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8-11李蕴凌航天中心医院健康管理部北京100049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室黏度重构

李蕴凌(航天中心医院健康管理部,北京100049)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国家,拥有着庞大的患者群体。而就心脑血管疾病而言,其很大比例的患者其病变根源因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这两个因素相互促进,共同进展,最终损伤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终末期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不良事件[1]。 尤其对于高血压群体中,遏制血压的升高,保持全天的血压平稳,是遏制动脉硬化、防止心脏负荷过大而继发心室重构的核心先决条件[2]。 因而,为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长期用药方案,控制其血压水平,遏制其心肌重构进程至关重要[3]。我院针对高血压老龄患者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基础上,额外选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给予临床干预。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2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102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26 例;年龄60~77(68.25±4.74)岁;病程5~15(6.78±3.36)年;高血压分级:I 级高血压8例、II 级高血压25 例、III 级高血压18 例。 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3 例;年龄60~76(67.87±5.63)岁;病程6~17(7.32±3.11)年;高血压分级:I 级高血压10 例、II级高血压22 例、III 级高血压19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90102K)。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给药常规查体、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1)急性心肌梗死;(2)肺心病;(3)严重脏器功能不全;(4)严重感染;(5)继发性高血压、先天性高血压;(6)精神类疾病;(7)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020468)口服治疗,5 mg/次,1 次/d。 观察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H20213739)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 片/次,1 次/d。 两组服药时间均在晨起6:00~8:00,两组均服药2 个月。

1.4 临床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2)血压指标:观察全部患者的收缩压,同时也测定全部患者的舒张压,用药干预前及用药干预后均进行该指标的数据采集。 所有患者均在9:00~9:30 分进行测量。(3)超声心动图指标:①左心功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T),用药干预前及用药干预后均进行对比。 ②心肌重构指标,左心房结构参数(LAVI)、左房收缩功能参数(LAEF)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晚期比值(E/A),两组用药干预前及用药干预后均进行对比。 (4)血液流变学水平,对比两组用药干预前后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凝血因子及血栓生成系数。

1.5 疗效判定标准[4](1)显效:用药干预后,患者收缩压不高于135 mmHg 且舒张压不高于95 mmHg,在这一前提下,其用药干预后舒张压降幅超过10 mmHg,收缩压降幅超过20 mmHg。(2)有效:用药干预后,其用药干预后舒张压降幅超过10 mmHg,收缩压降幅超过20 mmHg;舒张压下降幅度<10 mmHg,血压范围但未达到显效水平。 (3)无效:用药干预后血压改善无法达到有效标准的数值降低幅度。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s,mmHg)

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51 51 t P 165.78±16.35 166.47±18.70 0.198 0.422 100.79±4.92 115.51±6.88 12.428 0.000 109.54±14.29 107.66±13.93 0.673 0.251 82.67±9.27 95.89±12.30 6.13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指标、心室重构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左心功指标、心室重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功指标、心室重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指标比较(±s,mm)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指标比较(±s,mm)

组别 n LVEd IVSd LVPW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51 51 t P 53.49±7.23 52.65±7.35 0.582 0.281 40.27±2.99 46.72±4.78 8.170 0.000 14.80±1.74 14.66±1.77 0.403 0.344 9.05±0.82 11.82±2.26 8.228 0.000 12.95±2.76 12.90±2.25 0.102 0.459 8.32±0.80 10.49±1.47 9.260 0.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凝血因子及血栓生成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凝血因子及血栓生成系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指标比较(±s)

组别 n LAVI(ml/m2) LAEF(%) E/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51 51 t P 31.66±4.30 32.15±4.82 0.542 0.295 20.56±3.38 26.79±4.05 8.434 0.000 54.84±3.82 54.30±4.17 0.682 0.248 65.09±5.28 61.41±4.52 3.781 0.000 0.94±0.17 0.93±0.19 0.280 0.390 0.72±0.06 0.98±0.15 11.493 0.000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全血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凝血因子(g/L) 血栓生成系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51 51 t P 8.17±1.42 7.85±1.74 1.018 0.156 3.31±0.41 5.60±1.29 12.081 0.000 5.89±1.08 6.12±1.16 1.036 0.151 1.09±0.27 4.32±1.06 21.087 0.000 6.14±0.66 6.23±0.72 0.658 0.256 3.08±0.58 4.91±1.86 6.708 0.000 1.58±0.39 1.56±0.27 0.301 0.382 0.54±0.05 1.49±0.32 20.946 0.000

3 讨论

临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当前已存在3.3 亿高血压病患,发病率已经超过30%,对于不低于60 岁的群体而言,这一比率甚至接近70%[5]。 当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群数量非常庞大、单就高血压而言,目前其患病特征多呈现不典型化,患者即使血压水平非常高,也多只有轻微头晕等可耐受症状,甚至多数患者完全没有任何症状。这样一来,患者多不重视自身疾病,服药依从性极差,甚至完全不服药。 高血压经过经年累月的恶化,最终广泛损毁患者的血管内皮,诱发严重的动脉硬化,进而诱发一系列靶器官如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损伤。在高血压对心脏的损伤上,一方面高血压可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血栓的形成,诱发心绞痛,甚至严重者诱发心肌梗死;另一方面,长期高血压可病理性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得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大量增高,使交感神经活性异常增强,导致心室重构,加速心力衰竭的进程[6]。 因而,高血压患者必须及时科学给予持续的降血压治疗,使自己的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期减轻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伤。

当前,降压治疗主要依赖降压药口服进行干预,而临床上普遍推行联合用药,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药理路径增强降血压的疗效,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药理路径来降低长期服药可产生的耐药风险[7]。 苯磺酸氨氯地平系钙离子拮抗剂,该药物其大分子的氨基侧链内带有正电荷,能结合于带有负电的细胞膜,而后对钙离子受体进行选择性的活性抑制,使钙离子难以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平滑肌迅速扩张,从而导致整体性的外周动脉管径扩张,使血压降低的同时极大地降低心室负荷,极大地遏制心室重构。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是复合制剂。 氢氯噻嗪的药物有效成分可以作用于肾小管的远端小管前端和近端小管,抑制肾小管重吸收钠离子的效率,从而增加尿量,发挥利尿作用。 同时,氢氯噻嗪还可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8],迅速降低血压,并使血钾水平降低。厄贝沙坦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II 的病理性转化为AngⅡ[9],进而使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效率显著减缓, 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素-醛固酮系统,最后使血管收缩效应受到遏制,从而发挥降压作用。 两药合用,能够通过多种药理路径共同发挥降血压的作用,同时,这两组药物都有比较长的代谢半衰期,因而都是长效降压药,患者每日服药1 次即可满足全天治疗需要,这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本次研究由于患者都伴有心室肥厚,因而,本次研究还重点研究了联合降压治疗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LVEd、IVSd 及LVPWT 这三个指标可以直接性或间接性地反映心脏泵血的效率,亦即反映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的水平,评估这三个指标就能够反映患者用药干预后左心功能的变化。 LAVI 及LAEF 是反映左心房结构状态的重要参数,评价这两个指标能够整体性地反映心脏的体积和形态的变化情况[10],间接性地推断评估左心室的充盈状态与心室重构程度,而通过二尖瓣运动速度的E/A 比则反映舒张期二尖瓣对左心室前负荷的依赖程度[11],该比值越小则提示左心室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临床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其病程与血液流变学恶化水平呈正相关[12]。 而血液流变学水平恶化是诱发动脉硬化的基础,同时,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恶化,其血液黏度上升,加之外周血管广泛性地发生血栓斑块沉积性狭窄,这也会间接性地加大心脏的泵血负担,从而使患者心功能急剧恶化。 因而,本次引入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凝血因子及血栓生成系数这四个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评价,也能够间接性地对本次研究治疗方案和研究预期增添一个科学的评估路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1%(P<0.05),用药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得到更确切改善(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LVDd、IVSd、LVPWT、LAVI、LAEF、E/A 也得到了更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凝血因子和血栓生成系数也得到了更明显改善(P<0.05)。 由此可知,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疗效满意。该疗法对血压遏制效果显著,患者心功能提升明显,心室重构得到逆转,且血液流变学水平极大改善。

综上所述,高血压老龄患者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同时遴选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进行干预可收获满意疗效,对血压遏制效果显著,患者心功能提升明显,心室重构得到逆转,且血液流变学水平极大改善。

猜你喜欢

心室黏度重构
华南农业大学发现番茄多心室形成调控的新机制
基于GBW(E)130397d探讨标准物质的应用研究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起搏器周期性心室过感知现象
长城叙事的重构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测试条件对橡胶改性沥青黏度的影响分析
内燃机油黏度特性和分类标准
用四维的理念重构当代诗歌
控制心室率,有效疗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