侧。除钟山北侧明代功臣墓、航空烈士墓及鸡笼山北侧的凭虚阁等,其他大部分历史景观资源点均选址于阳坡。按照坡向的接收光照条件重新分类,叠加统计可得出: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在坡向选择上偏向于135°~225°和225°~315°的等级,315°~360°的阴坡等级分布最少。

3.1.2 水系

运用ArcGIS建立水系缓冲区,与历史景观资源数据进行叠加(表2)。结果表明:1)近代历史景观资源在每个缓冲区分布比较均衡,其中在大于200m的范围内相对集中;2)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多为文娱建筑、风景建筑、宗教建筑和陵坛墓园,生活性建筑不多,对水源的需求相对较少。钟山西南坡、鸡笼山北坡胥家大塘一带,地势较低,水系湖泊较多,易发生洪涝,历史景观资源较少,而鸡笼山南坡,钟山独龙阜、东冈、北高峰、头陀岭一带,地势较高,距离水源距离适中,景观资源数量较多。

表2 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点分布与水系缓冲区关系统计

3.1.3 自然因素与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模型

对近代南京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点数量与其高程、坡度、坡向条件等级及离水距离等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著影响因子。1938—1949年,历史景观资源持续减少且多为上一阶段的延续。孙科在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提出《恢复陵园旧观三年工作计划纲要草案》,但“三年计划”并未实现[14]。这时期新增的历史景观资源仅有观梅轩等3处,故本文仅对前3个时期进行回归模型分析。

由模型分析结果可知(表3~5),4个自变量中高程、坡度、离水距离显著性皆通过检验,表示随着高程、坡度、离水距离的增大,历史景观资源出现的概率降低。坡向条件等级在模型中的显著性较弱,除1840—1864年之外,坡向条件等级对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模型中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值B和优势比Exp(B)值可知,离水距离是影响1865—1912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最大的诱因,高度是影响1913—1937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表3 1840—1864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模型

表4 1865—1912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模型

表5 1913—1937年历史景观资源分布模型

3.2 人文因素

3.2.1 交通条件的改善

近代城市规划与市政道路的建设,改善了钟山风景区的交通条件,使历史景观资源集中于玄武湖梁洲、钟山小茅峰、灵谷寺等交通便利区域。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神策、太平二门间辟丰润门以通后湖[22],1930年1月建成的玄武湖公园环湖马路,极大提高了玄武湖的交通可达性。趾洲的“北伐光复南京阵亡将士纪念塔”、梅岭的“128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及环洲东北侧的喇嘛庙、诺那塔等风景资源相继落成。1928年修建的明孝陵路,1929年建成的陵园路、灵谷寺路,以及出于绿化造林的需要修筑的多条山径,改善了钟山南坡、东坡的交通条件,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谭延闿墓等随之建设[14]。

3.2.2 统治阶级的干预

近代钟山风景区景观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帝王墓葬、皇家建筑、权贵府邸等风景资源的变迁促使钟山风景区分布重心由西北鸡笼山一带向东南部的钟山南坡独龙阜、小茅峰及灵谷寺移动。明代,钟山成为皇家陵寝,《洪武十四年敕谕》:“蒋山寺住持仲羲奏迁蒋山寺及宝公塔于东冈,改赐寺额曰灵谷寺。[14]”明太祖于鸡笼山南坡设“十庙”,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二年(1873年),增设昭忠祠、刘公祠、祥公祠等。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于玄武湖重修湖神庙、大仙楼,并向公众开放。民国时期,覆舟山南侧至鸡笼山东侧成为军队打靶场和小营,历史景观资源数量锐减,钟山东侧的小茅峰成为孙中山先生山陵吉壤,廖仲恺等附葬周边,并建设纪念建筑光华亭、流徽榭,官邸别墅美龄宫、孙科公馆等,促进了景观资源聚集区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转变。

3.2.3 战争动乱的影响

战争是导致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数量呈现2次波动的直接因素。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及1864年清军破城之际,钟山历史景观资源数量急剧下降。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十三日,《向荣奏稿》称:“鏖战终日,至夜,忽见钟山前五营一齐火起,孝陵享殿亦燃,即催队直至钟山。[23]”清末“维新四公子”陈三立在《雨霁游金陵》记述战后明孝陵的场景。“驱车越荒城,独寻兵戈后。陂陀满新冢,疏邪拱秃柳……五德不代母,历数催坏久。兴亡阅石马,舜跖亦何有。莫问康熙碑,毁剥溷蝌蝌”[24]。民国之后,钟山风景区较快发展,历史景观资源数量达到顶峰。而南京保卫战中,侵华日军对中山陵片区破坏极大,“除陵墓主体及部分纪念建筑损坏较微、尚称完整外,其余房屋、道路、林木、苗圃等,悉为日寇摧为平地”[14]。

4 结论与展望

1)系统整理历代有关钟山风景区的文献史料,构建历史景观资源地理信息系统(H-GIS)数据库。以近代时间截面为例,对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一方面,有助于探究风景资源的演进规律,为当代遗产保护、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实践基础,并为“城景互动”研究及当代南京风景系统的营建做铺垫。另一方面,证明了历史GIS在量化园林文献史料空间信息的可行性,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探索新思路与新视角。

2)演变特征方面。数量经历2次波动,清末景观类型单一,民国景观资源的类型趋于多样化,纪念建筑在各历史时期数量最多。空间分布上,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集中分布于钟山南坡独龙阜、小茅峰、灵谷寺,鸡笼山,玄武湖梁洲等区域。清末集中于鸡笼山,民国之后移动至钟山东冈。重心迁移上,清中叶至清末的分布中心点向西北偏移,民国之后向东南偏移,且方向分布趋势较为明显。

3)影响因素方面。近代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演变与自然和人文因素关系密切。随着高度升高,数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大多集中于坡度0°~6°,坡向135°~225°和225°~315°和离水距离200m之外的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的影响对历史景观资源的时间演变、空间分布及重心迁移起到推动作用。

4)构建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对风景资源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其一,许多风景资源的文献记载较少,史料之间常有相悖之处,在对相关文献的选取、甄别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其二,由于时间相对久远,对于历史景观资源地理位置的确定,在精度上会存在误差。随着近些年考古及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发掘,未来希望借助历史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方法,结合园林诗词、图像等多元数据,以历史地理数据库为基础,精细化探究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网络与模式,以期为历史景观资源数字化保护及城景系统营建提供参考。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台湾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博士生郑婕为本研究成果提供的帮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建议。

猜你喜欢

鸡笼钟山风景区
在泰国体验鸡笼SPA
金钟山秋色
给鸡洗澡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钟灵毓秀小钟山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议如何平衡风景区建设再投入和收益平衡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小案例
视界
编鸡笼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