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2022-08-12童思思

科教导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专业

童思思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82)

2020 年5 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2021 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旨在选出一批示范性思政教育课程,全面推行不同类型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

目前,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专门开设的思政类课程,其余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及实践课仍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较少涉及思政,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1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清晰认识当今世界,建立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念,自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在高校专业课中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展,从而担负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历史使命。

1.2 推动高校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是新时代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正确导向,还是专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以专业课为载体,强调文化素养、知识技能、身心全方位发展,有利于健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推动高校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1.3 打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指引,在遵守社会法律、道德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技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努力维护社会平等与公正。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既是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是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2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现状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响应该指示,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融入现有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高校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实践。同时,由于课程思政的概念提出时间较短,各高校老师对课程思政认识还不够全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体系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专业课更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思政相关元素略有提及,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学体系。

2.1 课程思政融入深度不足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部分高校均在构建适应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专业课体系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在专业课堂上加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为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诚信友善的精神,引导学生在未来工作实践中遵循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约束。但在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尚有欠缺,没有很好地将专业知识、职业目标、社会理想、家国理想有机结合。

2.2 专业实践环节缺乏课程思政融入

大部分高校专业实践主要分为实习与毕业设计。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更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价值观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专业实践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劳动态度、习惯的养成,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但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学生不能全面地了解行业情况、地方经济状况,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2.3 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相对薄弱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深度发掘专业课和综合型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使学生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使命。而专业课教师往往在本专业领域教学能力突出,而思政教学能力略显薄弱。因此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融入大多数只停留在概念,大多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并不明显,同时因为传授方式的局限性,课程思政元素常常被学生忽略,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3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3.1 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目的高度统一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思政教育,其目的均在于培养乐观、积极、健康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研究表明,目前我国“80%的高校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可见专业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有可为,专业课教师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方面责无旁贷。专业课教育占据学生学习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环节,专业课与思政教学相统一,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方式。

3.2 专业课思政教学资源丰富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与背景,对课程思政的解读和诠释也会更加丰富具体,结合专业的定位及育人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提炼其精神内涵。针对不同专业运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多角度诠释与全方位发展。

在文学、哲学等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学专业教师应当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通过法律法规学习能够自觉维护社会法治、公正、平等。理工类专业课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探本溯源、追求科学的精神,磨炼不怕艰苦、锐意进取的意志,加强伦理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培育出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

3.3 专业课思政教学方式多样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专业课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在专业课中隐性地融入思政元素,消除学生对说教式思政课程的逆反心理,激发学生探索思政内容的热情,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同时,专业课具有课时多、周期长、教学方法多样的特点,有利于课程思政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例如,工科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深度发掘已有案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或选择利于融合课程思政的新案例,借助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4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4.1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核心地位

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的附属,也不是马克思主义思政课程教育的扩展,而是专业课的核心。课程思政明确了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明确了学生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的问题。教师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方式,践行课程思政理论要求,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4.2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融入程度

高校目前主要有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两种实践教育方式,教师不能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还应强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锤炼学生的意志,通过专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热爱行业、扎根地方、立志四方。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开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资源。

针对社会实践教育,学校应当多与纪念馆、博物馆等合作,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同时,学校要加强参与扶贫的力度,让学生切实参与社会问题的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热情。

4.3 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学水平

课程思政要求发掘专业课和综合性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级综合性课程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价值与能力相统一。讲好课程思政,教师应当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专业相关内容深度结合,将爱国情怀融入课堂专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高校专业教师存在思政教学水平有限的问题,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由于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重,靠碎片化时间进行思政学习效果有限,因此可以在集中培训期间开展思政相关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教务部门与二级学院发掘其他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线上思政”专题教育,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校外较好地将专业课讲出思政味道的教学成果,并将本校教学效果较好的经验和办法向外推广,积极与其他高校交流探讨,以此强化专业教师思政教学意识,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5 结语

课程思政为专业课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也为专业实践课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与评价办法。通过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促进了学生能力与道德水平的协调发展,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需要教师、高校、社会层面全面合作开展,深挖课程内容,发掘思政元素,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专业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英语笔记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