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安庆阮氏家班与怀宁黄梅山
2022-08-09项结权
□ 项结权
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篮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怀腔、府调和皖剧等。1953 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始定名为“黄梅戏”。
近来笔者根据新发现的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所藏孤本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并通过多方查找资料,经综合研究认为:黄梅戏的前身“黄梅调”的名称来源于怀宁县的黄梅山,黄梅戏的形成与明末安庆“阮氏家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收藏于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的孤本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封面)
怀宁黄梅山的记载
黄梅山地处怀宁县石镜乡,明清时期,山上有多座庙宇,山下有集市,周围人文荟萃,民歌小调盛传,热闹非凡,名气很大。
关于黄梅山地名的来历,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明天顺《直隶安庆郡志》记载:“黄梅山普泽庵,在寿泉乡,绍兴元年晏公祖师创。”(1)
(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明天顺六年版《直隶安庆郡志》关于黄梅山的记载)
从清初府县志开始,对黄梅山就有了较多的记载。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载:“黄梅山,西北四十里,深郁,多杉木修竹。”(2)同时还有了关于“黄梅庵”的记载,如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载:“黄梅庵,在石镜山,邑人阮坚之建石濑阁。”(3)此处“石濑阁”前当有脱文。道光《怀宁县志》载:“黄梅庵,在石镜山,郡绅阮自华建,有石濑阁。”(4)这里明确了黄梅庵为阮自华所建。到民国《怀宁县志》则载:“黄梅庵,在黄梅山,明邑绅阮自华建,有石濑阁,今圮。”(5)至此明确了阮自华与黄梅山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时该地主要是以石镜山闻名,而黄梅山地名或许虽已存在,但并无名气,以至于明代安庆府志均无记载,直到阮自华修建黄梅庵后,黄梅山名才逐渐为更多的人知晓,从而才被府县志详细记载流传。
(藏于国家图书馆康熙十四年《安庆府志》关于黄梅山的记载)
阮自华的黄梅山别业
阮自华(1562—1637 年),字坚之,号澹宇,是抗倭名将阮鹗之子。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初任江西饶州,再任福建福州推官,后转户部郎,榷税山东德州。因“著廉干声”,约在万历四十年前后,升任甘肃庆阳知府。崇祯初年调任福建邵武知府,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崇祯三年辞官归里。
《阮氏宗谱》载:阮氏一门,自唐以来世居桐城藕山(今属枞阳县)。(6)从阮自华这一辈起,其堂兄自嵩、自岱及侄以鼎等在外为官,于是便在当时的安庆府衙所在地置办了产业,从而移居怀宁。
从阮自华的《藕山山中居献诸父兄》诗句“传家本林下,起第入城中”中可以得知,阮自华迁居怀宁时间是在其中进士以后。迁居怀宁后,不仅在城区购有住所,而且在怀宁乡下也有“别业”,位于怀宁石镜。阮自华有诗《别业在石镜上还买山其下筑堤引水灌花为老计或迂之赋以答》:
数阴兰曲意如何?畅许牛衣老放歌。
玄草肯教奇字少,青山能为野人多。
落花座上春相借,回渚琴前水自过,
不道风光同鹿豕,肯令岁月让烟萝。
从诗标题可以看出,阮自华的别业是在石镜,这里提到的石镜是当地大地名,具体应该是在石镜山东南的黄梅山,这从阮自华在黄梅山建黄梅庵石濑阁、阮以震建黄梅溪阁等线索可以得到印证。另有一首《石镜山庄赠内》,说明别业叫做“石镜山庄”。《出集贤门道高桥莲花铺至石镜山庄抵雾灵作》则注明了从城区出发到石镜“雾灵”的路径:
环峰缭绕下云泉,平道攸扬入洞天。
叠亚晴峦殊翠譪,鲁差寒石崁青烟。
深山使我忘情虑,古路知卿有宿缘。
只此巢由买何处,西岭神雾隐重玄。
(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卷九之十二第七页)
从民国《怀宁县志》保存的“道光志县全境图”(7)上看,从县城去黄梅山,的确经过集贤关、高桥岭、莲花铺。按志书记载,这段路程有四十里。民国《怀宁县志》记载“黄梅山,山有天池,吐雾则雨”(8),故此阮自华此诗所说的“雾灵”当是黄梅山。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阮自华的别业在黄梅山,其号“雾灵山人”也是得于此山。
阮自华的“声伎家班”
阮自华少年时候就接触过昆曲、高腔等,十八岁时候,与戏曲作家张凤翼、戏曲评论家潘之恒等有过交往。
万历二十七年,阮自华初任江西饶州推官,在江西期间他不仅与戏曲家汤显祖有过交往,而且还接触了真正的弋阳腔。万历二十八年,阮自华被委任为福建福州推官,在这里结识了被称为闽剧鼻祖的曹学佺。曹学佺,字能始,福州府侯官县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曾谱写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他在家乡建有石仓园,并办有“曹氏家班”。阮自华在福州任职期间,经常和曹学佺一起吟唱诗词、交流戏曲,结识了当地的很多文人墨客。
万历三十年秋天,阮自华经过姑苏时又与潘之恒见面交流,其诗《壬寅秋出理闽越过姑苏邓明府招同潘景升汎吴山下晚月金阊旦别得芳字》:
锦帆泾里奏招商,客是南州旧酒狂。海气深秋覃月色,潮阴曲岍拥波光。
严更水外金壶细,急杵城高玉露凉。无那征心愁出日,扁舟东欲到扶桑。
万历三十一年,戏曲大师屠龙出访福州,因此成就了乌石山的“梨园大会”。屠隆,字长卿,一字纬真,浙江鄞县人,好游历,博学,精通曲艺。屠隆写戏编戏演戏,家中自办戏班,聘请名角。戏曲主张“针线连络,血脉贯通”,“不用隐僻学问,艰深字眼”,编导过整出戏无曲,宾白演出始终(话剧的雏形),广受欢迎。阮自华在此之前与屠隆有过交流,并有诗《赠屠纬真》,屠龙也为阮自华早年的诗集写过诗序。年过花甲的屠龙受阮自华的邀请,来到福州,阮自华十分欣喜,一连写下《闻纬真见访已下闽关喜而赋此》七言绝句十四首。屠隆的到来,是福建戏曲界的盛事,阮自华决定举办一场大会,时间就是当年的中秋,地点在福州南门西侧的乌石山邻霄台。
这年中秋,阮自华与曹学佺等邀集了闽、浙、皖等地,以及琉球等国的诗词、戏曲爱好者七十余人,这中间包括福州的昆曲爱好者陈一元、诗人邓原岳、精通音律的曲家陈鸣鹤、谢在杭,以及徽州府著名布衣诗人、戏曲作家吴兆等各界名流,当然还包括福州当地的官宦文人等,一时间斯文雅集,尽现榕城风流。
钱谦益《列朝诗集》“阮邵武自华”条:“尝大会词客于凌霄台,推屠长卿为祭酒,丝竹殷地,烈炬熏天,宴集之盛,传播海内。”(9)又“屠仪部隆”条:“阮坚之司理晋安,以癸卯中秋,大会词人于乌石山之凌霄台,名士宴集者七十余人,而长卿为祭酒,梨园数部,观者如堵。”(10)在宴会上,屠隆当场“幅巾白袖,奋袖作《渔阳掺》”,鼓声一作,广场上观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剧情精彩高潮时,犹如“山云怒飞,海水起立”。屠隆的鼓技令人惊叹不已,一时传为佳话。曹学佺也带 “曹家班”到乌石山为宾客们演唱《荔枝红》。
对于这次集会,阮自华有诗《邻宵台大会》:
玄揽极明都,顷委汇灵异。绮陵若缀组,千里一环峙。衍陆荡金景,磅礴灿精气。
群英似云起,四国皆来聚。百川东到海,朝宗於此会。喆匠多苦心,所见各成媚。
掞藻旉嘉观,清言散晴曙。秋兰被崇巘,潮音奏天际。吏情来无俗,丹穴信人智。
(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卷四之五第四页)
万历三十二年,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
同时阮自华与安庆名士程禹璜、刘长秀、吴应铉等结“海门大社”,他们在吟诗作赋的同时,也欣赏着阮氏声伎家班的表演。除了本地名士欣赏外,也吸引了外地戏曲爱好者及戏曲家来观摩。除闽剧鼻祖之一的曹学佺以及徽州布衣作曲家吴非熊等前来欣赏外,阮自华还邀请了古稀之年的戏曲评论家潘之恒来安庆观摩,并有诗《潘景升座观伎作两首》:
其一:秦淮碧玉少时家,桃杏芳春及破瓜。小试拓枝娇不转,解颐含睇向人斜。
其二:碧玉秦淮色共春,渡头桃叶一枝新。谁教此夜朱颜发,应是河阳县里人。
潘之恒观摩阮自华的“声伎家班”表演后,在《亘史·杂篇·叙曲》中说:“云间倾六朝之艳,而皖上与之颉颃矣。”(11)
阮自华的“声伎家班”不仅能演昆腔等高雅之调,而且还能唱田野歌谣。万历三十五年,曲作家吴梦旸(明浙江归安人,字允兆。好吟诗,善作曲)来安庆拜访阮自华,吴梦旸有诗《集阮坚之宅》:(12)
入座称支许,清言永此宵。鸟归疑落羽,树静惜空條。
茗盌香初合,兰缸烬半销。乡园肥笋蕨,田野美歌谣。
掌故犹人代,从时本圣朝。漫求今夕事,但听往来潮。
从吴梦旸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乡村夜晚,树静鸟归,在阮自华乡下别墅中品着香茶和土特产,听着阮自华“声伎家班”歌伎演唱的动听乡村田野歌谣,漫无目的谈论古今往事。诗中“田野美歌谣”自然指的是阮自华所搜集、创作的民歌、民调。
阮自华的“声伎家班”除了演唱昆曲、民歌、民调外,也参加民间灯会表演。阮自华有诗《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得偏字》:
淑景烟宵接,华灯昨梦骈。
暗潮满月后,芳岁早梅前。
江路兼天白,风光不夜偏。
阳春有绝调,相迩踏歌传。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正月十六,元宵的后一日,阮自华与其海门大社的成员一起聚集在安庆江边的一处房子里,观看灯会以及其声伎家班在灯会上的表演。其侄孙阮大铖也将安庆民间龙灯舞写入了传奇戏曲《春灯谜》剧本。
阮自华举办“声伎家班”除了自娱外,还社集听曲或招待来客,其诗作有《甲寅使蓟门归瀚长至,后二日社集观伎得堂字》《吴中书、刘山阴集仲兄宅观伎》,同时也享受着别人用“声伎”招待自己的待遇,阮自华有诗《集王都尉宅观剧》等。
阮自华在观看他人“家伎”表演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声”,他在《集王都尉宅观剧》中就这样写:“蕊宫百戏萃神仙,玅伎新声接辅筵。绕座青山生玉琯,允堂白雪散朱弦。”
阮自华不但“好从学佛者游”,而且与道教交往也比较多,他对道家音乐也十分喜爱,比如其诗《集岩宫道士鼓吹数十部饮天门上》中有:“百群笙瑟千环佩,不道人间迎使名。”《秋同何季朗著作汪叔度钱尔卓晓上鼓上道观望华台见筠卿梳头诗》中有:“安罢玄龙出相阁,道人齐唱藐姑来”,“欲吊青莲在秋浦,和人依笛和清平”。
万历四十二年,阮大铖加入了阮自华的“海门大社”,阮自华有诗《甲寅使蓟门归瀚长至,后二日社集观伎得堂字,是日,白瑕仲、从孙集之入社》:
蓬蒿三径掩茅堂,吏苦风尘得故乡。楚峡琴心在流水,燕台七首袭飞霜。
岁寒松柏参天竝,至日云霞引律长。况复吴儿能度曲,充筵白雪有辉光。
从诗句“况复吴儿能度曲,充筵白雪有辉光”可以看出,年轻的阮大铖能作曲、唱曲,可为今后的集社增加亮点,而且为阮氏“声伎家班”自我“度曲”增加了主要力量。
阮自华的“声伎家班”在安庆“中江楼”, 《安庆府志》:“中江楼,在镇海门外,江矶之巅。明郡绅阮自华建结海门大社于此。”(13)阮自华也在《大雨社集中江楼》诗序中曰“楼本踞矶”。中江楼为阮自华所建,其有诗《中江楼成社聚得行字》:
归去来兮江上行,江春兰茞幸寻盟。暮年万事先止足,故国千山惬远情。
秀颍薮亏依栏出,空明浩渺入楼平。即看日夕盈佳气,肯待移文累友生。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中江楼建设于阮自华的晚年时期,阮自华关于中江楼有年代记录的诗有《丙寅秋霁上中江楼》,丙寅年是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 年,阮自华另一首《闰六月立秋社聚中江楼赠小玉》也是天启六年所作,因为天启六年闰六月,诗作中描述了歌伎小玉:
酒徒贫似水,六月已成秋。幸有人如玉,相教月满楼。
月盈懽辅孺,秋浃玉肌流。未罢招商曲,同生纨扇愁。
(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卷六之八第五页)
怀宁名士、与阮自华同结海门大社的吴应铉也有一首《又六月初饮中江楼赠美人小玉》(14):
一顾失颜暑,何来片云亲。未将云入梦,自许水为神。映月不借色,凌波豈动灰。高楼欲飞去,莫是弄萧秦。
阮自华与吴应铉的诗时间相同,地点均为中江楼。也说明中江楼建设在天启六年左右。中江楼成后,阮自华便将其的“声伎家班”迁到了中江楼。
阮自华还有诗《中秋后一日望社集中江楼得云字》《初冬集中江楼》《中江楼听雨社作》《中江楼天柱见志喜社作》等。崇祯五年,阮大铖在此结“中江诗社”。
阮自华除了创办“声伎家班”,还创作了不少《古乐府》及其他曲牌,而且还亲自演剧。崇祯六年,二十二岁的方以智拜望古稀之年的阮自华,从之听讲《离骚》,方以智并《膝寓信笔》载:“吾郡阮坚之先生每日读书有课,虽宴客、演剧,彼自翻书。”(15)在阮自华的影响下,“方以智曾化名吴石公,作《锦缠玉》传奇,亲教伶人”。(16)
程演生所著《皖优谱》中载:“皖上阮氏之家伎于天启、崇祯时,名满江南。”这段话看似是写阮大铖,但天启年间阮大铖均忙于官场,直至崇祯二年才因“逆案”罢官才回到安庆,在安庆期间,创作、扮演戏曲。崇祯八年,阮大铖避居南京,后才有了南京的“阮氏家班”。再者,阮大铖的“阮氏家班”主要活动在南京。所以《皖优谱》所记实则是指阮自华在安庆所创办的“声伎家班”。
阮以震的黄梅溪阁
阮自华有四个儿子:以震、以蒙、以观、以颐。《阮氏宗谱》卷二载:以震,行孝十三,字长子,号开梧,太学生,生万历丁酉七月二十五日,卒崇祯癸未九月二十八日。
阮以震出生那年,达观禅师来安庆天柱山马祖庵驻锡说法,阮自华与桐城吴应斌请上敕建佛光寺,阮以鼎高中举人。第二年,阮自华与阮以鼎均中进士。其后,阮自华举家从桐城藕山迁居怀宁。
阮自华的诗集《雾灵山人诗集》中有多首诗写到阮以震:《漕白河示震儿》《送儿震、金任甫、张王两甥读书山中》《题儿震山中课》《天启二年归,伏集景行楼社,陈幼谦山人,程禹璜、刘长秀、白安石文学及儿震、从孙南阮、集之十四辈得方字》等。阮自华虽说对儿子寄予厚望,但是阮以震却没有成就功名。
阮以震虽说年龄比阮大铖小11 岁,但辈分却长一辈,因此阮大铖称阮以震为“长子叔”或“十三叔”。阮大铖与阮以震的关系十分密切,从阮大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阮自华年老时体弱多病,中江楼与“声伎家班”自然由其儿子阮以震接收管理。阮大铖有诗《秋登十三叔中江楼》:(17)
咏怀久擅竹林幽,作达还开江上楼。露白汀沙难辨月,潮青岛屿各臻秋。
春流鱼涌桃花沫,彦集人依杜若洲。倍喜圣时渔税薄,尽容载酒狎轻鸥。
阮以震后在黄梅山建“黄梅溪阁”,建成之日,阮大铖等前去祝贺,并有诗《长子叔黄梅溪阁成同白瑕仲前之弟夜集》:(18)
考室枕高烟,幽栖此地偏。暄岩覆秋叶,媚壑滴春泉。
屦敛山钟后,杯开峤月前。今宵溪阁梦,应降竹林贤。
黄梅溪阁落成,阮大铖与白瑕仲(白瑜,字瑕仲,一字安石,桐城人)和堂弟阮前之前往集会,阮大铖赞叹此处是隐居的好地方,环境优雅,安静舒适。
阮以震“黄梅溪阁”的建造时间已难考证。阮大铖《长子叔黄梅溪阁成同白瑕仲前之弟夜集》载于《咏怀堂诗集》(19)卷三,该书卷首有叶灿、邝露的诗序及阮大铖的自序,所署时间为崇祯乙亥,也就是崇祯八年,其时阮大铖49 岁,阮以震38 岁,阮自华还在世,已经73 岁。说明阮以震的“黄梅溪阁”是在阮自华在世的时候就建造了,时间在崇祯八年以前。
阮大铖写阮以震的诗还有《邀瑕仲长子叔前之弟过百子山别业》《同大方损之长子叔衡之兄集之弟素园得威字》《寓秦淮与长子叔水阁相对有怀兹园公》《感时赋慰十三叔并诸兄弟》(20)等。
阮以震在当时安庆文坛也算是“风流人物”,怀宁名士吴应铉有诗《阮长子新纳范姬戏赠》:(21)
千金不惜买聘婷,玉镜新悬香阁扃。桃叶唤来何灼灼,柳条攀取更青青。
挑成凤耦琴心醉,学戒鸡鸣酒態醒。信说仙娥才似倩,天台酬唱好谁听。
《阮氏宗谱》载:阮以震配祭酒杨村女杨氏、继配庐江进士朱来远女、副室李氏。但未记载吴应铉诗中的“范姬”。因桐城竹林堂《阮氏宗谱》在明崇祯六年(1633 年)二修,阮自华任主修,阮以震的前三位配氏,均在此次修谱之前已经与阮以震完婚。而后纳的“范姬”在此之后,不知何故未入宗谱。从吴应铉的诗考析,此“范姬”应是“歌姬”。
阮以震接手中江楼及“声伎家班”时,正值明末动乱时期。崇祯十年正月,张献忠军队突至石牌,前锋至安庆城西20 里的大胜矶,巡按张煊告急。史可法、左良玉等率官军迎战。为避战乱,阮以震将家属及“声伎家班”迁到偏僻的黄梅山。也正是这年,阮自华去世,后葬在怀宁黄梅山西边的宝灵山。
崇祯十六年,左良玉自池口引兵屯安庆。九月阮以震卒。
安庆阮氏家班的解散与黄梅调名称的由来
《阮氏宗谱》载:阮以震生四子:大祺、大祯、大祉、大祜。由于长子大祺早卒,阮以震去世后,在黄梅山的“阮氏家班”自然由其当时只有二十余岁的次子大祯担任“班主”。
清顺治元年,明朝皇室衣冠南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是为弘光帝。当时南明朝政被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控,他们排挤东林党人,并对左良玉处处设防。左良玉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军。在进军途中,左良玉已经去世。
顺治二年四月七日,左玉良之子左梦庚破安庆,夏完淳《续幸存录·南都大略》载:“左氏复下破安庆,尽杀阮氏……”。正是这次事件,安庆“阮氏家班”第三任班主阮大祯身受重伤,于当年八月卒,其妻子胡氏及不满一周岁的儿子在此次事件中遇难。由此,安庆的阮氏声伎家班彻底分崩离析,伶工散落民间。
伶工散落民间后,“阮氏家班”所唱的曲调,以及阮自华等在黄梅山等地收集、创作“田野美歌谣”也随之流入民间。
“阮氏家班”所唱的曲调原来均为待客或自娱自乐形式,特别是被曲作家吴梦旸所称赞的“田野美歌谣”,其腔调变化自如,易于传唱,加上用怀宁本地语言演唱,在民间颇受欢迎。这些传唱的伶工因忌讳左氏的屠杀以及阮大铖晚年的声名狼藉,没人再提敢提“阮”字。因他们是因“左氏事件”躲入民间,又因腔调多样化,所以散入民间的伶工称这种腔调为“多多腔”,也是“躲躲”之意。
顺治十年(1653)《太湖县志·岁时》中记载道:“十五日,古谓上元日,俗谓元宵。神庙并各街市悬放花灯,……又或为俳优假面之戏,锣鼓喧沓,老幼逐之为乐,至达旦焉”。清初时局稳定后,安庆民间灯会兴起,由于“阮氏家班”的伶工曾参加过民间灯会表演,很快这些伶工成为了民间灯会表演的主要力量。据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 出版的《黄梅戏起源》记载:康熙中期,怀宁石牌已经出现了唱“多多腔”(黄梅调)的灯会班。
继“黄梅庵”“黄梅溪阁”后,黄梅山上又建起了天池庵、储祥庵等庙宇。到清初时期,黄梅山上僧尼云集,热闹起来,黄梅山由此名声远播。早期的戏班有班规“不准欺师灭祖”,认错祖师,错投门第,属于欺师灭祖,不能为行业所容。因最早演唱“多多腔”的艺人均是来自黄梅山的阮氏家班,所唱的曲调也来自黄梅山,所以后来民间也称“多多腔”为“黄梅调”。称“多多腔”或“黄梅调”,其实均为了避讳“阮”字。而黄梅戏艺人选择中秋节拜祖师爷,正是为了纪念“阮氏家班”创始人阮自华,因其万历三十一年中秋在福建福州组织了“四国皆来聚”的“梨园大会”。
由于早期文献中没有关于黄梅调的记载,因此这种来自民间的记忆就成为黄梅调溯源的主要渠道。当然,黄梅调经过几百年发展变化,后来衍生出我们今天所称的黄梅戏,是雅俗结合走向民间的必然。正如王兆乾先生在《灯·灯会·灯戏》一文中所说:“一种戏曲的形成与传播,是很复杂的文化现象。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条件及传统文化的长期积累,是难以实现的。”
1、国家图书馆收藏明天顺六年(1462)版《直隶安庆郡志》卷八第七页。
2、国家图书馆收藏清康熙十四年(1675)版《安庆府志》卷三第二页。
3、国家图书馆收藏清康熙十四年(1675)版《安庆府志》卷八第二十三页。
4、国家图书馆收藏清道光五年(1825)版《怀宁县志》卷十一第五十二页。
5、国家图书馆收藏民国七年(1918)版《怀宁县志》卷九第三十五页。
6、国家图书馆收藏清道光己丑(1829)阮易路纂修安徽桐城《阮氏宗谱》卷首。
7、国家图书馆收藏民国七年(1918)版《怀宁县志》卷一图八。
8、国家图书馆收藏民国七年(1918)版《怀宁县志》卷二第五页。
9、国家图书馆收藏清顺治九年(1652)版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十六第十八页。
10、国家图书馆收藏清顺治九年(1652)版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六第二十八页。
11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收藏明版《恒史》杂篇卷之四第二页。
12、南开大学图书馆收藏明刻本吴梦旸《射堂诗钞》卷十一第四页。
13、国家图书馆清康熙十四年(1675)版《安庆府志》卷八第十三页。
14、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国三年怀宁三让堂《吴氏宗谱》卷末第六页。
1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康熙刻本《膝寓信笔》第二页。1990年《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
16、1990年《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辑78页。
17、国家图书馆收藏明刻本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卷之四第九页。
18、国家图书馆收藏明刻本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卷之三第三十八页。
19、国家图书馆收藏明刻本阮大铖《咏怀堂诗集》。
20、国家图书馆收藏明刻本阮大铖《咏怀堂诗集》。
21、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国三年怀宁三让堂《吴氏宗谱》卷末第九页。
除上述外,本文中阮自华诗均摘自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明版孤本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