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法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气滞血瘀证临床观察
2022-08-09姚文娟王开诚陈逸君
姚文娟,朱 凤,王开诚,陈逸君
(江苏省昆山市老年医院中医科,江苏 昆山 201900)
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是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韧带以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其发病隐匿,病势缠绵[1]。针灸治疗肩周炎有较大优势[2-3]。本研究用齐针法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基金项目]2019年昆山市社会发展科技专项立项项目(昆科字〔2019〕80号)项目名称:齐刺法配合温针灸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KSZ1929)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5~70岁,平均(53.24±2.77)岁;病程1~8个月,平均(4.33±0.88)个月。治疗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45~70岁,平均(54.84±2.75)岁;病程1~8个月,平均(4.27±0.8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二届肩周炎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肩周炎诊断标准。有肩部损伤史或曾经有局部固定史,有受寒、受潮湿病史。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功能障碍,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受限,其中以外旋受限明显在急性期以肌肉痉挛为主,慢性期以关节挛缩为主。日常生活动作受限,梳头、穿衣、束带举臂、掏裤兜等动作均感困难。肩前方、肩峰下、结节间沟、三角肌附着处、肩胛骨内上角等处压痛广泛,外旋、内旋、外展、上举均受限,三角肌及冈上、下肌均有萎缩。X线检查肩胛冈轴线与肱骨干轴线轴角小于140°可有肱骨大结节骨质疏松或囊变或大结节硬化等[4]。
中医诊断标准:气滞血瘀证为肩部刺痛或胀痛拒按,部位固定不移,暮夜甚剧,舌紫暗或黯淡,可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涩或弦细[5]。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20~60岁;③签署相关同意书[6]。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②有明显颈椎病、骨折及韧带断裂;③有肩关节结核、肿瘤;④由胆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科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⑤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与精神病;⑥惧怕针灸或不合作[7]。
剔除标准:①符合入选标准,并且已经分组,但因各种原因未实施艾灸或针刺;②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本研究观察,观察记录不完整,资料不全;③针刺期间出现晕针;④治疗过程中更换或合并其他治疗药物;⑤试验中发生严重安全性问题,需及时中止试验[8]。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取齐刺法温针灸治疗。取阿是穴,并傍刺两针。患者取坐位,双臂自然下垂,下肢自然弯曲90°。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阿是穴针刺深度15~25mm,虚证用捻转补法,实证用捻转泻法。得气后,距正中(左右或上下)30~50mm处各斜刺1针,针向痛处,深度与直刺正中针相同。艾柱置于正中针柄上,进行熏烤,使患者有局部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佳。一炷10min,10min后行针1次,接着置入第2炷,总共置3炷,30min后结束。每天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对照组:采取普通针灸进行治疗。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曲池、外关、合谷。75%酒精常规皮肤消毒,针刺15~25mm,虚证用捻转补法,实证用捻转泻法。10min后行针1次,30min后结束。每天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VSA)及疼痛评级指数(PRI),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采用肩关节功能量表(JOA)进行评估,分值越大关节功能越好。
采用肩关节功能活动(Evaluation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Melle 评分,从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后伸、内收、内旋6个方面进行评定,分数越低功能越好。
检测血清中IL-2、IL-1β、TNF-α水平。
用 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临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者基本恢复,积分100分。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但偶有不适,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积分80分~99分。有效: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积分提高大于等于10分。无效:症状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疼痛程度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分,±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VAS PR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6.21±1.55 2.83±0.92* 25.66±4.13 11.14±1.33*治疗组 50 6.20±1.51 1.74±0.62*△ 25.61±4.12 8.21±1.06*△组别 例
两组肩关节功能见表3。
表3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分,±s)
表3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JOA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51.37±8.52 64.37±9.21*治疗组 50 52.21±8.36 88.14±9.35*△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见表4,5。
表4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分,±s)
表4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Melle 评分前屈 外展 外旋对照组 50治疗前43.13±6.44 37.76±5.34 53.42±6.61治疗后90.14±9.25*77.13±3.05*71.84±8.55*治疗组 50治疗前43.00±6.41 38.82±5.33 52.28±6.42治疗后94.13±7.64*△ 89.35±9.46*△ 76.33±9.81*△
表5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分,±s)
表5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Melle 评分后伸 内收 内旋对照组 50 治疗前 13.47±3.65 7.00±1.45 8.13±1.52治疗后 39.02±7.54* 11.42±3.26* 10.11±1.12*治疗组 50 治疗前 12.72±3.64 6.14±1.22 8.14±1.55治疗后 48.14±7.68*△ 13.35±0.86*△ 14.42±0.72*△
两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表6 两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IL-1β(ng/mL)对照组 50治疗前11.95±5.54 11.22±3.46 130.65±13.44治疗后10.53±1.72* 9.54±1.23* 111.51±10.36*治疗组 50治疗前11.89±5.62 11.27±3.52 133.47±14.42治疗后 5.17±1.14*△ 5.16±1.38*△ 52.67±11.43*△组别 例 TNF-α(ng/L)IL-2(ng/L)
6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生肩周炎的患者越来越多,主要是引起肩关节软组织退行性损伤,关节肌肉抵抗力减退,从而出现肩周关节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肩周炎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以40~7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且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肩部发病率高于右侧[9-10]。研究认为肩周炎初期通过生活方式调节,适当锻炼,可达到自愈,但若久经不治,部分患者肩周会持续疼痛,肩关节功能不全。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长期劳作或不良生活方式,使肩关节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经脉阻塞,气行不畅,筋脉失养,气滞血瘀,肢体关节运行不利。治疗当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温针灸是普通针刺法与灸法相结合,在肩关节针刺腧穴,并利用艾绒燃烧时产生热量,通过针体将热能传到关节深处,使温热之气透达肩关节的深部,起到补气益血、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的作用,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周围微环境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对增生刺激的耐受性,更加有利于缓解肩关节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的功能,达到治疗效果[11-12]。刺法是“十二节刺”之一,首见于《灵枢》。《灵枢·官针》记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刺法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局限、病邪侵入部位较深的痹症,现在临床多用于颈肩腰腿痛等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相对于单刺治疗刺激量更强,临床疗效更好[13-15]。齐刺法是在病灶中央直刺1针,然后再在上下或左右各刺1针,针尖均指向病灶中央的一种针刺手法。多针齐刺加强了针刺的作用范围和加大了针刺部位的刺激量,更好地发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同时也可起到松解黏连、剥离、改善疼痛症状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关节部位的疾病。齐刺法能加强刺激,对寒湿久居,痛点固定的痹症有良好的效果。齐刺法结合温针灸可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