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 西 县 祠 堂 万 年 台 考 说 ( 续二)

2022-08-09汪同元

黄梅戏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宗祠祠堂

□ 汪同元

一、响肠镇方氏宗祠万年台

岳西县响肠镇是安徽省级文明古镇,镇内文物古迹众多,仅保存完好的祠堂万年台就有6 座。其核心台是响肠河畔老街的方氏宗祠万年台。

据方氏宗祠《维修纪略》碑刻记载:“方氏宗祠乃迁潜始祖载胜公总祠,原建于本地汪家包,因地形狭窄,难成规模,遂于康熙九年(1670)二月迁建此地,越三年落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光绪二十七年(1901)曾经大修。……”岳西修建祠堂惯例,祠堂建万年台必与祠堂整体建筑同规划、同施工、同落成。因此方氏宗祠和万年台有350 余年历史,是岳西现存最久的古戏台。万年台虽在光绪间大修,但其形制未改(结实的台板据说还是首建时铺设),2012 年公布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响肠方氏宗祠万年台建于前厅,三面向观众,凸出1 米;歇山顶,飞鱼角,砖木结构,屋脊镇以剑鼓;台面离地2.2 米,宽5 米,深6 米(后台1.7 米),前台净面积为30 平方米;台高2.9 米,台口额枋0.5 米,书以“先祖是听”匾额。两侧各有一间20 平方米的副台(供化妆、住宿用),后台有通道,台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1.5 米宽廊道折经两侧看楼(兼走道)通向中厅,系通楼与观戏楼合一式结构。戏台之门窗、隔扇、台柱、栏杆、台檐挂落,均嵌以变形方格图案和浮雕戏曲故事,台柱斜撑雕立体“飞龙”,中悬柱雕二喜童。中屏绘以“天宫赐福”。其屏联曰:“御苑宫花人抖擞,阳春白雪曲风流”。系清代文士储理阳作,二屏门书以“出将”“入相”,台顶有天花,藻井中绘有“太极图”,四角绘四小童。四台柱横梁枋戏雕为“文王访贤”“子龙救主”。前台立柱戏联“乐奏钧天歌稔岁,楼开碣石颂明时”,柱斜撑雕以立体飞凤;中厅横枋戏曲浮雕《三顾茅庐》《文王访贤》。看楼、天井、中厅共约300 余平方米,可容观众800 人左右。祠堂曾改为“响肠乡影剧院”,中厅排以长木椅座、县内专业、业余剧团常来演出。方氏宗祠已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万年台在内祠堂建筑整体修葺一新,回归祠堂原貌,已成为当地村民、休娱乐场所。

响肠镇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利于戏曲的发展,故戏曲文化异常丰厚。其地处在岳西县城之南,昔为进山必经之道和进山后第一重镇。响肠河人称“戏乡”这里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不问职业身份、不论富户贫民,几乎全是戏迷,加上响肠街还有出名的方氏宗祠万年台,如此的戏曲环境,凡进山巡演的大小戏班,来来去去都会在祠堂万年台唱上十天半月,多者月余。连同本县本地的戏班,响肠河祠堂万年台的戏曲演出一年到头接连不断。由于方氏宗祠在光绪后期曾经大修,解放后祠堂又收归国有,先后成为响肠区、乡的办公用房,万年台曾被反复涂刷,造成历年戏班演出“题壁”之类的记录毁失殆尽,幸存几处:

“民国十一年四月廿二日(1922 年5 月)[老长春班]陈传松”、“民国十一年四月廿三日(1922 年5 月)[长春班]陈传荣”(此即怀宁晚期徽班——[长春班]);民国十五年(1926)岳西艺人汪伯华题“[良友班](即岳西名班张廷翰班)在此同乐”、“民国廿一年(1932)[良友班]”;“皖桐四喜名班住此。”(即皖江地区名班[大四喜]徽班)。

以上几例“题壁”只见一斑而已。而当地的古稀、皓首老人谈及的曾在万年台演出过的戏班,却似一部演出史,如:潜岳名班“葛大权(1866-?)的班子”(即[天堂班] 、天堂名丑王宏元(1875-1933)的[同升班] 、汤池东营储加和、储加才、储加诚三兄弟的[三元班]、羊河名老旦朱昌运(1878-1936)人称“朱奶奶”的[同善堂班]、大香山储泽丰和储小水兄弟的[永和班](以上是清晚期组建的班社);民国年间先后有来榜汪伯华的[同德班]、方立堂的[方立堂班]、余德礼的[四喜班]、[新良友班]等;外地进山的有大名鼎鼎的潜山“洪海波(1878-1955)的班子”“胡木林徽、黄兼演的[同德堂班]”,“夏登记的班子”、许家的[仁义堂班],怀宁“夏驼子(夏剑波)的班子”、“郝季求的班子”,还有望江“龙昆玉的班子”等。其中有徽班、京班,尤其黄梅调班。最为当地津津乐道、最为喜爱的应是本县菖蒲张畈的黄梅戏名伶张廷翰的岳潜名班[良友班]。该班有岳、潜、怀艺人张廷翰、左四和、方立堂、王玉才、王培祥、王凤阳、王宏剑、韩少卿、贾金堂、鲍金南等,行当齐全,各有特长,有的还京、黄兼挑,曾红遍岳西、潜山、桐城、怀宁、太湖、英山、霍山、舒城等县。本班的最大特点一是喜演文武兼擅的《双丝带》《双插柳》等剧,二是善编演新剧,仅建国后选入《安徽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的就有七部之多。其中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的原本《双救举》,即本班据民间说唱《贤良传》改编而成。在该台演出最出名的徽班属[大四喜](即题壁所写[皖桐四喜名班])。这是1934 年方氏出谱时,由方立堂特聘进山专为方氏演“谱戏”的,曾轰动岳、潜两地,远近数十里观众闻讯前来一睹名伶风采。

响肠河的“戏乡”并非浪得虚名,此地的民风民俗也是促进响肠地方戏曲文化繁盛的重要因素。如每年“灯会戏”,元宵至花朝的“节后戏”,方氏公堂山林、坟地、青苗的“大禁戏”(要演一个月有余),另如四时八节,如端阳、中秋、重阳等“节令戏”,民间做寿、添丁、得财、高中等民俗活动的“喜庆戏”等,大多是在方氏祠万年台演出的。

祠堂是族众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合族文化教育中心,祠内万年台供敬祖演戏之用。但在封建社会,万年台的演出仅供建祠、出谱、族人高中、升官的“庆贺戏”,清明、冬至的“祭祖戏”、辈高尊长的“贺寿戏”和重大节日“节日戏”的演出。所清戏班也仅限高腔、弹腔、徽班、京班等“大戏”,而采茶、黄梅戏、二杨子等“小戏”则无缘登大雅之堂。这种限制多数祠堂至民国10 年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才取消。而响肠方氏宗祠万年台在晚清时期就已突破限制,所以该万年台一年到头锣鼓不歇。

响肠河人不仅爱看戏,还爱唱戏,本地就有一个以方氏宗祠万年台为基地的[响肠河班]。这个戏班,建于清末民初(1910-1913 之间),早期有高腔、弹腔,专演黄梅戏是在民国5 年(1916)后。这个具家族班性质的公益性民间非职业班社,其管理方式独特:有固定演出地点(以方氏宗祠万年台为基地);唱戏所用灯油、水粉、戏用物件添置、演艺人等伙食开支均由响肠街商户、富户、点戏民众“乐捐”;演戏不收戏价,艺人不分“厘头”;演戏时集中,不演戏时各自营生。该班管理松散,但所有艺人均能自觉守规,该班艺人都是土生土长,有如方立堂那种出山搭班的职业艺人,也有如方正先那样固守田园的非职业艺人。就是这个“两方”艺人,给响肠人留下不尽的传奇性话题。

其一,方立堂(1898-1943),响肠南冲方家老屋人,少时在方氏宗祠读“蒙馆”时,就无师自通会唱几出黄梅小戏,遭父严责后负气出走桐城拜师学艺,竟20 年不归。其间以老生、净、丑、旦行,先后就艺于[双喜班]、[大四喜]、安庆[新舞台]、[皖中舞台]等黄、京名班;牵头邀建[双喜班](琚光华班主)等戏班;开设“教场”,弟子有怀宁高河王庄的查正卿等6 人(系1934 年首闯上海滩演“地场”的骨干艺人)、枞阳名旦方志贤及国民党48 军的一个业余京剧团20余人。1934 年回乡成家后,是家乡尤其响肠河班的戏师和台柱,以“活包文”“活姜雄”享名。方立堂这样一位黄梅戏的功臣,1943 年正在方氏祠堂万年台演出《二龙山》(饰包文拯)时,被国民党48 军党政大队抓走,枪杀于立煌(金寨)县城大河滩,其死因至今成谜,响肠人无不叹息。

其二是方正先,与方立堂同屋,为人机敏,能说会道,尤其黄梅调唱得好,在响肠河戏班中唱小生、地方上有些名气,1928 年他就是中共响肠河地下党领导的“农协会”骨干成员。1929 年大灾荒,土豪劣绅乘机哄抬粮价,农民苦不堪言。方姓族公、大地主方廷献为防出事,组建4 个武装自卫团自任团总,以图对抗。中共响肠支部派方正先等打入自卫团做“内线”。方正先巧妙利用平时唱戏结下的人缘,很快取得酷爱看戏的方廷献信任,掌握了枪杆子并成为方廷献的贴身护卫。

1930 年元旦(农历腊月初二),中共响肠支部组建的“摸瓜队”做了镇压方廷献的战斗部署。方正先被指派为“外交通”,负责“引蛇出洞”,将方廷献引进“摸瓜队”的伏击点。腊月初四(1930 年元月3日)晚,方廷献带着保镖从响肠街方氏宗祠对门的鸦片烟馆回家。方正先扛着步枪紧随其后,一路哼着小调,当走近伏击点时,方正先突然高声唱道:“老贼做事太不仁,他要毛洪的手指印……”这声音划破夜空,给埋伏的“摸瓜队”发出信号。方廷献要他不要“瞎唱”,他回道:“不是瞎唱,唱的是《毛洪记》,开年就要在祠堂万年台唱的”,待进入预定的伏击点后,方正先又大喊一句:“廷献爷,你的灯不亮吧?”方廷献不知是计,遂举起马灯答道:“我的灯亮——”一言未毕,担任枪手的方乔南、王焰青(在戏班“打响”)扣动扳机,“砰”的一声,方廷献应声倒下,从而打响了大别山天堂地区农民武装革命的第一枪。

响肠河是革命老区,1930 年,境内 “请水寨暴动”时,班中艺人方见田、方理阳、方正先、章礼云、秦长河、方满银以及随班“打响”的几位小青年,都参加了革命暴动,成为了红军或赤卫队员。还有几位为革命献出生命,成为了烈士,这在黄梅戏史上也极为罕见。

二、响肠镇其他万年台

响肠镇的6 座祠堂万年台,相距仅数里之遥。其中“三面观”万年台2座,除方氏宗祠万年台之外,还有:

无愁村秦氏宗祠万年台。坐落于响肠镇无愁村秦河组秦氏宗祠内,坐东朝西向。清嘉庆十六年(1811)始建,竣工于清道光三年(1823)。2003 年后两次大修,形制未变,更换部分立柱基部,重新油漆。宗祠三进两厢,中门二楼上有戏楼,小巧玲珑,单脊歇山顶,翘角饰飞鱼,戏楼离地2.3 米,三面向观众,凸前一米,台宽4.5 米,深4.5 米,高2.5 米,面积20.25 平方米,顶有天花、藻井,中有木屏,均绘以云纹、山水及瓶花(寓意平安)图案。台口装饰矮栏,戏台左右化妆室各1 间,两侧均建有约20 平方米“看楼”。戏台柱与众不同,装有双斜撑,木雕两只“倒趴狮”。立柱曾有族中文士撰写戏联:“歌台起处,将士君臣尽登场;琴瑟歇时,得意欢喜一场空。”中厅为观戏厅,能容600 人左右。其卷棚、雀替、隔扇门,书画生动,雕刻精美,且多以戏曲故事人物为题材。

秦氏宗祠地处秦氏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秦家老屋旁。正如其碑记云:“地兼吴越,环控四洲,坐枕十八罗汉(即背倚之大山,名曰十八罗汉尖),面朝白云(即白云寨)、莲花、马鞍(莲花峰、马鞍翘)、汇中关、响肠、无愁、白云寨(均地名),四水归堂……”。虽居深山河谷,但当地与“戏乡”响肠镇为邻,演剧活动较多。秦氏宗祠建构别具一格,如天井明沟外沿设石栏板,形如长城,书“万”“福”字纹,族人解说:喻意万里长城之意,标榜其为秦始皇后裔。祠堂原为秦河小学,保存尚好,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响肠镇还有“一面观”兼用万年台4 座,此类万年台,建于祠堂前重二楼,所建戏台与两侧副台平列、不凸出,无亭阁式翘角飞檐,仅有一对台柱木雕斜撑以示区别,一面向观众,用时演戏,不用时封闭台口作其他用房。响肠镇有这种万年台4 座:

响肠镇金山村王氏宗祠万年台。位于县南8 华里处王氏宗祠内。建于清同治末年(1874)(有记载为光绪元年),王维任倡建。坐西朝东,为三进两厢四水归堂式建筑。一进祠门,面阔三间,中大门二楼为戏台,左右耳室皆为二层结构。台下是进出通道,台离地高约2.8 米,台高2.62 米,台宽3.7 米,进深4.3 米,后台有0.7 米通道,纯表演区16 平方米。戏台无亭阁式飞檐,二台柱斜撑雕刻“双狮戏球”,台前额雕板上浮雕为吉祥图案;台顶平面天花板无藻井,台中隔屏绘人物,进、出场小门顶有扇形木屏,分书“扬风”“啸月”;台边立柱曾有戏联:“锣鼓敲醒歌舞梦,笛笙吹散古今愁”。登台木梯置于二副台,屋顶前后批水无歇山、萧鼓。台前天井宽阔,能容数百人看戏。该祠为1930 年红34 师军事活动旧址,中厅后天井在抗战时期遭日军飞机轰炸,炸破的天井石条,为进行爱国教育至今保存。该祠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祠为王氏族祠,平时不接待班社演出,但族庆活动如出谱、贺升迁、高中等,则请班演戏。该台是非专用戏台,不演戏时,戏台有木隔扇封闭,成办事或文档资料存储用室。

另如:响肠吴氏宗祠(五福堂)万年台(坐落响肠大路湾(今响肠镇响肠村路湾组)吴氏宗祠(家祠)内,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吴光鳌兄弟五人聚力所建。)今保存完好,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湾里王氏宗祠(立本堂)万年台,位于响肠镇响肠村湾里组凤形山下,建于光绪三年(1877)。该祠为1930 年红34 师军事活动旧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山王氏支祠(忠弼堂)万年台,位于响肠镇独山村。背倚河山寨,面朝思婆尖。建于民国6 年(1917),由王忠伶主持修建。祠堂为1930 年红34 师军事活动旧址,保存完好,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1:响肠镇方式宗祠万年台

图片2:万年台额枋木雕(喜童)

责任编辑:王 杨

图片3:中厅(观众厅)轩棚、梁架戏雕

图片4:中厅(观众厅)

图片5:无愁村秦氏宗祠万年台

图片6:响肠村湾里王氏万年台戏雕,三件(之一、之二、之三)

猜你喜欢

宗祠祠堂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朝歌的诗
关于加强汉寿县宗祠管理与利用的调研报告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宗祠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沈家祠堂