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东部记录到山噪鹛白化型雏鸟

2022-08-11许姝娟,柳鹏飞,张宝月

野生动物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径白化雏鸟

2021年4月29日17时50分在甘肃东部陇东学院校园内(35°7′ N,107°7′ E;海拔1 376 m)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时,发现山噪鹛(Garrulaxdavidi)1巢,已孵化,巢营于圆柏(Juniperuschinensis)之上(图1A)。营巢树高6.2 m、最宽冠幅2.9 m;巢呈浅碗状,巢距地面高度2.1 m、巢高8.10 cm、巢深4.69 cm、巢最大外径12.78 cm、巢最小外径9.65 cm、巢最大内径9.23 cm、巢最小内径8.14 cm,轴距1.6 m、缘距0.3 m。巢内有雏鸟3只,头顶、背部和两翅着生少量羽毛,其中1只羽毛白色(图1B)。通过皮肤颜色和被羽程度判断雏鸟已孵化3 d,为减少干扰,当日没有测量雏鸟的身体指标。4月30日查巢并用塑料腿环标记,3只雏鸟发育良好;5月3日(孵化的第7天)再次查巢,白化雏鸟与另一只较大雏鸟眼睛已睁开,另一只较小雏鸟眼睛半睁(图1C)。白化个体喙肉粉色,眼睛红色,其余2只正常个体喙偏灰,眼睛棕褐。

图1 山噪鹛白化雏鸟巢及雏鸟

在鸟类中,最常见的羽毛色素为黑色素,但在白化情况下,其皮肤、羽毛和眼睛的黑色素是缺失的,眼睛常为红色。5月5日再次查巢时,3只雏鸟均已不见,巢内仅残留白化雏鸟个体的残肢,推测可能是被其他动物捕食。白化鸟类个体通常缺乏保护色,在自然环境中的竞争能力较弱,醒目的白色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在研究欧洲白化白领姬鹟(Ficedulaalbicollis)时发现[1],2只白化雏鸟在饲养期逐渐不发育而死亡,原因可能是白化雏鸟的竞争力低于正常雏鸟,影响亲本对食物的分配,或是其他病理反应使白化雏鸟处于不利地位。

不同鸟类白化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研究表明在放射性污染的环境中[2]和近亲繁殖的种群中[3]鸟类出现白化的频率更高。山噪鹛正常个体全身黑褐色,白化现象尚未见报道。此次发现的白化雏鸟,双亲皆为正常羽色,白化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内径白化雏鸟
江西发现一例白化王锦蛇
内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被“捧杀”的雏鸟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鸟类的“亲子交流”机制
被利用的猫声鸟
内径侧轴向引出分接线段的可调模绕制
“o”型密封圈内径胀大对线径变化的关系
天下乌鸦也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