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DIO 模式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08-12张辛悦

科教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工程

张辛悦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88)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该课程讲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低年级的设计认知到高年级的设计拓展,贯穿了本科教育的始终。近年来,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虽在建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依然存在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匮乏、与他人沟通能力薄弱、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缺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等问题。而CDIO教学理念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提供了新思路。

1 CDIO 教学理念

CDIO 是工程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该模式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于一体,囊括了设计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教学过程以“无缝对接项目”的方式展开,能够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直接体验设计全过程。

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逻辑一般可概括为设计概念的提出、方案的完善、深化、实施,这与CDIO模式所推崇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一体化理念完美契合。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CDIO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吸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立足实践,强化知识的应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 现阶段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困境

2.1 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与行业发展脱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日新月异,但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却存在更新不及时的现象,有的甚至沿用已过时的需求标准;选题落后,未结合当下行业发展需求;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较少,“假题假做”“虚拟基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渗透性不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教学方法单一,互动不足,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建筑设计课程一般由理论讲解、设计改图、评图汇报三大环节组成,其中理论讲解环节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互动较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多表现为被动。在设计改图阶段,师生互动频率相对于理论讲解时情况略有好转,但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单方面接收教师的修改意见,设计过程更像是教师提供想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想法完成图纸绘制,这样的方式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求知的意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阶段的项目设计任务大多是由学生独自完成,极少有学生会和其他同学就设计方案展开探讨交流,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交流能力都有待增强。

2.3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片面,无法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成效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考核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以课程最终作业成果为基准去检验学生学习成效,该模式过于片面,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及相关技能,导致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不高,有期末赶作业的现象。

2.4 部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工程实践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引进的教师多数为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他们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从学校到学校”的无缝对接也导致他们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建筑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较少,就会导致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不到位,阻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3 CDIO 理念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教改举措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 及时更新设计任务书,与行业动态保持同步

设计任务书是项目设计的主要依据,对最终方案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解决目前任务书内容陈旧、与行业动态脱节、未与现行教学大纲中毕业要求相匹配等问题,任务书的编写,应与行业动态保持同步,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教学大纲中要求的毕业所需能力要求转化为具体设计要求。设计课题的选择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及时捕捉市场动态变化,考虑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对设计的影响,使学生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同样的任务书中可配套多个真实基地供学生自行选择,既给学生创造一个综合的实际环境以便开展实地调研,同时又彰显设计的多样性。

3.1.2 引入真实项目,强化工程教学

推行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项目教学”,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凸显CDIO 工程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引入真实项目,采用“真题真做”“真题假做”“老题新做”等形式,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做合一,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并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建筑设计理论讲解教学中,缩短课堂中理论讲授时间,以工程项目案例、设计方案的分析为主,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小组讨论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真实企业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不对学生的设计想法进行干预,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开展创新研究。

3.1.3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用人单位参与教学内容设计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让用人单位参与教学内容设计,将企业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环节融入教学内容。在建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企业中适宜的、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课设课题,要求学生以企业项目要求、工作模式及流程为标准完成课设作业,同时邀请负责该项目的设计师分阶段对教学情况进行随堂监控,并就学生课设方案给予设计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切身体验并进入企业的工作状态。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能使教学内容更为契合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了“教、学、做”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建筑设计课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1.4 融入思政教学,丰富人才培养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与本课程相匹配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时,如讲授建筑造型设计时可导入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案例,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了解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树立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师通过一对一改图实时监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享优秀建筑师的经历与设计,可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理念。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 情景式互动教学模式,多引导少指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以往的教学更多地侧重于PPT 演示,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乏互动性及体验感,学生对一些具体的工程实践环节无法身临其境。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搭建具体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亲身感受工程实践环节,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讲授设计基地现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不急于将相关内容告知学生,而是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完成基地的调研及分析并在课堂就调研情况展开汇报,汇报完,学生先互评,教师随后补充总结,不仅强化了教学互动,还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少指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四年级高层旅店设计中,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组调研并进行案例分析汇报,必要时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其分析总结出高层旅店的设计要点。

3.2.2 引入团队合作概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要和相关人员沟通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项任务。CDIO 理念强调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其应用需要改变现阶段学生独自完成设计项目的现状,在一些体量相对较大的项目中,或设计的某一个环节,采取团队合作方式,以项目为主线,自行组队,要求项目组学生从前期的场地研究与调研、方案的主题创意与构思、方案提炼、方案修改与细化等都以团队的形式展开。也可打破各学院之间的壁垒,实现跨专业合作,从而锻炼学生沟通协作、协同推进项目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2.3 以赛促学,利用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融赛入课,选择适宜的设计竞赛命题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做课题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可鼓励学生用课程设计作品参与跟教学进度相契合的学科竞赛,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使学生通过竞赛快速总结并掌握设计规律,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3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CDIO 教学理念下,为了契合“高素质应用型”能力培养的要求,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考核办法,将“结果式评价”转变为“过程式评价”,将CDIO各个阶段的考核评价内容进行拆解(表1),注重考核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并打破了传统仅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考核模式,在整个过程中将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院领导小组作业展评及聘请的校外专家评价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考核学生。

3.4 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CDIO教育理念下的建筑设计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它要求教师不仅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团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寒暑假顶岗参与企业实习、参与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合作设计项目等多种方式,充实自身实践经历,提高自身工程能力。CDIO 模式的实施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并营造出积极、富有激情的学习氛围。

表1 CDIO 教学理念下各阶段的考核评价内容

3.5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教学保障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打破了教学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共享行业信息及设计资源,实现课堂的教学延伸,更好地促进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学生也可以将设计作品实时上传至网络平台,既方便教师及时点评,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等,丰富了学生自主研学活动的途径,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教学保障。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