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对乡村振兴作用探析
2022-08-13张春光陈建兰刘怡婷
□张春光,陈建兰,刘怡婷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自2003 年我国正式提出“三农”问题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被视为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然而,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城市建设的从属位置,农村经济的薄弱性和农民的低收入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规划,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城市和农村是承载着不同功能的主体,却是命运共同体。农村地区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方面均相对匮乏,只有充分动员和利用城市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更好地解决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因此,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强调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仍普遍存在供给少、服务差和维护不足等问题,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 年用于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资产投入总额为22 283.9 亿元,用于村庄公用设施建设的资产投入总额为3 590 亿元,农村投入仅为城市投入的16%。要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这既是提高农民生产便利性和生活优质性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整体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乡村振兴战略进程,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关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投资路径等方面,较少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然而,要想更好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文章梳理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借助邓氏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动态关联,不仅有利于深入探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能更客观地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差异,为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1 文献综述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李志军等分析认为,相对于农村人口、农村面积和农业生产总值等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滞作用。郑晔等指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问题。资金缺乏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金融发展的提升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促进作用,而且投资主体、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等的有效分配,也会对基础设施建设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2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分析
2.1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城乡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虽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引起农村居民向城市集聚,城市居民的不断增加会加剧对农产品的市场化需求,直接带动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民的增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进一步增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进而推进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除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外,城镇经济的发展还会形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聚集,这些资源进入农村地区,能直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2006 年我国投入500 亿元用于供水供热、道路桥梁和园林绿化等方面建设,2017 年投入额增加至2 500 亿元,年均投入增长率高达15.8%。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如果没有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是很难实现的。此外,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不断向农村地区输送,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进而有利于激发农村内生发展潜力。具体的带动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根据资金投向的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体分为公共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能源供给等方面,而且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道路、水利和通信等公共设施类的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居民的出行和互通,增加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与城市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此外,公共设施建设可以为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和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类的建设,可以提高村民的文明水平,并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如旅游业和农家乐等。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类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村民的身体健康和受教育水平,增强村民的劳动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回报。电力和燃气等能源供给类的建设,可以通过电力和天然气等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降低使用电力和燃气的成本,使他们有更多闲置资金去购买其他物品。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条件。具体作用机制如图2 所示。
图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3.1 乡村振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指标体系构建
从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宜居3 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从公共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能源供给4 个维度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体系,各指标体系和相关指标说明如表1 所示。
表1 相关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说明
3.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分析
基于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邓氏关联度值,各关联度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 所示。整体来看,能源供给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联度最低,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各指标的平均关联水平最高;农村宜居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平均关联度最低,农民富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平均关联度最高。乡村振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联度越高,说明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越强。
表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振兴关联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此外,各乡村振兴指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联度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且能源供给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差异性最大,农村宜居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联度差异性最大。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其他指标,能源供给和农村宜居更倾向于解决农民生活的舒适性和便捷性问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市对这两个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呈现出发展状态更加参差不齐的情况。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乡村振兴的支持,同时,乡村振兴也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带动。想要更好地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必须充分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精准化投资和专业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基于2006—2020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公共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能源供给与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村宜居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结果表明,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最高,能源供给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最低;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富裕的促进作用最强,但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各地区乡村振兴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联度呈现出由西部欠发达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地区,乡村振兴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耦合度,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逐年上涨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带动过程存在明显的类型差异和地区差异,随着时间推移,存在较为显著的匹配性失衡问题。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联度较高,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相关建设投入,借此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应适当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资金支持,提升乡村振兴建设速度;随着农民工返乡人数不断增多,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应加强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于硬件设施,农民对教育、医疗等需求更为迫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能促使农民享受到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和幸福感;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地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不同,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精准化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发展机制,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应提升地区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等,提高乡村振兴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匹配性,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