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研究*
——以新疆喀什地区X县为例
2022-08-12王岩杨晓萍张枫
王岩,杨晓萍,张枫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乌鲁木齐市,830052)
0 引言
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发展生产、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使命。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017年10月召开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提出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奋斗目标[1]。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将我国脱贫、减贫、扶贫工作一步步推向高峰。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降到2018年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奇迹[2]。但是,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扶贫效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个别地区甚至出现贫困户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因此,如何巩固精准扶贫成效,实现贫困地区农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学界主要从3方面对精准扶贫问题进行了多维度探讨。一是对精准扶贫内涵的界定。左停等[4]指出,精准帮扶政策体现了“因类施策”的理念,兼顾了维持基本生存需求,增加了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减少大额消费支出以及提高居住安全性等多个贫困人口的需求。汪三贵等[5]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将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作为主要扶持对象,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扶贫贫困线和贫困村的层面上。二是关于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及对策方面的研究。许汉泽等[6]归纳了精准扶贫政策实践困境的三大矛盾,提出完善制度结构体系,改变传统的扶贫思维和模式,改进扶贫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使精准扶贫政策能够有效落到实处。李卓等[7]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精准扶贫基层实践中忽视家庭内部的性别不平等以及少数民族妇女在精准扶贫中的地位被边缘化的现象,提出关注女性人文贫困,强化妇女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显现精准扶贫效果。三是对精准扶贫成效可持续性研究。豆书龙等[8]指出由于产业扶贫自身特点及一些地方的“短视”效应,只重视前期投入,不重视农民主体性发挥,致使产业升级困难,脱贫攻坚成效难以持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多元产业。温彩璇等[9]认为当前脱贫效果对扶贫政策的过于依赖,常规性、突发性的重大支出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和培养不足会影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进而提出政府要制定实施精准、退出有序、动态跟踪、相机有为的脱贫政策,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纵观以往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对精准扶贫内涵的界定越来越深化,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实践困境也提出了一些创新性主张,但对精准扶贫成效的巩固、扶贫质量的提高以及后期脱贫人口持续发展方面关注较少。因此,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研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可持续生计为视角,对精准扶贫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选择喀什地区X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针对该地区当前取得的脱贫成效进行分析,找出精准扶贫成效可持续性的现实障碍,提出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效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剩余贫困人口顺利脱贫,稳定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能力贫困的理念,指出治贫主体、群体、社区或区域在获取或分配社会资源上,由于机会、能力、手段都处于劣势,很难通过与外部环境有效互动,实现可持续性自我发展。这种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把“收入低下”作为判断贫困的唯一标准,更加强调外部环境、风险、制度以及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等引起的深层次原因,为“可持续生计”概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后来,可持续生计框架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丰富和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的SLA框架、国际救助贫困组织(CARE)的农户生计安全框架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可持续生计途径[10-11]。这三类可持续生计框架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思路和基本内容却呈现一致性,如表1所示。
表1 可持续生计框架典型代表Tab. 1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以上三类可持续生计框架以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2000年提出的可持续生计框架(SLA)应用最为广泛。可持续生计框架(SLA)包括脆弱性环境、生计资本、组织机构与程序规则、生计策略和生计结果5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可持续生计框架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脆弱性环境是指贫困户生产、生活的外部环境,反映了贫困户追求生计目标所处环境空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贫困户的生存条件和资产积累。在脆弱性环境中,贫困户在从事生计活动时存在三大风险,即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个人风险。其中,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危害经济活动,包括地震、水灾、火灾、风灾、冻灾、旱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是指贫困户由于市场信息缺失、产品价格波动以及本身经营主体薄弱,无法形成竞争力等原因,来自外来风险的冲击;个体风险通常是指家庭遇到的突如其来的变故,包括大病、疾病、家庭变故或家庭灾难等。总之,脆弱性环境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现实中三种风险的存在和冲击也直接影响贫困户生计活动的顺利进行。
生计资本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12]。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5个方面。自然资本泛指贫困户维持生计所需要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相关服务等,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物质资本是指贫困户用于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及通信状况,供水条件以及电力生产工具等。物质资本是贫困户发展的基本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反映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知识水平和健康状况等。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维持、追求更好生计过程中所依附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类群体间的内在关系网络,二是不同群体间的外在关系网络。金融资本是指人们在追求生计过程中,为实现生计目标所动用的资金资源,包括现金、存款、借贷等。金融资本是5种资本中最直观但却难以调查衡量的一种资本。
组织机构与程序规则主要包括各种组织及其所制定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组织机构与程度规则通过影响农户配置资源的方式以及生计选择的策略,从而最终影响其生计输出结果。
生计策略是指农户依托生计资本及相关政策指向,所选择获取收入和应对风险的策略。
生计结果是指生计策略的产出或最终生计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福利得到提高、食品安全得到保障、环境得到改善以及脆弱性降低等方面。
综上,“可持续生计”是指人们依据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相应的政策指引,利用所需的生计资本,选择相应的生计策略,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冲击,获取稳定收入来源,使生计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精准扶贫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从可持续生计框架视角而言,贫困可以被视作由于贫困人口占有和能够动员的生计资本匮乏,而来自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农民合作组织等外部支持所起到的作用不足以帮助其扭转困境,生计策略选择的范围狭窄,导致其无力应对脆弱性环境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个体风险等外部冲击,从而出现经济困难、收入微薄,财产稀少等状态[13]。
本文以可持续生计视角为切入点,将贫困户放在动态的环境中进行及时跟踪观察,目的就是让贫困户稳定脱贫,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生计结果的可持续性。这种分析方法突破了以往将贫困看作是单纯收入低下的经济问题狭隘归类,与精准扶贫的理念高度一致,对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喀什地区X县基本概况及精准扶贫成效分析
2.1 喀什地区X县基本概况
X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距喀什市65 km。全县面积3 425 km2,管辖4镇10乡,163个行政村,19个社区,4个国营农林牧场,耕地面积30.15 khm2。总人口有7.05万户,共30.9万人,城镇人口有1.38万户,共5.2万人,乡村人口有5.7万户,共25.7万人,全县24个民族,其中:汉族4 081人,占总人口的1.3%,维吾尔族304 680人,占总人口的98.4%。2018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194元。
该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杂,脱贫难度大,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8 464户127 295人,贫困村141个,深度贫困镇11个,深度贫困村102个。截止2018年底,共有20 023万户90 262人脱贫,67个贫困村退出,未脱贫8 441户37 033人,未退出贫困村74个,贫困发生率为14.43%。2019年实现6 984 户31 147 人脱贫,50个贫困村退出,补齐141个贫困村,22个非贫困村“五通七有”短板,2020年实现1 457户5 886人脱贫,24个贫困村退出,实现贫困县摘帽。
2.2 喀什地区X县精准扶贫成效分析
精准扶贫中要重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关键性问题。近年来,X县聚集总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县委部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首先,建立了精准识别电子信息档案,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其次,实施“两个精准帮扶全覆盖”工程,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再次,坚决补齐脱贫攻坚的短板,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最后,坚持标准和程序,解决了“如何退”的问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贫困退出实施方法(试行)》以及自治区《2018年度自治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方案》要求,对标贫困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县2014—2018年退出的67个村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2019—2020年计划脱贫退出的74个村,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全县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14.02%。
2.2.1 贫困村退出成效显著,贫困人口数量逐步减小
为了确保X县精准扶贫成效目标如期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积极有效举措。其中包括坚决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五通七有”短板,重点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着力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等,这些措施无疑对脱贫目标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数据显示:X县行政村163个,贫困村总规模141个,2014—2018年已退出贫困村67个,脱贫20 025户,共90 270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如表2所示。
表2 2014—2018年X县贫困村退出及贫困人口减少情况Tab. 2 Withdrawal of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and reduction of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in X County from 2014 to 2018
由表2可以看出,该县脱贫效果已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与剩余贫困户顺利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初具成效
产业扶贫是贫困县、贫困村摘帽的重点,就业扶贫也是增加农民收入,防止返贫最直接有效的途径[14]。X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践行精准扶贫,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鼓励县乡村三级明确主导产业、主要特色、主打品牌,2018年全县共种植棉花15.41 khm2,首选新陆中73号及54号作为良种,提高棉花种植效益,种植优质小麦18.43 khm2,优质玉米2.67 khm2,优质品种率都达到100%,继续推进以色买提杏为主的林果产业,2018年实施色买提杏提质增效6.36 khm2,投资3 800万元,当年X县10.05 khm2色买提杏总产量86 kt,全县农民增收1 000元以上,仅此一项收入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同时为贫困人口提供羔羊4.8万只,实现畜牧业人均增收500万元的目标;全县共建日光温室233座,拱棚4.2万座,种植率都已达100%,单拱棚可获益3 000元,温室单棚效益达9 000~10 000元;重点支持一系列龙头企业的发展;按照企业+农户+合作社模式,形成产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另外集中或分散建设小商铺,X县50间小商铺集中交由乡镇施工队建设,项目完工后,在招租过程中优先考虑有意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带动至少100人稳定就业,X县依托2018年小商铺合理规划建设,形成村级小市场,可带动建档立卡户、零就业家庭人员至少15人稳定就业,重点支持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商贸物流、电商等三产发展。此外,该县严格按照一户一就业、一户多就业的要求,通过实施土地流转、依托乡村车间或卫星工程、建设托幼所和幸福院等方法,2014—2017年已脱贫稳定就业6 725户8 636人,2018年拟脱贫户就业6 373户9 046人,2019年具备转移就业条件的贫困户共22 590户33 623人,已累计实现贫困户转移就业23 076户35 639人。显而易见,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并使贫困户一步步走向富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3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X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落后问题由来已久,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该县严格按照“五通七有”标准,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对贫困地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特别是在道路、通信、水利、住房、教育、卫生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2018年该县农村道路建设总里程为171 km,投资6 54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项目80 km,总投资3 183万元,发放农民工劳务报酬315万余元,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315人,发放劳务报酬127万余元;通信发展迅速,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 564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3 520户,移动电话用户148 168户;投入12 960万元用于该县北部八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造渠道防渗23 km,年节水量5.6×105m3,灌溉系数达到0.7,改善了灌溉条件,729个贫困户3 085人从农作物增产增收中获益,该饮水安全工程整体覆盖159个村,解决8 600 贫困户3.78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全县富民安居工程竣工4 570套,竣工面积2.8×105m2;另外全县建有文化宫1个,文化站19个,图书馆1个,文化团1个,在校学生96 126名,各级专任教师5 239名,充分发挥了教育保障的基础性作用;2018年该县已完工验收3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同年10月家庭医生签约249 978人,签约率达到80%以上,县直2个医疗卫生单位和14个乡镇医院均已实施了“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医疗结算。可见该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有力推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进程。
3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喀什地区X县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的隐忧
3.1 生计环境有所改善,依然面临风险冲击
生计环境脆弱是X县贫困人口所处的真实处境,也符合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内涵设定,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指引与项目资金的大量投入下,生计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该县东边5个乡为重盐碱地,占耕地面积的65%,西边5个乡土地贫瘠、土层薄,地表水渗透严重,春寒,春旱、干热风、霜冻、冰雹、风灾等自然灾害发生也比较频繁,该县通过进一步完善检测预警系统与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有效化解了来自自然风险的威胁,但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冲击形势依然严峻。
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且数量有限,产业发展落后,短时间内难以做大做强,另外远离市场中心,市场信息不对称,再加上该区以自主经营的小规模生产为主,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进行博弈的市场组织力量,因此贫困户很难敏锐把握市场环境变化,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一旦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个体风险主要体现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身患疾病的家庭成员不仅需要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而且劳动力的减少势必影响家庭收入的增加。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中国建档立卡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均在42%以上,患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年龄在15~59岁之间的占农村贫困人口的40%以上,基本上为所在家庭的主要劳动力[15]。2018年10月,该县未脱贫建档立卡户中,因病致贫返贫1 530户6 169人,因病致贫返贫率为8.75%。加上在农村老龄化趋势凸显,可以预见,因病致贫返贫比率在未来贫困标准线下有可能再次上升,需引起足够重视。
3.2 生计资本增加明显,但出现结构性失衡
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扶贫资源方向的投入与不同类型生计资本自身敏感性共同决定了贫困人口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增长幅度,必然引起生计资本内部结构的失衡。由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扶贫资金与扶贫物质的直接馈赠,无息小额信贷向有需求贫困户的拨发等有效行径,使得贫困户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累过程反应强烈,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增加;然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自然资本资产化的进程则相对滞后。例如人力资本的大幅增加本身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即便短时间内大量资金涌入也不会像物质层面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果,这是由自身敏感性决定的,加上贫困户本身对教育投资、职业技能培训与文化重塑等方面的漠视,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显得尤为艰难;社会资本的积累方面,该县采取帮扶责任人帮扶、设立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现场指挥等措施,这些方法都有力重新塑造了贫困户的社会网络,但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现阶段这些举措往往停留在内在网络的维护上面,外在网络的搭建形成则相对缓慢。二是这些举措的本身具有临时性、短暂性特征,一旦撤去,可能出现反弹现象,对自然资本而言,土地流转是个核心环节,目前来看,该县主要通过建立土地合作社或企业联动机制,形成一定规模的集体经济,激发土地内在的活力,使贫困户获益,然而这种联结方式比较浅层次,随着后期贫困帽的摘除,相关扶贫政策的退出,可能陷入“贫困代际传递”的陷阱,另外,合作社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扶贫资源可能被部分精英社员俘获,而没能有效地用于扶贫对象身上,最终对自然资本的形成过程产生不利影响[16-17]。
不同社会资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共同影响生计资本总量的增加,“木桶效应”的存在,必然使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结构不均衡成为生计资本总量增加的障碍。
3.3 生计选择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但依然面临更大机遇和挑战
该县通过采取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与支持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贫困户内在动力,提高了就业本领,拓展了选择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但贫困户的生计选择空间的有效拓展仍然存在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县某些地区传统自给性农业的生产方式难以突破,对精准扶贫直接性的物质帮扶依赖较大,政府“保姆式扶贫”难兴业,无法形成集聚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18]。二是贫困户家庭中劳动力成员文化水平较低,普通话水平不高所导致的劳动者素质与能力较差,同样限制了贫困户生计选择空间。目前,国家正在有步骤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提供资源的优质性,因此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该县人力资本的相对缺乏,使得贫困人口很难进入市场需求,进入市场竞争,生计选择空间也愈发变得狭窄。
4 巩固提升X县精准扶贫成效的对策建议
该县应该认真总结之前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和教训,用系统思维认真分析现实问题遇到的挑战,总体谋划,细致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本文紧紧围绕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生计环境存在的风险,生计资本之间结构的失衡以及生计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4.1 建立风险识别防范机制,营造良好的生计环境
注重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建设是有效规避风险对生计环境冲击的重要途径。首先构建县、乡、村三级风险识别与防范体系,成立风险识别与防范检查组,重点对生计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个人风险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书面报告与应对举措;并尝试推出农产品产量险、农产品价格波动险以及收入保险等险种,继续扩大农产品政策性保险覆盖面[19-20]。因地制宜地推广特色产业保险,建立龙头企业+金融+贫困户与生产+信用+供销“三维一体”的合作平台,做到风险分摊和提高农村合作组织市场定价权与影响力。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成立风险专项资金,将损失压缩到最小;最后全面落实开展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减小因病致贫返贫的个人风险。
4.2 加大生计资本支持力度,推动内部结构系统优化
贫困户拥有生计资本的多少与其内部结构是否均衡关系到应对风险能力的强弱,也关系到生计选择空间的大小,在整个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处于核心地位[21]。
因此,根据该县实际状况,在继续保障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支持供应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自然资本的均衡发展。第一,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对该县教育的资金支持与补助,合理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业务水平高的年轻教师前来支教,让贫困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22]。第二,加快外在网络的搭建,有效增加社会资本,依靠已有的驻村工作队、对口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以及驻村第一书记等人力资源,利用社会公益网络,加强对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例如该县通过网络宣传该区的特色林果业,然后采用特色水果业品尝、果园采摘以及果树种植等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流,并通过直销或团购的方式将产品销售出去,这一做法不仅减少了中间成本,也使社会资本得到有效提高[23-24]。第三,做好土地清理工作,加快土地流转,该县通过对闲置荒芜的土地清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直接增加自然资本,同时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可以盘活土地资源,有效实现土地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贫困户也个个成为股东,这一过程不但实现了产权改革,也使自然资本迅速得到积累[25]。
4.3 壮大集体经济,鼓励多元产业协调发展
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能够使村民获得稳定收入,也是贫困户避免个体势单力薄,共同抵御风险的有效举措,强化多元产业协调发展拓宽了贫困户进入市场的渠道,也让贫困户能够在市场中得到锻炼,实现充分就业。
一是要发挥基层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作用,积极发动贫困户进入合作社,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依托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大中专学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以及企业能人到合做社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坚强后盾[26]。二是依据该县实际情况,继续推进土地清理工作,整合零散、荒芜的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体化与规模化,使贫困群众获益。三是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与养殖业,尝试建设特色产品专卖窗口,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壮大已有的卫星工程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把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该县特色小刀工艺,大力发展旅游业,最终实现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4.4 激发贫困户内在动力,建立多元主体利益共同体
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与自我造血能力,是贫困户顺利脱贫,实现脱贫成效可持续性的有力保障[27]。依据生计空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紧紧依靠“建立多元主体利益共同体”模式,激发贫困户内在动力,挖掘潜力,有效拓展贫困户生计选择空间,实现贫困户自身可持续发展。
首先,针对该县贫困户文化水平低,普通话水平不高现象,强调更加有效地利用农民夜校与农民讲习所,树立脱贫致富典型,并要求依报告形式讲授经验,让贫困户真真切切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也能实现脱贫,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在全面落实12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教育硬件与软件设备的投资力度,合理扩大贫困户子女补助范围,同时加强贫困户中青壮年劳动力的普通话学习与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外出打工、就业、创业。其次,精准扶贫是当前最深入基层各方面的社会行动,探索建立企业+金融+互联网+贫困户“四维一体”的合作平台,使企业、金融机构以及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紧紧连在一起,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有效形成组合力,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使贫困户的生计选择空间更加宽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