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回 大 禹
—— 淮河本土原创音乐作品《梦回大禹》释义
2022-08-09□陈雷
□ 陈 雷
四千多年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是大禹在治理水患的漫长岁月里,曾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他“公而忘私”“胸怀大国”的高贵品质和“敢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感人至深,从而使大禹这位治水英雄受到历代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爱戴。
大禹以其中华民族立国之祖的身份而受到历代政治家们的推崇、供奉和祭祀,不少历史文献都曾对大禹治水的故事作了记载。民间的传说和不少文人墨客,也都曾对大禹治水的故事,做过多种版本的神话性演绎,更增强了大禹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作为电视专题片主题歌《梦回大禹》的曲作者,与词作者朱麾先生一道,抱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怀着对大禹这位治水英雄的崇敬之情,创作了这首声乐作品。试图以此来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将深入研究淮河本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视为本文作者的初衷。同时对《梦回大禹》的创作手法和所要追求的艺术性(效果)作以解析。
一、大禹治水的启示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淮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1]
《吕氏春秋》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日,复往治水。”[2]
《夏本纪》谓禹:“居外三十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陆行车,水行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3]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见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4]
《左传》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5]
从上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典籍中,记述着我国上古时期的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的首领们推举了鲧去治水。由于鲧治水方法有误,九年来劳民伤财,未曾奏效,被舜帝处死在羽山。后大家又举荐了鲧的儿子大禹主持治水;大禹是一个胸怀大志,有抱负、有智慧而踏实勤奋的汉子,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继承父业,吸取父亲鲧在治水中失败的教训;通过实地考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除加固修筑堤坝外,主要使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他手握耒锸亲自指挥,身先士卒,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决胜洪水……。
大禹娶涂山氏女(女娇)为妻,新婚仅四天的他,便“舍小家、为大家,”带领治水大军离乡背井去治九河之水,并为世人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后来,女娇生启,由于她思夫心切,每日抱着儿子启在涂山南麓,唱着自己所作的歌《候人兮猗》,以表达思念大禹、盼望着外出治水的夫君早日归来的心情;传说天长日久,女娇变成了一块人形巨石,世人称之为“望夫石”。
在大禹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不但解除了人民心头上的洪水大患,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赢得了“万国诸侯”的朝拜。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大禹治水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基石,它激励着无数的华夏儿女,被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传承。作为新时代的音乐工作者,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大禹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大禹治水的精神,是我们创作《梦回大禹》真正的力量源泉。
二、《梦回大禹》作品的思想性
歌曲创作方法虽有多种,但就目前歌曲创作实践来说,依照歌词进行谱曲的情况应属多数。就歌曲音乐创作的本质而言,其最终目的是要表达歌词的文学内容;因为没有好的歌词,很难写出动人的歌曲。由此可见歌词创作对于整个歌曲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梦回大禹》的歌词创作采取了对大禹治水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的光辉形象、高贵品质、顽强精神作以高度的凝练,使作品的主题着重突出大禹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和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己精神;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法治精神以及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作者之所以将歌曲命名为《梦回大禹》,其主旨是对这位治水英雄事迹的回顾和对其崇高精神的颂扬。这就是我们创作《梦回大禹》之初所要力求达到的思想性。
词例如下:
山在水上头/ 水在山下头/ 人在水上山下头/ 大水汹汹摇着头/
高山巍巍昂着头/ 人啊人 人啊人 / 低眉俯首山水间/ 何时能抬头?/
大禹出 啸九州/ 众生振臂向天吼/ 山让路 水顺流/ 收拾山河变田畴。
风雨几时休/ 人去空山枉回眸/ 三过家门何为家/ 天下兴亡在心头/
苍苍蒸民/青青子衿/ 候人兮 候人兮/ 候人兮猗/ 君不见 万古愁。
真英雄 谁解温柔/ 真英雄 放下忧愁/ 真英雄 开天辟地/江山一览沧海横流。
大禹出 会诸侯/ 冲天豪气吞牛斗/ 真英雄 开天辟地/ 江山一览沧海横流。/大禹出 会诸侯/ 众生振臂向天吼/ 君知否 大禹何在/ 尽在华夏神州。
三、《梦回大禹》唱词的韵辙与句式结构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出来;唱不来,就记不住。”歌词是一种需要配乐歌唱的文学式样,在韵辙方面的使用,应与新诗同理。只有押韵合辙才能使作品协调入耳,容易记忆和传诵。《梦回大禹》的歌词运用的是“由求辙”,其韵母是ou 和iu(iou);“由求辙”在“十三辙”的“四呼”中归于“合口呼”,这道韵辙,更适宜表达该作品深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梦回大禹》的歌词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情感,有些地方对传统规整的上下句格式有所突破,如:唱词开头的前两句和第八句,使用的是“五言句”;第1、2 句和第4、5 句唱词,句式结构上使用的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的对偶句;第六句的“人啊人 人啊人”增加了语气助词,使用了三个字一组,重复一次的结构,加深了对人生的感叹;其他几句唱词均运用了四、三结构的“七字句”。词例如下:
“山在水上头/ 水在山下头/ 人在水上山下头/ 大水汹汹摇着头/ 高山巍巍昂着头/ 人啊人 人啊人 / 低眉俯首山水间/ 何时能抬头?/”
这段唱词描写了黎民百姓在无情的滔滔洪水面前所表现出的悲惨情境。唱词共八句,在韵角设置上,除了第六句“人啊人 人啊人”和第七句“低眉俯首山水间”不押韵之外,其他六句唱词的韵脚均押在由求辙的“头”字上。之所以多次使用上、下句“同押一字”的写作手法,其目的是让人们增强对这段唱词中伤感低落情绪的感受。
四、《梦回大禹》的音乐形式
1 曲式结构:
引子—A—B—间奏—A1—B1—尾声
2 调式布局:
D 羽调式(雅乐)—D 宫调式(清乐)—D 羽调式(雅乐)
其间,间奏部分为D 宫调式(清乐),其他为D 羽调式(雅乐),转调方式为同主音转调。
3 歌曲形式:男女声领唱(唱法为通俗)+ 合唱(S、A、T、B)。
4 伴奏形式:管弦乐队。
五、《梦回大禹》的音乐创作手法解析
句末插入卡农式的男声合唱“能抬头?”低惋深沉,撞击着观众的心扉,把人们带入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故事)环境里。
接下来,音乐快速进入间奏,小提琴以16 分音符的快弓做背景,带有号召性的四小节铜管以每分钟146 拍速度的16 分音符的弦乐演奏辅以上行级进的混声合唱长音“啊——!”的连续推进,营造出气势磅礴的音乐氛围,象征着大禹率领着治水大军的到来,展现出人与洪水作殊死搏斗的宏大场面。
音乐进入了B 段唱词:
“大禹出 啸九州/ 众生振臂向天吼/ 山让路 水顺流/ 收拾山河变田畴。”
这四句唱词,先是由男女声领唱以铿锵有力的短句表现的;
到唱词反复时,音乐运用“扩大拉宽”节奏的手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大禹治理淮河水患时,“劈山导淮”的重大事件和“禹会诸侯”的遗址都在淮河中游的怀远县境内;这里也是“禹娶涂山氏女”为妻的东夷涂山氏国;沿淮一带的怀远县和凤台县、颍上县又都是安徽花鼓灯的主要发源地,曲作者之所以在这里引进“花鼓灯”的音乐元素,是想借此彰显淮河本土音乐文化的地方特色。
音乐进入A1 时,以男女声交替领唱的方式唱出了:
这段唱,向人们诉说着大禹心系国家兴亡,为了劳苦大众免遭水害之苦,外出治水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纵观芸芸众生,谁无父母妻子,大禹之妻女娇每天吟唱着她自己的歌《候人兮猗》以抒发自己盼望着夫君早日归来的思念之情怀;有谁又能知道这种状况能持续到何时呢?……这段饱含苍凉而深沉的旋律,运用了D 羽雅乐调式,其变徵音(#4)是中国音乐古典美的点睛之体现,既表现了人性、爱情的“真善美”,又展示出大禹置“天下兴亡在心头”的克己奉公、励精图治思想境界的高度。
过渡到B2 之前的间奏,作者沿用了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铿锵有力带有号召性的铜管演奏,同时加上了弦乐组16分音符的快速分弓演奏,进一步展示了大禹的治水大军与洪水作顽强、激烈搏斗的壮观场面;自然而然的把音乐引入了慷慨激昂的B2 乐段:
尾声部分,是以男女声领唱加合唱,通过“再现”“重复”和“延长、扩充”的手法,以昂扬的曲调,增强人们对“大禹出 会诸侯/ 众生振臂向天吼”这两句高潮唱词音调的记忆点;并以黎民百姓的角度对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加以褒奖。歌曲结束的前夕,词作者巧妙地用了一个“设问句”和“应答句”:“ 君知否大禹何在?/ 尽在华夏神州。”让人们感受到“大禹精神永垂青史”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当男领唱以八度大跳唱出本曲最高音“华夏神州”的尾音时,音乐将原终止音上小三和弦的三音升高小二度,变为大三和弦,类似西洋调式中“辟卡迪三度”的用法,通过和弦上的色彩变化,增强了音乐的张力,使全曲的结尾更显得大气磅礴、气势雄浑。从而塑造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更加丰满的艺术形象。
结 语
本文是受到大禹治水功绩的启示,以作者的身份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包括:唱词韵辙与句式结构、曲式结构与调式转换,以及和弦应用等音乐创作手法,对《梦回大禹》主题歌进行解析,以求对大禹治水精神的颂扬和对该作品技术方面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