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2022-08-13丁霞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贵州毕节551700
丁霞(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贵州 毕节 5517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多发、常见心血管疾病。在该病作用下,患者存在诱发心功能不全的可能。随着疾病进展,可演变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1]。其作为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抗凝、抗缺血为主[2]。但多项研究表明,患者仍会出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3-4]。为此,还应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纳入68例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对重组人脑利钠肽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奇偶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2~86(63.49±4.19)岁。试验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1~85(63.39±4.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首次发病者;(2)家属、本人知情本试验。排除标准:(1)合并脑卒中者;(2)伴糖尿病者;(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4)合并精神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2389)剂量最高为10μg/(kg·min),剂量最低为2.5μg/(kg·min),静脉泵注给药。连续给药72 h。试验组予以重组人脑利钠肽(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50033)治疗,先静脉推注1.5μg/kg,再采用静脉泵注给药方式,剂量最高为0.01μg/(kg·min),剂量最低为0.0 075μg/(kg·min)。所有患者同时给予抗缺血、利尿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速。(2)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显效:体征、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有效:体征、症状改善,心功能改善超过1级,小于2级。无效:与上述标准不符合。死亡:患者治疗30 d死亡。(3)比较两组心功能。予以患者心脏超声检查,对左心室收缩(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4)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包括IL-6、IL-8、hs-CRP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10 min,取上清液,IL-6、IL-8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s-CRP水平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5)比较两组24 h尿量、BN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3 两组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心功能比较(±s)
组别 n LVESD(mm) LVEDD(mm)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34 34 tP 51.64±4.76 51.58±4.23 0.0549 0.9564 37.84±3.88 43.22±3.62 5.9117 0.0000 61.40±5.15 61.38±5.20 0.0159 0.9873 50.38±4.15 56.94±4.21 6.4705 0.0000 41.13±4.35 40.74±4.36 0.3692 0.7131 53.44±5.21 48.27±5.30 4.0562 0.0000
2.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IL-6、IL-8、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表4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s)
组别 n IL-6(ng/L) IL-8(μg/L)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34 34 tP 87.28±8.26 87.30±8.31 0.0099 0.9921 48.09±4.73 54.66±4.68 5.7573 0.0000 19.13±3.22 19.09±3.17 0.0516 0.9590 8.62±1.52 11.20±2.08 5.8395 0.0000 27.63±2.09 27.59±2.11 0.0785 0.9376 14.38±2.05 19.34±2.32 9.3417 0.0000
2.5 两组24 h尿量、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24 h尿量、BN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24 h尿量、BNP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24 h尿量、BNP水平比较(±s)
组别 n 24h尿量(ml) BNP水平(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34 34 t P 862.74±68.55 859.82±68.47 0.1757 0.8610 1243.49±73.83 1042.37±70.52 11.4862 0.0000 843.64±64.28 840.95±64.85 0.1717 0.8641 441.36±42.08 540.07±50.12 8.7950 0.0000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虽然该病治疗手段方法层出不穷,如溶栓、抗凝、β受体阻滞剂治疗等[5]。但坏死心肌再生情况仍未得到解决。在此情况下,患者症状改善、预后效果提升等均需以药物方式进行干预。多项研究显示,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既能改善患者心功能,还可调节疾病伴有的神经内分泌紊乱[6-7]。同时,该药物并不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
重组人脑利钠肽属于强心药,其本身并不存在强心功能。血管平滑肌、内皮细胞中存在鸟苷酸环化酶,当物质的偶联受体与重组人脑利钠肽相结合过后,能提升环磷酸鸟苷浓度,进而达到舒张平滑肌细胞的目的,最终发挥强心功能[8]。环磷酸鸟苷属于第二信使,其任务是对动静脉血管进行扩张。受其影响,机体动脉压、心脏压力等降低,心脏负荷减轻,有利于改善心功能。本研究显示,治疗前,两组24 h尿量、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24 h尿量更高比较,BNP水平更低(P<0.05)。究其原因,重组人脑利钠肽在促进肾小球滤过率提升方面具有理想效果。当其作用发挥后,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将会受到抑制。在此情况下,患者体内钠量减少,尿量增加。血脑钠肽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属于多肽氨基酸分子[9]。心脏组织中的血脑钠肽大多由左心室分泌而来。就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心肌细胞受损,心室容量增加。这就使得血脑钠肽释放至血液中的含量增加。因此,通过对该指标进行监测,能了解患者预后情况。本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LVESD、LVEDD水平均更低,LVEF水平更高(P<0.05)。由此可见,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在短时间内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当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患者心室舒张压力减轻,且血流动力学能维持平衡。在血管得到扩张情况下,患者左心室射血功能改善[10]。本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IL-6、IL-8、hs-CRP水平均更低(P<0.05)。心力衰竭患者发展始终均存在炎性应答反应。当患者心力衰竭发作时,机体内各项炎性因子将会处于应激状态。随着其分泌、释放至血液中的含量增加,可引起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提升[11]。而经由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后,患者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下降,证明该药物能修复心肌血管内皮,进而纠正血管痉挛、脂质代谢异常。本研究发现,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由此可见,重组人脑利钠肽在用药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值得肯定。本研究采用静脉注射给药方式,能确保药物在短时间内起效,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显示,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还能减少利尿剂使用量[12]。可见该药物效果显著。
总之,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梗后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确切。可使患者尿量增加、血清炎性因子减少。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