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精神”

2022-08-13张钊铭

河北画报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大合唱中华儿女乐章

张钊铭

(河南科技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一、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由现代诗人、评论家光未然作词,富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冼星海谱曲,联合创作的大型音乐套曲。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在当时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冼星海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协同妻子,毅然决然地奔赴延安,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次年一月,诗人光未然同样也怀揣着强烈的革命热情,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渡经黄河,抵达延安,结合途中的见闻与经历,创作了诗歌《黄河吟》。在当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光未然先生在病床上口述歌词四百余行,冼星海先生在劳动生产之余挤出了六天的时间进行谱曲创作。《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了。

二、艺术特点

(一)音乐形式的多样性

《黄河大合唱》内容丰富,新颖的演出形式和章节间的有机联系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众在艺术审美上的疲劳感,在当时音乐艺术普及率较低的年代,为人民群众打开了一扇音乐之门。整部作品突显了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在作用于提高大众的审美情操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二)引入主体的统一性

《黄河大合唱》每一乐章的开始阶段,均由慷慨激昂的朗诵词引出。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朗诵词“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开门见山,言简意赅,通过朗诵者富有激情地朗诵,朗朗几句,便毫不费力地达到了作者想要呈示的艺术效果,平滑顺直地将观众带入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滩、跌宕起伏的渔船上,进而使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人类与黄河、大自然抗争的情景。

三、《黄河大合唱》承载厚重的黄河精神

《黄河大合唱》这部在中国里程碑式的音乐作品,乐章与乐章之间相互关联,但每个乐章的主题却又相对独立。在八个的乐章当中,通过对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设定及其唱段,从不同层次展现了内涵丰饶的“黄河精神”。

(一)团结一致的奋进精神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词作者使用口号性的语言特点作为作词素材,曲作者使用劳动号子的韵律风格作为节奏素材,两种创作素材有机结合、浑然天成、别具一格。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个音便用到了高音区小字三组的re作为保持音,音乐一开始便奠定了整篇乐章高亢的基调。歌曲在第二小节渔夫口号性歌词“划哟!”时,用到了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而3-6小节的“划哟!”则改为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显现出了黄河水波无常的状态。歌曲在第三小节变为铿锵有力的四二拍,强弱交替,三至六小节反复进行,表示渔夫面对湍急的河水,划船动作的一致性,呐喊口号的统一性,直面逆流的无畏性。在口号“冲上前!”时,用到了短小急促且富含力量的三连音,无处不显面对黄河水流湍急,渔夫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力争上游的奋进精神。

(二)热于奉献的无私精神

在第二乐章的内容当中,歌颂了黄河作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孕育了从古至今的炎黄子孙及各个时期的灿烂文化。男中音宽厚、扎实、金属质地般的音质,坚实有力地道来了黄河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与英雄事迹,使听闻者产生灵魂上的共振,思想上的共鸣。黄河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奉献者,她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同时她也时常作为一位历史事件与英雄事迹的见证者的身份出现。

(三)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第三乐章为配乐诗朗诵,“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但是,你从不曾看见,四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英勇的故事,像黄河怒涛,山岳一般地壮烈!”本乐章将音诗的形式完美结合。演员慷慨激昂地朗诵搭配民族传统弦乐娓娓道来。讲述了自古以来,黄河周围的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已承袭至今,体现在了当代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斗争到底的胜利决心。

(四)艰苦勤奋的劳动精神

我国古代素以农耕闻名。早在远古黄帝时期,就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黄河文明。史记记载,“黄帝”之名正是源于在一次祭祀活动中,轩辕以土德称王,土为黄色,故称为黄帝,可见土地对于华夏儿女意义非凡。黄帝打败蚩尤后定都有熊(今河南新郑),依靠黄河周边的地理优势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依此来推动劳动生产发展。古代在黄帝统治下的华夏民族呈现出了百姓安居乐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爱好生产的美好局面。现如今,农民仍然使用二十四节气来配合劳动生产,这是从古至今指导农耕的历法宝典,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劳动活动根植于人民内心深处的体现。到了当今的二十世纪初,我国在2020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六千余万吨,可见劳动生产是我国的基础建设,人民热爱劳动的精神贯穿从古至今的中华文明。

乐曲在第一乐段便是如诉如泣的女声二声部合唱。曲中第26小节的“防”与30小节的“壤”,在描绘劳动人民开河引渠、筑堤防洪的境况时,最后的落点均为下属和弦性质,音乐营造出不稳定氛围,处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第32-36小节,形容劳动人民收获劳动成果的“肥”与“香”二字,皆用连音线连接,意为延长形容词性质,更容易使听众引发收获之“美”的联想。特别是在乐句末描述豆花儿的“香”,两小节共享属和弦性质,音乐仿佛将听众安置于乡村田地之间,犹使听众感同身受。受属和弦性质影响,听众有了急于想要音乐进行解决至主和弦的迫切感与期待感。而描绘男女老少、父老乡亲的乐句可谓是众望所归,最终解决进行到了听众内心期待的主和弦上,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为增强乐句特有属性与听众的回味感,在间奏过门处又重复了这一乐句,意味犹长。四个乐句的韵脚为“ang”,具有语言的艺术性、押韵性,兼顾了音乐的和谐性、统一性。

(五)坚定不移的决胜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这片土地就曾历经战争,我们有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恢宏气概,有楚霸王项羽背水一战的决战勇气,古今往来的战争,大都饱含了骨子中蕴含的“国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的大一统精神。但此一时非彼一时,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欲要征服我们的国土,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华夏儿女在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在行为表现上是不可容忍的。

第五篇章《黄河对口曲》采用我国民歌中常用的两句体形式,表演上为男声对唱,一唱一和、对仗整齐,曲调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将两位平民百姓——张老三和王老七家乡遭遇侵略,导致家破人亡的命运通过一问一答的对唱情节巧妙地展示了出来,使听闻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情。反复的最后四个乐句是整首乐曲的升华部分,一改前面问答的形式,转而采用了合唱的表现形式。寓意上暗示: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还有数以万计的与张老三和王老七命运相似的老百姓,他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合唱效果与歌词内容有机结合,听闻使人内心澎湃,热血沸腾。最后的结束句歌词重复上一句“一同打回老家去”,和声进行上两句没有变化,但是在主旋律上高出原句四度,情感上递进、升华,唱出大庇天下寒士必战与必胜的决心。

(六)网罗万象的包容精神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以一位妇女向黄河控诉日寇的种种暴行而展开的,此乐章从上承接诙谐幽默的《河边对口曲》,接合下个乐章风格激进的《保卫黄河》。纵观整部作品,《黄河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古以来,黄河象征着大自然的崇高与纯净,华夏儿女历代都繁衍生活在黄河沿岸。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怨》这首歌曲,借助遭受苦难的妇人的心绪及口吻,刻画出了一个正在向自己母亲诉说自己饱经磨难的孩子形象。在妇人哭诉时,黄河扮演着一位善于聆听的母亲,耐心地倾听并消化了种种苦难。黄河接受了妇人的控诉,包容了妇人的委屈与仇恨,但日寇的种种罪行与斑斑劣迹却回荡在人世间。最终,妇人决心投河洗清自己的苦难与冤仇。是可忍,孰不可忍,妇人的投河自尽最终激发了全国人民联合保卫祖国的一致决心!

(七)万众一心的护国精神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将整部音乐作品推到了一个小高潮。乐曲采用四二拍进行曲风格,节奏局促跳动,铿锵有力,强弱交替,对比鲜明。作曲使用卡农模仿的手法,在曲调模仿的基础上,通过声部层次的对比展现出了全民抗日的恢弘场景。歌词中所涉及的词语元素则体现了革命红军队伍的庞大,如“青纱帐里”“万山丛中”,无不突显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保家卫国的精神。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使听众耳目一新,轮唱的效果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好似一支支革命部队整齐的行军踏步一般。在轮唱表现的同时,加入了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使得乐曲生动鲜活,极具生命力、感染力,起到了活灵活现的整体效果。乐段的结尾句式也呈现出递进的关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由点到面般的将中华儿女爱国、护国的高涨热情点燃到了整个中国。

(八)溶于血液的爱国精神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作为全曲的最后一章节,也是对整部作品的最终总结。此乐章将这部史诗级合唱作品推向最高潮,同时也具备升华、深化主题的意义。黄河因何要怒吼?此乐章中的黄河具有多种象征性的符号。

1.奔腾不息的血脉

古今往来,在以黄河为中心的广袤大地上,就历经着种种纷争。但是5000年以来,不论是朝代的更迭亦或是历史的变迁,都没有出现血脉的间断与文化的断层,华夏子孙从古至今都思乡爱国,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歌颂将士的王昌龄。今有造福人民的袁隆平等伟大的科学家、戍边卫国的祁发宝等英雄战士,他们都是爱国、卫国的英雄,中华民族的精神似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脉相承、流传至今。

2.时代集结的号召

“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号角!”这部分的内容采用复调对比的作曲手法,营造了此起彼伏的音响效果,联系上个乐章,预示着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点燃了黄河沿岸,点燃了华北地区,点燃了整个中国。此时的怒吼不单单是描绘黄河的奔流的状态,更预示着在一个特殊时代予以爱国志士的强烈召唤,黄河汹涌所发出的浪花声更像是集结中华儿女的宏亮口号。

3.中华儿女的呐喊

对比前一部分,描述中华儿女历经的种种苦难,此部分的改为了进行曲风格的四二拍,与前部分四三拍描绘老百姓历经苦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有欲扬先抑的意味,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速度标注稍快,旋律激昂雄壮,体现了中华儿女集结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风风火火、充满斗志。“你听,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不仅是黄河,其他诸多流域的河流陆续都发出了呼号,预示着党的思想与抗日锋线的统一,这不单单是江河的咆哮,更是被压迫的中华儿女歇斯底里式的呐喊。

4.战斗必胜的决心

最后一部分,调式转为本曲的主调,开始描绘黄河的部分起引导作用,引入最终的合唱部分,将全曲推到了最高潮。

合唱的演唱形式与《黄河大合唱》中的“大”字相呼相应,此时的音乐风格慷慨激昂,气势豪迈。纵观整部作品,情感上的起起伏伏在乐曲的最后集中迸发,最终激起了国人的昂扬斗志,吓破了敌人的胆。乐曲最后,反复的歌词搭配多声部和声织体,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化学反应,力度与速度也在指挥的作用下逐渐变强、加快,层层递进,连绵不绝。这代表着中华儿女像一支支分流,在嘶吼与呐喊中不断贡献个人力量,凝聚成为集体力量,最终汇聚到一处,成为了一汪势不可挡的河流,预示着中华儿女一举开启了革命事业的雄壮征程,凝聚了战斗必胜的壮志决心,吹出了反抗日寇的正义号角,唱响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凯歌!

猜你喜欢

大合唱中华儿女乐章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
香港的繁荣昌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中华儿女 报效祖国
春天的大合唱
让中华儿女共享幸福和荣光
大合唱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