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戏剧史研究》课程中的深度教学

2022-08-13马明杰韩润锦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戏剧深度课程

马明杰 韩润锦

(1.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2.河北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戏剧史是对戏剧的演进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概括、描述的课程。相对于较为感性的戏剧课程,它更加侧重戏剧和思想、文化的关联,有一定的理论面貌。因此,尽管它关涉到文学、历史、音乐、舞蹈、表演及美术等多个学科,但它的关涉是通过具体的戏剧为媒介的,对注重戏剧或影视操作的学生来说,戏剧史的课程难免枯燥、不易和他们的感性经验相吻合。尤其是在今天电影和电视独步天下,网络短视频又像潮水一般涌现给社会公众的情况下,戏剧似乎成为落伍的艺术形式,学生对它的兴趣本来不高,相对来说,偏重理性的戏剧史课程,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戏剧是一门古老的综合艺术,它的叙事、表演、剧本、舞美、宾白以及文学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电影、电视和网络艺术以戏剧的元素为范本,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戏剧史就奠基于戏剧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具有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课程流于知识的介绍,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能让学生用戏剧史的视野观照具体的戏剧作品。因此,戏剧史课程做到深度教学就有着重要意义。

一、《戏剧史研究》课程在高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戏剧史相关的专业课程,用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但是,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在开设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戏剧史课程没有注重和它的文化关联、忽略了戏剧史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课堂上缺乏专业资料的支持,一些教师还缺乏教学经验等,它们都妨碍了戏剧史教育功效的达成,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理论知识重视不够

戏剧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以历史的时间为线,记忆不同时期戏剧的产出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戏剧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和社会文化的关联。同时,它还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戏剧以及和它相关的观点,增加学术经验,并整合与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形成系统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指导学术和生活实践。因此,对不同时期戏剧的时代背景、戏剧风格、戏剧史变化规律的掌握是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得不够,而是简单地讨论戏剧中的技巧问题,这使得理论知识的价值大打折扣,未能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互动。

(二)课堂上的“走板”现象

目前,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们很容易搜获到海量的信息。对于仅使用艺术史书本教材进行教学的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期待落空,对课堂的学习产生倦怠情绪,对课程没有兴趣甚至心生反感,听课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有的教师在艺术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通过视频、音频等课件形式来授课,它们让学生和所授内容形成“两张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悟解能力,从而丢掉对戏剧史本身的钻研与感悟。如有的教师戏剧史课上在讲述美国剧作家黄哲伦1988年的作品《蝴蝶君》时[1],播放了1994年拍摄的电影《蝴蝶君》。学生们被电影吸引了,在讨论时热烈地谈论澳洲导演柯南伯格,以及它的主演华裔影星尊龙和英国演员杰里米·艾恩斯。对尊龙饰演的女主角宋丽琳及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剧本本身,以及这个作品在戏剧史中的地位,它和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却失去了兴趣。这就造成了课堂上的“喧宾夺主”或“跑题”现象。因此,一定要把握好主次关系,要让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钻研的基础上,以多媒体以及和它相关的其他教学材料为辅助手段,不能造成“主次颠倒”的现象。

(三)戏剧实践的非普遍化

戏剧是原生态地在舞台上展现人们生活的一种艺术,经过提炼的生活来展示人生的哲理。演戏是一种最直接、最深入的体验人生的艺术手段。在戏剧史教育中,让学生感知戏剧艺术的语言、形象塑造、情感表现,通过戏剧表演的实践发挥角色创造的想象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对戏剧史的深刻理解。但是,戏剧教育的“实践化”有一定的难度,戏剧舞台上进行展示、实践的往往是表演方面的优秀学生,而大部分学生不能登上剧社的舞台,这就造成了戏剧实践的非普遍化。只有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实现“观众参与戏剧,与演员有互动交流,并且从中得到戏剧体验”[2]的沉浸式戏剧美育,才能促成大家对戏剧史的深刻理解,达到“以戏育人”的目的。

二、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深度教学的直接道是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它“超越工具性教学与浅表层教学的局限”[3]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深度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知识再探索、再发现、再创造。用深度教学法能够使戏剧史的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一)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戏剧史教学范式

这种教学范式,用来解决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的现象,有效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和学习积极性,在交流互动、平等对话中相互启发,形成“头脑风暴”,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戏剧史研究》的理论学习部分,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可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中,再提出若干个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将《西方戏剧史》课程的内容分成8个学习板块,如第六个板块“二战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戏剧”下列出:为什么说萨特的《苍蝇》不是命运悲剧?《等待戈多》的戏剧结构在哪些方面打破了传统?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组里讨论、整理,确定知识点并做出课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讲解之后其他同学质疑、交流,确定知识点的准确性。这就使学生更加深入,学生得到了知识增长、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培育等各个方面的提升。

(二)通过“课堂导入”提升学习效率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营造师生协作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建构学习的意义。为此,教师要重点做到“课堂导入”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深度教学的目标。

比如,在讲美国著名剧作家、被称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时,可以把他获得“严肃戏剧之父”的原因作为课堂的“导入点”进行分析。由于尤金·奥尼尔“那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4]获得了世界文学界的好评,他的作品着力改变美国戏剧的娱乐化、商业化。比如,在《毛猿》一剧中,他以“寻找归属”为探索的主题;在《天边》一剧中,则以“追求梦想”为严肃探索主题。奥尼尔不断探究严肃主题,他的意图是揭开人性中最沉重幽暗的深渊,撕开情绪最浓重之处的体验。

在问题导入的同时,课程辅以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作家的基本创作思想。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以时间为轴线,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在早年的创作,以及中、后期戏剧风格的流变。在讲解过程中,还要把戏剧学科的理论术语如动作、场面、情境等融入其中,这就把相关的知识、概念自然地带到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剧本细节,启迪学生智慧

在《戏剧史研究》教学中需要解析戏剧作品。但一般的解析往往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却忽视微观的剧本细节,以及它们和相关知识的贯通。深度教学要求教师既能够概括的宏观内容,也要立足于展示作品的细节。因为细节关乎作品的成败,通过细节分析可以深挖戏剧作品的特点,揭示其丰富的艺术蕴涵。优秀的戏剧作品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细节决定着人物形象是否鲜活,是否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因此,教师要通过细节解析让学生体悟作品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活动、细腻入微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既有整体上的认知,又有细节上的把握。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如,在《戏剧史研究》课上分析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中期作品《琼斯皇》,其成为经典的原因离不开“鼓声”这一细节的描写。课上要分析作家为表达主题而运用“鼓声”的创作手法,阐述作品中“鼓声”的意义和使用特色。如从第三场“狱友杰夫”到第七场“巫医审判”中,是作为戏剧动作的“鼓声”刺激了琼斯对往事的追忆,使他丧失了逃出黑树林的斗志。作者创造性地使用了土著人在抓捕猎物的时候敲击战鼓的声音,这种声音刺激或唤醒了琼斯那深藏在血液中的集体无意识。在开端就设置了琼斯表现的各种悬念,原以为对土人的横征暴敛、作威作福是理所应当,所以,面对土人的造反,琼斯能够泰然自若,认为自己能顺利地逃出黑森林。琼斯早就规划好了逃跑的路线,他还自信地认为可以带上水和食物,在天亮之前能够回到文明社会,取出储蓄的金钱开启新的生活。但是,代表土人的鼓声整夜地击敲,它使琼斯在头脑中不断地浮现出欺压土人、被压迫的情景,痛苦的回忆鞭打着他的良心,终于,土人抓住了他。

作家用鼓声作为创作手法,让琼斯潜意识中的恐惧浮现出来,从让观众体验了琼斯不堪回首的过去,创造性地使用鼓声,把它作为戏剧的主要动作。在课上把这种细节挖掘出来分析,能够让学生深度地感受作品,从而深刻理解作品的形式和意蕴。

三、以学生本位,拓宽知识领域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受教者,也是教育效应的落实之处。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求得较好的效果。在戏剧史教育中,除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结合戏剧史课程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位、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实现深度教学的效果。

(一)紧扣主题拓展课外知识,使知识相互补充

实践表明,在戏剧史教学中,紧扣主题拓展更多的知识,能够推动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起到深度教学的作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从学生本位来说,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求知主动权,引导学生通过开动大脑认真去思考、探索。教师在学生发言和演出时,要当好观众,善于对学生的发言、演出进行及时的评议,借此拓展相应的课外知识。如,对美国剧作家黄哲伦的《蝴蝶君》进行学习、演出后,可以拓展殖民文化理论的知识进行讲授。告诉学生“后殖民是从政治层面描述全球化的一种新的概念……是对西方传统观念的解构,对西方文化自我意识中自身真理性的颠覆”。[5]后殖民文化是相对于殖民文化而言的,殖民文化的主要思想是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西方是进步、文明、科学、理性的,同时也是优越的,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蝴蝶君》颠覆了传统的东方主义价值观念,标志着百老汇对东方长期模式化的一个戏剧时代的结束,这也预示了一个“非西方中心”的戏剧时代的到来。这样引导学生来学习,就对主题做了很好的表现和深化。

(二)打造“剧组化运营”模式,让学生全部参与进来

十九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戏剧教育对于学生感知世界发生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他说:“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表达、合作、想象和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教育不能比拟的。”[6]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在戏剧史教学中探索推进戏剧艺术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就很必要。

在戏剧史教学中打造“剧组化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本位的深度教学理念。通过对戏剧角色的演绎,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的欲望,克服“戏剧实践非普遍化”的弊端,让学生深度感知实践的参与体验,通过交流对话理解作品,通过深入研讨使情感升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戏剧的理解、表达、沟通、协调等能力。同时,它也会增强教学的趣味、让学生较深地参与进来,增强《戏剧史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在《戏剧史研究》课上,我们利用学校的芦苇话剧社来实现学生积极参与戏剧表演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芦苇话剧社隶属于河北传媒学院,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主办,初心是以“话剧点亮生活”。在《戏剧史研究》课程的深度教学实践中,我们与芦苇话剧社联合,让学生和剧社的成员切磋、互动、交流,并登上戏剧舞台做演出实践,实现“剧目展演+沉浸式讨论”的全过程学习,让“人人有戏、个个有角”成为可能。这种学习活动在不同层面随时展开,学生自愿分组,自己选择剧目和角色,在演出实践中对戏剧史内容做到了感同身受。

深度教学是从浅表性课堂走向深度课堂,是指引学生深层和深度地学习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起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获得知识的增长、体验的丰富和道德的提升。《戏剧史研究》的深度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强调了学生的本体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戏剧深度课程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