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位词“东”的概念隐喻与中国人的空间认知机制

2022-08-11马琼英李雨晨

关键词:方位词例句隐喻

吴 迪,马琼英,李雨晨

(1.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广东 珠海 519082;2.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汉语方位词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相对方位词和绝对方位词。根据邢福义、张德鑫以及储泽祥的看法,前者指“里(内/中)、外、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由身体部位引申出来的“头、面、心、脚、角、尾”;后者指“东、西、南、北”[1-3]。方位词研究涉及人文学科的众多领域,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等。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研究多集中于相对方位词,包括相对方位词的性质、范畴、语法特点等[4-6];部分学者讨论其认知机制[7-10];还有学者讨论了相对方位词的概念隐喻[11-12]。

绝对方位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内涵的探究上,相关研究认为它们与情感褒贬、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等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有关[13-15]。曾庆娜以及戴凌靓、吴世雄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绝对方位词,探讨了“东”的概念隐喻类型[16-17]。另有少数学者探讨了绝对方位词的认知策略,揭示了人们对空间参照点的选择[18-21]。

现有研究虽分别从文化含义、概念隐喻、认知机制三方面探讨了绝对方位词的使用,但对单个绝对方位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还不多,其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方位词“东”在绝对方位词当中最具首词构词功能[22],且大部分词汇已脱离空间意义,演化出丰富的隐喻性表达。因此,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东”的使用及其成因进行研究,挖掘中国人的空间认知机制。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方位词“东”的隐喻义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2)“东”的概念隐喻类型体现了怎样的空间认知机制。(3)哪些民族环境因素影响了该认知机制。

一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Cncorpus(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该语料库由中国国家语委研发,总字符数达19455328 个,样本篇章数9487 个,是一个大规模的平衡语料库。在该语料库中,对“东”进行检索后得到有效语料共3212 条(本研究剔除了无效语料60550 条,包括:重复和不完整的语料69 条、人名1250 条、无关语料“东西”55950 条,以及专有名词3281 条,主要指地名,如“山东”“广东”),按其语义分为三类(如图1 所示):最常见的是本义,即空间义(2534 条);其次是隐喻义(607 条),指向抽象的非空间域;最后是转喻义(71 条),指代处在该空间方位或方向的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及其民族文化、特征等。其中,表示隐喻义的有两种情况:一是仅含方位词“东”的词汇(363 条),二是固定构式“X东Y 西”/“东X 西Y”(244 条,“X 东Y 西”/“东X 西Y”结构作为一种构式,具有特殊的构式义,本文暂不讨论)。从图1 可见,东的隐喻义占其语义分布分比重的18.9%,隐喻义不可小觑。

图1 “东”的语义分布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方位词“东”的概念隐喻,本研究只关注前一类隐喻类型,即仅含“东”的词汇,如例句(1):

(1)今天是我的东,不喝足了你是瞧不起我。

在这里“东”指代“主人”,源自“做东”,喻指请客,诠释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人坐东面西、款待宾客的主宾礼仪,已脱离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印刻着民族文化的特殊印记,传载了更多的内涵信息。在实际使用中,作者发现“东”的隐喻义之深刻远远不止这一点,后文将会详细讲解。

(二)隐喻、文化与思维

Lakoff & Johnson 指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通过具体事物所在的源域向抽象事物所在的目标域进行的映射过程,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抽象事物[23-24]。隐喻—语言—思维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隐喻是连接语言和概念的一种显著的、普遍的认知过程。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又反作用于隐喻的形成,为隐喻概念提供框束与机遇。隐喻来源于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实际体验,具有涉身性。但是,Yu 认为隐喻、思维、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交融的,从而构成了认知的丰富图谱[25]。Leung 等也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和语言的一种方式,文化影响着自身对这种方式的体验。心智与身体之间的连接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基于人们所在的文化背景,包括文化迫力、价值观和习惯等[26]。Gibbs 指出,隐喻的认知本质决定了其具有文化性,隐喻的产生与理解深受人们文化经验的影响[27]。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隐喻表达。隐喻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特性可以体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进而揭示不同民族的思维认知差异。

隐喻反映民族思维,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规约差异有助于人们认识不同民族的思维认知差异。按照Gibbs 的观点,隐喻具有涉身性、文化性,并且其涉身性、文化性相互交融[28]。因此,隐喻、文化与思维三者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于另外两方。与英语不同,绝对方位词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隐喻投射。这一隐喻投射具有涉身性与文化性,并且二者相互渗透。对汉语绝对方位词概念隐喻体系及其背后形成机制的探究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独特的思维认知。

二 研究结果

对语料进行梳理之后,发现使用中的“东”有着丰富的隐喻义,且这些义项的使用分布呈现较大差异。结果表明,在现代汉语中“东”具有六个概念隐喻类型:【权位是东】【所有者是东】【逝去是东】【归属是东】【势力是东】【时间是东】。从使用分布来看(见表1),【权位是东】是使用频次最高的概念隐喻类型,其次是【所有者是东】这类隐喻,然后是使用频率相当的两类隐喻类型【逝去是东】与【势力是东】,最后使用频率最小的依次为【归属是东】与【时间是东】。六大概念隐喻类型反映出“东”从具体空间域映射到三个抽象概念的靶域:社会空间、心理空间、时间域,涉及了社会人际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心理空间、动态事件、静态时间等概念范畴。

表1 “东”的概念隐喻类型分布

什么因素影响着源域和靶域的概念的形成?人们如何构建不同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隐喻类型?通过对“东”的概念隐喻的分析,是否能带领我们探索人类认知的思维肌理,叩开汉语空间认知机制的大门?如果说空间表征和概念隐喻的思维具有语言共通性,那么在特定民族、特定文化、特定自然环境的背景下,本研究是否会在认知语言学和概念隐喻理论上有更深刻、丰富的认识和发现?接下来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探讨。

三 结果分析

“东”的六大概念隐喻类型及其映射关系蕴含着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人深刻的思维方式。其隐喻义的形成和稀释折射了人类心理世界、客观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三位一体在时间轴上互动构成历时性的认知经验世界。在这一经验世界中,人类历时的自身体验对概念的形成和映射关系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体验源自物理世界与文化世界的交融,是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中五行八卦学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突出的民族性特征。

在物理世界中,“东”与太阳、流水紧密相关。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太阳升起时有三个方面的感受:其色泽由饱满到锐利,给人一种由温和到强烈的体验;其光感由弱变强,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前途明媚的心理感受;其温度由低变高,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体验。其次,是人们对流水的体验:中国的地势呈西高东低的走向,河流由西向东进行物理运动,最终汇入大海。基于对太阳与流水的感知体验,人们提取与之相关的特征,如太阳的温度、色泽、光感、运动等,流水的运动走向以及造成该走向的地理因素,形成源域概念并映射至其他域。

在文化世界中,主人东坐、宾客西坐的礼仪,神话故事传递的东为尊、西为卑的思想,以及纪时活动所体现的时空同态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认知经验中,这些感知体验随时间推移而沉淀,反映在我们的语言表征中。

当然,世界上的语言中,方位词概念隐喻既有共性,又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中的不同民族拥有不同体验,使得不同语言的概念隐喻映射体系各有特点。接下来本文将以体验的视角对“东”的概念隐喻进行逐一阐释。

(一)概念隐喻类型一:【权位是东】

在“东”的概念隐喻系统中,【权位是东】这一类型的使用频次比例高达49.59%,在语料库中出现了180 例词汇,如“东家”“东道(主/国)”“做东”“宾东”“东宫”(在语料库中“东宫”分为“东宫1”和“东宫2”,前者表示太子掌管的权力机构(官署)及其任职官僚,后者意指太子其人)、“东王(府)”“东床”“东首”“东户”等。“东”指权位时,是由具体的物理空间到抽象的社会空间的映射,喻指具有不容置否的话语地位的主体,体现了社会人际关系。“权位是东”这一概念的使用最广、词汇密度最大,可以说“权位”义已演化为相对固定的语义,也反映了当下人们对“东”的普遍认知和解读。

“东”的各概念隐喻类型下存在一些子隐喻,各类子隐喻的映射关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交错映射的,各隐喻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共存的概念隐喻体系。【权位是东】这一类型同时蕴含了【尊是东】【谦恭是东】【主人是东】【男性是东】等子隐喻。

这一系列的隐喻皆来自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中国古代讲究尊卑有序,人际交往主张谦恭。因此,自先秦室内座次中宴席以面东为尊,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以东向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西向侍座最卑。宴请宾客时,主人一般将宾客安排在位西面东或位北面南的位置上,以示对宾客的尊敬,主人自己则面西或面北以示卑下,是一种恭诚谦卑的礼节,坐反了位置就会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因此“东”一方面蕴含着尊贵、尊敬,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中国人谦卑的待人接物之道。由于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常用座次方位来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彰显社会关系和尊卑秩序,当空间座次上“面东为尊”的思想延伸到社会关系领域时,“东”就常常被用来彰显“尊贵”“谦恭”“主人”。随着历时的演变,主人未必一定坐在东方,但“以东为尊”“东为主人”“位东则谦恭”的思想和文化体验保留了下来,演化出许多相应的语言表达,如例句(2—6):

(2)我想我和周乡绅多少年宾东的交情,这一点点总应该可以商量得通,不至于全不帮我的忙罢。

(3)我虽然听得出他们的口吻,懂得他们的做作,但我还是欢喜那么做东请客。

(4)举箸开席前,我未及履行东道主之职,肖科长却先举杯起立,笑哈哈地说:“小周呵,干得好嘛,这不,刘副处长也大驾光临向你祝贺哩!”

(5)不少东道国政府为了限制与管理跨国公司的活动,维护当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常常实行必要的价格控制。

(6)谁赢谁作东道,大抵赢家就是输家。

例句(2)中“宾东”隐射主人和宾客之间的关系,此处“东”喻指主人;例句(3)中“做东”指请客,此处的“东”还是指“主人”;例句(4—6)中“东道主”“东道国”“东道”都是由“做东”而来,“东”一方面喻指主人,表尊贵,一方面也是自谦的说法。

对此,中国古代神话也强调“东为尊”的概念。例如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神话故事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神话中牛郎住在银河西,织女居于银河东。实际上牵牛星在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现实颠倒了过来,这是因为织女为天帝之女,尊贵,故居于东,而牛郎是寒门少年,卑贱,故居于西。

关于“东”表谦卑、为谦卑位,这与中国人诚敬谦恭的处世之道相印证,本研究认为这与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众多河流自西向东汇入大海。水向东流位于低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是有容乃大的体现,彰显厚重、博大的精神。“重”在低处,博大在“地”下,厚重博大之人更为受到尊重。

另外,古人认为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两性,男属阳,女属阴。又因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主张男尊女卑,男性尊为一家之主,在家庭中承担主要责任,拥有家庭中最高话语权,因此有了“男性是东”的概念,如“东家”“东宫”“东王”“行东”一般都是指男性。

最后,当“东”表“权位”时,还暗含了权位序列,这种序列源于中国传统的大家长家族制度。权力和话语权是相对的,有高低大小之分,位于顶端表示拥有该序列最大的权力,次于顶端表示拥有较低的权力,如例句(7—13):

(7)老布觉着东家恩情天高地厚,所以事事都得尽职尽心,就算今儿赶不回去,也要明天一早就走。

(8)齐沛想趁少东家不在的当口,办一件漂亮事儿,叫少东家看看自己办事的手段。

(9)屋里不见人影,仿佛在赌纸牌,只听见说:“二东家进来呀!”

(10)杜正伦任职东宫也足见对他的信任程度。

(11)因唐太宗十分重视太子诸王的教诫,东宫官员都是特殊选配的。

(12)原来太平天国除了天王洪秀全以外,要算东王杨秀清的权力最大。

(13)当时健驮罗已和迦毕试合并,成为国王的东都。

这7 个例句中“东家”“东宫”“东王”“东都”都有“权位”之意。例句(7—9)中的“东家”“少东家”“二东家”体现了权位的排列:“东家”是旧时雇工对雇主的称呼,处于“东家”地位的人对其雇工具有绝对最高支配权力;再者,“东家”是一个大家族中的家长,拥有最高话语权,“少东家”“二东家”等都在权位序列上且位于大家长的最高权之下。例句(10)中“东宫”的“东”以空间方位喻指太子,而太子本身就处于皇权的权位序列上,位于大家长———皇帝之下。需要注意的是,“东”可指处在权位序列上的人,也可指运行权力的机构。例句(11)中“东宫”以处所方位指代太子掌控的官署机构,即权力的运行机构。例句(12)中“东王”是太平天国时期杨秀清的称号,此外,太平天国还授封了“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这四王皆听从东王,这说明“东”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例句(13)中“东都”来喻指国王的首都,显然,“东”在此处是“权位,尊贵”的代表,在权位序列上表示最为重要。

综上所述,【权位是东】这一概念隐喻涵摄了社会人际关系,从空间域映射到社会关系域,体现了人们对物理世界和文化世界的感知体验,进一步说明了“东”的一系列概念隐喻是基于人们的自然经验而形成的,是身体本身(感知运动系统、心智能力、情感组成等)、身体与物理环境的互动、社会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概念隐喻类型二:【所有者是东】

第二类概念隐喻为【所有者是东】,使用频次仅次于“权位是东”,在“东”的概念隐喻系统中占27.55%,语料库中共出现了100 例,如“股东”“行东”“田东”“房东”“船东”等。“东”表示所有者时,是由物理空间到抽象社会空间的映射,涵摄社会生产关系,指对物件或无形资产具有所有权、管理权或处置权的人。

【所有者是东】是基于“权位是东”的概念、伴随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概念隐喻,其中“主人是东”的概念在这里有所凸显。从某种角度来看,财物的拥有者、管理者、处置者都可视作“主人”,因为他们在某一领域具有话语权,能做主,比如“房东”即是房屋的主人。但是“主人是东”更倾向于强调社会人际关系,而“所有者是东”强调的是人物关系,涵摄社会生产关系,如例句(14—19):

(14)民办企业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企业利润分配实质上受政府干预的程度极小,同所有权形成密切的关系,一般采取参照股份大小、以分红的方式在股东间进行分配。

(15)这是最后和财东说出的决裂的话。

(16)我国有些地方,佃户向田东承耕的时候,除每年还租之外,还要纳押金若干,正与此相似。

(17)三东家称赞他,同时又说:“好歹我们是地东地户多年了,平常谁对,谁不对,全是有个担待的。”

(18)今年2 月,韩国“旗帜”号油轮返回,船东拍来电报表示感谢!

(19)房东奶奶,想起旧日风光,于今过着这种凄苦的日子,不免一把鼻涕两把眼泪地赶着我妻来诉苦,妻除掉缝衣裳做鞋子烧饭洗衣的工作之外,还要破些工夫想些言语出来劝慰她老人家。

例句(14)中“股东”是股票持有者或投资人,具有对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句(15)中“财东”指旧时商店或企业的所有者,“行东”“店东”所指一样,与“股东”有相似之处。例句(16—19)中的“田东”“地东”“房东”“船东”分别是指对田地、房屋、船舶这些具体的、有形资产拥有所有权的人,可按照自己意愿对这些资产进行处置和经营管理。【所有者是东】蕴含了【所有者是东】【经营者/管理者是东】【处置者是东】等子隐喻,它们暗示了生产方式,即所指对象以某种手段为生,以某种方式获取利益。比如,“股东”以股票分红得利,“船东”则以船舶为营生手段,“田东”“地东”“房东”靠着租赁田地和房屋谋生。

可见,【所有者是东】涵摄了社会生产关系,从空间域映射到社会关系域,是人们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感知体验的直观体现。

(三)概念隐喻类型三:【逝去是东】

第三种概念隐喻类型为【逝去是东】,在“东”的概念隐喻系统中占7.16%,语料库中出现了26 例,如“付之(诸)东流”“东流”等。“东”表示逝去时,指某种抽象事物向“东”的方向发生虚拟性大幅度渐进式位移,是由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映射,喻指现实与期待相去愈远。“逝去”表面上似指事物似流水般与说话人的物理性空间距离拉大,实际上其本质指向一个虚指空间,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喻指事情的结局无可挽回、内心的愿景落空而不可及,隐射虚拟的心理空间中情绪的变化,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透露说话人的伤感与无奈。

对语料进行梳理后发现,“东”表示“逝去”时多以四字成语或俗语出现。中国人习惯使用“东”表示逝去,而不用其他方位词,比如“上”或者“下”,是有其客观因素的。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自西向东往低处流,最终汇入大海,因此古人观察到大河东逝的景观,从而对“东”形成一种逝水所往之地的心理感受。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东方是遥远的。东方之遥远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上通常是不可及的,这一部分与概念隐喻【归属是东】中的“神仙圣人之归属是东”一致,即神仙所居、圣人所往之地远而不可及,这一点将在下一个隐喻类型中进行详细分析。

因此,基于这样的物理世界体验以及文化心理,人们才有了【逝去是东】的概念隐喻,并衍生出子隐喻【徒劳是东】【远是东】。如例句(20—22):

(20)她也明明知道对于她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因为明年她就超过高考规定年龄了,那样,几年寒窗苦读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21)十年宦囊,尽付东流。

(22)现在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可是,他还没有回来,眼看江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似乎要把春天流尽了。

例句(20)中“付之东流”表示“她”多年寒窗苦读的付出都成枉然。例句(21)中“东流”源自“付之东流”,这里指多年做官攫取财物都是徒劳。例句(22)中“向东流”意指时间和岁月的逝去。这些词都传达了一种心愿落空、未达成期待的意思,眼睁睁看着付出、努力慢慢变成虚无、成为徒劳,看着时间、岁月如流水般逝去不再,看着期待的东西随流水由近及远地逐渐离自己而去,一如汇入大海消失不见,给人一种深深的无奈之感。

综上所述,【逝去是东】表面上描述了客观事实,其实包含了说话人心理世界的情绪变化,是空间域到心理空间域的映射,是由文化世界中“远”的体验和物理世界中“消逝入海”感知交融而形成的。

(四)概念隐喻类型四:【归属是东】

第四类概念隐喻为【归属是东】,使用频次仅占5.23%,在语料库中出现了19 例用法,如“东方”“东篱”“东海”“江东”“季鹰东归”等,且多出自典故。“东”表示“归属”时,多与中国的古老神话和宗教信仰相关,亦是由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映射,喻指心之所向的事物或地方。

与【逝去是东】相似,【归属是东】也指向一个虚指空间,以一种虚拟的处所空间表达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或状态的追求、对理想生活之地的向往、对归属的渴望,以及对神圣之地的崇敬。从语料库中发现,这一类型的概念隐喻蕴含了【理想生活方式是东】【理想生活之地是东】【神圣之地是东】【家是东】等子隐喻,如例句(23—25):

(23)虽然,“采菊东篱下”,陶泽令的逸兴还是不浅的。

(24)陆象山所谓:“东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25)在南方民歌中,《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体制雄伟的长篇叙事诗。

例句(23)中“东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原指菊圃,亦可作文人小院。显然,菊花未必种在东方,小院也未必处于东方,此处的“东”早已虚化了其方位指称,描述了诗人心之所属的生活状态和方式,透露出闲适悠然的生活气息。例句(24)中的“东海”并不是指地理位置上黄海以南中国东方的海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东海”是神仙所在的圣地,神之所属,因此在这句话中“东”指向神圣之地,代表似神仙般的美好。正如人们常常用“东”表达美好祝愿,“福如东海”正同此理。例句(25)中提到的“孔雀东南飞”喻指一对互相深爱的夫妇焦仲卿、刘兰芝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死后化为孔雀,一起离开悲伤之地飞往他处。这里为什么不是“西北飞”或西南飞?这是因为中国人赋予了“东”和“南”美好的寓意。基于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东方”等于“圣地”,因此焦仲卿、刘兰芝的魂灵是飞离了悲伤,飞往了圣地,飞向了这对悲戚爱人所向往的生活之地。无独有偶,“玉兔东升”中的“东”也是指向神仙所往的“圣地”,即仙人所居、圣人所往之地。

在中国人心中,“东”除了指圣地之外,还有一处心之所属的地方———“家乡”,亦与“东”相关。例(26)中“江东”本义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项羽的家乡,现已隐去了其地理空间的概念,指代家乡,指向心中的“归属之地”。该词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被围困于乌江之畔,四面楚歌,心中愧疚难当,觉得对不起楚国百姓,因此宁可自刎,也不愿渡江。可见,该词饱含说话人对家乡的深沉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愧疚之情。同样,例(27)中“季鹰东归”中的“东”是指归于家乡,表达了说话人对归属之地的向往。

(26)把失败归因于天意,临死前“找辙”来文饰无颜以对江东父老的内疚,以维持心理平衡;上班迟到,赖交通堵塞;考试失利,怪老师不公平;自己不努力学习,抱怨条件不好;生产上不去,领导怪群众,群众怨领导;等等,均属推诿。

(27)当然我们不知道季鹰东归,是不是仅仅这个原因,但无论如何,那种热爱家乡的情操,是可以大大肯定的。

综上所述,【归属是东】反映了说话人心理世界的状态,有希冀,有敬畏,还有愧疚,是空间域到心理空间域的映射,包含着文化世界中神话传说、名人典故等的历时体验。

(五)概念隐喻类型五:【势力是东】

第五类概念隐喻为【势力是东】,在“东”的概念隐喻系统中占7.16%,在语料库中出现了26 例,如“东风”“东山再起”“旭日东升”等。“东”表示势力时指事物在时间轴上呈现向上升的积极变化,是由物理空间到动态时间域的映射,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常带有积极、良性的主观判断和期待。这些词大部分都出自典故,或是四字成语、俗语衍化而来,喻指事物的发展态势好。

【势力是东】这一概念隐喻类型蕴含了【初始是东】【生机是东】【助力是东】【强势力是东】等子隐喻。《说文解字》对“东”的解释是: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日在木中。可见,“东”与太阳、树木相关。太阳的色泽、光感、温度、运动路径等特征与能量的变化、势力的强弱有共通之处。首先,“东”是太阳初升的方向,可表示“日出”这个事件,暗含事物的发展态势有由下及上的动态过程,因此有子隐喻【初始是东】。其次,太阳升起时,其色泽由饱满到锐利,给人一种由温和到强烈的体验;光感由弱变强,给人一种充满希望、前途明媚的心理感受;温度由低变高,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体验,暗含事物发展可以是由劣及优、由弱及强的过程,因此有子隐喻【强势力是东】【助力是东】。最后,与太阳相关的还有树木。树木向阳生长则茂盛,因此“东”与“树木”“繁盛”相关,向阳之木暗示着一种力量的聚集和增强,由此“东”与“生机”“势力”构成映射关系。《白虎通·五行》有“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因此有了【生机是东】。如例句(28—33):

(28)在旭日东升的新中国,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青春如初绽的蓓蕾,理想像扬起的征帆——他,这位小职员家庭出身的贫寒少年,如饥似渴地追求着知识,满腔热诚地投身社会工作。

(29)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他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宏图大道正朝东”,从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仰。

(30)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一天一天烂下去,社会主义一天一天好起来,东风压倒西风的伟大时代。

(31)他如往常热情地接待我,双臂老远向我张开,他的甜言和悦人的微笑像春天柔和东风般地接踵而至,但,我可能接受什么呢!

(32)刚才,如果说是“大意失荆州”,现在,他就要来个“巧借东风”——借张老师的手,捞上自己的筲。

(33)昌邑是彭越起兵的老家,重返昌邑正是妄图东山再起。

例句(28)中的“旭日东升”出自《诗经》,其字面义是“东方初升的太阳”,在该句中意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处的“东”喻指“初始”“生机”;同样例(29)中的“东”也喻指“生机”,表示共产主义事业正起步并走向光明的未来。例(30—31)中的“东风”,原指东边吹来的风,受到太阳的能量影响,它强劲、充满光明。在例(30)中“东风”源自俗语“东风压倒西风”,意指一股推动事物向说话人期待的方向发展的强大力量,即“助力”,喻指正当时机,形势大好,社会主义似朝阳一般由弱变强蓬勃发展。在例(31)中“东风”有着温暖人心的特征,用来表达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如初升的太阳给别人柔和愉悦的感受。例(32)句中“东风”出自《三国演义·草船借箭》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是助力,亦表时机,表示“张老师”可助“他”成功捞上筲。除此之外,“东”还可表示“势力”,如例句(33)中“东山再起”喻指“彭越”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试图重聚力量、重获势力,蓄势待发。

当“东”表势力时,往往表达事物向积极向好的趋势动态发展。这一点与五行八卦的方位解释相契合。在八卦四正中(四个正位),“东”指向震卦,在自然界中代表雷电,其卦象表现出震动万物的生命力,暗示进展顺利的态势,这种态势来自雷声的激荡和震撼,指上升、出发、新生、进步、兴起、高等意象,表示一种向上、向外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势力是东】涵摄了空间的时间性,事物在时间轴上是动态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存在强弱势力变化,是空间域到时间域——动态事件发展的映射。这一隐喻类型易呈现一种视觉动态的抽象虚拟空间动态效应,易触发听者的运动觉感知,综合了人们对自然事物的物理体验和五行八卦的文化体验,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空间崇拜的文化心理。

(六)概念隐喻类型六:【时间是东】

最后一个隐喻类型为【时间是东】,在“东”的概念隐喻系统中仅占3.31%,语料库中出现了12 例,如“东风”“东隅”等。“东”表示时间时指春天、早晨或人生早年,是由物理空间到静态时间域的映射。

【时间是东】涵摄了【春是东】【早晨是东】【人生早年是东】等子隐喻,如例句(34—36):

(34)东风涂黄了柳芽,扫开了彤云,大地立刻微微露出点蓬勃的生机。

(35)虽然清晨时有些东风料峭寒意逼人,但是到了近午,则是午暖还寒得可人,阳光轻抚着,有意熏人欲醉,一片晴空,纤云无存,正如赤子之心一样的澄清。

(36)在《尚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它说古代的帝王“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饮纳日,乎秩西成。”

(37)东隅已失,尚早桑榆,切莫磋砣。

例句(34—36)中的“东风”均指“春风”,即“东=春天”:例(34)描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例(35)以“东风”强调了早春时节寒意未消,可以说,“东”表示时间义时客观性较强,既可表示伴随温暖阳光的正面的积极力量,也可表示积极力量微弱情况下的逼人寒意。例(36)中“平秩东作”表示日出而作,此处“东”表日出之时“早晨”。“东作”有时也作“春耕”,泛指春天的农事。例句(37)中“东隅”出自《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其本义指“处在东方的一角”,引申为日出之处,代指“早晨”,在该句中喻指早年,表示人生的早年时光已逝,要珍惜将来的岁月。

“东”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映射关系可溯源到《周易》中的五行八卦体系(见表2)。在五行八卦体系中,五行与五方相对,八卦代表八个方位,并指向春、夏、秋、冬四时。其中,四季中,“东”代表三月的春天;在天干地支纪时法中,代表天干“甲乙木”,地支“卯时”;五行中指“木”。 因此,“东”这一空间方位概念,在传统的五行八卦文化中已与“春”“甲乙木”“寅卯辰”等抽象的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得益于这样的时空同态的文化心理,语言表征上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映射便不难理解。

表2 五行八卦体系中的“东”

此外,周晓陆从词源角度指出,最早的系统汉字——殷商甲骨文里就出现了“东、南、西、北、中、上、下”等方位词,那时已形成了完整的空间概念表达。这些方位词与人们早期立表测日影以定方位的活动相关[29]。《周髀算经》有:“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描写了智慧的先人利用日照与方位的关系进行纪时,为解释中国人语言表征中空间与时间共存一体提供了证据,反映了中国人时空同态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赵奎英(2000)认为,中国古代先民用“四方”表示“四时”,用语言中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时间,这种思维方式和言语行为可以看作一种“文化隐喻”。而从这种方位隐喻思维来看,中国古代“透露出‘空间方位情结’,隐含着时间空间化的根源”[30]。

综上所述,【时间是东】涵摄了时间的空间性,时间与空间互为依存,是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映射,同时是概念隐喻的民族性特征最有力的证明。

四 小结

基于前文对“东”的概念隐喻类型的详细分析,可以将所有的映射关系总结如下(见图2)。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文化世界,“东”在人们的空间认知中都具有优先的秩序特权:在物理世界,“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又因为中国西高东低的特殊地势,所以“东方”是人们最经常看到的方位,与其他方位相比,具有优先的秩序特权;在时空世界中,“东”往往与事物发展的开端或人们选择序列上端的事物相联系,仍然具有优先的秩序特权;“东”在时间概念上映射的是线性时间轴的开端,如春天被认为是一年的开端,为四季之首;在空间概念上,“东”方的座位为上座,为所有座位之首;在文化层面,“东方”为震卦,寓意震动万物的生命力,代表生命、新生力量的初始阶段。方位词“东”所具有的优先秩序特权根源于中国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即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统一。方位“东”既属客观世界,又在主观世界具有优先秩序特权的印记。

图2 “东”的概念隐喻类型及形成过程

猜你喜欢

方位词例句隐喻
3~5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方位词理解能力比较研究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动物们的聚会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汉语方位词研究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