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以重庆市三社融合模型为例

2022-08-13□杨

山西农经 2022年14期
关键词:重庆市数字融合

□杨 静

(西南大学,重庆 400700)

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强渗透力特点的细分市场,正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并不断拓宽产业融合实践的应用领域,使产业融合推陈出新。同时,数字经济具有高附加性,将其进一步延伸到乡村地区,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优化要素合理配置、加强城乡地域有效连接,从而逐步化解地域隔离,获得更多资源,最终突破产业融合发展限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各地纷纷实践,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加速发展,但发展深度却远远不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农业信息数字渗透率远不及其他产业。最近启用的德阳指数显示,2018—2021 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一级指标中“数字融合”指标为45.4%,远低于“数字基础”的83.2%和“数字治理”的87.5%,提升有限,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我国该模式的实践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效率不高、协同效用不明显、相关机制不完善、顶层设计不合理和配套政策措施支撑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完全发挥模式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

以重庆农业为典型的山地农业类型,田地分散的天然短板对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造成限制。近年来,重庆市重点推进数字产业融合模式,将数据作为补齐乡村系统短板的重要生产要素,推动乡村发展赋能。如重庆市荣昌等区县进行“三社”融合试点工作,建立现代化产业示范区和电商平台,将信息技术引入乡村,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但模式不成熟、效率不高等问题表现突出。重庆市在西南片区和长江上游地区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决定了其在乡村发展对西南片区起着引领作用,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向前迈进。

基于此,文章选取重庆市“三社”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评价,发现现有模式的不足,提出模型重构与政策建议,使重庆农业本身的发展水平与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对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数字经济涵义,其早期定义为20 世纪90 年代互联网领域中作为主流技术而出现的现象。此后易宪容等(2019)定义数字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经济形态,数据以信息为中介目标再转换为价值,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总的来说,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新的生产要素,对传统经济产生全面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生产业态。

产业融合涵义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99)开始对农业产业融合进行研究,在此之后,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要注重基础农业同其他产业的结合,韩国学者申孝忠提出基础农业已经和第二、第三产业加强联系,逐步形成了农业“六次产业”。国内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产业融合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永佳(2008)认为,其是产业间分工合作趋于内部化的进程。马晓河认为乡村产业融合是指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传统基础农业,从而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挥农业多功能性。

我国学者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两者结合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点。第一,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机制。薛岩等(2019)提出数字经济具有可渗透性、可再生性、利益普惠性等特征,使产业间边界逐渐模糊。龚斌磊等(2020)提出数字经济发展能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传统产业“赋能”,减少对劳动力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同时提升了农业经营管理的技术效率和生产率。第二,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两者融合发展的问题对策研究。李翔和宗祖盼(2020)提出基于乡村主体的“数字工具+创客”模式以数字工具拓宽创新思路,激发创客群体在乡村经济中的活力。冯朝睿和徐宏宇(2021)构建顶层设计—基层执行—试点反馈的三维框架推动政策快速落实。

国内部分学者针对我国的产业融合状况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融合中的影响因素和机理作用,研究更多侧重于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进行相关研究。综合现有研究,站在数字经济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虽然普遍认为数字经济会促进产业融合,但是大多数研究报告只是宏观分析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机理、障碍、路径,很少深入分析具体模型并针对现实问题对模型提出创新建议。

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

从产业链延伸、多功能性发挥、农民增收与就业3 个方面促进界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并探讨农村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理。

第一,数字化会实现乡村内部的产业升级,并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一方面,农业数字信息平台的构建,为农业全产业链构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为农业产业链的各个节点提供了纵向延伸的可能。另一方面,农业数字技术会偏向农民利益,其发展会为农民主体提供多样服务,为农民成为产业链上的“链主”赋予更多附加优势。

第二,数字经济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如农业生产主体、农产品品种、农业产业分布、农村集体产权以及市场价格动态变动信息。这些数字化信息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和其他相关产业,促进农业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数字信息可以渗透进产业链作为农民供应商与消费者的有效媒介,减少中间商分走利益,使农民受益。在市场化方面,利用大数据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决策,把分散、产量小的生产单位聚集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生产基地,实现规模效应。在产业链条延伸方面,信息技术不仅能推动农业纵向链条数字化,打造优质品牌,实现精准产销对接,还能促进其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横向拓展产业链。运用农业数字科技,能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全面发展,增加市场透明度,培养高素质水平的新型农民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

3 重庆市“三社融合”案例分析

3.1 融合背景

“三社”融合是指引导“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分社、“农信社”联合发展。“三社”利用各自专业优势,整合现有生产和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等全方面资源,拓展涉农服务平台功能,促进优质涉农资源更为精准合理地统筹配置到传统农业生产链条的各个经济环节,以全面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2018 年5 月,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与重庆农商行就支持乡村三产融合、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等方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至此,重庆市开始了“三社”融合发展道路。

2019 年,重庆市选择360 个“三社”融合发展试点合作社,重点打造和培育100 个示范社,把生产、流通、信用、信息四大要素融合起来,并通过“三社”主体深度融合,联合现代示范园区建设,让信息技术渗透进全产业链,模糊产业界限,在“三社融合”的基础上发展产业融合。

3.2 融合过程

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联合社通过定期集中开展的种植技术知识培训,借助农业种植能手和农技专家的生产经验技术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联合社联动互联网中心注入了学校信息化工作新动力,实现了网上远程教学,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实现产业服务。

在销售和营销方面,重庆市以市供销社为平台基础,打造农村电商交易综合流通服务示范平台和“村村旺”,形成一条线上线下全面融合,覆盖主城、区县、乡镇街道和镇村的综合性农村综合现代交易流通信息服务新体系。农民自愿成为县供销社成员,即可优先享受专业的打包及运输配送服务,种植户就有了更多时间投入到各类种植品种科学精细化管理中。

在科学化种植方面,建设现代化示范基地,突破农业科技瓶颈。园区内安装视频监控、气象等先进系统,搭载物联网信息处理平台。视频实时监控远程服务,气象系统在线完成土壤、天气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反馈,提供农产品种植所需的数据信息与专业指导,让农产品种植增质增量,最终推进农民增收。

在金融服务方面,市政府与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形成专项资金和农业扶持特色金融产品,提升农民融资资金池。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民代表负责管理合作社的部分资金运营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专项资金的针对性,保障资金有效运行。农商行按照特定的风险补偿比例安排贷款资金,贷款不再需要抵押担保,由区社按照农民的经营实力给予信用评级,确定贷款主体,这样信贷风险就由农民、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减小农民融资难度。

在三产融合发展方面,园区内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农民与市场其他主体、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利益网络,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例如重庆市忠县双桂镇石桥村在镇党委的带领下,让专业合作社与农业公司达成合作,在橘子和莲藕种植的基础上引入蔬果公司,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开发出了该镇的旅游产业支柱——“橘乡荷海”,实现了居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在整个产业链中,信息技术贯穿始终,产业依托信息基础进行渗透融合,形成信息技术促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方式等各个链接现代化转变的示范园网络,如图1 所示。

图1 “三社”融合模型图

4 重庆市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

4.1 基础设施薄弱亟待完善升级,模式融合单一,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重庆市数字乡村建设仍在进行当中,数字化网络构建尚待完善,乡村5G、智能手机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都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继续努力。一方面,乡村数字基础的缺陷导致其对产业链信息融合模式的支撑力不足。另一方面,目前重庆市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方式较为单一,多限于电商层次,增值作用有限。重庆市在高新生产技术投入力度不够,尚未在区县地域普遍形成集生产、供应、仓储、物流、监管等多方面相互融合的完备体系。

4.2 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人才缺乏

目前老年人依然是种植产业中的主力军,大多数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从前述案例中能看出,不管是品牌打造、销售运输还是科学化种植等,其运作主要依靠政府派出的工作人员,农村种植人员并不能真正掌握技术的精髓,管理水平也较为低下,难以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4.3 “上热下冷”现象严重

对于乡村产业融合,呈现出重庆市上层政府及相关部门比较重视而一些专业合作社和农民没有动力、等待被援助的现象。许多农民顾虑重重,怀疑融合效益,担心投入后不能得到回报,观望现象较显著。

4.4 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在政策的倡导下,各地方合作社联合银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创新,但创新的力度不够,融资产品始终较为单一,缺乏乡村适应性和量身定制性,使农村金融产品与城市金融产品相比,竞争力不足。

5 重庆市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重构及政策建议

5.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分析了重庆市“三社融合”数字产业融合模式的融合路径后,实地调研该模式在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模式经验,对重庆市产业融合进行模型重构。该模式以基础信息体系建设为抓手,同步对企业、“三社”、农户、其他产业四大主体进行联合,推进信息技术渗透,连接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推动产能提升。

5.1.1 基础信息体系建设

重庆市数字产业融合模式多引入电商。“村村旺”作为重庆市第一个自己打造的电商平台,其影响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且农村数字基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依然薄弱和落后。重庆市应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乡村5G 网络基础、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更多现代化产业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5.1.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四个“主体”深度联合

第一,明确各主体任务分工。企业龙头打造品牌效应,农村深耕种植本行,三社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渠道、运输等问题,并作为其他三大主体联系融合的媒介。第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有针对性地分别在生产经营领域、资本运营领域、信用体系领域等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种联结模式混合并存的多层次融合模式,激发农户潜力。

5.1.3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渗透

第一,进一步引进农业科技,在各区县较为全面地建立包括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3S遥感系统的农业科技体系,完善技术支撑网络。第二,注重人才引领,强化利益激励机制,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好基层宣讲培训工作,提升农民的基本信息技术素质。第三,与重庆市本地甚至是外地高校开展联合活动,在高校内设立研发办公室,借力高校加强乡村研发能力。

5.1.4 深化与农村银行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为保障重庆市种植产业的稳定资金来源,解决农业弱质化所引起的筹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三社”应进一步深化与农村银行的合作,推进各种农村银行互相之间的合作,减少各自为政现象。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农户信息,方便银行制定更适合重庆农村金融的产品。

5.2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5.2.1 提升农民自身素质水平

第一,培养农业技术专业型人才。以需求为导向,开办乡村农民职业培训课程,掌握现代化生产模式所必备的基础技能知识。第二,适度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其中重要的主体之一,因此支持合作社发展是一个重要任务。应重视合作社内外派技术人员质量,提升合作社农民社员自身素质,采用定期考评的办法提升社员整体技能水平,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并发挥其带动作用。

5.2.2 完善顶层机制设计

重庆市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存在发展程度不深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相关顶层机制不完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多部门配合联动的引导激励机制、完善绩效指标体系的科学评价机制、加快建立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方协同投入机制、多方位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设机制、加快完善风险防控的法律法规机制等,进而全面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5.2.3 创新主题旅游品牌和产品

在了解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的过程中,选取了前述“橘乡荷海”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考虑到主城居民才是乡村旅游景点的主力,对重庆市主城区域居民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50 份,除去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3 份。统计结果分析,“橘乡荷海”景区宣传程度还不够高,在233 份有效问卷中,有接近90%的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景区;有90%的人希望可以体验这种旅游项目。可知类似特色农家乐的主题旅游具有很大发展前景。

近年来重庆市热度很高,已成功塑造洪崖洞、穿楼地铁等网红打卡地。可以乘势而为,以各地区特色为核心,对重庆市旅游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寻找专业的规划团队,征集广大群众的想法,对其进行整合汇总,再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合理开发。另外,可利用互联网,不断宣传各地特色景点,深化和强化重庆市旅游景点省外知名度。

6 结论

文章整理了重庆市“三社”产业融合发展背景与过程,总结其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根据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经验借鉴,提出重庆市“三社”数字产业融合模式的模型重构与配套经济政策。就当前发展情况而言,重庆市的数字产业融合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深度与广度不够,由产业融合产生的经济增长不明显。在对重庆市“三社”融合案例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重庆市数字基础设施初步建成,数字产业融合模式初步实践。重庆市自然条件基础较差,更需数字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打破生产边界。重庆市产业融合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功能的拓展、信息技术在产业中的渗透交融,初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模式。第二,重庆市需要进一步发展数字产业融合模式,引进信息技术并加快其深度应用,充分开发利用数字产业融合模式,使农业链条增质提效,形成智能新业态。实地调查重庆市“三社”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表明,当前模式发展尚不完善,存在许多不足,如模式融合单一仍需加大支持、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以及人才缺乏、“上热下冷”现象严重、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等,这些问题拖慢了数字产业融合发展进程,急需提出解决方案。第三,基于重庆市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新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即以基础信息体系建设为抓手,同步对企业、“三社”、农户、其他产业四大主体进行联合,推进信息技术渗透,连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推动产能提升。应提升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主题旅游品牌和产品。

猜你喜欢

重庆市数字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破次元
融椅
答数字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