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侦探小说英译中美学特征的再现
——以《无证之罪》英译本为例

2022-08-12汪晓莉费礼月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悬念译者译文

汪晓莉, 费礼月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侦探小说是类型文学中广受读者喜爱的一种体裁,广义上属于悬疑小说,具有悬念扑朔迷离、情节跌宕起伏、构思逻辑严谨的特点[1-3]。其中悬念一直是侦探小说的核心艺术,也是其最主要、最有魅力的美学特征,“跌宕起伏、匪夷所思的悬念是首当其冲的元素”[4]。悬念作为侦探小说主要的美学特征,其在译文中的再现不仅影响着侦探小说的核心“神秘”魅力,还影响着国外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作品的受欢迎度。

《无证之罪》出版于2013年,是国内悬疑推理小说新秀紫金陈“推理之王”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嫌疑人骆闻制造了六起找不到证据的凶案现场,主人公严良根据案件的相似点和数理逻辑破解了连环杀人案件。区别于传统基于物证的抽丝剥茧,《无证之罪》精心设计人物的面部表情、内心独白和对话,使之成为重要的悬念,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兴趣。2016年,Michelle Deeter翻译的英译本TheUntouchedCrime由亚马逊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仍是亚马逊Police Procedurals系列100本畅销书中仅有的中国侦探小说。从读者的反馈来看,这部侦探小说不仅情节曲折、逻辑严密,而且悬念迭起,“其结构让读者一直处于悬念之中”“有足够的曲折来保持故事的节奏”“它让我参与其中”“我强烈推荐这个非常有趣的谜团!”①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悬念特征,从而赢得了西方读者的肯定和好评。

近年来,中国科幻、仙侠、悬疑侦探等类型文学作品开始崛起,对外译本出版也逐渐增多。然而,与侦探类文学的崛起趋势以及国外读者对中国悬疑侦探类小说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推理悬疑小说的研究相当滞后,与纯文学的研究相比很不平衡”[5]。相关翻译研究主要关注国外的经典侦探小说[6-8]和国内麦家的悬疑小说[9-11];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翻译策略[12]、译介[13]、文化[14]、影响[15]等方面;多数学者采用文本归纳方法和个案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缺少定量研究,针对悬念等美学特征进行翻译研究的更是极少[16-18]。

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自建的《无证之罪》汉英平行语料库,在语料库翻译学框架下结合关联翻译理论探讨译者再现原文悬念特征的方法、效果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侦探小说等类型文学作品在英译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再现其美学特征,为更多的中国侦探悬疑类作品走出国门、走近读者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汉英平行语料库概况

本研究以小说《无证之罪》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平台。该语料库收录了紫金陈的汉语原文《无证之罪》和Deeter的英语译文TheUntouchedCrime,利用ParaConc软件辅以人工处理,在句子层面实现了原文和译文的平行对齐。汉语原文语料利用ICTCLAS 3.0进行了分词赋码处理,英语译文语料利用Treetagger 2进行了词性赋码处理,语料库的具体组成情况见表1。

表1 《无证之罪》汉英平行语料库组成

(二)理论框架

本研究为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以语料库统计分析为基本方法,统计并考察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并以关联翻译理论作为阐释依据。

格特(Gutt)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将关联原则与翻译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格特[19]认为翻译是实现作者与读者交际的推理过程,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需要做到“将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企盼相一致”[20],以达到最佳关联性。为此,译者需要提供必要的交际线索,适当减少读者的处理努力,同时要提供利于读者理解的语段或文化因素,增大语境效果,使译文尽量贴合读者的认知环境。在翻译侦探小说过程中译者为了再现原文的悬念美学特征,同样也需要追求最佳关联性,即在不减少原文神秘感的前提下,完美还原原文假设。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无证之罪》原文中悬念的设置方式主要包括预叙和限制视角两种,分别体现在人物的面部表情、内心独白和对话上。因此,本研究首先运用“面部表情”“内心独白”“对话”三个标记词对汉语原文语料中的相应部分进行人工标记,并通过ParaConc软件检索出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标记词对应的译文检索行。其次,统计译者在处理上述三个方面内容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对再现原文悬念特征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和效果。最后,结合上述考察,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探讨侦探小说英译过程中再现其美学特征的途径,希望能为侦探小说等类型文学作品成功走出国门提供借鉴。

二、《无证之罪》英译中悬念特征的再现

《无证之罪》主要包括预叙和限制视角两种悬念设置方式。第一种是通过预叙设置悬念。“预叙指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21],是中国小说的强项[22]152。在《无证之罪》原文中,预叙主要通过人物面部表情对真实心理进行暗示。第二种是通过限制视角进行悬念设置。小说的限制视角也就是小说中人物的视角,人物的所想、所听、所见即作者的叙述内容,而作者并不增加额外叙述。在《无证之罪》原文中,限制视角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内心独白与对话上。因此,本研究根据《无证之罪》原文中的两类悬念设置方式,具体从面部表情线索、人物内心独白与对话三个方面考察《无证之罪》英译中悬念特征的再现方法。

(一)直译保留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物真实心理状态的反映,而“犯罪嫌疑人的表情是传递案件信息的重要媒介,讯问工作中大量的案件信息都是通过犯罪嫌疑人的表情获取的”[23]。《无证之罪》原文通过刻画人物面部表情线索,逐步揭露了犯罪嫌疑人的真实情绪和心理,使异常的表情线索实际上成为悬念预设,成为读者观察和怀疑的目标,增加了神秘感。表2统计了译者在翻译人物面部表情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

表2 《无证之罪》人物面部表情的翻译方法

根据表2,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占比75.7%)处理人物面部表情,保留了原文的绝大部分悬念,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少数情况下(17.8%),译者通过省译法删减了人物的面部表情线索,部分削减了原文的悬念特征。此外,译者在处理汉英语言文化差异时采用了意译法(6.5%),以更加贴合读者的认知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悬念特征。

例1这时,朱福来端着面从厨房走出来,微微皱着眉,把面条端到严良面前,说了句“慢慢吃”,随后一言不发地往回走。[24]219

译文 At that moment, Fulai came out of the kitchen with Yan′s noodles. He had a slight frown on his face as he set it down and turned to walk away.[25]149

朱福来是犯罪嫌疑人朱慧如的哥哥,由于怀疑自己妹妹可能参与了杀人案,在面对警察严良时充满着纠结与害怕。作者通过刻画朱福来“皱着眉”的面部表情来设置悬念,为朱福来假称从未见过杀人凶器水果刀并撒谎替妹妹顶罪等后续情节做铺垫。在翻译过程中,Deeter采用直译法保留了人物的面部表情线索,有利于证实读者的假设,即朱福来可能了解案件实情并且隐瞒了真相,译文传达了原作者意图,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悬念特征。

例2朱慧如转身进入厨房,说了一阵,朱福来抿着嘴,带着古怪的表情走出来,随后略显紧张地在纸上印上掌纹,又充满关切地望了妹妹一眼,默不做声回到厨房去。[24]154

译文 Huiru went to the kitchen to get her brother. He nervously put his hands on the paper and gave his sister a look of concern before wordlessly returning to the kitchen.[25]109

原文细致地刻画了朱福来的面部表情,“抿着嘴”和“古怪的表情”是悬念预设的线索。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省译法删减了朱福来的面部表情线索,削弱了原文的悬念特征。此处省译面部表情未能帮助读者证实或消除假设,也未能充分表达作者的交际意图,不利于读者猜想情节发展。

例3骆闻挤出一个微笑,走上前,“怎么,又去其他老师家?”[24]228

译文 Luo approached Yan and shook his hand. “So are you visiting your friend who lives nearby again?”[25]156

严良此前在调查凶手行踪时偶遇骆闻,严良假称去附近小区的老师家,以免打草惊蛇。但是严良和骆闻分别作为曾经的老警察和法医,他们对彼此的来意心照不宣。此处是骆闻第二次遇见严良,面对老朋友骆闻“挤出一个微笑”表明他的怀疑,是原文的悬念预设。译者采用意译法,模拟目的语读者见面握手的交际场景,更加贴合读者的认知环境,译文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对话交际的潜在语境,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译文的反问句可以让读者感知,意译法基本再现了原文的悬念特征。

(二)斜体强调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等叙述限制视角是小说家设置悬念经常运用的艺术技巧[21]。如果读者和小说人物的认知契合度高,则人物内心独白所传达的怀疑猜测即读者假设。内心独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和小说人物体验相同的心理起伏,令读者对情节发展充满期待,由此形成悬念。在《无证之罪》原文中共有15处人物内心独白表达怀疑猜测,设置了悬念,译者具体的翻译方法见表3。

表3 《无证之罪》人物内心独白的翻译方法

由表3可知,原文中15处表达悬疑线索的内心独白共有6处被特意处理为斜体形式,而英语斜体词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强调[26]。由此可知,译者通过大量采取强调类斜体词(40%)的方式突显人物的内心独白,减少了读者的处理努力,吸引了读者的视点聚焦,强化了原文的悬疑特征。

例4骆闻敏感地站起身,脑中浮现一个念头,怎么,又要玩这招吗?[24]289

译文 Luo stood up, immediately alert.Notthisagain.[25]192

例4译文中的斜体词部分是凶手骆闻听见门外敲门声时的内心独白,强调类斜体词突显了骆闻内心的怀疑与猜测,加强了情节的神秘感,强化了原文的悬疑特征。强调类斜体词使读者直接关注怀疑部分,便于传达作者意图,即让读者猜测敲门人的身份和来访原因。

例5难道他在三年前第一次犯罪之初,就打算犯下这一连环夺命案吗?赵铁民顿时感觉有些不寒而栗。[24]99

译文 Zhao felt a chill go up his spine. Was it possible that the killer had planned on committing a series of murdersthreeyearsago?[25]71

警察赵铁民根据杀人工具绳子三年前停产的事实,猜测嫌疑人可能早在三年前就计划蓄意谋杀。译者采用强调类斜体词突显时间,既表明警察赵铁民对案件性质的猜测,也传达了作者的信息意图,即利用案发时间与绳子生产时间的不一致让读者产生多种假设,使读者对案件的蓄意谋杀性质和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产生强烈好奇,从而强化了原文的悬念特征。例5中强调类斜体词突显了凶手的作案时间,加强了读者对蓄意谋杀案件的假设,增强了语境效果。

(三)调整话轮顺序,增加交际线索

直接引语也属于叙述限制视角范畴,它“使读者能直接进入人物的原话,审查话语信息”[27],因此有利于建构悬念并体现侦探小说的美学特征。《无证之罪》原文中的直接引语主要包括人物的对话,其中严良对案件讨论以及与嫌疑人之间的问答最能体现悬念。因此,本节以能体现悬念的严良的对话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译者的翻译方法,结果见表4。

表4 《无证之罪》严良对话的翻译方法

由表4可知,原文中能体现悬念的严良的对话共有36处,译者在英译过程中对其中的7处对话采用了拆分和增译法(占比19.4%)。具体而言,译者首先根据原文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话语逻辑,拆分双方的话语并调整话轮顺序;其次结合上下文语境,适当增译人物的细节描写,如动作、表情、思想等。拆分和增译的方法,既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交际习惯,又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交际线索,强化了原文的悬念特征。

例6“……首先他们有不在场证明。其次他们店里的那把刀是新的,绝不是凶器,我还专门让人拿这三人的照片去附近商店问过,近期他们都没来新买过水果刀。第三,既然杀徐添丁的凶手跟连环命案是同一人,而他们三个的背景我查得很清楚,他们没能力犯下这些命案,而且三年前朱慧如兄妹并不在杭市。第四,他们三个都没钱,想不出也舍不得用几万块钱来引人破坏现场。第五,如果徐添丁真是他们杀的,在面对警察问询时,也许他们心理素质很好,可是从逻辑上,很难串通伪造出没有破绽的口供。第六,昨天下午徐添丁的好友张兵家收到凶手的恐吓信,已经查明是凶手的了,可是昨天下午他们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可以肯定信不是他们写的。”[24]187-188

译文 “First of all, the three of them have alibis.”

Yan nodded.

“Then we examined the knife in their restaurant. It was new, so it couldn′t have been the murder weapon”, Lin continued. “I had one of my men bring their photos to all the nearby shops to check if any of them had bought a chef′s knife recently, but got nothing. And the set of prints match our serial killer, but Zhu Huiru and her brother weren′t even living in Hangzhou three years ago.”

“Right. Go on”, Yan said.

“They′re not what you′d call rich. They couldn′t possibly have thrown away ten to thirty thousand yuan to ruin a crime scene. And their statements line up so well — even if they were pros, we would have found some inconsistencies by now. To top it off, yesterday afternoon a friend of Xu′s named Zhang Bing got a threatening letter, and we know it was written by the killer. Ms. Zhu, her brother, and her friend all have alibis.”

“Really?” Yan said. He had not heard about that.[25]129

例6是严良与警察林奇讨论案件时林奇做的汇报,林奇说明了排除朱慧如等人作案的六条原因。在不在场证明的重重迷雾中,严良的反应是能否侦破案件的希望。译者一方面拆分了人物对话,调整了话轮顺序,使其符合读者的交际习惯;另一方面增译了严良的语言和动作,增加了更多的交际线索,体现了严良从简单听取到肯定再到质疑的心理历程,逐渐提升了悬念程度,令读者在紧张的氛围中体验探秘的刺激感,进一步提升了阅读兴趣。

例7“……所以你不断在城西不同的区块犯罪,目的就是利用警方不断投入的警力,把整个城西的所有人比对个遍,帮你找出这个指纹的所有人来。”

“所以,更多的犯罪细节都可以解释了。你很清楚,时隔多年,那个人的身高大致不会变,但他的体型也许变了,也许现在是个胖子了。”[24]326

译文 “So you kept changing the location in the hopes that the police would gradually collect fingerprints of people all over west Hangzhou.”

Luo didn′t even bother looking at Yan.

Yan continued.

“You knew that after a number of years, the garbage collector′s weight could change drastically, so you made sure to remove any footprints from your crime scenes.”[25]213

例7是严良揭露骆闻真正杀人动机时的对话,也是小说解开悬念的高潮。原文为严良的两次说话内容,若不加调整直接翻译,读者需要分辨出第二段为严良而不是骆闻的说话内容,处理难度较大。因此,译者首先将原文的话轮调整为“严良—骆闻—严良”的顺序,使其符合读者的交际习惯;其次增加了人物的细节描写,创造更多的交际线索。两者并举,强化了原文的悬念特征。此外,调整话轮顺序造成了不同人物画面的拼接,形成蒙太奇镜头,也同样有利于紧张悬念再现。

综上所述,译者在翻译《无证之罪》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再现并强化了原文的悬念特征。首先,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文人物的异常面部表情交际线索,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悬念特征;其次,译者采用强调类斜体词突显人物内心独白中的交际线索,适当减少了读者的处理努力,实现了最佳关联,强化了原文的悬念特征;最后,译者在处理人物对话时采用了拆分和增译法并调整了话轮顺序,增加了交际线索,既贴合读者的认知环境,又增强了语境效果,强化了原文的悬念特征。

三、关联理论下侦探小说美学特征的再现建议

上述以《无证之罪》为例,从面部表情(预叙)、内心独白(限制视角)、人物对话(限制视角)三个方面分析了侦探小说英译过程中悬念特征的再现方法和效果,笔者发现似乎也可以进一步推广至其他美学特征。因此,本节以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为基础,探讨侦探小说美学特征的翻译途径,希望能够在英译本中较好地再现原文特色,为译文读者展现优秀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促进中国类型文学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在格特看来,翻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而译者自然负有双重的交际推理责任。首先,译者要准确传达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旨在告知读者信息,改变其认知环境的意图,而交际意图则旨在让信息意图互明[28]61。其次,译者要追求最佳关联性,因为“人类交际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对最佳关联性的企望,即听者期望他试图进行的解释能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19]31-32。在这一基本框架下,笔者认为,在侦探小说的英译过程中,如果要做到尽量再现原文的美学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保留交际线索,保证猜想和推理空间

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 clues)指能引导读者理解交流者交际意图的线索[19]134。当交际线索在目的语文化中无明显意义差异且能较好传达作者意图时,译者可以考虑采用直译法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保证读者的猜想和推理空间,有助于实现侦探小说的美学特征和娱乐功能。

从交际角度看,直译法虽没有减少读者的处理努力,但准确传达了作者意图并满足了读者的解密期待。译者采用直译法首先能够准确传达侦探小说作者的信息意图,实现读者与侦探的“线索公平”,保证读者的猜想和推理空间;其次能够传达作者的交际意图,交际线索能够帮助暗示作者的交际意图,即让读者猜测怀疑。保留交际线索有利于读者体验解密的快感,保证读者的智力参与,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帮助发挥侦探小说的娱乐功能。

(二)增强关联性,实现最佳关联

“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20]7关联性的强弱主要与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两个因素相关。在同等条件下,关联性与处理努力呈负相关,与语境效果呈正相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灵活采用多种处理方法,在保留交际线索的同时,适当减少读者的处理努力,增强语境效果,以实现最佳关联。

当原文交际线索在目的语文化中无明显意义差异但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信息意图时,译者可以强调交际线索,常见方式包括斜体或加粗等,让读者有针对性地处理重要线索,适当减少读者的处理努力;也可以采用增译法适当增加人物言语、动作、环境等细节描写,增强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最佳关联性并不等同于最大关联性,前者要求用最小处理努力实现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后者要求用最小处理努力实现最大语境效果。侦探小说的翻译决不能以减少读者处理努力为目标,“所谓‘最小认知努力’并不意味着关联理论提倡意译,更不意味着同化翻译”[29]。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避免大规模采取意译法或归化策略,因为如此做法会使得交际线索从“暗示”改为“明示”。过早地显露作者意图和情节发展,会极大地缩小读者猜测和推理的空间,减少悬念感和神秘感,有损侦探小说的美学特征。

(三)贴合读者认知语境,提高交际有效性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作者与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翻译交际的有效性即译者如何有效清晰地传达足够信息,传达作者的信息意图。由于汉英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有时原文叙述表达方式并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交际习惯,译者则需要考虑两种文化交际方式的差异。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法等手段修饰交际线索,形成阐释的相似性,贴合读者的认知语境。此外,在必要时也可采取增译、拆分等手段,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例如,对话中大篇幅的单一陈述并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交际习惯,如果直译不考虑读者的认知环境,译文难以被读者接受,就无法实现有效交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译者可以采用拆分方式,调整话轮顺序,减少交际差异,贴合读者的认知语境;另一方面可采用增译法,增强语境效果,提升交际的有效性。

四、结语

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侦探悬疑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仙侠玄幻小说等类型文学作品进一步走出国门,在英语世界持续获得关注。众多作品之所以在海外大受欢迎,一方面是源于国内出版创作市场的繁荣,以侦探小说为例,自2000年以来我国悬疑推理类作品在出版规模上不断扩大,市场销售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迅速增加到现在年销售上百万册;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译者优秀准确的翻译,译者对原文内容、风格和美学特征的较好再现,使译语读者也能够领略到原作所创造的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本文以侦探小说《无证之罪》为个案,结合语料库方法探讨了翻译中悬念美学特征的再现方法及效果,同时也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对侦探小说整体美学特征的再现途径提出了建议:一是以直译为主,保留交际线索,保证猜想和推理空间;二是适度运用强调类标记,增大关联性,实现最佳关联;三是灵活采用增译、拆分等多种处理手段,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贴合读者的认知环境,提升交际有效性。

以往我国向国外推介的文化产品以经典名著和文化典籍为主,旨在向海外读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精品文化,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侦探小说等类型文学作品更注重通俗性、娱乐性,相对而言更容易获得普通大众的喜爱和接受,更容易走近海外读者,可以预见这类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和传播仍将继续。从这个层面讲,深入探讨类型文学如何被更好地翻译、传播和接受将有助于让更多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让世界欣赏到多元化发展的中国文学。

注释:

①参见亚马逊网站www.amazon.com上TheUntouchedCrime的读者留言。

猜你喜欢

悬念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巧在开篇设悬念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