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竹荪产业现状与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

2022-08-10龚光禄杨通静桂阳黄万兵卢颖颖刘宏宇黄晓润朱国胜

食药用菌 2022年4期
关键词:竹荪出菇覆土

龚光禄 杨通静 桂阳 黄万兵 卢颖颖 刘宏宇 黄晓润 朱国胜

我国竹荪产业现状与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

龚光禄 杨通静 桂阳 黄万兵 卢颖颖 刘宏宇 黄晓润 朱国胜*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贵州 贵阳 550006)

我国是最早食用竹荪并实现其人工驯化栽培的国家。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竹荪共有12种,我国分布有7种,其中,红托竹荪、棘托竹荪和长裙竹荪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其主产区分别为贵州织金、福建顺昌和将乐、四川青川和长宁。红托竹荪栽培历经了野生抚育、砂锅栽培、室外简易大棚栽培和新型栽培技术快速发展等四个阶段。从优质菌包的生产和选择、脱袋覆土、发菌及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具体介绍现阶段集成的“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其作为贵州省2022年农业“十大主推技术”,实现了液体菌种快繁、良种良法配套栽培,优选了适栽菌株配套林下栽培、层架式栽培、筐式栽培、工厂化栽培等多种模式,栽培周期短,可实现周年生产及供应。随着产业的发展,预计低成本的二次发酵或三次发酵栽培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竹荪产业;红托竹荪;棘托竹荪;长裙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

竹荪又名竹笙,隶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1]。由于营养丰富[2],外形美,享有“现代保健食品” “人类植物性食品的顶峰” “真菌之花” “菌中皇后” “雪裙仙子” “山珍之花”等美誉[3]。

我国是最早食用竹荪、最先实现竹荪人工驯化栽培的国家,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有关于竹荪的记载。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竹荪共有12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非洲、澳大利亚、北美、南美及东西印度群岛。我国分布有7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黄裙竹荪()、朱红竹荪()、皱盖竹荪()、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4],其中红托竹荪和棘托竹荪是由我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我国竹荪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云、贵、川地区。

1 我国竹荪产业现状

我国现已实现红托竹荪、棘托竹荪和长裙竹荪等的规模化种植,产区分布于四川、福建、贵州、江西、云南、广西、湖南等省份。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竹荪产量达到5.93万吨,到2021年,这一数据已突破6万吨,竹荪产业不断壮大。

贵州的红托竹荪、四川的棘托竹荪和福建的长裙竹荪,围绕主导品种集群式发展,使得竹荪产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发展之势。贵州省织金县于2000年8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誉为“中国竹荪之乡”,于2010年9月获得“织金竹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福建省顺昌县也于2008年5月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并于2009年11月和2015年2月,分别获得“顺昌竹荪”和“将乐竹荪”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四川省青川县、长宁县分别于2012年12月、2015年12月获得“青川竹荪”和“长宁长裙竹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4年8月,四川省长宁县被誉为“中国竹荪之乡”。其中,红托竹荪因肉质肥厚、久煮不烂、气息清香,鲜食、干食口感均清鲜脆嫩,食用和保健价值高而备受人们青睐,是售价较高的一个竹荪品种。

2 红托竹荪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遣特使基辛格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盛宴款待,“竹荪芙蓉汤”因此而誉满中外[5]。与此同时,我国掀起了红托竹荪人工栽培研究的热潮。织金红托竹荪先后获“1993年第五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1993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展览会”金奖;“1994成都全国星火精品”金奖;2005年,后寨乡三家寨村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007年,在贵州省第三届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名特优农产品”,在2007中国(长沙)国际食用菌产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优质产品奖”;2010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4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优农特产品;2020年7月27日,“织金竹荪”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第二批);2021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纳入2021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脱贫攻坚期间,红托竹荪成为贵州产业脱贫的明星产业。

红托竹荪产业已经从贵州织金走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2020年全国种植高峰期,总规模超过6万亩(1亩≈667 m2,下同),其中贵州约5.5万亩,织金县约1.5万亩;2021年全国种植规模约3万亩,其中贵州2万亩左右,织金县约0.5万亩。目前,红托竹荪全产业链已经在河南、安徽等地基本形成,在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种植。红托竹荪逐渐以一个大众化的产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领跑全国竹荪产业的优质品种。

3 红托竹荪栽培技术发展历程

3.1 野生抚育阶段

野生抚育技术主要为采挖野生菌丝、竹蛋,连同土壤整体移栽于离栽种者较近、便于管理的竹林内,是野生采食浪潮发展的产物(图1)。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野生菌采食盛行,采摘时,人们为避免发现的竹蛋(即竹荪蛋,下同)被人采摘,将成熟期的红托竹荪竹蛋移栽至自家或离家近的竹林或室内,进行集中出菇后再采摘,从而形成的一种林下移栽模式,以织金县尤为典型。在织金县,每片竹林几乎都能找到野生红托竹荪,就与此有关[6]。

图1 野生红托竹荪出菇过程(2008年摄于江西抚州)

3.2 室内砂锅栽培阶段

1972年,周恩来总理宴请美国特使基辛格的“竹荪芙蓉汤”,使贵州竹荪闻名世界,随即走俏市场,售价曾达4000港币/千克。而野生资源供不应求,在此背景下,室内砂锅栽培技术逐渐形成[7](图2)。其利用竹块或木块人工培植菌种,覆盖采挖自山上的腐殖土进行种植。由于当时缺乏塑料筐、盆类容器,每家每户以用于煮饭或盛放牲口粮食的砂锅进行栽培;又因砂锅保水、保温又透气,非常适合红托竹荪的生长,产量较高。该栽培模式使红托竹荪产业一度成为织金县的主要产业之一。当时在织金民间甚至流传:“宁种一口砂锅荪、不领一年国家粮”,辞职在家种植砂锅竹荪的人比比皆是,该技术的推广发展,带动了织金县及其周边地区的砂锅产业,还在织金县形成了一条砂锅街。

图2 砂锅栽培红托竹荪(戴吉华摄于上世纪80年代)

3.3 室外简易大棚栽培阶段

1983年,开始探索野生竹荪驯化栽培;1986年,红托竹荪人工室外栽培成功;90年代初期,织金全县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种植竹荪,全县30%以上农户掌握竹荪传统栽培技术,鼎盛时期全县种植面积近万亩。其核心是菌种一次到位分离法、盐水瓶菌种生产技术,以及木块生料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图3)。即:采集竹荪蛋用500 mL的盐水玻璃瓶直接分离生产菌种;栽培主料为木材,以光皮桦树为主,将原木截成长20~30 cm、宽5~8 cm、厚2~5 cm的木块,或粉碎成3~5 cm大小的木片,用水煮沸1 h左右使其充分吸水并杀菌;覆土选用腐殖土,覆盖物以松针为主;大棚框架主要用竹木搭建,高2 m左右,四周及顶部用茅草或稻草帘遮阴[8]。

该阶段是红托竹荪的主要发展阶段,因为存在连作障碍,种植基地须年年更换,三十多年来,红托竹荪形成了菌种供应在织金、种植在全省、销售回到织金的发展模式。

3.4 菌包脱袋覆土栽培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代替木材栽培食用菌,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9]。2009年,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食用菌团队即开始进行相关调研,2011年开启了新型栽培技术的研究;2012年,贵州省科技厅立项代料发酵栽培技术专项,当年在织金开展秸秆发酵料栽培研究;2013年,在农业科学院进行中试;2014年,在台江县开展松沙锯末发酵料栽培技术研究;2015—2016年,“松沙锯末+秸秆+杂木屑”中试示范取得成功。经多年的熟化,“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入选贵州省2022年度农业十大主推技术,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的产业升级目标,提高了整体栽培技术水平,进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应用模式多(图4~图6)、实用性强,菌包生产利用液体菌种实现快繁,菌种生产周期由18个月缩短到6个月左右。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操作简单易出菇、病虫害少,栽培周期缩短,可采用林下栽培、层架式栽培、筐式栽培、工厂化栽培等多模式发展,扩大了红托竹荪的适应范围,可在全国推广。筛选的不同适栽品种,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栽培。如‘黔优1号’适合林下、简易大棚地栽;‘黔丰1号’适合工厂化、筐式栽培;‘yzs020’因温度适应性广,适合层架式栽培,可利用秸秆等富含纤维素的机制料栽培。

图4 红托竹荪林下栽培(左)和筐式栽培(右)

图5 红托竹荪简易大棚地栽(左)和层架式栽培(右)

图6 红托竹荪工厂化栽培

4 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要点

4.1 优质菌包的生产及选择

基质料配方为杂木屑75%,棉籽壳5%,麦麸17%,红糖0.7%,石灰1%,石膏1%,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装袋采用规格为16 cm×37 cm、厚0.06 mm(6丝)的折角聚乙烯袋,装料量约1 100 g,装料后套套环并盖透气盖。121℃、0.1~0.13 Mpa灭菌120 min,冷却到25 ℃时采用液体菌种接种,接种量为30~40 mL/袋。在22~23 ℃下避光培养,70~80天可长满,获得菌棒。

优质菌包标准为菌龄短、无污染、未萎缩,没有被高温烧菌,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辨别。

一问:问配方原材料,菌种形态,接种时间,培养方式、保存温度和运输方式等。原材料主料宜为硬质木材,精辅料占比不低于20%;工厂化栽培宜接种液体菌种,其他栽培模式则不限;菌龄不能超过120天;适宜培养温度为22~24 ℃、保存温度为4 ℃;运输过程车厢内部温度不能超过28 ℃,菌包未被挤压、雨淋或曝晒。二望:选择菌丝洁白、浓密、未萎缩、未流黄水、未被挤压变形的菌包。三切:随机拿起几个菌包,摸一下软硬程度,选择硬度强的菌包。四闻:打开菌包袋口闻气味、听掰开菌包时的声音。优质菌包有竹荪菌丝的香味,无霉味、酸臭味等杂味,菌包掰开声音清脆。

4.2 脱袋覆土

将菌包脱袋后并排、间距5~10 cm(工厂化栽培为5 cm,其他栽培模式为10 cm)平摆于畦面上,然后覆土。根据不同栽培模式灵活调节覆土厚度,工厂化栽培宜3 cm,简易大棚、筐式栽培和层架式栽培宜3~5 cm,林下栽培宜10 cm左右,最终形成龟背形畦面。

4.3 发菌、出菇管理

根据红托竹荪的生物学特性,按照以下五要素进行发菌和出菇管理。

①水分。菌包含水量60%左右;土壤含水量20%~22%,土壤间隙中湿度60%~70%;土壤表面湿度发菌阶段宜60%~70%,出菇阶段宜70%~80%;空气相对湿度发菌阶段宜70%~80%,出菇阶段宜85%~95%。②用肥。菌包配方以硬质木材为主,精辅料占20%左右,原基生长到直径2 cm以上时可追加营养液(配方为红糖0.05%~0.1%,氨基酸0.01%~0.05%,硫酸锌4‰,磷酸二氢钾4‰,三十烷醇0.5 mg/L)。③CO2浓度。土壤空隙中CO2的体积浓度不高于0.1%,空气中CO2的体积浓度不高于0.06%。④温度。菌丝生长阶段5~30 ℃,最适22~26 ℃,土壤1 cm以下不结冰;出菇阶段宜16~28 ℃,最适20~24 ℃,出菇期离地面20 cm以内温度不高于28 ℃。⑤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出菇阶段需要散射光,光照强度为200~500 lx。

4.4 采收

林下栽培的建议采收菌球(俗称竹蛋)集中出菇,其他栽培模式建议采收撒裙期竹荪(俗称竹花)。竹花采收:在子实体开始或已经撒裙时采摘,时间一般为上午,采收步骤为揭盖→割根→去托(图7),保持外观清洁,形态完整。竹蛋采收:选成熟竹蛋,一手托竹蛋,另一手用小刀将竹蛋从基部割下,尽量不破坏周边菌丝及小竹蛋。采收回来的竹蛋及时摆放到出菇房集中出菇(图8),误采的不成熟小竹蛋不进行出菇。

图7 红托竹荪揭盖(左)、割根(中)、去托(右)

图8 竹荪蛋集中出菇

4.5 加工

竹花:要在采收后2 h以内烘干,烘干程序为55 ℃烘4 h后,45 ℃再烘6 h。菌盖:用60~70 ℃的温水浸泡4~6 h后用清水冲洗,然后每3~5个套在一起烘干,也可套回到竹花上一起烘干,菌盖清香无异味,营养价值高,同样可作为商品销售。

残次品加工:可以将菌裙分开加工成竹纱,菌柄切成5 cm左右的小段,加工成竹段(图9)。

小竹蛋加工:误采的不成熟小竹蛋不能正常破壳出菇,或出菇后朵形小、卖相差,因而可直接切片烘干加工成竹荪片。铁蛋加工:竹蛋水分散失会导致不能出菇,集中出菇3天后仍不能破壳的竹蛋(铁蛋),后续不会再破壳出菇,而会随时间延长腐烂,因此须及时加工成竹蛋、竹胎儿和竹胎盘等。

4.6 病虫害综合防治

主要虫害有螨虫、跳虫(短尾跳虫)、蚂蚁、线虫、蛞蝓、金蛾等。主要病害有黄水病、褐腐病、软腐病、病毒病、红色链孢霉、曲霉、绿霉、木霉、毛霉、黏菌(发网菌等)、盘菌、鬼伞等。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

图9 竹荪产品类型(商品名)

农业防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品种特性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控制原材料质量,规范制备菌包,栽培管理到位,并确保原料仓库、堆制场地、栽培场所的环境卫生。

物理防治:主要采用有色粘虫板、香甜食物、田间诱捕器、诱虫灯等诱杀虫害;利用空气过滤、紫

外线、臭氧等装置进行消毒处理。

化学防治:应选用在食用菌生产上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严格按照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采收前15天内禁止用药。

5 前景展望

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随着栽培新技术的突破,肉质肥厚、气味清香、营养丰富的红托竹荪必将成为鲜食竹荪类产品的首选,无疑会掀起全国性的种植热潮,其周年生产及供应成为趋势,但发展规模与销售价格将会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红托竹荪是发展林下经济的首选品种之一,其栽培技术将向二次发酵、三次发酵栽培技术更新换代。

[1] 吴兴亮, 卯晓岚, 图力古尔, 等. 中国药用真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294.

[2] 魏秀俭. 竹荪及其营养保健价值[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 110-112.

[3] 段小明, 刘升, 贾丽娥, 等. 竹荪属食用菌国内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 6(11): 4433-4440.

[4] 暴增海, 马桂珍. 我国的竹荪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自然资源, 1994(3): 68-71.

[5] 杨凯, 孙亮全. “织金竹荪”品牌现状之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124-128.

[6] 龚光禄, 杨通静, 桂阳, 等. 红托竹荪资源收集与生态分布特征[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11): 14-17.

[7] 胡宁拙, 邹方伦, 周薇, 等. 竹荪人工栽培技术(连载)[J]. 中国食用菌, 1986(3): 25-27.

[8] 吴勇, 姜守忠, 林朝忠. 竹荪栽培与加工技术[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1997: 4-85.

[9] 杨珍, 吴迪, 黄筑, 等. 红托竹荪的研究与栽培应用[J]. 种子, 2014, 12(33): 48-51.

S646

A

2095-0934(2022)04-271-06

2019年度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黔科合平台人才[2019]5105号)

龚光禄(1985—),男,硕士,副研究员,食用菌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137910142@qq.com。

朱国胜(1972—),男,博士,研究员,从事中药材及食药用菌研究所。E-mail:zgsah@163.com。

猜你喜欢

竹荪出菇覆土
竹荪的深加工及营养成分功能性研究进展
大球盖菇四种覆土的比较试验
三七育苗播种覆土镇压装置的研究设计与试验
旱地绞龙式精准覆土装置的设计
苗盘输送、取苗、投苗、栽植、覆土、压实、苗盘回收全过程自动化——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破解种植难题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竹君”食疗菜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一碗竹荪汤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