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阳城县推广全域旅游路径探究
2022-08-10聂国力
聂国力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阳泉 045200)
山西省阳城县是一个依托煤炭发展经济的城市。但是,近年来煤炭经济市场趋于疲软,煤炭经济形势严峻,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重工业发展的背后是以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为代价,并不符合国家“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阳城县一直在寻求机会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自2014 年国家倡导全域旅游以来,阳城县积极响应国家文旅融合政策,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品牌,努力实现阳城县由“地下产业”变“地上产业”,“黑色城市”变“绿色城市”的积极转变,做好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这篇文章。目前,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主要是以龙头景区带动为主,融合了文化、休闲、体育、科技等新兴产业,努力为游客提供“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全过程”的旅游体验,从而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
一、文旅融合下阳城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情况分析
(一)阳城县自然和历史条件
山西省阳城县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县城境内有3 条93公里的高速公路、1 条东西走向48 公里的国道、1 条南北走向43公里的省道、10条244公里的县道,其中5条326公里的旅游公路,区位优势特别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旅游的交通优势。
表1 阳城县旅游资源
表2 阳城县A级旅游景区
阳城县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汤文化传承地之一、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拥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皇城相府,还被授予“中国建筑琉璃之乡”“华北小桂林”“蚕桑之乡”“陶瓷名都”的称号,是首批进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城市之一。
阳城县内文风长盛,名人辈出。据史书记载,阳城县曾出过120余名进士。明清时期更甚,曾出过田从典、陈廷敬等高官。除此之外,南宋画家萧照、明代思想家张慎言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是阳城人。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天然优势为阳城县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阳城县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阳城县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 级旅游景区4 个、国家3A 级旅游景区5 个。其中龙头景区皇城相府建设了27 个特色农庄、1600 户农家乐、5000亩休闲经济带,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3A级景区砥洎城上演了中国首部大型古堡实景剧《古堡!古堡!》,该剧融入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一举成为“晋善·晋美·晋城”之“晋美”的推广标识物。阳城县全域旅游、康养产业走在了全省前列。
据《阳城县政府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记载,2021年阳城县共接待游客5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 亿元,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格局,精致山城的建设工作有声有色,其中自然资源、古堡民居、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也逐渐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二、阳城县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
阳城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但是游客吸引度却很低,主要是因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县内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景区文娱设施的建设、停车场管理、厕所卫生等,这些设施的使用会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比如:相比县内A级旅游景区,阳城县内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景区经营理念落后,甚至网络覆盖率也不达标,难以留住游客,不利于阳城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县内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交通、餐厅和酒店等,这些服务直接关系到阳城旅游质量。比如:阳城县各村之间的交通以公路为主,受地形影响,道路不像平原,建设难度大,车道较少,道路标识物不规范,在景区旺季极易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从而影响游客的体验感。
(二)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知名度有待提升
相较国内其他旅游城市,阳城县旅游发展起步晚,虽然5A级景区皇城相府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小,更不用说县内其他景区。文旅融合背景下,阳城县结合乡村休闲旅游致力打造“悠然阳城”旅游品牌形象,将旅游与农业进行了深度融合。阳城县还可以将自然资源与人文元素进行融合打开当地旅游发展新局面。比如:阳城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中生铁冶铸技艺堪称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但是,这一技艺的知名度极低,我们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这将是阳城县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法宝之一。
(三)社会各行业融合深度不够,景区联动性有待提升
全域旅游不仅在于让看得见的环境变美,更在于其背后联动一二三产相融相盛,让全域居民变局内人,旁观者为受益者,参与者共建共享。目前,阳城县内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在“旅游+农业”“旅游+经济”“旅游+文娱”“旅游+科技”等。但是,景区和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深度不够,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并未形成以景区文化为核心的推广点。除此之外,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联动性也不够。比如:皇城相府景区和蟒河猕猴自然保护区作为阳城旅游发展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可是,这两处景区对应的旅游产品人文特色和山水风光联动作用有限,产品单一性较强,旅游吸引力不够,并未实现旅游消费链的延长。
三、阳城县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是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的品质。为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增强游客体验感,阳城县政府应继续加大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自驾营地、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从游客入手,落实以人为本、生态自然的旅游理念。比如:龙头景区皇城相府应结合实际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设避雨廊亭和手机充电桩、引入当地特色餐饮美食、开设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智慧旅游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同时,县内景区还要注意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比如:阳城县可以依托龙头景区,以县内精品旅游线路为中心,以乡村休闲旅游为导向,定制交通指示牌,增设加油站和信号塔,搭建“村村通”公交路线,逐步完善县内相关公路建设,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以此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此外,县内红色旅游名村、特色山水康养小镇也要逐步优化配套的住宿环境,开展好山水观光、红色旅游、古镇采风、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根据历史文化、时节变化、现代产业等打造具有当地风格的特色乡村民宿,给游客提供不一样的住宿体验,利用民宿纾解人们的乡愁情怀。
(二)文化铸魂增内涵,打造“魅力古堡阳城”
阳城县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县内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古堡民居资源总量更是达到633处,是“全国民居古堡第一县”。阳城县可以利用古堡文化,不断挖掘内涵,着力打造“魅力古堡阳城”。一是做好阳城古堡保护和修复工作,继续完善古堡基础服务设施。在旅游旺季,景区还要严格把控游客承载量,做好古堡保护宣传和旅游服务。二是做好古堡夜间观光旅游项目,大型古堡实景剧《古堡!古堡!》的成功推出值得借鉴。三是设计和定制可观赏、可体验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阳城焙面面塑、阳城琉璃、阳城犁镜等非遗工艺礼品,以及核桃雕刻、石刻砖雕、剪纸、碳石画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三)不断加强“景区+”联动效应,提升“悠然阳城”旅游品牌形象
发展全域旅游不能同质化,阳城县景区要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优质旅游资源,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特色创新之路,发动居民、发动游客,让大家都参与到全域旅游创建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强景区与各行各业的合作,实现景区与市场的有效联动,促进阳城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皇城相府景区为例,通过“景区+酒店”“景区+餐饮”“景区+文娱”“景区+旅行社”“景区+交通”“景区+企业”等全产业消费链推出惠民举措,宣传“悠然阳城”旅游品牌形象,吸引游客走进阳城,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二是要加强景区与景区的联动效应,以皇城相府和蟒河猕猴自然保护区为例,加强景区人文特色和山水风光的深度融合。三是要开展趣味性旅游活动,将传统文化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加强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比如:阳城各景区可以开展“景区+汉服”“景区+游客讲山西故事”免费游城堡活动。
四、结语
“悠然阳城”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着重强调把阳城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区进行打造,给游客带去更好的服务体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全县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阳城县借助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是一次有效的探索,阳城县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应继续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元素,采用“旅游+”和“+旅游”的多样化形式,不断提升“悠然阳城”旅游品牌形象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