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楚语词“蹠”义考

2022-08-11董守轩刘鸿雁

关键词:古义异体字雅言

董守轩,刘鸿雁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先秦时期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据荆楚、湘赣、江淮、吴越之地,与南方各少数民族互相融合,发展成为迥异于中原各国,信奉原始巫祭的荆楚文化,熊渠曰:“我蛮夷也……”[1]可见其貌。受楚文化影响,楚地的语言文字也与传统雅言不同,在字义字形字音各个层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楚语词,即楚地的方言词,这类词汇一部分来源于先秦时的雅言或通语,如“戾”“蟋蟀”“思”等。这类词并非楚地独有,而是在传播过程中被楚人大量使用,为《方言》《说文》《释名》等文献所记录。另一部分则是源自楚国且仅现于楚,为楚地所独有,或以楚地为中心而使用到的方言词,如“褴”“蹠”等。目前学界对古楚语词的研究多是结合特定文献或特定时代而展开的,对其中具体字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笔者选取古楚方言中的“蹠”一词,对其加以考释,祈正于大方之家。

一 “蹠”的源流及古义

(一)“蹠”的字形演变及先秦古义

1“.蹠”的字形演变

“蹠”,许慎《说文解字》云:“楚人谓跳跃曰蹠。从足庶声。”[2“]蹠”《广韵》:“蹠,之石切。”在广韵音系中属之石切,入昔章。庶声铎部。扬雄《方言》卷一曰:“、、,跳也。楚曰。陈郑之间曰,楚曰蹠。”[3《]方言》中楚语表“跳”的有“”“蹠”二词,其中“”一词在历代典籍中均未出现,仅现于《方言》,可见其在先秦应作古楚语,为扬子所记载。郭璞《方言注》又云:“亦中州语也。”[4]故最晚在晋代,“”词的影响范围已不局限于楚地,而是有所扩大。后世《集韵》《玉篇》等对此亦有所收录。《说文解字》和《方言》都指出“蹠”是流行于楚地的词语,故其应确是当时之楚语词。

“蹠”不见于甲文、金文和战国文字,最早有记载的字形是篆文,形为“”。《说文》将“蹠”归入形声字。其形符“足”,从止从口。徐锴注曰:“口象股胫之形。”[5]段注:“口犹人也。举口以包足已上者也。”[6]甲骨文字形本为“”“”“”“”,一部像小腿骨,一部像脚趾,为上下结构的整体象形,只是两个构件的位置不固定。后由于刻写的简化,表小腿骨的部分演变为“口”,如“”“”等形。金文字形为“”“”“”,其上“口”下“止”的结构已固定,整体字形更为规整,已接近篆文写法的“”。近年陆续出土的楚系文字中也有“足”字,其形为“”(包2.169)“”(望1.38)“”(郭. 老甲.14),其形多变,多折笔,具有楚文字的特色,与秦系文字“”(睡.法113)“”(睡.语2)和篆文“”有所差异。

“蹠”在历代典籍中常与“跖”词相通。《玉篇》曰:“‘蹠’为‘跖’之重文。”段玉裁《说文注》曰:“跖或借蹠爲之。”[7《]假借义证》:“‘蹠’,亦‘跖’之假借。今二字通用。”《通训定声》:“‘蹠’从足庶声,与‘跖’字别。”《群经正字》:“蹠与跖同,别本亦作跖。”《广义校订》:“‘蹠’,‘跖’古字,通用。”“跖”,《说文》云:“跖,足下也,从足石声。”[8]最早见于篆文,形作“”。“蹠”“跖”均属左形右声的足部字,两者形符一致,声符分别为“庶”和“石”。“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囗象形。篆文作“”。其甲文字形有繁有简,其中“”“”等形较为简略,“”“”“”等形较为复杂。后者“从从”,为半包围结构。“”为山崖的象形,“”表山石的形义。金文字形为“”“”“”,其形已较为固定,与篆文相近。楚系文字形则为“”(包2.199)“”(望1.119)“”(郭.缁.35),较秦系文字“”(睡.效27)“”(睡.效3)和篆文“”更为复杂。

丁西林先生将异体字定义为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王力先生则指出异体字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裘锡圭先生则对异体字进行了界定,认为用法(音义)完全相同的字是狭义异体字,用法(音义)部分相同的字是部分异体字,两者合在一起则是广义异体字。“蹠”“跖”音义皆同,字形相近,故为异体。《说文通训定声》:“‘蹠’从足庶声,与‘跖’字别。”[13]“蹠”“跖”二词在文献中长期通用,上文已举《战国策》《庄子》等例,此不赘述。即使在同一文献中,两词也经常通用。例如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曰:“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14]《精神训》曰:“自无蹠有,自有蹠无,终始无端,莫知其所萌。”[15]《说山训》曰:“桀、跖之徒,君子不与。”[16]

“蹠”在一些情况下也与“趵”相通。《集韵》:“趵,跡也。或作蹠。”[17]“趵”在文献中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田家词》:“旱块敲牛蹄趵趵。”[18]“趵”有多种读音,作“职略切”时与“蹠”读音相近。词义上,“趵”有“跳跃”之义。张岱《陶庵梦忆·定海水操》:“趵跃入水,轻如鱼凫。”[19]裘锡圭先生认为用法(音义)完全相同的字是狭义异体字,用法(音义)部分相同的字是部分异体字。“蹠”与“趵”音义存在部分一致,应属部分异体字。

2.“蹠”的先秦古义

许慎《说文解字》:“楚人谓跳跃曰蹠。从足庶声。”[20]在《说文》中,“蹠”被认为是形声字,其左形右声,从足庶声,本义与“足”义相关,可表“跳”“跳跃”之义。“蹠”表“足下”义。颜师古《汉书注》云:“古蹠字也,音之石反。足下曰蹠,今所呼脚掌是也。”[21]可见“蹠”字从足,确有脚之义。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蹠跛,寒风湿之病也。”王冰注:“湿胜于足则筋不利,寒胜于足则挛急。”[22]又如《战国策·楚策》:“上峥山,踰深谿,蹠穿膝暴。”[23]此句“蹠”与“膝”对,应作“脚掌”义,“蹠穿”即“脚掌磨穿”。

在楚语使用的过程中,“蹠”的词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衍生出相近的“践”“径”“登”等义。屈原《九章·哀郢》曰:“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王逸《楚辞章句》曰:“蹠,践也。”[24]“蹠”表“径”义。宋玉《高唐赋》:“陬互横牾,背穴偃蹠。交加累积,重叠增益。”刘良注曰:“蹠,径也。言山角横逆,临危背深,偃塞人径也。”[25]此句写山路之险,“偃蹠”即“阻塞行路”。

“蹠”还常作人名“盗跖”使用。《庄子杂篇》载:“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26]盗跖在古籍文献中被看作是大奸大恶之徒,往往与“桀”等暴君并列,或与“尧”“舜”等圣贤形成对照。如《孟子·尽心上》云:“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27]《荀子·荣辱》:“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28]皆此类也。故先秦时期,楚语词“蹠”至少存在“跳跃”“足下”“践”“径”,及人名“盗跖”等义。

(二)“蹠”与先秦雅言

1“.蹠”的同义方言词

2“.蹠”与“跳”“跃”

“跃”的使用比“跳”更为频繁。《孟子·梁惠王上》云:“王在灵沼,于牣鱼跃。”[38《]诗经·大雅·旱麓》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39《]礼记》云:“鱼跃拂池。”[40“]跃”,此三句指的是鱼在水面跳动的样子。《荀子·劝学》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1]此句表“骐骥”跳跃的距离之远。《周易》云:“或跃在渊,无咎。”[42]此句表跃于深渊之义。《诗经·小雅》云:“跃跃毚兔,遇犬获之。”[43《]毛诗音义》曰:“跃,他历反。”[44《]尔雅·释训》曰:“跃跃,迅也。”[45]此“跃跃”作“毚兔跳跃之疾”之义解,仍表“跳”的意思。《大雅》《小雅》《周易》等俱由先秦时代的传统雅言所书,是雅言的代表之作,因此可以看出先秦时“跳”“跃”二词确是雅言词汇。《说文》《方言》更是将“跳”“跃”作为通语进行训释,可见到了汉代其已成为当时最为普遍的词汇,并延续至现代汉语之中。

3“.蹠”与先秦雅言

先秦时期的楚语与雅言联系密切,一部分楚语词来自楚地本土,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传统雅言,因在楚地广泛使用而被后世认作楚语。如“戾”“蟋蟀”等。《方言》:“假、、怀、摧、詹、戾、艐,至也。摧、詹、戾,楚语也。艐,宋语也。”[46“]戾”,《说文》曰:“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47]戾的本义是弯曲。扬雄认为“戾”作楚语时表“至”义。然先秦多地文献中的“戾”亦表“至”义,非楚之独有。《诗·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48《]国语·周语下》曰:“古者天灾降戾。”[49《]小雅》《周语》都是传统雅言所书,故“戾”应来自传统雅言,可能在楚地广泛使用而被后世认作楚语。“蟋蟀”,《方言》:“蜻蛚,楚谓之蟋蟀,或谓之蛬。”[50]蟋蟀,是一种对黑褐色昆虫的古老称呼,现代汉语中仍在沿用。《诗·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51《]诗·豳风》:“十月蟋蟀入我床。”[52“]唐”“豳”即秦晋一带,故非楚独有。

与“戾”“蟋蟀”等楚语词不同,“蹠”词在先秦时期的使用人群和影响范围则相对较小。除人名“盗跖”外,“蹠”更多地出现于楚地或与楚相关的古籍文献,如《楚辞》《战国策·楚策》等。《战国策·楚策》曰:“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踰深谿,蹠穿膝暴。”[53《]楚辞·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54]故“蹠”并不是由先秦通语演变而来的楚地方言词,而是产生于楚地的传统楚语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二 秦以后的“蹠”义流变

(一)秦汉时期的“蹠”义

随着楚国的灭亡及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各地方言的融合交流愈发紧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楚方言的使用人群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展,许多字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秦汉时期,楚语词“蹠”延续了先秦“跳跃”“践”“足”等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1.“蹠”对古义的延续

“蹠”表“跳跃”之义。班固《汉书·扬雄传上》曰:“秦神下讋,蹠魂负沴。”王先谦《汉书补注》:“楚人谓跳跃曰蹠。言秦神讋惧其灵魂,跳跃远避而负倚坻岸也。”[55]此处“蹠”为其古义“跳跃”,以描跳跃远避之状。“蹠”表“足下”“脚掌”义。刘安《淮南子·氾论训》云:“体大者节疏,蹠距者举远。”[56]此“蹠”与“体”对应,作人体器官解,表“脚掌”之义。“蹠距”合一词时可表“鸡爪”之义,如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动》:“主鸡者想其蹠距。”[57]此“脚掌”义之延伸。“蹠”表“践”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58]“被”“蹠”“带”皆动作,构成三个并列的动词短语。故“蹠”作“践踏”之义解,释为“踏着劲弩”。“劲弩”即战国时期需兵士踩踏而射出箭矢的巨弩。《史记索隐》注云:“起足蹋之而射也,故云‘蹠劲弩’是也。”[59]太史公以此形容韩军的兵戈之利。桓宽《盐铁论》:“民蹠耒而耕,负檐而行,劳罢而寡功。”[60]“耒”即一种状如木叉的农具。“蹠”于器具之前,常表“践”义,以写百姓踏耒而耕之事。

2.“蹠”的新义

秦汉之际,“蹠”在古义基础上还发展出了新的“适”“乘”“愿”“登”等义。“蹠”表“适”义。《淮南子·齐俗训》云:“趋舍行义,亦人之所栖宿也,各乐其所安,致其所蹠,谓之成人。”[61]此处“蹠”作“适”解,即“往,到”义。《淮南子·原道》亦云:“自无蹠有,自有蹠无。”高诱《淮南子注》云:“蹠,适也。”[62]故释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蹠”表“乘”义。王逸《九思·伤时》:“放余辔兮策驷,忽飇腾兮浮云。蹠飞杭兮越海,从安期兮蓬莱。”[63]“蹠飞杭”即“乘飞舟以越海”之义。“蹠”表“登”义。黄香《九宫赋》:“蹠昆仑而跪碣石。蹈底柱而跨太行。”[64]“蹠昆仑”即“登昆仑”。“蹠”也可表“愿”义。如《淮南子·缪称训》:“凿地漂池,非止以劳苦民也,各从其蹠而乱生焉。”高诱注:“蹠,愿也。”[65]

“蹠”词在楚地仍在使用。《淮南子·原道训》:“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66]《盐铁论》:“从容房闱之间、垂拱持案食者,不知蹠耒躬耕者之勤也。”[67]《吴越春秋》:“昼驰夜趋,足踵蹠劈。”[68]《淮南子》为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所著。淮南者,楚地故都也。《盐铁论》作者桓宽为庐江太守,为古楚地。《吴越春秋》述吴越之故事,吴越为楚所灭,后皆为楚地。同时“蹠”词的使用范围已不局限于楚地,而有所扩展,在《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等文献中都可见到。如《吕氏春秋》曰:“日之役者,有执蹠台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69]《史记》:“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70]《汉书》:“弃由聃之所珍兮,蹠彭咸之所遗。”[71]

(二)汉代之后的“蹠”义

1.魏晋六朝的“蹠”义

魏晋六朝时期,“蹠”仍保留了“足下”“践”等古义,其中“足下”之义的使用较多,且常作“鸡”“鸭”等动物的脚蹼。刘勰《文心雕龙·义证》曰:“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千而饱矣。”[72]此“鸡蹠”即“鸡脚”之义。葛洪《抱朴子·内篇》云:“只以涂蹠下,则可以步行水上也。”[73]“蹠”亦为“脚掌”之义,表示将药物与仙丸混合,而涂于脚下之义。“蹠”亦表“践”意。干宝《搜神记》云:“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74]此外,六朝时期“蹠实”也常合一词而表“走兽”之义。谢朓《酬德赋》:“彼排虚与蹠实,又相鸣于林池。”[75]此处“蹠实”为名词,作“兽类”解。

“蹠”还进一步延伸出新的“行”义。曹植《七启》诗曰:“蹻捷若飞,蹈虚远蹠。”《广雅》云:“蹠,履也。”[76]子建诗中的“蹠”应作“履”解,即“行”“行走”之义,“远蹠”即“远行”,表诗人欲飞跃腾起而踏虚远行之情貌。

2.隋唐以后的“蹠”义

隋唐之后,“蹠”一词仍不逾先代“足下”“践”“适”“行”“跳跃”及人名“盗跖”等义,并没有产生新义。其中“足下”“践”“行”等义的使用较为频繁。“蹠”表“足下”义。孙希旦《礼记集解》:“古人之坐者,两膝着地,因反其蹠而坐于其上。”[77]袁枚《续诗品》:“食鸡取蹠,烹鱼去了。”[78]“蹠”表“践”义。《宋史·兵志九》:“臣至边,尝定弓弩挽彊、跖硬、射亲格,愿行诸军立赏肄习。”[79]“蹠”亦可表“行”。如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渊明著前志,子骥思远蹠。”[80]隋唐以后“蹠”的词义基本固定,并没有出现新义。而随着朝代的发展,“蹠”词的使用范围已扩展至全国,各地的古籍中均有所见。

现笔者根据朝代顺序,梳理古楚语词“蹠”词在历代的常用词义及使用范围,力求更好地探究词义演变情况,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蹠”词义演变

三“蹠”的现代汉语使用

古楚语词“蹠”的词义在历代均有使用,且影响范围较广。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词典》收录了“蹠”一词,但仍采取古义,并为对其现代词义作出解释。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则对“蹠”词在现代汉语的分布和使用进行说明,今笔者按照词义、词例、分布地区及所属现代方言区的顺序,对“蹠”的分布进行整理,统计如下(见表2)。

表2 《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蹠”词分布

“蹠”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于今天的湖南、安徽、江西、广东、山东一带,其中又以湖南、安徽地区的使用为主。湘、徽、赣、浙等省同属南方地区,先秦时期亦属楚地,沅湘一带更是楚国中心。故楚语词“蹠”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中亦集中于楚,同时向四周扩展,直至北方官话区。词义上,“蹠”基本保留了“跳跃”“脚掌”等古义,并衍生出与之相关的“踢”“蹬”“刨”“跑”“冒”等义,与古义联系紧密。

古楚语词“蹠”在先秦时期表示“跳跃”“足下”“践”及人名“盗跖”等义。经过历时演变,“蹠”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楚地扩展至全国;其词义也不断发展,保留本义的同时,也延伸出“适”“行”“弹”等新义。

猜你喜欢

古义异体字雅言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冬之光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诸子百家吉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论语〉十二章》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
清代《崇儒尊释双龙告示碑》考释
简化字规范问题例说
文言知识积累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