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

2022-08-13陈星池

山西农经 2022年14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陈星池,毛 伟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1 文献综述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

杜爽(2021)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张林和温涛(2021)提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聂丽和石凯(2021)提出,高集聚区的农村金融集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邹新阳和温涛(2021)通过对30 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发展普惠金融并提高其社会绩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路径。陆静超(2021)提出,农村金融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基础仍然薄弱,体制机制问题突出,供求关系不平衡。张宏伟和仝红亮(2021)认为,农业产业链金融发展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涉农金融配置不完善、农业产业链基础薄弱等问题。慕慧娟和崔巍平(2021)认为,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脆弱等问题凸显,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存在较大挑战。李高建(2020)指出,基层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李慧(2020)指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不充分,最根本的原因是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滞后、创新不足,没有找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一致的改革方向,而缺少普惠制的金融产品难以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阶段,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2 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

2.1 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1.1 以金融服务带动产业发展

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沂南县支行的支持下被评定为“信用村”,通过“整村授信”的方式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沂南县对竹泉村进行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竹泉村的旅游产业。竹泉村已有上百名村民在此工作,并开设了200 多个客栈、餐厅、店铺,提供了600 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附近村庄的经济发展,截至2020 年,竹泉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 万元以上。此外,2018 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济南市分行为章丘市龙山街道付家村草莓种植大户提供惠农服务,近两年为74 户农户提供了2 476 万元的信贷,帮助付家村发展大棚草莓,带动周围的村民参与种植。村里有70~80 个草莓种植大户,草莓种植面积达66.7 hm,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0 000 元。

目前山东省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额达2.6 万亿元,其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东省分行共评定山东省信用村3 261 个,累计贷款202 亿元,扶持超过200 个特色产业,带动近3 万户农民增收。不管是旅游业还是种植业,通过“政府+机构+农户”之间的连接互动、信息共享,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产业振兴。如图1 所示。

图1 山东省涉农贷款金额

2.1.2 信用“金钥匙”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下榆涧村是黄花的主要产地之一,农户期待规模化发展,但缺乏资金支持。对此,当地结合农村信用体系,开展“百县千村”示范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对黄花产业设计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支持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通过搭建完善的农村信用数据平台,将大数据与农户信用评价相结合,可实现对农户的精准画像,开发符合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让信用逐渐成为农村生产发展的“金字招牌”。山西省累计评定信用村2 062 个,评选信用示范村569 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115 万户,研发了符合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252 个,符合条件的用户31 万户,发放贷款金额达173 亿元。

截至2021 年一季度末,全国共有1.88 亿户农民建立了信贷档案,其中信用评估1.28 亿户。农民缺乏抵质押物而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上限5 万元的传统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有限。开展对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有助于破解“融资难”的问题。金融机构通过对标评定结果优化贷款产品,可逐步形成“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大力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乡村信用环境,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而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3 “保险+期货”助力果农增收

富县是陕西省唯一一家郑州商品交易所支持的县域“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全县1 780 个果农共得到了1 800 万元的期货赔付,该试点项目在保障苹果价格、增加果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0 年,富县按照“贫困户+普通户”的原则,深入推进“保险+期货”,覆盖全县92 个行政村,有3 347 户果农参保。2021 年增加了1 567 户,累计试点面积超过1 533 hm,投保的果农获得了总计约1 494 万元补偿款。在“保险+期货”的基础上推广收益保险,引入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是一种可以模仿和复制的积极尝试,既能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又能保障下游收购企业的利益,帮助地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保险+期货”的金融服务模式是我国未来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保障农民收益,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2.2 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

2.2.1 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服务模式单一,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农村仍沿用传统的银行网点贷款业务模式,信息化的服务模式未能得到广泛普及。手续繁杂,服务效率较低,服务理念落后,服务门槛偏高,导致一部分农户不愿意去银行贷款。同时,在大部分农村地区,银行提供的服务缺乏创新点,缺少金融衍生品,甚至有些银行只提供简单的存取款服务,没有切实满足农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二,金融机构资金外流,农业效益低下。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导致了金融机构不愿对其投资。这就导致农村地区难以吸纳外来投资,本地金融机构资金外流严重。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任度较低,更倾向于其他借款方式,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被弱化,无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各种支农政策不够灵活,没有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进行灵活调整。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渐多元化的情况下,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无法与农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匹配,支农效率低下。

2.2.2 农户存在的问题

第一,银行贷款需要提供相应的抵押物,手续烦琐,所以农户在遇到资金问题时更倾向于找熟人借钱或向民间借贷,阻碍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推行。农民群体对农村金融投资理财的认识不足,很多农民没有投资理财的观念,银行推出的各种金融服务无人选择,长此以往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农户素质较低,使农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我国农村征信体系没有完全建成,银行放款给农户面临着资金收不回的风险。有些农户将农业生产经营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甚至赌博、挥霍,增加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影响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积极性。

2.2.3 信息不对称问题

阻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用情况、经济条件、文化素养等了解不充分,农户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条件、产品内容等也缺乏了解,导致农村金融被精英获取、普通农户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等一系列供求失衡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和农户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在产业链最低端的农户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另外,金融机构对农业不了解,有待提高金融服务适配度。

3 完善策略

3.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任是通过政府部门建立起来的。政府要搭建农民与金融组织的沟通平台,开展资金项目支持对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衔接。金融机构需要简化信贷业务的贷款流程,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使得农民获得资金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在健全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层次清晰、覆盖面广、服务多样的农村特色金融体系,支持高质量的农业项目,完善贷款管理制度,确保项目的实施与融资直接衔接。

3.2 明确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

2021 年6 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不仅突出了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明确了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和运用等内容,而且进一步强化了考核评估工作的激励约束作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的颁布,明确了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参考标准,能够有效监督评估金融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此外,政府部门也要起到监督、激励的作用,农业复杂多样的特性增加了金融助农的风险,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帮助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监督与金融机构市场的自我监督相结合,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确保农村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3 加快乡村地区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发展

第一,当前科技金融发展迅速,要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农村产业振兴。加强农村电子金融产品开发,打造网上金融渠道,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在满足农民现金、金融交易需求的同时,为农民提供网上金融服务,让农民享受到电子金融的便利。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各乡村主体需求及特点,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目的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乡村振兴实际需求。

第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可针对美丽乡村建设来打造特色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节水农业,收集与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目前,我国农村数字金融处于初级阶段,农户接受度不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农村数字金融产品的发展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3.4 加强金融文化教育建设

第一,农户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必须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接受金融产品。我国大部分农民金融知识薄弱,抵触移动支付方式。因此,要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就必须加深我国农村居民对金融业和金融产品的认识。加强金融文化的教育,通过金融知识培训普及金融常识,特别要从基层村委入手,采取发放金融知识传单、张贴金融知识标语等措施,运用新媒介宣传金融知识,提高农民对金融的认识。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入农村,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服务,增强农民的金融意识,向更多农民普及金融知识。政府要起到推动、引导作用,促进金融知识宣传。

第二,培育和建立农户的诚信意识,提高其对个人信用的敏感度,普及有关个人征信的知识,让农民重视征信问题。基层组织最了解基层人民的具体情况,因此县、乡应联合起来建设农村征信体系,推动农村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开展相关的农业知识培训,使得金融服务、产品、模式更好地服务农民。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