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力教育:价值重塑与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1999—2020 年)数据

2022-08-11马建宏

关键词:创造力期刊创造性

马建宏,李 健

(宁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创造力是通过系统教育和长期训练,并且持续实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创造力指数已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世界经济论坛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对21 世纪就业影响的分析表明,随着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创造力正在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先决条件[1]。创造力是复杂、不确定和变化的,但教育可以促进创造力发展,同时也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经济和文化繁荣提供原动力。创造力能为组织贡献利益,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创造力教育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创设一定的环境来培植学生创造潜力[2]。2018 年教育部制订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标志着我国将大力推动创造力教育[3]。

一 创造力教育再认识:价值重塑

(一)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创造力在工作场域和组织中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且不可或缺的能力。未来的学习是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并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为学生创建具有激发创造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这将提升创造力教育的价值。有学者提出:“学习者作为创造者,才是教育使命的真正核心”。学习者作为创造者一直处于探索之中。教育界的领袖,如皮亚杰、佩珀特和埃米利亚都秉持学习的建构主义视角。皮亚杰认为教育者“必须培养发明者和创新者,而不是墨守成规者”。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供体验类活动,帮助学生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新知识。佩珀特提出:“通过物体的制造、测试、分析、重新思考、重新制作和重新测试,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深入学习”[4]。佩珀特将他的想法与新技术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和协作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埃米利亚创建了工作坊或车间式的空间环境教学,进一步发展了建构主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创客运动是实践最好的反映。基于项目的学习,为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需要在提出项目或构建解决方案之前进行广泛的研究、信息分析和综合,这需要具备与深度学习契合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补充完善以往知识,也为知识的创新带来新的视角。培养学生创造力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创设创新和实践必备的条件[5]。例如,学校更加注重来自真实世界的、可以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任务,从而有助于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

(二)创造力教育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

教育工作者明白,吸引和激励学生是深度学习的起点,教师尝试多种创新来点燃每个学生的热情。创造力源于个体内在潜力,个体可以通过恰当的教育来挖掘和提高[6]。根据学生评估的能力和需求将教学分成不同层次,进而转变教学路径,整合数字工具和内容。通过翻转课堂转化学习空间,活跃课堂氛围,强调学生的选择,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也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环境,使教育内容和文化熏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美国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国性调查发现,“个性化学习已经在数千所学校和校园中扎根,这种发展主要得益于教师愿意接受个性化的学习愿景,国家也给予特定的支持体系和政策”。对个性化学习的关注是全球性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为教师制定了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框架,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如何处理基于项目学习的课程作业[7]。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构建和培养个人能力和技能”。学生个性化成长是由学生主导和推动的模式,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创造力热情,并以此产生持久的探索和创新动力。

(三)创造力教育由“个体”转向“集体”

在21 世纪社会技能中,也许没有一项技能能像创造力一样在教育界和商业界受到推崇。2019年对家长和教师的民意调查中,以及一些专业团体对雇主的调查中,创造力高居最重视培养的技能榜首。长期以来,心理学界一直将创造力视为个体创造性的源泉[8]。系统论观点认为创造力是以个人为中心文化行为内场域的评价。维果茨基认为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很多是由集体产生的[9]。集体创造力超越了个人创造力的集聚潜力,促使创造力更加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对组织创新和社会变革起到引领作用。在组织中将激发集体的、个体的创造力,并在“组合过程”中产生倍增效应。商业组织将这个理念运用到生产运营管理中,以“产生新想法的创造力”作为利润、管理或生产增长的助推器。由此,批判性组织创新理论摒弃了心/体二元论,将创造力视为创新的一部分。组织间的合作是创造力的激发源泉。在社会科技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在“互动中”寻求创造力的激发点,最终达成“共同愿景”并建立“实现愿景的共同承诺”。

二 创造力思维建构:知识与动机

人类通过感知对象,积累知识、经验、记忆和学习创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智慧,同时利用智力以不断优化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潜力,将知识、方法有机融合的过程[10]。因此,只有当知识、认知功能、个性、动机和环境背景和谐发展时,个体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实现。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有关,可以帮助个体增加对创造力的理解,提高创造力意识,促进创造性想法生成。通过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见图1),来说明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复杂结构关系,突出知识和动机对创造性思维生成的基础性作用。

图1 创造性思维建构模型

知识可以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提供事实信息来增强创造性思维,程序性知识为创造思维提供整体框架指导。下层的三个方框分别代表一组技能。问题技能代表问题识别、问题定义的能力;创新理念代表创新思想适用性、独创性和可持续性;评价能力代表辩证性评价的辨识解析力。动机在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识别将促进个体的内在动机。外在动机需要通过内在动机来影响和产生创造力[11]。影响复杂的思维和感觉过程的方法包括价值澄清、角色扮演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当个体选择自己的任务时,他们会更有动力,促使任务对个人更有意义,这就需要个体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问题发现。外在动机必须用来培养内在的动机,但也存在局限性,会影响和干扰创造力发挥。由此要准确评价外在动机,发挥有利于创造力思维生成的特性。

三 创造力教育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创造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依托国家及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大部分教师都在思考如何更好更快地提高专业水平,加快专业成长。创造力可以通过增加动力,加深理解和促进欢乐来增强教师持续学习的动能,因为内在动力对创造过程至关重要,它依赖于教师追求有意义的目标。遵循创造力价值原则,教师找到了新的专业发展途径。他们用创新精神来改造职业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教师积极主动去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借助于创造力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创造力带给教师身心的情感变化,教师对创造力的误解变成了支持和拥护,而且不断调整态度,以创造性思维来创新工作方式。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如启发式提问、变换师生角色创设课堂气氛、改革评价方式等。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关系,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挑战,促使教师增强了专业发展的紧迫性。创造力重新定义了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开启了职业发展的原动力。 Sawyer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材料开发了创造力框架,来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专业成长;Drake 等[12]提出以示范课为标准,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式和计划,以利于学生学习。美国的各类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已经将创造力内容纳入必修课程,学校也设立创造力工作室和创造力研究机构,经常为教师提供培训信息,确保专业学习和发展既有一般性的内容,也包括学科(或领域)特定的内容,并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锻炼自身创造力的机会。

(二)创造力促进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

教师对创造力和创造性教学的认识,对创造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创造性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创造力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创造性教育的支持能力。由于教师对创造力的认知是在学校的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间接反映了学校文化背景对理解创造力教育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有些教师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儿童所拥有的天赋[13],但大多数教师倾向于将创造力视为一种可以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他们将创造力理解为一种认知技能,如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新颖独特的思维、应用与发明、艺术表现力、想象力等。教师还认为创造力是一种与学校特定学科或领域相关的能力,如艺术和科学的创造力比其他学科领域更具相关性[14]。他们认为跨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此外,教师还将创造力与某些态度或个人特征联系起来,将创造性特征视为固执、冲动、不听别人的意见,由于辩证性观点上升,这些特征得到了支持和肯定。因此,教师的态度和认识也在转变,他们认为创造力是大多数学生通过教育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或态度。创造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活动[1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打破常规的思维,用巧妙有趣的方法传递学习内容。

(三)创造力教育促进跨学科合作

Parjanen 认为跨学科方法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创造力将创新性知识和有应用价值的做法、产品以及生产设计融为一体,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学者指出产生创造力要采取综合、跨学科的办法[16]。如Frascara[17]强调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创造力的支持。跨学科在组织、教育和学术背景下都很重要。文献表明将创造力和跨学科方法结合起来对创新具有重要意义。Park[18]指出知识多样性可以促进创新和绩效的提高。如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高价值创新成果的创造者,其具备有效利用、建构和整合知识的能力[19]。目前成功的跨学科的理念已经被整个学术界广泛接受,但创造力与跨学科合作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对如何培养和促进跨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创造力教育助力个体职业发展

在职业界,创造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这个理念的介入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路、新的自我发展观和更强的适应性。创造力被视为职业发展的重要技能,它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性的生产力。基于创造力视域下的职业发展,在个体实现职业成功和超越自我中变得更加重要。在指导咨询中,当职业信息与被咨询者当前的自我形象产生共鸣时,被咨询者就会把职业信息当作未来的自我信息。因此,自我陈述和设想未来的自我,以及实现自我的必要教育或职业步骤,是自我探索和职业相关决策过程的关键。创造力产生如何创新自我职业发展的新想法,创设适合的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因此,创造性解决职业发展问题的思路是原创的、独特的和跨越式的,而且不断优化更加适合个人的职业成长。创造力是职业成熟的必要条件,它作为特定技能,与职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有关,并且发挥有益作用。

四 研究热点及可视化分析

(一)总体发文统计

本文以“创造力”“创新力”“创新性”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1999—2020 年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 来源期刊进行了检索,并在检索结果中添加关键词“教育”,再次进行检索,截至2020 年4 月,共有创造力教育研究领域文章976 篇。通过检索研究年份与文献数量的变化关系,可以发现创造力教育的研究视角和发展状况(见图2)。

图2 1999—2020 年创造力教育研究发文情况趋势图

如图2 所示,创造力教育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每年发文量不超过100 篇,而在1999 年发表论文仅有3 篇,在过去的21 年间,平均年发文量在46篇。该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每隔6~7 年出现一次高峰,但总体趋势呈上升态势。第一阶段是启蒙阶段。时间段为1999—2005 年,1999 年教育部推动“素质教育”,2000 年教育部开始在人文社科项目中增加了创新人才研究立项,立项项目逐年增加,相关文章被录入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 来源期刊中,2000 年呈倍数增长,发表20 篇,除2003 年小幅回落外,2004 年录入40 篇。第二阶段是增长阶段,时间为2006—2013 年,2007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有关创新研究项目达64 项,8 年内收录374 篇文章,此阶段夯实了研究基础。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时间为2014—2020 年,除了2015 年收录45 篇外,其他年份收录文章都在53~92 篇,2018 年达到92 篇文章。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乏力,成果较少,主要原因如下:(1)创造力融合教育起步较晚,尤其是在教育界发展缓慢,教育部曾在2000—2002 年对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调查后出台了相应政策,才促使创造力在人才培养中深度融合。(2)创造力教育属于新兴领域,研究人员较少,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方法。(3)创造力教育学科门类不确定,属于多学科融合,由于缺少主要学科的依托,缺少专业化的研究人员,其研究主题模糊,高质量的研究更难以保障。(4)对创造力教育认识不足。我国在推进创造力和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偏重“实用”“物化”等,表现为视野狭窄、认识单一、缺乏系统性谋划。目前国内外对创造力教育统一的理解是: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潜力,而创造力是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只有通过教育来激发潜力,扩大潜力源。

(二)学科分布特征

期刊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期刊载文量可以用来研究文献分布特征。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量化统计,关于创造力教育研究的976 篇论文共刊发于248 个期刊,每个期刊平均载文约4 篇,载文超过平均数的期刊有54 个,刊发超过10 篇发文量的期刊有21 个。检视期刊年刊发论文数量,每年刊载一篇文章的期刊只有7 个。由此得出,刊载期刊相对集中于少数刊物,且刊载数量差距较大。为了统计更具代表性,选取发文超过10 篇以上期刊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1999—2020 年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 来源期刊发表创造力教育论文期刊分布(10 篇及以上)

由表1 可见,《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是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近21 年刊载84 篇,占8.61%。虽然该期刊自2004 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但载文量也没达到平均每年6 篇,由于没有设置创造力教育专栏,发文以“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较多,而偏重“创造力”的研究较少。另外,部分教育类一级期刊发挥了学术研究引领作用,如《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载文均在10 篇以上,占12.29%,对创造力教育持续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示范作用。

(三)创造力研究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词,它是研究主题的概括和浓缩,分析高频关键词可以确定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 5.6 中,时区选择1999—2020年,Node type 选择“Keyword”,其他为常规值,运行后得到162 个节点,密度0.016 的关键词图谱。由图3 所示,创造力教育研究涉及选题较为广泛,从节点大小来看,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和创造力等关键词较为突出。从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密集程度发现,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和创造力等其他关键词关联较强,研究热度高。

图3 研究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

通过测算图谱网络密度、图与点中心性指标,网络密度用来反映各节点之间关联程度,取值越接近1 说明节点联系越紧密。中心度是个体在网络中拥有的权力程度,其衡量节点连接数量。由表2 所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前五位分别是创新教育133,创新能力127,创造力107,创新人才60,创新创业教育44。中心性数值创新能力0.45,创新教育0.43,创造力0.34,创新人才0.32,创新创业教育0.04。其研究热点与论文关键词频次排序不同。从出现年份来看,排名前五位的关键词只有“创新创业教育”在2014 年才出现,其他都为1999 年,说明该领域研究偏向传统领域,且发展缓慢。近年来出现的关键词以创业教育和创新发展为主,说明该领域研究由“内质”向“外显”转变。

表2 创造力教育研究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N≥10)

五 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1999 年至2020 年学术界发表的976篇创造力教育研究文章的可视化和计量分析,呈现出其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热点。结果表明,我国创造力教育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空间,随着教育国际化和学科深度融合,未来会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创造力教育与跨学科深度融合

21 世纪教育面临着协作和跨学科性教学的挑战,所以提出了跨学科的教育作为促进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20]。教育机构必须要对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技能作出积极回应,于是创造性技能和跨学科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McDonald 认为“需要一种集体的方法来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富有创造潜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领域被认为是创造力和创新的潜在驱动力。

跨学科实践对学习者的整体发展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应用跨学科方法,提高了学生将概念和思想融入更广泛的概念分析框架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并增强了吸收内容和构建知识的能力。跨学科教学可以挖掘尚未开发的潜能,增加认知功能,如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性成果,培养创造性的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习者掌握知识、深入研究和解析观点,建立系统思维和与人合作的理念,它还可以进行定量推理,有助于学生发展和保持自我方向,鼓励他们探索和体验新的认知方式,提高在实际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并认识到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意义。

(二)探索创造力教学模式

在实施创造力教育计划时,鼓励学校的所有教师尽可能参与到创造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里,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学校与和创造力相关的从业者建立伙伴关系,并与其他学校建立实质性教学交流与研究。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沉浸在具有创造潜力并与这一信念相一致的情景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享受和体验创造性过程,并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资源和研究能力。创造力教学模式促使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革新学校教育方式、课程结构内容和学校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动机,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自我效能。同时建立社会包容性目标,让更多经济困难学生、成绩不佳的学生和辍学学生参与其中,以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学习信心。创造力教学模式正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进入教育领域,并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和学者正在督促教育领导者做好准备,鼓励学习者作为创造者,将创造性学习纳入核心教学计划,并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转向创作性学习活动中。

(三)创造力教育引领个性化人才培养

创造力是将新的想象力变为现实的行为,没有创造力就不可能进行创新,而创造性思维来自个性化思考和独特认知。从2019 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创新指数均靠前。未来需要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缩减课程,发展基于能力的教学。学校的使命是为所有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学校为学生提供从不同路径进入学习的机会,并允许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步调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STEM 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美国LEAP 创新中心正在引领研究个性化学习的相关活动,在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构建了许多个性化学习框架,并为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提供协助性的专业指导。LEAP 举办“Match Day”来帮助教育者与技术专家会晤,评估技术产品,支持个性化学习。

(四)创造力教育将创客教育不断深化

目前,全球创客教育发展迅速,美国大学已将教学、实践、研究一体化,不断孕育出各类优秀人才。新加坡的创客教育已经发展到基础教育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Woodgrove Primary School 将图书馆变成了一个创客空间,学生们放学后可以尽情想象开展创作,从创建3D 产品、个人视频制作、动漫设计、创作数字艺术,到构建机械式物品和编码,再到创建游戏控制台,学校定期举办学生创新挑战赛,通过项目设计来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匹兹堡有一个创客社区,其存在价值为“重塑学习(Remake Learning)”,社区由“早期学习中心和学校、博物馆和图书馆、课后辅导机构和社区非营利组织、学院和大学、教育技术初创企业、慈善机构”等构成了独特的区域网络。从提出一个有意义的想法到创建内容或过程,就像在虚拟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形物体一样。创客将创新、创造从时空中不断集约,超越了物理空间。数字创客空间正在成为下一代创客浪潮。

综上所述,创造力教育将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学科,一方面是其研究不断促进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吸收了不同学科和学者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创造力教育自身具有局限性,只有结合不同学科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同时加强国际间学者研究合作,进行跨国比较研究和学习国外最新研究成果,才能提升我国创造力教育质量,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变。

猜你喜欢

创造力期刊创造性
期刊简介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防爆电机》期刊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期刊审稿进度表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